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在標榜什麼,從一些角度來看,辛亥革命成功了,它達成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效果:
說明資產階級領導不了中國革命。說明了革命對一切反動勢力必須毫不妥協。說明了革命必須緊緊依靠群眾發展群眾為了群眾。
在這些意義上來看,這為後來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起到了一個催化作用。並且可以作為一個啟示,在辛亥革命之後還有許許多多的革命運動,無一勝利,直到中國共產黨出現,中國的革命面貌才煥然一新!
此外,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雖然沒有建立一個全新的中國,但是它牽出了各個勢力,使得所有的矛盾都暴露了出來。那些明的,暗的,統統地出來了,意思是以後的革命就有了目的性,有了標準,再也不是那一種摸索的時期了,可以說,那時的中國經歷過了探索時期。
在中國近代史中,辛亥革命的爆發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優質土壤,讓這兩者能夠在後續的國家發展中居於領導地位。而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在兩者的發展中起到了各項成果的鞏固和促進作用,最終讓我國能夠擺脫貧困,迅猛發展。
國民黨左派代表人物何香凝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講話中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新發展。」是的,它最為偉大的意義就是摧毀了一些中國民眾的思想枷鎖,使得人們開始思考,思考本身之於時代的價值。不再單單的為了生存。
1954年9月15日劉少奇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的關於憲法草案的報告中認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周恩來總理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1982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首次將辛亥革命納入憲法,稱「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
最終,它是成功的。當然這是我們後代人的觀點了,回望那段崢嶸歲月,無數的偉人在我腦海中浮現,這一刻,我無比感激。
不論如何,這些都是偉大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