薛冰:如果沒有記載,我們終將成為異鄉人

2021-03-02 南京老克

今天晚上七點,薛冰老師新書《漂泊在故鄉》發布會在南京先鋒書店舉行。前幾天,我和二更南京團隊在薛老師家裡,對他進行了訪談,前後長達三個小時,聊得非常盡興。事實證明,這種訪談的形式,學習遠遠大於採訪。感謝二更南京鄒琦老師的策劃和參與全過程,感謝二更南京才女錢思雨的錄音整理和攝影圖片。

去薛冰老師家採訪的時候,薛老師的身後是放滿書的大書架,這個典型場景也暗合了他的身份:著名作家、文史學者、讀書人,同時又是城市文化的保護者。

▲即便是第一次見到薛冰老師的人,也能很快感受到他身上那股低調儒雅的氣質。

我和薛冰老師短暫做過同事,準確地說,他曾經是我的領導。說實話,我們很羨慕他從作家、副總編華麗轉身為文史學者,更為難得的是,他年過七十依然筆耕不輟,創作依舊高產,剛剛出版的《漂泊在故鄉》,就是他抒寫南京的第18本書。許多年來,他為南京城市保護仗義執言,做了許多可圈可點的事情,是一位讓人敬重、「知行合一」的讀書人。

▲讀到老、學到老、寫到老,薛老師始終對生活保持著如此旺盛的熱情。

薛老師的家中,滿眼看去都是書,在他另一處老房子裡,還有一間個人「圖書館」——14平方米的書房,外加客廳裡五隻巨大書架,裡面全部塞滿了書,藏書共計2萬餘冊。

出生於1948年的薛冰老師,正當求學之年,陷落人類文明史上的黑暗年代,長期無書可讀,導致了他嚴重的精神饑渴。下鄉插隊時,從農民家裡借到一套《紅樓夢》(土改時從地主家分來的),如獲至寶。1976年他返城當工人,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22元,就跑到新華書店,卻只買到一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抽刀斷水水更流,正是這種讀書饑渴,才讓他下決心買書,從當初的一隻藤書架,到後來的1000冊書,再到現在的2萬冊書。這種坐擁書城的感覺很好,「有時半夜醒來,覺得哪本書插架位置不妥,也要下床去調整。」

▲就這樣,從借一本《紅樓夢》到2萬冊藏書,薛冰老師的家就慢慢地變成了一間個人圖書館。

不過,薛老師一再強調,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藏書家,因為他所有的書都是用來讀的。薛老師有個觀點,叫「進書房和出書房」

薛冰老師的寫作方向非常寬泛,南京歷史文化、圖書版本、花箋書札、古錢幣、民歌、花藝等等,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都感興趣。比如他寫《拈花》,就得先看幾百本關於花藝的書;他寫一本關於古錢幣的書,背後則是1000多種錢幣文化的研究書籍。他的藏書當中,最多的就是有關南京的書籍,大概有5000多冊。

▲書架,見證了薛老師的讀書歲月。

薛冰老師總會一再提到讀書對他的影響,他在訪談中提到的人物有鄭振鐸、黃裳、季羨林、王世襄、程千帆等,這個名單如果往下排,得有一長串。

同樣,談到南京歷史文化的保護,薛老師也提到過許多位老先生,「如果還在的話,也有90歲到100歲了。」無論是治學還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從這些名單中,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這種承前啟後的文化清流。

▲對於書架上的每一本書,薛老師都像介紹老朋友一樣地為我們娓娓道來。

前年9月16日,我有幸參加了薛冰和陳子善兩位壽星的70歲祝壽活動,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濟南、杭州、蘇州、揚州等地,以及南京本地的近百位嘉賓齊聚先鋒書店,感情之真摯,場面之動人,讓到場嘉賓仿佛都經歷了一場精神沐浴,成為可以載入中國傳統文化史冊的動人圖景。

在中國,大中城市幾乎都沒有自己的城市史,於是薛冰老師前後持續近十年(包括修訂)完成的《南京城市史》,就成為中國第一部單個城市的通史。但是在採訪當中,薛老師毫不居功,談起為這本書做修訂時,他總是強調「以前讀書不全面、認識不準確,不對的地方一定要改正」。在薛老師的心目當中,守護南京的城市史早已成為他理所當然的責任。

▲薛冰老師每寫一本書,背後都要有大量書籍和資料的支撐。

生活中的薛冰老師為人謙和,南京朋友圈的活動,比如看展覽、雅集、讀書講座,只要提前邀請,他總會準時到達。

但是,當遇到有關歷史文化保護的事情,他也總是毫不含糊,表明自己的態度。就像這次碑亭巷六朝古井被野蠻遷移,薛老師拍案而起,接連發了十幾條微信強烈呼籲,終於和廣大網友一道,促成事情有了結果。

▲六朝古井是南京歷史的見證,值得被保護,被留下,被記憶。

如今薛老師雖然退休,卻依舊每天和時間賽跑,早晨六點鐘左右起床吃早飯,八點鐘左右就會到個人圖書館「打卡上班」,或看書或寫東西,或在家裡淘書。

正常情況下,中午回來吃了午飯再過去,晚上五六點鐘再「下班」回家。我們總是羨慕薛老師創作上的高產,其實在這高產背後,卻是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

採訪結束之後,薛老師帶我們走到他家客廳的窗戶前面,從那裡,可以看見整個莫愁湖。

▲窗外是金陵第一名勝莫愁湖,映襯出南京這座城市的往事和風骨。

二更南京:讀您的新書《漂泊在故鄉》,讓我們對南京有了更多感性的認知,我們很想聽聽您寫作這本書時的心路歷程?

薛冰:我寫《南京城市史》時,算是有幾個條件:

第一,南京的地方文獻我掌握的比較多,我家裡關於南京的地方文獻大概有5000多本;

第二,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是看到南京古城風貌的最後一代人。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南京的古城風貌變化都不大(只是90年代以後才大規模搞建設);

第三,我有幸居住過南京城的不同位置,有機會走了南京的大街小巷。很多人認為這是誇張的說法,但是我自己回憶確實是跑過(我一直不騎自行車),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出,我在南京城的東南西北中,都有居住或工作過的經歷。我們那一代人不像現在,誘惑的東西這麼多,甚至於拿一個手機就可以刷一天。當時沒有這麼多娛樂的東西,那麼基本上就是在外面跑一跑。

上世紀80年代我開始寫小說,要對社會多一些觀察。

▲薛冰老師一邊翻書,一邊為我們細細講述南京往事。

比如那時候我們去夫子廟,大石壩街全都是深宅大院,我們跟人家打個招呼就可以進去看。比如我在東宮(當時的省作協辦公地點)上班,大家吃過飯後散步,近一點跑到中山門,遠一點可以跑到明孝陵。當時夫子廟的小建築還是密密麻麻的,我們一個一個地方去跑。那時候我也就是30來歲,精力非常旺盛,加之在作協工作,也多了一些走動機會。

當然跑來跑去,最重要的是注意觀察。所以從小到大幾十年跑下來,對南京就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後來我就想,是不是把這個東西寫下來更有價值?對於我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回憶。

更重要的是,把南京六七十年的原生面貌保存了下來。

這本書出版之後,引起許多老南京人的共鳴,能把它變成一種集體回憶,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這本書出來之後,我自己也很欣慰,這個城市養育和滋養了我們,對我們是有恩的,我們也應該給城市一些回報。


▲聊到這裡,薛老師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二更南京:您把這種《漂泊在故鄉》個人記憶,形容是老照片,「不可能是那個時代的全面記錄,卻是某個時空碎片的準確記錄。」這種」時空碎片「對當下有何啟發?

薛冰:說到觀察,我們在這一分鐘走過去,看到的就是這一分鐘的情況,下一分鐘的情況我就不一定知道,明天、後天的情況我可能也不知道,只能是對某一個時空的印象。

就像一張老照片,我正好拍下來這一瞬間,其他的瞬間是沒有保留下來的。這種瞬間保留的東西,一方面來講只是一個片面或者局部的東西,它不能代表全部;但另一方面來說,正是由於這種局部和碎片的存在,使得整個大空間有了一種限制你在去做這個大空間的時候,如果說大空間和碎片有衝突,那麼這個大空間就很可疑。

我們現在經常用宏觀歷史、大框架來描述一個社會、一個時間、一個空間,這種大框架往往是不真實的。因為框架大了,線條越粗,就越容易任意地去表現。

而真正真實的東西,卻正好是細節所限制的。

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觀察到的或者保留下來的細節做出來、記下來的時候,那麼歷史可能有一個更準確、更豐滿、更活生生的一種呈現。

▲每當聊到觀察、記錄城市歷史,薛老師都會格外認真。

二更南京:您從作家、總編華麗轉身為文史學者,這個創作演變是如何形成的?

薛冰:我對文史感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是環境逼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時候,曾經出現過一種「尋根文學

1987年《金陵晚報》曾經有過一個關於南京城市文化的討論,那是第一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討論,當時參加討論的那批老先生,如果活到現在的話,應該都是90到100歲的人,可惜的是他們大部分都不在了。我們要特別感激這些老先生把我們帶進當時那個氛圍,讓我們認識到南京的歷史文化,不是走在街上看到的那點東西,還有很多深層次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發掘和保護。

1995年以後,南京開始城市改造,大規模地拆遷,成片的歷史街區就被毀掉了。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1995年拆剪子巷(歷史上烏衣巷的位置,有1700多年歷史)。剪子巷未拆前,房屋外表一家家看不出來,等到院牆一拉開,屋頂掀開來,看到大量的木雕、石雕、磚雕那麼漂亮,大家都非常震驚,這些老房子竟然如此精彩。接連許多天,每天圍在剪子巷看的南京市民有幾萬人,還有人結伴每天去看。事後想想,這個城市的老根眼睜睜地就這麼被毀了,讓人非常痛心。那時大家還沒有這種強烈的保護意識,看了也就看了,沒有人抗議。1996年之後,很多老先生就寫了文章,在政協會上、人大會上不停地提意見,我們也開始寫文章去批評這種情況,道理很簡單——對於南京老城的歷史文化,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這樣隨意毀壞。

2001年底的時候,南京市規劃局換了新領導,採取了一個非常好的做法:把有意見的人找來商量,把所有規劃公示給大家看,大家可以討論,可以提意見。那時候,我和葉兆言、黃蓓佳這些人都被她找去聊過。這對我們來說,就有了一個更高的要求:本來我們批評人家規劃做得不對,現在人家認真地聽你講,逼著我們要去深入地研究歷史和地域文化。

2005年,規劃局領導希望有人能把南京的歷史發展做一個梳理。當然我也很為難,因為這個事情確實不好做。但另外一個想法就是,這個事情必須得有人做。對我個人來說:一是我看過原來古都的風貌;二是歷史文獻方面我掌握得比較多;三是我是作家出身,比較會寫,更不怕吃苦。

▲薛冰老師「知行合一」的處事方式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學習。

二更南京:您所寫的《南京城市史》,可謂是功德無量,能否談談您寫這本書的背後想法?

薛冰:2008年,南京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南京城市史》,這本書差不多寫了兩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大於寫作,因為必須要把每一個地方的來龍去脈都搞清楚。

比如一棵大樹,從最早的一顆種子落到土裡,它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像那些歷史街巷,我比喻它就像樹枝,而建築就像樹葉。那麼,每一根樹枝是什麼時候長出來的?為什麼長成這樣?受到什麼樣的限制?得到怎樣的支持?每片樹葉又是怎麼樣的狀況?

當初我寫這本書時,一是規劃局給了我很大幫助,他們把規劃方面的資料都提供給我,我個人的觀感是局部,但這些資料是從城市整個大局來考慮的;二是我在文物局有不少好朋友,跟很多做考古發掘的人都是朋友,很多考古現場我都去看過。像這種地方,你不到現場去看,你是沒法得到準確感受的。

2014年,東南大學出版社編輯許進找到我,問能不能把《南京城市史》做個修訂本,寫得更普及一點,讓老百姓也能看。加之南京那些年確實有很多重要的考古發掘,比如臺城的位置、石頭城的位置。之前我根據文獻記載推測,石頭城的位置是在清涼山以南,烏龍潭以北,外秦淮河以東,龍蟠裡在石頭城內。2007年我出了一本《清涼山史話》,把這個位置寫了進去。後來考古發掘出來以後,基本上就是在這裡。當時很多新的考古發現,就讓我們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有了更準確的認識,所以我覺得確實有修訂的必要。

修訂後的《南京城市史》變動比較大,特別是歷史文化這一部分,增加了5萬字,原來的20萬字裡也有大量修改。修訂版出版後,社會反映比較好。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鍛鍊,逼著我學會做這樣的事情——歷史文獻要把它讀懂,意識到自己不對的地方一定要改正。在這之前,我沒有做過很規範的研究,寫《南京城市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會一種研究方法。

許多城市的朋友都很羨慕我們南京有一部《南京城市史》,對此,我個人非常欣慰。

從文學創作到文史寫作,我覺得真正的變化,是得益於創辦《東方文化周刊》當初我在作協時接觸了很多文化界人物、大學教授等,我不僅看他們的文學創作,也會去關注他們專業本身的研究內容。

但真正到了《東方文化周刊》後,接觸到的範圍又完全不一樣了。我們那時請了十個顧問,都是大學問家,像季羨林、王世襄這樣的人物。跟他們打交道,他們也給我們寫稿。你去編這個稿子的時候,就需要去看很多書,需要了解很多東西。同樣你去約稿,就要知道這個人的學術背景,他在哪方面有特別研究、特別成就。這就讓我們有機會接觸了更廣闊範圍的中國歷史文化。那幾年裡和海內外大家交往,建立了我的朋友圈——中國文化界、文學界或者說讀書界這個大圈。

▲談起《東方文化周刊》,薛冰老師仍然激動不已。

二更南京:今天來您的書房我們特別感慨,很想聽聽您作為藏書家的內心感受,以及給年輕朋友的建議。

薛冰:我一直覺得我不能算是藏書家,我的書都是用來讀的。

我們這代人,從小生活艱難,父母的收入尚不敷家人餬口,買書更是不敢有的奢望。1976年我插隊返城當工人,領到第一個月工資22元,星期天就去新華書店,那時只能買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9年、1980年,大量中外名著開始重印,新街口新華書店經常需要排隊。新書一到,新華書店就會出一個公告,門口排隊能排到上千人,從洪武路口一直到工人文化宮,差不多排到新華社江蘇分社門口。我最早買的書就是這一批。那個時候雖然工資不高,但是書價也便宜,基本上幾毛錢一本,一塊錢一本的書已經很貴了。

到了搞「尋根文學」的時候,我們知道了關於南京原來有很多歷史著作,我們要找這些書的時候,就各個地方去找,除了南京的古舊書店,蘇州和揚州的古舊書店是跑得最多的。當時線裝書、雕版印刷的書也不是很貴,一兩塊錢一本。  

當你開始買舊書的時候就面臨一個問題:版本學的問題。

舊書好多版本差距很大,雕版印刷本、石印本、影印本價值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開始完全不懂,但是跟著舊書店的人跑得多了,慢慢接觸到這個知識,也開始進入版本學的研究。南京歷史文化是一個面,版本學是一個面。最初是讀了黃裳的書,他很多書就是介紹古籍的,覺得很有幫助。再比如說,當時看到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這些人都關心民歌,所以對民間歌謠的興趣也很大,我也專門寫過民歌方面的書。民歌各種本子我大概點了一下,收藏差不多有一千本;書話作品的本子,收藏大概有三四千本。那時候還跟他們收集古錢幣,我也寫過一本關於錢幣文化的書,那麼古錢幣的文獻我現在應該也有一千多本。一個人的閱讀面就像滾雪球一樣,你讀了這本書很喜歡,它裡面講到某一本書,你又會去找另一本。再加上這幫朋友都是搞這個的,這個閱讀圈子也就越來越大。

上世紀90年代後這一二十年,我著重關注南京的歷史文獻,見一本買一本,現在有5000多冊。這些書我都翻過,有的書讀過不止一遍,有的書已經讀散掉了,有的是工具書以供查閱的。

每一個我接觸到的專題,都會有一批藏書。現在我的書有2萬多冊,都是這樣集起來的,很少因為這個書很漂亮或者將來可以升值而去買它。所以嚴格地說,我不算藏書家,就是個讀書人。

其實我覺得人的知識面就像一個圓,這個圓越小,它的外延也就越小,他接觸到外面的東西也就越少;這個圓越大,它的外延也就越大,那麼你關注的、接觸的東西就肯定越大,視野也就不同了。

有關利用書籍來寫作和研究,一開始也沒有那麼明確的方向,有的時候覺得蠻好玩,蠻有興趣的,我就去買了。慢慢地,發現家裡某一方面的書很多,看了以後確實有興趣,然後就會想:我能不能在這一方面寫一本書?當你真正要寫書的時候,你就發現還不夠,肯定有空缺,哪些部分必須要補。

我們跟大學教授不大一樣的地方就在這裡,他們覺得自己是研究茶壺的,茶杯可以不去管。但是我們這些人不一樣,茶壺有了,茶杯也有了,茶杯下的盤子也有了,然後我一看我家裡茶壺很多嘛,就想能不能在這方面做點研究,是倒過來的一個概念。幾十年來,我出版了五十幾本書,其實每個專題後面都有上千冊甚至更多的書在支撐著,我想讀書和寫書的樂趣,也就在這裡。

▲聊起往事,薛老師仿佛又回到了買書讀書的美好時光。

二更南京:許多做出成績的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學問秘密通道。想問一下您的學問通道是什麼?

薛冰: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兩塊:一塊就是南京歷史文化。我很贊同你這個說法,就是學問根基。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學問根基,然後你才不是浮萍,才不會漂來漂去。第二個就是版本學,你真的要做點研究的話,版本目錄是一定要接觸的,這樣才可以知道從古到今,這個系列中哪一本書是重要的,哪一個版本是最好的,哪一個人的解讀是最好的。這樣,你將來做研究時才比較有基礎。

二更南京:在生活中,您最讓我們敬重的就是「知行合一」,你個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薛冰:我覺得文化人還是要有一個底線。接觸老一輩文化人,也會受到這樣的感染:不管你在怎麼樣的一個情況下,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另外,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危險,有些事你是必須要去做的,有些話你是必須要說的。

從幾十年的成長過程來講,跟前輩老先生在一起,耳濡目染,慢慢形成這樣的理念:不管個人處境怎麼樣,不管跟你個人有什麼利害關係,該堅持的要堅持。

▲離開薛冰老師家之前,二更南京公司文化顧問南京老克(左一)和總經理、高級製片人鄒琦(右一),在書房與薛老師合影留念。

二更南京:作為南京歷史文化的保護者,您期待未來的南京該是什麼模樣?

薛冰:上世紀50年代,北京就把城牆拆掉了,整個(老)城市基本上除了故宮、中軸線以外就沒有了。

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前,南京的古都風貌還是保存得相當好的。城南、城西北、城東、城市中軸線這一片,都是非常完好的。但是之後十年基本拆毀,非常可惜。

後來,南京一直想做補救工作,規劃部門、文物部門也在做這個工作,我們大家也提供意見,就逐漸明確:南京文化的準確概念,是多層面、多中心的多元文化。多層面是什麼意思?城南是市民文化;城東是都城文化,皇宮、政治中心都在總統府這邊;城西屬於精英文化,明清以來都是大文化人在這邊活動,現在還是高等教育中心。從這三個文化層面的地域劃分,我們對南京有了一個基本認識。現在國務院對南京古都保護,提出要保護南京三片區域一個就是城南的老城區;第二個就是從清涼山到鼓樓,這是一條文化軸線;第三個就是城東宮城區。我們最早提出這樣的基本理念,被大家認可,然後落實到這個城市保護範圍。老城南這個區域,高層建築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逐漸能看到一片片歷史文化街區的格局。

從鼓樓到清涼山這一片,石頭城遺址公園規劃得非常大,最近我們做了頤和路街區的規劃,裡面一些道路規劃為步行街。現在我們就是做一個整合的工作,把現在能夠保存下來、能夠利用的控制好,然後把周邊逐漸再調回去。規劃局領導說,臺城已經無法恢復,但是把臺城現在能夠找到的點一個個做成地標,將來我們把這些標誌串起來,就可以大概有一個範圍。

再比如說,最近我們呼籲要恢復進香河河道,進香河不止是一條河的問題,它是當年建康城的西界。東面有龍蟠中路旁那個青溪,北面玄武湖,南邊秦淮河,西面的邊界沒有。當年建康城就是以水係為邊界的,如果恢復進香河,人家問六朝古都在哪裡,我們就可以指給人家看了。

我們希望這個城市,首先是為人建造的,這是基本原則。我們做城市建設的任何工作,包括城市改造、老城改造、棚戶區改造,所有的改造都必須以市民受益為基本原則。

這個城市改造的目標是什麼呢?是更適宜於人的生活。比如城市綠地,現在基本上步行十到十五分種,就可以有一片綠色空間。比如規劃局近年在強調人行道的回歸,如果城市裡連人行道都沒有了,那你把人放在什麼位置呢?相信南京在這些地方,將來都會逐漸好起來。

 仙林布衣 ‖ 撰文

echo ‖ 攝影、採訪錄音整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如需轉載請聯繫

你還想了解哪位南京文化名人?

來跟大家說說吧

(在底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

相關焦點

  • 金秋表演賽 | 如果,我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
    但若這時候——有人告訴你,你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呢?櫻頂背後沒有惡龍需要你斬殺,思想的邊界未必會由你拓寬,沒有正義與自由的價值需要你鼓呼辯駁,你的名字或許不會響徹辯壇。如果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那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不是每個異星來客都能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歸宿。——19新傳張瑋惟如果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我想成為一個快樂的阿姨,然後成為一個快樂的老太婆。
  • 薛冰|守住本心,然後改變世界
    再仔細想想——我是理應見過她很多次的,在她只是「薛冰同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在思辯學社的見面會上有過一面之緣,也應該在外文樓B棟摩肩接踵的電梯裡短暫地共處過,我甚至知道她丟失的錢包是什麼樣子:「深紅色,裡面有身份證件和一點現金」,她發出的尋物啟事在我的朋友圈刷過一夜屏。這些都是薛冰作為他人生活中配角的時刻,而作為主角的薛冰,功夫在校外。
  • 【書房】薛冰的止水軒:舊城捍衛者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始終沒能遇到一位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而身邊陪著的也是一位大老爺們兒,好在我們有著尋訪的目標,可以讓自己集中精力在雨中辨識歷史的陳跡。就我的經驗,收藏的人大多都是己藏皆好,這倒並不是兒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對自己的收藏範圍研究得最深,也最透徹,因為長期的摩挲,而對自己的收藏門類產生了情感上的熟識,能夠對別人的收藏門類感興趣者,我所見少之又少,而我需要在此自我表揚一下,因為我沒有這種凡是自己收藏範圍就是好東西的陋習,我對別人的收藏其實更感興趣,而薛老師也能夠如此,當然被我引為同道。
  • 作家採訪 | 薛冰
    薛冰老師年過古稀,滿頭銀髮絲毫不掩其入骨風雅。先生身為作家、文史學家、讀書人的同時,又是城市文化的保護者。世人眼中的六朝古都、文學之城,對於先生而言,就仿佛一個多年的老朋友,彼此之間相守相依。我們有幸邀請到了作家薛冰老師,進行一次面對面的線下採訪,採訪時先生娓娓而談,為我們訴說他難忘的個人經歷以及他與南京的溫柔牽絆。
  • 《鳳舞九天》忘年戀:薛冰與流雲居士的愛情
    薛冰的潑辣蠻橫,不合時宜的多嘴多舌,愈加襯出晶晶的溫順賢良。 突然就成為飽經風霜的流雲居士最留戀的溫柔鄉。 明事理、識大體,溫婉嫻靜……難怪流雲居士捨不得去死,瞞天過海也要再回到她身邊。
  • 【徵稿選登】異鄉人
    似乎還來不及深深地眺望一眼逐漸遠去的故鄉,這群無畏的離鄉人兒,就在國人充滿希冀的眼神下的抵達那沒有硝煙的戰場。眺望著無人的空巷,凝視著炫亮的樓層,他們臉上短暫的恍惚令人心痛不已。面對未知的明日,異鄉人,你也可曾有過迷茫?       簡單草率地放下行李,這群萬家燈火的守護神們,毅然決然、不顧危險地投入到這亂碼般繁雜的防控工作中。
  • 薛冰:最憶南京鹽水鴨
    小長假第六天,群學書院與大家分享的,是著名作家薛冰先生的美食小品《板鴨、鹽水鴨》,選自作者的散文集《飢不擇食》。然而,三十年前,鹽水鴨的聲望遠沒有這麼高,那時的南京名產還是板鴨。如一九八四年出版的《南京市場大觀》中,明確地說「南京板鴨是名揚中外的著名特產」,而「鹽水鴨是南京有名的地方特產」,其差距不言而喻。板鴨從何時成為南京特產,似已難以考據,清代即有「六朝風味,白門佳品」之譽。夏仁虎《歲華憶語》中說:「金陵人喜食鴨,此已見於《南史》,由來久矣。」
  • 薛冰:從周處臺到芥子園
    文 | 薛冰來源 | 《名家筆下的南京》 總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註:本文寫於1988年),還在讀小學的我,就聽老師講過「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大約是怕我們仿效周處的劣跡吧,說到他小時候如何攪擾鄉裡。他因此幡然悔悟,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代棟梁。師長的意願,自然是希望我們由此得到啟發,「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可我每每聽到這裡,不禁很有些為周處抱屈,覺得他既能為民除害,便不至於像人家說的那樣可惡;他的高鄰們費盡心機算計一個孤兒,怎麼說也不光彩!這多半是出於孩子對孩子的天真理解和幼稚同情罷了,未見得有什麼道理的。
  • 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討厭的那種人,那又怎麼樣呢?
    「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討厭的那種人」是最近網絡流傳度很高的一句雞湯,人氣飆高成為了第四季奇葩說收官命題,四季以來的四位奇葩王和四位導師之間的表演賽,辯論的題目就是《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討厭的那種人,這是不是一件壞事》這個話題乍聽之下,「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當然是一件壞事啊,就如同正方所陳述的那樣:你活成了別的樣子,你都不是按照你自己所選擇的樣子在生活,這難道不是一件壞事
  • 《終將成為你》終將成為你期待的自己 互相成為彼此的特別
    在第二季還未知的情況下 通過漫畫通宵補完了後面的劇情 加上幾天前看完的Citrus柑橘 這算是我看過唯二的戀愛動漫了 人設上相似的是 芽衣和燈子本身內心都是脆弱的 都是為了別人才活得那麼優秀且疲憊說實話 作為戀愛番 終將各方面都要比柑橘強 但作為少女戀愛番 我一點都不討厭柑橘 雖說劇情狗血一般
  • 抬頭有星空,低頭有土地,心中有故鄉,我們都是身在遠方的異鄉人
    初聽李建的這首《異鄉人》,便被它的旋律和歌詞打動,讓身在異鄉的自己,一下就有了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這種感覺讓我明白,雖然自己在這個城市待了那麼久,但其實卻未曾真正屬於過這裡,這裡也從來就不是自己的家,我不過就是一個異鄉人而已。可是,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漂泊他鄉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 河北「反常」的城中村,是異鄉人的聚集地,幾乎沒有本地人
    也因為如此優秀的數值,也讓保定成為了很多創業者或者說打工者的青睞之地。在保定,也有很多的地方,是非常受這些人群歡迎的,就比如說城中村。在保定眾多的城中村之中,就有著這樣一個地方,河北「最反常」的城中村,是異鄉人的聚集地,幾乎沒有本地人,這就是周家莊村,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新書 | 薛冰著《書事:近現代版本雜談》
    ——薛冰(本書作者)薛冰先生的《書事》甚佳,他根據自己多年收藏,追溯近代以來中文圖書的版本源流,條分縷析,頗具啟迪。書中尤多現當代文學的版本資料,值得治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者特別關注。——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近現代版本研究素乏專書,薛冰先生有感於斯,乃探索群書,爬羅剔抉,張皇幽渺。
  • 異鄉人——都市邊緣人
    喜歡李健的一首《異鄉人》,或許正是因為這首歌觸碰到了心底最柔軟的部分了吧!不知不覺在異鄉打拼多年,已經學會慢慢去適應異鄉的生活了。 最近兩年會趁閒暇時間去探尋蘇州味道。格局相似的豪華商場向每一個城市的中心勝利進軍,成為每一個城市新的標記。可是,這些標記絲毫不能顯示城市的特色,相反卻證明了城市的無名。這大概就是城市發展中難以抹去的痛吧! 記得前兩年高中同學聚會那次,坐著同學的車穿梭在老家城裡的馬路上,兩旁那些有著地方特色的建築正在被一座座格局相似的豪華商場和高樓大廈取代。
  • 君合人文丨異鄉人——電影《後來的我們》影評
    然後如果打開電腦收發郵件,撥入電話會,時間又呼地一下併入了北京時間。 開始習慣於和朋友在魔都或其他什麼地方相見,開始習慣於年節假期帶父母去海外旅遊,那座美麗而乾淨的海濱城市漸漸成為心中遙遠的圖騰,是幸福之所只是不再歸去,直到某一日繁忙的電話間隙凝神算算,竟然以為是此生最愛的人已經有五年未見,竟然彼時回去尚在襁褓中的乾兒子都已經蹣跚學步。
  • 《終將成為你》外傳完結篇
    在目前已知的官方消息中值得注意的是PS5配套發行的手柄以及手柄搭載的「扳機鍵」;從手柄的主推的功能上來看,遊戲體感上的體驗將成為PS5的一大賣點。而關於PS5此前曾有爆料稱將會向後兼容所有PS4遊戲,如果此消息屬實無疑將會為PS5在新世代主機競爭中帶來巨大優勢。情報姬2020年主機感覺會神仙打架。
  • 張釗維:異鄉人的痛楚
    家倉多惠子說,一直到幾年前她讀到五木寬之與塩野七生的《午後的兩人音符:異邦人對談》,才醒悟:「原來我是永遠的異邦人。」異邦人,在中文裡又稱「異鄉人」,是一種既不屬於這裡、也不屬於那裡的感受,或者痛楚。1942年,出生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作家加繆,出版了《異鄉人》一書,就以一種存在主義哲學態度,處理這種感受。
  • 漫評 | 終將成為你
    舞臺劇演完了,看到觀眾們給自己的掌聲,燈子哭了,看起來已經解開心結了,我卻還想著會不會燈子只是在表演,在欺騙眾人,其實內心依然固執地想成為姐姐,會不會還有反轉?於是更緊張地往下看。結果再看,是真的解開心結了,我頓時一口氣上不來……之後莫名沒有感情地看完了剩下的篇幅。35話大的刀,當時也沒覺得虐(反倒是現在回想起情節就心疼侑)。當時的想法是「對不起,我擅自期待了」。現在卻覺得水到渠成,十分滿意。
  • 那些在武夷山賣茶的異鄉人
    他是很聰慧的,知道用這樣帶點憨氣的暱稱,可以增近跟別人的距離,畢竟,他是一個在武夷山賣茶討生活的,異鄉人。放眼中國的各大茶區,本地人佔據了核心的茶葉資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身為異鄉人,想來分一杯羹,是很難的。入門的門檻很高很高。
  • 東京的星夜,異鄉人的我們從涉谷十字路口消失
    ▵ 從右到左:MATTON(Vo.), Anan(Gt.)從大阪出發,現在是位於東京的四人樂隊,PAELLAS。▵ 【Pops in the City:異鄉人PAELLAS在東京——高井戶】▵ Pops in the City裡PAELLAS演奏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