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辭官後陶淵明的惆悵,中年以後的我有些懂了

2020-11-24 小婉思語

都道陶淵明是中國田園第一大詩人,隨便寫兩句詩,都是一幅恬靜遼闊的山水畫。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份舒適和閒暇讓人心生羨慕。

都說陶淵明是真正想得開的大文豪,當官有啥好的,還不如回家種田,沒有爭鬥,沒有糾紛,自得其樂,日子過得一天是一天,多悠哉。閒來無事,下筆就成《桃花源記》,神仙美境,世間絕有。

難道陶淵明是真的視俗世如糞土嗎?其實也不盡然。有多少糾結,有多少恩怨,他無法說,不能說,也說不清,旁人不會懂,世人更不會懂,他只能悶在肚子裡。

小時候讀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只知道裡面的山水田園畫面特別美,淡淡的,靜靜的,就如同李子柒視頻下的山村仙境,羨煞旁人。

但實際上,在這篇文章中,陶淵明不僅僅描繪了山水田園的美好,更把他內心的惆悵,彷徨,孤獨,無奈也同樣寫出來了。如果不是世道太蒼涼,自己的一腔報復得不到施展,誰又願意真的歸去呢?即便是灑脫浪漫的陶淵明也同樣如此。

好就好在陶淵明他確實是想通了,人生嘛,當官是一種活法,當個普通人也是一種活法。有時候,人活著,其實並不需要很多東西。正因為如此,他的筆墨才如此的舒展和自然。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歸去吧!陶淵明在文章的第一句中這樣寫道,想必這個念頭,他已經想了很久了。爾虞我詐的官場讓陶淵明形同牢獄,煎熬早已讓他的內心感到非常疲憊。

到底回去還是不回去?想必每個睡不著的夜晚,他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徹夜難眠。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昨日的時光已經無可挽回了,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明天。與其過得這麼痛苦,倒不如真的放手一搏,去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所以說,陶淵明寫得這第一段,其實他自己是下了非常大的決心的。選擇一種生活,放棄一種生活,都不是那麼容易和簡單的,我們都當陶淵明瀟灑,卻根本看不到他內心的掙扎。

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既然決定了,就趕快動身,一旦回去,也就死了官場這條心了。想到馬上就要回到自己多年未見的家鄉,看到熟悉的景象,其實心裡還是很激動的。

就好像我們自己離家多年,突然決定要回去了,心裏面不免有些小期待。

當然,家還是那個家,路還是那條路,只不過家裡的人都出去幹活了,路都荒了,長滿了雜草,好在陶淵明喜歡的菊花和松柏依舊存活。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仔細讀這兩句,你才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百感交集,有期待,有失落,有感傷,有欣喜。其實他自己也在思索著還到底能不能夠適應這樣的生活呢。不過,到家了以後,看到熟悉的景,熟悉的物,看到自己的孩子家人,他心裡的一絲不安放鬆了下來。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頭靠著窗寄以遐想,看看自己腳下的這一方土地,感覺也知足了。

人生其實有很多種活法,不懈的努力奮鬥是一種,安淡的享受生活也是一種。

有自己的一個房間,一張小床,一點樂趣,其實也可以過得很自在。如果你能想明白這一點,其實可以減少很多煩惱。

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減少一些期待,減少一些雜念和想法,幸福才會呼之欲出。這一點,陶淵明當然是明白的。所以,你才會看到他筆下的景色如此曼妙,如此淡雅。

但是,你說他完全放下了,其實也還沒有。從哪裡看出來呢?

就是這一句「門雖設而常關」。

這個關字說明了什麼?

說明他並不希望自己的回去讓更多的人知道。畢竟是鄉裡鄉親,陶淵明回家,大夥不可能都不知道,肯定會有些親戚朋友過來看看,順便問問他為什麼回來了,是不是官做得不好等等?對陶淵明來說,這種解釋太多餘了,即便解釋了,人們又能理解嗎?倒不如關上門,減少往來的好。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到了第二段,陶淵明再次寫到歸去吧,讓我遠離那那些俗事,遠離那些紛擾,他才真正打定主意回歸田園生活。

這種感覺,不覺讓我淚目。身在大城市,有很多次問過自己,要不要回去,這個地方真的適合我嗎?每當夜幕降臨,城市的黑暗籠罩一切時,孤寂油然而生,偌大的土地卻沒有一處自己的落腳點。

當然了,陶淵明他回去了,心也回去了,也找到了自己心靈依託的角落。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田園的節奏遠遠沒有大城市那麼快,人們的生活簡單樸素。親戚朋友們來探望他,告訴他鄉裡的趣事,閒暇時,大夥在一塊也能彈彈琴,跳跳舞,唱唱歌,想出去玩了,就自己駕著一葉小舟,到附近的山林去,閒遊片刻。

陶淵明是樂在其中的,他很明白活在當下就是一種最好的生活狀態。

人生幾十載,一晃就過去了,金錢,財富,珍寶,美女,房產,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

倒不如好好享受生活,享受那難得的愜意時光,因為歲月將近,留給自己的時光也不多了。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第三段,陶淵明又一次感嘆了從前的生活。從一開始到結束,他的內心經歷了幾番的波折和起伏,而他也終於決定放下過去的一切,把自己寄身於天地之間。

他的灑脫,是因為他真真切切的想通了,他努力過,拼搏過,收穫過,奮鬥過,也失去過,痛苦過,悲傷過,人生的紛紛擾擾他都經歷過了,還有什麼他不能夠放下的呢?

唯有眼前的這一切,是他最應該珍惜的。

有人總說我們要學陶淵明的灑脫,放下得失,不要計較。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年輕人,不應該放下所謂的得失,而就應該要去努力,去經歷,去拼搏,你只有度過人生的大風大浪,你才會發現,人生原來就是一場虛無,你找了一圈,發現又回到了原點。

但是,假如你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又怎麼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從來沒有失去過呢?正是因為你看過世界,所以,此刻站在原點的你,和當初的你截然不同。

可是,倘若你從未歷練過,那又談什麼失去呢?對你而言,生活始終是一攤死水。

所以說陶淵明的心境是因為他都經歷過了,人到了這個年紀沒有什麼可以放不下的了。這樣想來,反而很坦然。

但是年輕人說放下,未免不合時宜吧。

不過不管怎麼說,人到中年的我,再次讀到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才有了如此多的百感交集。

生命短暫,白駒過膝,好好珍惜你現在的一切,過好每一天才是最最重要的。

正如莊子所說,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生在世,誰都是懵懵懂懂的一場。如果想不明白的時候,就讀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吧。

有些詩詞,值得我們一生去領悟,去誦讀,有些故事值得我們一生去回味,去講述。有些人生值得我們一生去珍惜,去追尋。

相關焦點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歸去來兮辭》|由身隱到心隱,陶淵明於人生選擇的另一種尋覓
    「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曾經這樣評價《歸去來兮辭》。這篇文章並不長,但卻成為千古名篇。這篇文章之所以好,除了其不事雕琢的文字、瀟灑出塵的意象、通脫自然的審美之外,還在於陶淵明為文人提供了選擇另一種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古代文人讀書習字,為的就是「修身、治國、平天下」。
  •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辭職前後的一場內心獨白、一次人生斷舍離
    《歸去來兮辭》寫的是陶淵明自己辭職前後的一場內心獨白、一次人生斷舍離的過程。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就是一男子在送完妻子上班後,棄車跳入江中,草草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的事件。其實如果我們大家都讀過並讀懂《歸去來兮辭》,可能就會想明白,人生要想得到解脫,不是只有放棄生命這一條路,我們還可以學學陶淵明,放下執念,為我們的心靈減負。陶淵明初入官場時,雖說是為了養家餬口,但內心肯定也懷揣建功立業的夢想,只是這團夢想的火焰一進入官場便被無情地撲滅,一次又一次,終於到四十歲左右,他的心徹底冷了,於是他誓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決然地抽身離去。
  • 陶淵明,歸去來兮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可以和陶淵明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後只有杜甫。」連李白也沒資格。蘇東坡就說得更過分了。他說,陶淵明這個人,李白杜甫也比不上:「李杜諸人莫及。」陶淵明為什麼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呢?1某種程度上講,陶淵明和杜甫的命運有些相同,他們的詩,並不是一開始就得到那麼高的評價,有很高的地位,是到了後來才被發現並受到推崇。
  • 陶淵明:逃離城市之後,如何克服中年危機?
    兩千年前,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劈頭喝問:「田園將蕪,胡不歸?」像是當頭一棒,叩醒了無數困頓的心靈。從此,當我們被現實生活所羈絆時,心心嚮往的,總是那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實際上,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他也是用盡了全力,才過上了「平凡」的一生。
  • 《歸去來兮辭》表現詩人不慕榮利,安於隱居,追求恬淡生活的情致
    《歸去來兮辭》為陶淵明41歲辭彭澤令歸田之初而作。文中不僅將議論、敘事、抒情極為和諧地交融在一起,而且還在如畫的景物描寫中,烘託出作者灑脫的胸懷、高潔的意趣,使自己的情態與自然之景物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創造出了詩一般的境界,表達了陶淵明對仕途生活的厭惡、憎恨,對田園生活的憧憬、喜愛。在作者筆下,景物清純而富於生機,情致雅潔而真趣盎然。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真正遇到陶淵明這樣的高傲不屈的文人官員,朝廷也沒有辦法,就由他去吧。那麼,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到底靠什麼生活呢?還是以陶淵明為例來談。陶淵明(365年——427年)是東晉時期出生在潯陽郡柴桑(今江西省九江)的大詩人,他最後一次做官是在405年,出任彭澤縣令。
  • 陶淵明的世界|群友聲
    |  陶淵明散文三篇◎策劃:寧靜致遠◎朗誦:輕風、寧靜致遠、芳華秋韻、藍百合              慧珺、一米陽光、萍水居、張潁 ◎配樂:雲水禪心、一天、漁礁問答、趕風◎製作:萍水居(精英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張潁:陶淵明一生,五官三休,最後一次為官,也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由於要給其妹奔喪,而棄官辭職,從此他終於過上了一生嚮往的田園生活。由於這一次的任性辭官,便產生了這篇文採斐然,流傳千古的巜歸去來兮辭》。
  • 欲仕則仕,欲隱則隱:且看陶淵明如何於亂世中堅守內心的平靜
    陶淵明在做官時受到了很多的束縛,就似一隻小鳥被長時間的關在樊籠裡邊,他後來棄官不做,歸隱後,回到大自然中,他就像籠中的鳥重新獲得了飛翔的自由一樣。陶淵明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也表現了他愛好自然的這種天然本性和思想情緒,這都是道家的思想。道家認為人世間不可有限制,不應有約束,應該返璞歸真,順應自然,所以陶淵明的思想中也包含著道家思想。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而中學課本中,有兩篇關於陶淵明自傳式的文章,記錄了他的生活情況與思想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五柳先生會傳》是陶湖明的自述傳,寫作年代不詳。《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時所作,文中以無限喜悅的心情,想像歸家後田園躬耕生活的種種樂趣。這兩篇文章都體現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生活情想。
  • 陶淵明歸隱,累趴了三任妻子,她們為何支持陶淵明?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具有代表的一位詩人,他一生裡創作了無數篇具有影響力的詩詞,其中最著名的三篇詩詞《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深受人們的喜愛。陶淵明自20歲出頭就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
  • 勸君讀讀陶淵明,每個焦慮的靈魂都會從中得到治癒
    我估計許多人都不知如何作答。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樣。但如果問你焦慮嗎?估計許多人都能給出肯定的答案。就連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接受央視採訪時都表示,自己「不知道」是否幸福。在被主持人追問「你幸福嗎?」時,莫言乾脆地回答說「我不知道,我從來不考慮這個問題,我現在壓力很大,憂慮重重,能幸福麼?」的確,在現行的生活節奏和社會壓力下。
  • 陶淵明的桃花源情結
    當來訪者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告訴他們,聽完以後,他們感慨桃花源外的世事變化,為外面人們的生活境遇,發出了憂傷的嘆息。    讀過這篇文字的人,都以為這個桃花源是虛構的,表達了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現在我們變換一種思維方式,再想一想: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桃花源確實存在呢?
  • 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關於作者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後顏廷之等友朋私諡「靖節」。陶淵明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其曾祖據說是晉大司馬陶侃,其祖父和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至陶淵明時,家道已經衰落。他早年懷有建功立業之志,後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職。
  • 陶淵明隱居一生的背後,是人性最大的涼薄
    眼看著陶淵明罷官之後,整日閒居在家,幾次朝廷招錄他也不去。她終於爆發了:你難道要眼睜睜看著我和孩子餓死嗎?陶淵明從書堆裡抬起眼,看了看自己面黃肌瘦的孩子,覺得自己愧對家人:是啊,我一個大男人,怎麼能讓老婆孩子跟著我討飯吃?於是,他決定承擔起男人的責任,出去工作。
  • 山東26歲小夥辭職歸隱終南山,被親爹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田園居》。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喜愛清淨,雖然有志向,但不隨大流,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陶淵明又受道家思想薰陶,常有隱居的想法,二十歲時,陶淵明入朝為官,雖然想要一展宏圖,但出仕後,依舊眷戀田園,他常念道:「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 魏晉陶淵明《命子》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陶淵明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