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本文章上面藍色 陸河網 三個字,添加關注,以後就可以收到來自家鄉陸河自己人的資訊!還請你記得轉發到朋友圈哦。
陸河網: www.cnluhe.com
2011年10月11日《汕尾日報》報導
民國時期,海陸豐出了位風雲人物羅覺庵。然而,對於這位老同盟會員,陸河、海陸豐及至粵東的民國風雲人物,大多數年輕人是不曾聽說過的了。不過海陸豐50歲以上的人,大部分都或多或少知道這個名字。
羅覺庵:名應平,字覺庵,族字孝英,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水唇鎮黃塘人,其妻何少卿是何香凝的妹妹。生於清朝光緒己卯1879年9月18日,卒於1951年,壽七十二歲。由前清監生考入廣東高等警察學堂正科,三年優等畢業,前清學部獎以副貢生,俗稱副榜。廣東省委任其為陸豐縣碣石警察第二四區官,辛亥九月,奉革命第一軍都督總司令陳炯明委任,率兵光復陸豐縣城、碣石鎮衛城後,隨總司令光復惠州、廣州等城,至民國成立元年一月,陳炯明任廣東省大都督時,被委任都督府參謀兼交通處長。三月調任廣九鐵路警察總局長。民國七年,委為粵軍潮汕剿匪司令,旋又調回軍中任前方統領,用為攻閩先鋒。民國九年,升粵軍第五路軍第一統領,陸軍步兵上校。民國十年,所部於粵漢鐵路防地奉命歸制,參加徵桂戰爭,後攻克梧州、潯州、南寧,因受上峰嘉重,提升為第五路司令。民國十一年,奉委粵軍總兵站監少將,六月二炮轟中山艦事件爆發,於是棄官歸裡(與陳是海陸豐同鄉,為避嫌),不聞粵政。於民國二十五年,接受當道邀請,襄助兩廣監務局辯理惠州、瓊州、北海各區監務。七七事變,又返回陸河籌備抗戰,任第四區統率委員會副司領官,在沿海淪陷區打擊倭寇。民國三十四年復員,在家鄉陸河歸隱。他可以說是民國時期海陸豐地區名聲很響亮的一位名人。
(羅覺庵先生的親筆題字)
上述這段資料出自《羅應平先生紀念集》。該書是1970年由羅覺庵先生的海外(包括港臺)後人及親戚朋友們為他整理印刷的,裡邊記載了關於他的生平和大事記,親朋後人追述他的一些文字,以及收錄了一些他的家訓題字。集子由孫科(前廣州市長,臺灣行政院長,孫中山長子)題寫書名,羅香林(客家學大師)為他作傳;林翼中、劉候武作序;嚴家淦(臺灣兩蔣之間的「總統」)、黃國書、謝冠生、羅為雄等人為這個集子題字。
所謂「成王敗寇」。羅覺庵這個名字過去幾十年來要麼被刻意迴避著,要麼就是以「反面人物」出現。筆者認為:羅覺庵先生非大奸大惡之人,也沒做過什麼於國家民族有大害的事情。「施恩不望報,受恩不忘報。」這兩句話是收錄在集子中羅覺庵先生手書的家訓,從這兩句家訓可以看到,羅覺庵先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類似的題字還有不少,都是在教導兒孫後代們要怎樣做個正直、於國有用的人,這些於今天的後輩也富有教育意義。
據說,在早前的陸河河田等地,若是羅覺庵先生從街上經過,那些當街聚賭的人遠遠見了會立即四散走開,因為怕被他老人家訓斥,這位國民革命老人,十分痛惡這些東西。
2011年,在中華民族將迎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個值得中華民族大書特書的日子即將到來之際,筆者想介紹一位當年放著優越的滿清官員不做,而甘願冒「殺頭滅族」危險參加辛亥革命的陸河革命先賢,他就是羅覺庵。
羅覺庵,字應平,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水唇鎮黃塘村人,生於清朝光緒己卯1879年9月18日,卒於1951年,壽七十二歲。他是中國同盟會會員,更是公認的辛亥革命光復陸豐縣(包含現在的陸河縣,下同)的革命黨領導人(參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陸豐革命史》一書首頁)。其妻子何少卿(何香凝的妹妹),也是同盟會員,夫婦兩人都參加了辛亥「三?二九」廣州黃花崗起義。據他仍健在的兒子羅靖西回憶,少年時曾聽羅覺庵對兒子們說:「爸爸當年差點就成為黃花崗的第七十三名烈士。」
辛亥革命志士,大多並不是因為家境貧窮,沒有飯吃而起來鬧革命的。例如羅覺庵,其父親羅錦光於清朝同治年間崛起於軍旅,隨方門耀清剿粵東匪患,官至輕騎都尉。羅覺庵本人則有兄弟六人,長兄羅端平,為陸豐縣巨紳;二兄羅冠平,乃陸豐縣庠生,曾任陸豐縣長;三兄羅鎮平,務農致富;四兄羅輔平,為稟貢生,歷官陸豐、紫金縣長,暨粵軍遊擊司令;六弟羅鑑平,曾為臨場知事,羅覺庵則排行第五。
可見,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羅覺庵家境還是可以的,再加上他本身在廣州高等警察學堂就讀,畢業後就可為官。因此,如果單從他個人當時的生活條件來說,他並沒必要反清。他之所以甘願冒著被清政府抄家的危險,也要義無反顧地參加辛亥革命,完全是因為信仰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在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而戰。
清朝末年,羅覺庵由廣東省陸豐縣龍山學校考到惠州豐湖學校,接著又再入廣州高等警察學堂就讀,與侄子羅一球(時肄業兩廣高等方言學堂)、羅一東(時肄業廣州光越師範)同住廣州市流水井張家祠。其後羅覺庵三叔侄由同志介紹,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負責密帶槍械入城。因為有守城的海陸豐同鄉照應,所以羅覺庵他們總是能有驚無險地完成任務。
稍後,他侄子羅一東師範畢業後,回陸豐縣任督學,並開辦河口小學(今屬陸河縣);而羅覺庵在廣州高等警察學堂畢業後,則由同盟會分派,回陸豐縣領導當地的革命,擔任的職位是碣石鎮警察局長。當時革命黨最希望爭取吸收的目標有三個,分別為:「學生、新軍營、警察」。
1910年(庚戍)暑期,羅覺庵回到家鄉陸豐縣(包括現在的陸河縣)。當時,陸豐縣最高學府龍山學校的老師王寶齋剛剛病故,於是該校校長羅少權連同其他老師,均主張聘請羅覺庵兼代。羅覺庵為了達到爭取學生參加革命的目標,欣然答允。 接著,他就利用兼代龍山學校老師的身份,在龍山學校暗中物色思想正確,又具有活動能力者授予任務,指示大家分頭展開活動,發動宿校學生在當年中秋夜集合龍山頂賞月,就中吸引參加革命。事經月餘,進行順利,實現「賞月」會計劃,當時參加者達百餘人。在龍山中學中秋「賞月」會上,羅覺庵對在場的師生做了革命動員演講。
除了暢談當時的革命大形勢,鼓勵在場的師生堅定革命信念之外,針對海陸豐民間一些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羅覺庵在演講時還特別強調說:「此外尚有一點要大家注意的,則是本校(龍山學校)素分「福佬」、「客家」兩派,分裂非常厲害,我們都是學生,都是知識份子,此種壞風氣,最要徹底化除!同時陸豐縣東南一帶,變分紅黑旗壁壘,也應由我們學生設法使之消除。總之,我們要談革命,就應從大處想,遠處看,不獨語言界線不可分,姓氏不可分,即縣界、省界亦不可分,而應以國家民族為同一目標,始可參與革命,始可談到救國救民!」 1911年(辛亥)秋間,羅覺庵在廣東陸豐縣策動當地民軍首領陳子和、曾享平、林守平、馬柳庭,及新軍三營哨官鄔品三等,領導陸豐縣的革命黨勢力,合隊圍攻碣石鎮臺衙門。激戰數日,鄔品三哨官不幸犧牲,而碣石鎮鎮臺李夢說則被逼棄城逃亡,使碣石乃至陸豐成為革命黨光復的粵東第一座城池。
現在的人,可能比較難以理解當時率先光復碣石對促進整個廣東革命形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且先來談談當時碣石的特殊地位吧。今天看來,碣石只不過是廣東省一個不起眼的沿海小鎮,經濟落後,偶有出現在媒體,也大多都是負面新聞。然而,站在明清兩朝的角度,碣石卻是廣東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要衝。 汕尾市(海陸豐)地處廣東粵東沿海,早在漢唐時歷朝便已在其沿海設立軍事據點,守衛海疆。不過陸豐碣石真正闖入歷史舞臺,則是從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的。據《太祖實錄》記載,1380年(洪武十三年),倭寇侵擾廣東海豐(即現在的整個汕尾市),「殺掠吏民,詔廣東都指揮司率兵計捕之」;1395年(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在今汕尾設置碣石衛及甲子門千戶所,鎮守海疆,剿滅倭寇。從此,碣石衛就成為與天津衛、瀋陽衛、威海衛等齊名的全國三十六大衛城之一。「衛」是一種軍事建置,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地方軍區」。
清初沿襲明制,廣東境內置碣石等15鎮,又設海豐、甲子門等52個千戶所,鎮管轄千戶所。清朝260多年的歷史中,由朝廷派任碣石軍事總鎮的總兵官共有60多名,歷代總兵官均受皇帝陛見「殊榮」。這些總兵官中有陳化成、洪名香、劉永福等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從1395年明洪武率先設立,到1911年隨著清朝滅亡而被廢,碣石衛城的軍事建置存在長達516年。
從上面所描述的可以看出,碣石當時在粵東乃至廣東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碣石是連接潮汕地區及福建的福彰泉地區與廣東核心的珠三角地區之間的重要節點。一旦光復了碣石,等於是阻絕了清政府從潮汕地區及福建的福彰泉地區調兵前往惠州、廣州鎮壓革命的可能,為爭奪廣東辛亥革命的勝利起到了屏障作用。因此,光復這樣一個軍事重鎮,比光復別的地方一個縣或一個市要重要得多。
總的來說,羅覺庵所領導的革命黨人率先光復碣石乃至陸豐,使其成為辛亥革命中,粵東第一座光復的城池,對於稍後的惠州府(時海陸豐屬惠州府管轄)光復,以及革命黨最終會師廣東省城廣州,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是廣東辛亥革命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謹以此文,獻給一百年前所有參加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歷史並不會遺忘你們
(幽壹2011年10月9日於深圳)
羅公應平覺庵先生,是陸豐縣(陸河)水唇黃塘人,官至民國陸軍中將。有八個兒子,分別叫「靖中、靖華、靖民、靖國、靖東、靖西、靖南、靖北」,合起來就是「中華民國,東西南北」。,
2011年10月2日上午,陸河羅新煥、幽壹,與《汕尾日報》記者梁水良,一起前往陸豐東海鎮,探訪了羅覺庵先生仍健在的四個兒子,了解到一百年前,羅覺庵夫婦不惜冒著殺頭滅族的風險,參加辛亥革命的英雄事跡。十分感人!羅覺庵先生與其妻子何少卿是同盟會員,倆人都參加過辛亥三二九黃花崗起義。羅覺庵領導了陸豐(包括現在的陸河)辛亥起義,使陸豐成為粵東第一座率先光復的城池。
羅覺庵先生四位仍健在的兒子,分別是:羅靖南、羅靖西、羅靖北、羅靖全。幾位老人身體還很硬朗,最年長的已經七十多歲,最年輕的也已經六十多歲。
雖然已經六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但是許多記憶仍深印在老人們的腦海中。從老人們的口中,探聽到了當年革命黨人在黃花崗起義、碣石光復過程中的許多英雄故事。
辛亥革命志士,大多並不是因為家境貧窮,沒有飯吃而起來鬧革命的。例如羅覺庵,其父親羅錦光於清朝同治年間崛起於軍旅,隨方門耀清剿粵東匪患,官至輕騎都尉。羅覺庵本人則有兄弟六人,長兄羅端平,為陸豐縣巨紳;二兄羅冠平,乃陸豐縣庠生,曾任陸豐縣長;三兄羅鎮平,務農致富;四兄羅輔平,為稟貢生,歷官陸豐、紫金縣長,暨粵軍遊擊司令;六弟羅鑑平,曾為臨場知事,羅覺庵則排行第五。
從民國1911年開始到1949年,牛角隆順安樓不知道接待過有多少個不同黨派,不同政見,不同階級,大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孫中山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志士,陳炯明的手下幹將,海陸豐蘇維埃革命志士,國民黨革命志士。共產黨革命志士,民國五華縣長,紫金縣長,民國揭西縣長,民國海陸豐縣長,民國陸豐縣的大量政要人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