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一天在法信寺講經,恰巧風吹幡動,兩個小沙彌爭論不休。一個說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慧能法師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大意是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而是心在動,心若不動,任他風動、幡動,我自心靜。
什麼是心靜,在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中,我們得到了答案。「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寥寥十個字,高度概括了身處世俗的擾亂中,陶淵明是如何堅守內心的平靜,就是因為他的心距離世俗的擾亂比較遠,所以才體會到了居住地的寧靜。
陶淵明生在歷史上充滿了戰亂、黑暗、災荒的東晉時代,處在這樣的時代中,如何能夠保持自己內心之中的一份平靜,這是陶淵明所終身努力的方向,事實證明他也真的做到了。
南宋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首詩這樣形容陶淵明,「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
不光是南宋的辛棄疾,感受到了陶淵明生機勃勃的生命活力,直到現在,我們講起陶淵明,讀起他的詩,依然感受的到陶淵明的純樸生氣,靈動而充滿生機。歷經千百年,他的詩依然有著振奮人心、感動人心的力量。
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陶淵明雖死,但依然活著。他死後千百餘年來,詩廣為傳頌,跟他活著時一樣。陶淵明活在世上的時候,他的生活都是以真面目示人,毫無遮掩的,再讀他的詩,依然感受的到他那種真誠的感情,真誠的思想和真誠的精神。
1.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的陶淵明,內心的平靜來自於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之精華。
人生的成功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年輕氣盛時,我們都是豪情萬丈,想要建立自己的事業和功績,同時,我們的心也是浮躁的,然則,陶淵明雖然也是激情澎湃的想要建功立業,可這並不妨礙他二十一歲的年紀,已經有了一顆寧靜的心。
歷史上曾有一幅著名的《虎溪三笑圖》,就是講陶淵明的。他二十一歲時候與慧遠大師結緣。在著名的廬山,有一座廟叫東林寺,東林寺有一位中國佛教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高僧-慧遠大師。慧遠大師在東林寺,有一片很大的水池,養了很多的白蓮花,信佛的人就成立了一個社來拜佛,就是「白蓮社」。
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貴族-謝靈運,想加入白蓮社,而且還捐獻了很多白蓮,但是慧遠大師不喜歡謝靈運,說這個人心裡太雜亂不清靜。而陶淵明,雖然沒有什麼捐獻,但是卻深得慧遠的喜愛。
慧遠大師從來不出山。在出山途中有一座橋,橋下有溪流,溪邊的山中有老虎,故此溪水就叫虎溪。有一天,陶淵明和朋友一起來拜訪慧遠法師,因談話很投機,陶淵明和朋友出山門後,慧遠大師依舊與他們邊走邊談,不知不覺間就走過了虎溪橋。
山上的老虎看到從不過橋的慧遠大師,就叫了一聲,慧遠大師這才發現,他居然史無前例地過了虎溪橋,於是,三人同時大笑,這便成了虎溪三笑圖的由來。
所謂,慧眼識英雄,慧遠大師對陶淵明的喜愛就是源於他年紀輕輕就內心如此寧靜。
從陶淵明的詩來看,他深受儒家、道家、佛家三種思想精華的影響。
如《飲酒詩》,第十六首: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他年少時因沒有紛雜煩亂的情緒、沒有繁雜的亂七八糟的事情來打擾他,所以可以專心讀書,「六經」就是儒家的經典,我們常說的《詩》、《書》、《禮》、《樂》、《易》、《春秋》都是儒家的經典。
如《歸園田居》中有一首詩: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做官時受到了很多的束縛,就似一隻小鳥被長時間的關在樊籠裡邊,他後來棄官不做,歸隱後,回到大自然中,他就像籠中的鳥重新獲得了飛翔的自由一樣。
陶淵明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也表現了他愛好自然的這種天然本性和思想情緒,這都是道家的思想。道家認為人世間不可有限制,不應有約束,應該返璞歸真,順應自然,所以陶淵明的思想中也包含著道家思想。
除此之外,他還受著佛家思想的影響,《歸園田居》中:
人生如幻化,終當歸空無。
人生就如幻影,不管是哪種思想影響了他,他都會與自己的思想結合起來,他的內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定力與持守。
陶淵明的內心寧靜就來自於儒家、道家、佛家各種思想中最寶貴的精華的接受與吸收。他不但掌握了那些表面的道理、形式,也真正的把這些思想提煉出最好、最有價值的部分,並為自己所用。就是這些,支撐著陶淵明於亂世中,沒有迷亂,沒有丟失自己。
然而,現實中,很多人都沒有一個恆定的自我把持的能力,自己管不住自己,所以常常隨波逐流,被世俗引誘。中國詩人裡邊,內心之中最有持守,最能掌握自己的詩人就是陶淵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每個人都要活出人生真正的意義,那麼,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就像《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所說,"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這也成為了陶淵明最了不起的地方。
2.淡泊名利,不慕虛華。
著名詩人元好問曾經寫過一首《論詩絕句》,他說陶淵明的詩是: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陶淵明隨便的一句話寫的都是這樣天然,在中國所有的詩人裡,做事態度真誠,不雕琢,不修飾,不誇大,不自欺欺人的就是陶淵明。
他的詩是自然的,想的是什麼,就很自然的把它流露出來,表現出來,他的精神、感情本身就是活潑潑的,所以才會感動人。
南宋詞人辛棄疾,讚美陶淵明是:「千載下,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讚揚陶淵明的詩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最清純,沒有渣滓的,沒有混雜著雜質的。
陶淵明之所以了不起,就在於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他能夠把哲學思想形象化、生活化,而不是空口說道理,用非常生動的詩句展現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比如說,「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這裡所說的行郵到張掖到幽州,並不是他真正的身體的遠遊,而是精神的遠遊,這是一種豁達的精神境界。
處在東晉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滿懷如此沉鬱深重的感慨與悲哀的陶淵明,他是怎麼使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獲得了寧靜與平衡呢?
① 心靈寧靜的原因之一: 從五次出仕到隱逸田園,道家思想使陶淵明成為一代"隱逸之宗"。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生而為人,我們就是要為國家、為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陶淵明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思想,雖然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政治的腐敗,軍閥之間相互殺戮,他的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但是,他運用了道家的思想,尋求到了內心的寧靜。
陶淵明五次出仕後,最後還是回到田園去隱居種田了,再也沒有再出仕。他的第一次出仕,是因為「事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家裡麵條件艱苦,家貧親老。八歲死了父親,家裡很窮。第一次出仕,是二十九歲時,做了一個江州的祭酒工作,也就是在祭祀典禮上主持儀式。沒多久,他忍受不了做官的束縛,所以就自動辭職回家去了。
之後,陶淵明的每一次出來做官都懷有理想,希望在這樣的戰亂年代能夠為國家的社會安定,安寧做一些貢獻,可是每一次都失望了,所以每一次出來的時間都很短暫,然後就辭職不幹了。
他不斷地在仕與隱之間徘徊,直到第四次出仕時,已經四十一歲了,沒多久,他就辭官了。最後一次出仕,也就是第五次出仕,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歸去來兮辭》中所描述的,做的是彭澤縣令。
在《歸去來兮辭》中,他出仕的原因是「幼稚盈室」,家裡面孩子太多,貧窮無以為生,五個兒子,沉重的家庭負擔,導致他不得已出來做官,然則,僅僅八十餘天,他就辭官回家了。
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蘇軾說陶淵明是:遇仕則仕,求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陶淵明非常的真誠坦率,他只要做官,就懷抱希望,想著如果能夠平定叛亂,使國家有安定的日子,使人民安居樂業,也是一件好事情。正因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把求官、做官看成是丟人的事情。
陶淵明的真誠坦率,還體現在不滿意就辭職,從不把隱逸看成是高雅脫俗的事情。
②心靈寧靜的原因之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體現出精神的自由。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雖然他是因為家貧才出來做官,但是飢凍雖切為己交病,即使是寒冷飢餓,這都是身體肉體上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如果讓他違背自己的思想,只為了吃得飽,穿得暖,免除身體上痛苦,而去做一些在品格上、道德上,理想中都不願做的事,就會像生了許多病一樣的難過,心靈會更加的痛苦。
不僅如此,陶淵明給他的兒子留下一封信《與子儼等疏》,他在信中說:我很對不起你們,由於我不能勉強自己去做違背自己理想和良心的事而牽連了你們,「使汝等幼而饑寒」,讓你們從小就跟隨我在飢餓與寒冷中過日子。
讀到這裡,感覺很痛心,陶淵明在此種情形下,作出辭官歸隱的決定是非常不容易的,他除了要忍受寒冷和飢餓以外,其實還要付出體力勞動,還要對孩子們心懷愧疚。即使歸隱後 ,勞動有苦有樂,然而他的心靈是寧靜的,他這種以苦作樂的精髓就是他的人生追求。
陶淵明不僅寫了歸園田居,他還寫出了著名的《飲酒二十首》,他的飲酒組詩,題目雖是飲酒,卻將很多人生的道理寓於其中。
3.陶淵明的歸隱不是逃避, 而是一種如何與社會和諧相處的人生態度。
梁任公《陶淵明年譜》中,對陶淵明的人格定義為:高超衝淡。
首先,陶淵明是極熱烈、極有豪氣之人。《詠荊軻》詩,「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為證,這首詩讚揚了荊軻的英勇行為,可見,陶淵明同樣也有這種慷慨激昂大的胸懷。
其次,陶淵明是及其多情之人。《祭程氏妹文》、《與子儼等疏》、《移居》等作品中,均展示了他的纏綿悱惻,溫情滿滿。
最後,他道德心極重。《榮木師》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竟無成」,這是一種深刻的人生經驗,既不消極悲觀,也不任由天命,人是需要在困難中保持覺悟和操守的。
陶淵明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見解,和他同時代的隱士,常會指責社會的不公,有才能得不到重用,而陶淵明從來沒有抱怨過,他不是清高,而是真正的喜歡隱士生活。而正是這種態度,使他能夠享受當下,所以,他的詩才寫的真摯、淳樸、自然、恬淡……
陶淵明最終選擇了隱逸,是盡了多大的努力,才下定決心辭官不做,而人生又有多少選擇?又有多少考驗?
我們在人生真正的考驗之前,又選擇了什麼,又願意付出怎樣的代價呢?當個人利益和正義道德相違背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
陶淵明在不如意的情況下,始終堅守內心,不肯隨波逐流,這種思想值得我們後人效法學習。陶淵明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人生的豁達,樂觀,體會的是他的精神生活。
陶淵明的處事態度告訴我們:即使現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對眼下的生活一定都不滿意時,考慮的應該是如何與這個社會和諧相處,如何平和地接納,如何能夠運用自身的能量去改變他,這才是重中之重。
再次讀到「不為五鬥米折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來自靈魂深處的自由和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