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陶淵明一生五次出仕,而《歸去來兮辭》的創作是在他第五次出仕之後。除了前兩次之外,後三次的為官生涯一次比一次短。幾次出仕又辭官,讓世人對五柳先生留下了淡泊名利的美名,但也許小編愚昧,反而覺得五柳先生的所作所為並不值得提倡,當看盡官場動蕩,人心險惡的時候,他選擇的是歸隱,也就是逃避。
陶淵明的曾祖和外祖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曾祖陶侃曾是武將出身,一生戰功無數,位極人臣,雖然手握重兵卻不曾越權幹預朝政,並在鼎盛時期上表辭官。而外祖孟嘉更是年少有為,曾有記載「衝默有遠量,弱冠,儔類鹹敬之」,意思是說他沉穩有遠見,雖然二十出頭,但已經是朋友們敬重的對象。然而在這樣一個薰陶下的陶淵明,雖然家境因為早年喪父而落魄,但精神和文化修養絲毫沒有印象。
小編認為當學識和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報國盡忠應是應盡的本分,就像漫畫書中說的,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然而讓小編驚訝的是,五柳先生只學得了曾祖的表而沒學到裡。他厭倦官場的世俗,嚮往田園生活和歸隱,原因是因為他喜歡清閒的生活,一身才華與本事卻沒有像曾祖那樣,盡忠之後功成名就而歸隱,反而是在一次次累了,受了委屈或感覺朝政不穩時逃避,不理解這為什麼成了後人提倡和欣賞的地方。尤其是後期五柳先生為官,是因為實在是家貧為了餬口掙得一飽隨後辭官,這種行為與他所提的「不為五鬥米折腰」實在相悖。
反觀蘇軾也崇尚歸隱,並且也寫過《歸去來兮辭》,可回顧蘇軾一生,經歷過宦海城府,自然會有厭倦之心。而五柳先生並未曾想蘇軾那樣奮鬥過,才華和能力沒有用到該為之效力的地方,卻自言時時想著回家過清閒日子,讓小編大膽的認為,這是一種貪圖享受的表現,雖然他回家後日子依然清貧,嘗嘗食不果腹,但他的貪圖享受是精神層面。而且五柳先生是一位有著安逸圈並不敢跳出安逸圈的人,在《歸去來兮辭》中,他自己曾說道「於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意思是,那時候社會動蕩不安,我害怕到遠地方當官。對比其他讀書,身懷雄心抱負的人,雖然都嚮往社會安定,但越動蕩卻越有責任感,認為是自己報效社會的好時機。不知道五柳先生這個心態放到現代我們的身上,會不會被家人罵膽小沒用。
再看看陶淵明後期的寄生式生活,靠朋友接濟,但依舊嗜酒如命,得到點錢財就拿去還酒錢,這在現代來說,實在想不出這樣的生活方式為何會被人推崇和羨慕,還要求放到課本裡讓學生學習。讀書是要學習文章中的深意的,如果只因為辭藻華麗,沒有教育人們的意義,豈不是和八股文無異?而恰逢校園的學生們,本來應該有一身的抱負,欲將所學所得未來有一天回報社會,卻在這個時候讓他們學習逃避歸隱甚至寄生式生活價值觀,真的合適嗎?有人說陶淵明的詩詞中是有感嘆和內心活動的,沒錯,只在心中感嘆卻未有實際行動,這不就是一個醉酒之人在發牢騷嗎?我們周末去飯店裡,過了晚上九十點鐘,這樣喝醉並且口齒不清的訴說生活苦悶的人幾乎到處都是,尤其是在北方,難道他們也該被提倡嗎?
這些都是小編看完《歸去來兮辭》後的個人感悟,自然有不對的地方,至於陶淵明會給各位看官什麼印象,還請各位看了這本作品後,自己感悟。
好啦本期就到這裡了,喜歡我的朋友請記得關注我喲,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