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道陶淵明是中國田園第一大詩人,隨便寫兩句詩,都是一幅恬靜遼闊的山水畫。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份舒適和閒暇讓人心生羨慕。
都說陶淵明是真正想得開的大文豪,當官有啥好的,還不如回家種田,沒有爭鬥,沒有糾紛,自得其樂,日子過得一天是一天,多悠哉。閒來無事,下筆就成《桃花源記》,神仙美境,世間絕有。
難道陶淵明是真的視俗世如糞土嗎?其實也不盡然。有多少糾結,有多少恩怨,他無法說,不能說,也說不清,旁人不會懂,世人更不會懂,他只能悶在肚子裡。
小時候讀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只知道裡面的山水田園畫面特別美,淡淡的,靜靜的,就如同李子柒視頻下的山村仙境,羨煞旁人。
但實際上,在這篇文章中,陶淵明不僅僅描繪了山水田園的美好,更把他內心的惆悵,彷徨,孤獨,無奈也同樣寫出來了。如果不是世道太蒼涼,自己的一腔報復得不到施展,誰又願意真的歸去呢?即便是灑脫浪漫的陶淵明也同樣如此。
好就好在陶淵明他確實是想通了,人生嘛,當官是一種活法,當個普通人也是一種活法。有時候,人活著,其實並不需要很多東西。正因為如此,他的筆墨才如此的舒展和自然。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歸去吧!陶淵明在文章的第一句中這樣寫道,想必這個念頭,他已經想了很久了。爾虞我詐的官場讓陶淵明形同牢獄,煎熬早已讓他的內心感到非常疲憊。
到底回去還是不回去?想必每個睡不著的夜晚,他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徹夜難眠。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昨日的時光已經無可挽回了,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明天。與其過得這麼痛苦,倒不如真的放手一搏,去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所以說,陶淵明寫得這第一段,其實他自己是下了非常大的決心的。選擇一種生活,放棄一種生活,都不是那麼容易和簡單的,我們都當陶淵明瀟灑,卻根本看不到他內心的掙扎。
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既然決定了,就趕快動身,一旦回去,也就死了官場這條心了。想到馬上就要回到自己多年未見的家鄉,看到熟悉的景象,其實心裡還是很激動的。
就好像我們自己離家多年,突然決定要回去了,心裏面不免有些小期待。
當然,家還是那個家,路還是那條路,只不過家裡的人都出去幹活了,路都荒了,長滿了雜草,好在陶淵明喜歡的菊花和松柏依舊存活。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仔細讀這兩句,你才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百感交集,有期待,有失落,有感傷,有欣喜。其實他自己也在思索著還到底能不能夠適應這樣的生活呢。不過,到家了以後,看到熟悉的景,熟悉的物,看到自己的孩子家人,他心裡的一絲不安放鬆了下來。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頭靠著窗寄以遐想,看看自己腳下的這一方土地,感覺也知足了。
人生其實有很多種活法,不懈的努力奮鬥是一種,安淡的享受生活也是一種。
有自己的一個房間,一張小床,一點樂趣,其實也可以過得很自在。如果你能想明白這一點,其實可以減少很多煩惱。
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減少一些期待,減少一些雜念和想法,幸福才會呼之欲出。這一點,陶淵明當然是明白的。所以,你才會看到他筆下的景色如此曼妙,如此淡雅。
但是,你說他完全放下了,其實也還沒有。從哪裡看出來呢?
就是這一句「門雖設而常關」。
這個關字說明了什麼?
說明他並不希望自己的回去讓更多的人知道。畢竟是鄉裡鄉親,陶淵明回家,大夥不可能都不知道,肯定會有些親戚朋友過來看看,順便問問他為什麼回來了,是不是官做得不好等等?對陶淵明來說,這種解釋太多餘了,即便解釋了,人們又能理解嗎?倒不如關上門,減少往來的好。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到了第二段,陶淵明再次寫到歸去吧,讓我遠離那那些俗事,遠離那些紛擾,他才真正打定主意回歸田園生活。
這種感覺,不覺讓我淚目。身在大城市,有很多次問過自己,要不要回去,這個地方真的適合我嗎?每當夜幕降臨,城市的黑暗籠罩一切時,孤寂油然而生,偌大的土地卻沒有一處自己的落腳點。
當然了,陶淵明他回去了,心也回去了,也找到了自己心靈依託的角落。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田園的節奏遠遠沒有大城市那麼快,人們的生活簡單樸素。親戚朋友們來探望他,告訴他鄉裡的趣事,閒暇時,大夥在一塊也能彈彈琴,跳跳舞,唱唱歌,想出去玩了,就自己駕著一葉小舟,到附近的山林去,閒遊片刻。
陶淵明是樂在其中的,他很明白活在當下就是一種最好的生活狀態。
人生幾十載,一晃就過去了,金錢,財富,珍寶,美女,房產,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
倒不如好好享受生活,享受那難得的愜意時光,因為歲月將近,留給自己的時光也不多了。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第三段,陶淵明又一次感嘆了從前的生活。從一開始到結束,他的內心經歷了幾番的波折和起伏,而他也終於決定放下過去的一切,把自己寄身於天地之間。
他的灑脫,是因為他真真切切的想通了,他努力過,拼搏過,收穫過,奮鬥過,也失去過,痛苦過,悲傷過,人生的紛紛擾擾他都經歷過了,還有什麼他不能夠放下的呢?
唯有眼前的這一切,是他最應該珍惜的。
有人總說我們要學陶淵明的灑脫,放下得失,不要計較。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年輕人,不應該放下所謂的得失,而就應該要去努力,去經歷,去拼搏,你只有度過人生的大風大浪,你才會發現,人生原來就是一場虛無,你找了一圈,發現又回到了原點。
但是,假如你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又怎麼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從來沒有失去過呢?正是因為你看過世界,所以,此刻站在原點的你,和當初的你截然不同。
可是,倘若你從未歷練過,那又談什麼失去呢?對你而言,生活始終是一攤死水。
所以說陶淵明的心境是因為他都經歷過了,人到了這個年紀沒有什麼可以放不下的了。這樣想來,反而很坦然。
但是年輕人說放下,未免不合時宜吧。
不過不管怎麼說,人到中年的我,再次讀到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才有了如此多的百感交集。
生命短暫,白駒過膝,好好珍惜你現在的一切,過好每一天才是最最重要的。
正如莊子所說,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生在世,誰都是懵懵懂懂的一場。如果想不明白的時候,就讀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吧。
有些詩詞,值得我們一生去領悟,去誦讀,有些故事值得我們一生去回味,去講述。有些人生值得我們一生去珍惜,去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