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2020-12-25 三金推書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陶淵明一生五次出仕,而《歸去來兮辭》的創作是在他第五次出仕之後。除了前兩次之外,後三次的為官生涯一次比一次短。幾次出仕又辭官,讓世人對五柳先生留下了淡泊名利的美名,但也許小編愚昧,反而覺得五柳先生的所作所為並不值得提倡,當看盡官場動蕩,人心險惡的時候,他選擇的是歸隱,也就是逃避。

陶淵明的曾祖和外祖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曾祖陶侃曾是武將出身,一生戰功無數,位極人臣,雖然手握重兵卻不曾越權幹預朝政,並在鼎盛時期上表辭官。而外祖孟嘉更是年少有為,曾有記載「衝默有遠量,弱冠,儔類鹹敬之」,意思是說他沉穩有遠見,雖然二十出頭,但已經是朋友們敬重的對象。然而在這樣一個薰陶下的陶淵明,雖然家境因為早年喪父而落魄,但精神和文化修養絲毫沒有印象。

小編認為當學識和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報國盡忠應是應盡的本分,就像漫畫書中說的,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然而讓小編驚訝的是,五柳先生只學得了曾祖的表而沒學到裡。他厭倦官場的世俗,嚮往田園生活和歸隱,原因是因為他喜歡清閒的生活,一身才華與本事卻沒有像曾祖那樣,盡忠之後功成名就而歸隱,反而是在一次次累了,受了委屈或感覺朝政不穩時逃避,不理解這為什麼成了後人提倡和欣賞的地方。尤其是後期五柳先生為官,是因為實在是家貧為了餬口掙得一飽隨後辭官,這種行為與他所提的「不為五鬥米折腰」實在相悖。

反觀蘇軾也崇尚歸隱,並且也寫過《歸去來兮辭》,可回顧蘇軾一生,經歷過宦海城府,自然會有厭倦之心。而五柳先生並未曾想蘇軾那樣奮鬥過,才華和能力沒有用到該為之效力的地方,卻自言時時想著回家過清閒日子,讓小編大膽的認為,這是一種貪圖享受的表現,雖然他回家後日子依然清貧,嘗嘗食不果腹,但他的貪圖享受是精神層面。而且五柳先生是一位有著安逸圈並不敢跳出安逸圈的人,在《歸去來兮辭》中,他自己曾說道「於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意思是,那時候社會動蕩不安,我害怕到遠地方當官。對比其他讀書,身懷雄心抱負的人,雖然都嚮往社會安定,但越動蕩卻越有責任感,認為是自己報效社會的好時機。不知道五柳先生這個心態放到現代我們的身上,會不會被家人罵膽小沒用。

再看看陶淵明後期的寄生式生活,靠朋友接濟,但依舊嗜酒如命,得到點錢財就拿去還酒錢,這在現代來說,實在想不出這樣的生活方式為何會被人推崇和羨慕,還要求放到課本裡讓學生學習。讀書是要學習文章中的深意的,如果只因為辭藻華麗,沒有教育人們的意義,豈不是和八股文無異?而恰逢校園的學生們,本來應該有一身的抱負,欲將所學所得未來有一天回報社會,卻在這個時候讓他們學習逃避歸隱甚至寄生式生活價值觀,真的合適嗎?有人說陶淵明的詩詞中是有感嘆和內心活動的,沒錯,只在心中感嘆卻未有實際行動,這不就是一個醉酒之人在發牢騷嗎?我們周末去飯店裡,過了晚上九十點鐘,這樣喝醉並且口齒不清的訴說生活苦悶的人幾乎到處都是,尤其是在北方,難道他們也該被提倡嗎?

這些都是小編看完《歸去來兮辭》後的個人感悟,自然有不對的地方,至於陶淵明會給各位看官什麼印象,還請各位看了這本作品後,自己感悟。

好啦本期就到這裡了,喜歡我的朋友請記得關注我喲,下期見!

相關焦點

  • 《歸去來兮辭》:辭官後陶淵明的惆悵,中年以後的我有些懂了
    難道陶淵明是真的視俗世如糞土嗎?其實也不盡然。有多少糾結,有多少恩怨,他無法說,不能說,也說不清,旁人不會懂,世人更不會懂,他只能悶在肚子裡。小時候讀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只知道裡面的山水田園畫面特別美,淡淡的,靜靜的,就如同李子柒視頻下的山村仙境,羨煞旁人。
  • 《歸去來兮辭》|由身隱到心隱,陶淵明於人生選擇的另一種尋覓
    「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曾經這樣評價《歸去來兮辭》。這篇文章並不長,但卻成為千古名篇。這篇文章之所以好,除了其不事雕琢的文字、瀟灑出塵的意象、通脫自然的審美之外,還在於陶淵明為文人提供了選擇另一種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古代文人讀書習字,為的就是「修身、治國、平天下」。
  •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辭職前後的一場內心獨白、一次人生斷舍離
    《歸去來兮辭》寫的是陶淵明自己辭職前後的一場內心獨白、一次人生斷舍離的過程。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就是一男子在送完妻子上班後,棄車跳入江中,草草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的事件。其實如果我們大家都讀過並讀懂《歸去來兮辭》,可能就會想明白,人生要想得到解脫,不是只有放棄生命這一條路,我們還可以學學陶淵明,放下執念,為我們的心靈減負。陶淵明初入官場時,雖說是為了養家餬口,但內心肯定也懷揣建功立業的夢想,只是這團夢想的火焰一進入官場便被無情地撲滅,一次又一次,終於到四十歲左右,他的心徹底冷了,於是他誓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決然地抽身離去。
  • 陶淵明,歸去來兮
    用這個見字的好處在於,陶淵明採菊之時,南山不經意出現在視線中。一座真實的山峰,與一座精神的高峰,兩者不期而遇了。「見」字才符合陶淵明的境界。而望南山呢?意境就差一點了,抬頭一望,見了而已,哪還有什麼詩意?2提起陶淵明,就會想到一個詞——「隱士」,「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這些都在注釋著他的隱士形象。
  • 陶淵明歸隱,累趴了三任妻子,她們為何支持陶淵明?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具有代表的一位詩人,他一生裡創作了無數篇具有影響力的詩詞,其中最著名的三篇詩詞《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深受人們的喜愛。陶淵明自20歲出頭就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而中學課本中,有兩篇關於陶淵明自傳式的文章,記錄了他的生活情況與思想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五柳先生會傳》是陶湖明的自述傳,寫作年代不詳。《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時所作,文中以無限喜悅的心情,想像歸家後田園躬耕生活的種種樂趣。這兩篇文章都體現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生活情想。
  • 陶淵明:逃離城市之後,如何克服中年危機?
    兩千年前,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劈頭喝問:「田園將蕪,胡不歸?」像是當頭一棒,叩醒了無數困頓的心靈。從此,當我們被現實生活所羈絆時,心心嚮往的,總是那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實際上,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他也是用盡了全力,才過上了「平凡」的一生。
  • 陶淵明的桃花源情結
    當來訪者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告訴他們,聽完以後,他們感慨桃花源外的世事變化,為外面人們的生活境遇,發出了憂傷的嘆息。    讀過這篇文字的人,都以為這個桃花源是虛構的,表達了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現在我們變換一種思維方式,再想一想: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桃花源確實存在呢?
  • 《歸去來兮辭》表現詩人不慕榮利,安於隱居,追求恬淡生活的情致
    《歸去來兮辭》為陶淵明41歲辭彭澤令歸田之初而作。文中不僅將議論、敘事、抒情極為和諧地交融在一起,而且還在如畫的景物描寫中,烘託出作者灑脫的胸懷、高潔的意趣,使自己的情態與自然之景物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創造出了詩一般的境界,表達了陶淵明對仕途生活的厭惡、憎恨,對田園生活的憧憬、喜愛。在作者筆下,景物清純而富於生機,情致雅潔而真趣盎然。
  • 鮑鵬山:歸去來兮,陶淵明!
    陶淵明顯然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隱士,但他是第一個把隱居生活寫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滿魅力的。他以前的隱士們似乎在追求艱苦的生活,並樂於向人們展示他們的艱苦生活,以便顯示自己道德的崇尚。陶淵明不想向人們做任何展示,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滿意。實際上,我們過分的、矯情的、違背人性的苦行,對道德而言,實在是不必要的。
  • 欲仕則仕,欲隱則隱:且看陶淵明如何於亂世中堅守內心的平靜
    陶淵明在做官時受到了很多的束縛,就似一隻小鳥被長時間的關在樊籠裡邊,他後來棄官不做,歸隱後,回到大自然中,他就像籠中的鳥重新獲得了飛翔的自由一樣。陶淵明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也表現了他愛好自然的這種天然本性和思想情緒,這都是道家的思想。道家認為人世間不可有限制,不應有約束,應該返璞歸真,順應自然,所以陶淵明的思想中也包含著道家思想。
  • 陶淵明的世界|群友聲
    寧靜致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張穎: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陶淵明作品中的千古名句名言,讓生命回歸豐富的寧靜!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文學家。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1、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 陶淵明《擬輓歌辭三首·其三》:死生亦大矣,無可奈何!
    陶淵明被稱為是我國「隱逸詩人之宗」,他詩酒自處淡泊悠然的人生成了無數人的嚮往。大家對於陶淵明的作品的印象是不是也大多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閒適風格?你是否想感受一下另外一種風格的陶淵明?如果想就請看陶淵明這一首《擬輓歌辭三首·其三》。
  • 酒詩第一人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字淵明,諡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是以飲酒為題材,大量創作酒詩的第一人。他的詩,可謂篇篇有酒,寄酒為跡。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飲酒·疇昔苦長飢》:「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 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陶淵明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很高,對後代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宋元以後,人們推他為屈原以後、杜甫以前之第一人,歐陽修甚至有「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之評。著有《陶淵明集》。《與子儼等疏》原文告儼、俟、份、佚、佟: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聖賢,誰獨能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陶淵明的大名,世人皆知。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最早的隱士之一,他那「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至今被人傳唱。在我們普通人心中,他是遙不可及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在文壇巨匠心裡,他也是神一般的存在。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根本讀不夠。
  • 勸君讀讀陶淵明,每個焦慮的靈魂都會從中得到治癒
    我估計許多人都不知如何作答。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樣。但如果問你焦慮嗎?估計許多人都能給出肯定的答案。就連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接受央視採訪時都表示,自己「不知道」是否幸福。在被主持人追問「你幸福嗎?」時,莫言乾脆地回答說「我不知道,我從來不考慮這個問題,我現在壓力很大,憂慮重重,能幸福麼?」的確,在現行的生活節奏和社會壓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