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周年,作為紀念這次偉大革命的獻禮影片,電影《辛亥革命》在九月底上映,遺憾的是,從這部本來應該忠實反映辛亥革命史實、宣揚革命精神的影片中,我看到的卻是這次革命真正核心的部分被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革命的精神和功績遭到了背離真實歷史的人為閹割。
辛亥革命的精神實質,用同盟會的一句革命口號來概括就再準確不過了,那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句口號反映了革命黨人三重的革命訴求,首先是民族革命——推翻滿清政府的民族壓迫統治,建立文化認同基礎上凝聚起來的近代民族國家;民權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的國家政權,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生革命——推翻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下已經不再適應時代需要的生產關係,建立適應發展資本主義需要、惠及民生的新的土地所有制和生產關係。這三點構成了孫中山先生舊三民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
然而在電影中,民族革命的成分被完全地抹殺了,不僅當時革命黨人更慣常使用的、帶有仇視感情色彩的「滿清」,被相對中性化、感情色彩不那麼濃的「清政府」、甚至是「朝廷」所代替,連同盟會「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口號都被刪減的只剩下「建立民國」和「平均地權」兩句。
也許站在今人的立場上,從維護民族團結的角度出發,的確應該迴避那些表達和發洩民族仇恨、宣揚復國復仇的內容;也許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當年那些包括同盟會在內的革命黨人,最初在民族革命方面所持的態度的確是有失偏激,甚至有大漢族主義錯誤傾向的。但歷史就是歷史,對也好錯也好,都不應該因為今天的立場或是是非觀改變了,就可以迴避甚至篡改的。在對待辛亥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上,就尤其不應該迴避民族革命方面的內容了,這不僅僅是為了還原一個完整的史實,更加是因為,無論在革命黨人最初的革命理論體系裡,還是在辛亥革命真實的歷史功績中,民族革命部分所佔的份額都是最大的。
我們常說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說它不徹底,是因為它在變革生產關係方面的任務根本沒有完成,在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方面的任務只完成了一半,只有在實現民族解放方面的任務,才算是基本完成了的,而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主要就體現在它基本完成了的民族革命的方面。
在民生革命方面,同盟會,乃至以後的國民黨人在辛亥革命成功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北洋政府、廣東革命政府直至國民政府,無論偏居一隅還是掌握全國政權,直到退出大陸逃往臺灣都沒能實現孫中山先生最初「平均地權」的設想,甚至沒有進行過「平均地權」嘗試。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在「民生革命」方面的失敗——甚至可以說不作為,可以說是國民黨在大陸最終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而在辛亥革命當時,所謂「民生革命」更只是一個單純的口號而已——還是排在最後的,至於說辛亥革命在這民生取得的成就,就更加是無從說起了。
在民權革命方面,辛亥革命的確是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國家政權,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從此以後,無論是張勳扶持下的滿清皇帝復闢,還是袁世凱的稱帝,最後的結果都只能是在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中以失敗收場。然而,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國家政權,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卻沒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的國家制度。辛亥革命後,別說民主共和國,甚至連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的國家政權都一直沒有建立起來,甚至連形式上的統一有時都無法保證,取而代之的是連年不絕的軍閥混戰。從破舊立新的角度來說,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方面僅僅是完成了「破舊」而遠遠沒有實現「立新」,因此只能說成功了一半,在歷史功績方面也只能以半數計了。
只有在民族革命的方面,辛亥革命才能算是真正成功地實現了最初的革命訴求,推翻了滿清政府200餘年對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民族壓迫統治。雖然在革命之初,革命黨人在民族革命方面提出了過於偏激的目標和要求,要建立純漢族的、只包括中國「本土」十八行省、具有排他性的民族政權,將滿人驅逐出中國「本土」的十八行省,甚至要對滿人進行民族報復。但在革命之後,革命黨人民族復仇的激憤迅速讓位於民族和解的理智共識,對作為革命對象的滿族統治者採取了寬容的姿態,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號,甚至願意接納曾經被視為「國讎」的滿人為新民國平等的國民。辛亥革命後,儘管政權頻繁更迭,但執政者都基本遵循了這一民族和解、共同參與國家事務的理念,維持了全國各民族對國家普遍的向心力。這不僅相對過去滿清政府在民族問題上狹隘偏執的做法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和成就,而且,為實現整個國家近代民族意識的真正成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辛亥革命之後的漫長歲月裡,儘管國家政權更迭頻繁、軍閥混戰,始終缺乏一個統一有力的中央政府,但國家卻始終能夠避免徹底分裂解體的危險,很大程度上也應該歸功於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在民族革命方面,辛亥革命才算是真正取得了成功,而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很大部分也要歸於民族革命的成功。
所以,無論出於什麼目的,忽略和掩蓋辛亥革命中民族革命的成分,都是一種對歷史不負責任的做法,都是對辛亥革命的革命精神和歷史功績的閹割和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