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國軍隊突然向蘇聯發起進攻,希特勒對蘇聯不宣而戰。蘇聯紅軍奮起反擊,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戰場。
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史達林,在德黑蘭會晤決定於1944年春,美英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
計劃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對德軍進行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諾曼第登陸行動,代號為「霸王行動」。
諾曼第登陸戰役是二戰中的經典戰役,也是後世軍事家們爭相研究學習的案例,同時也為我軍的渡海登島,提供了重要經驗和啟示。
「霸王行動」戰前謀略
任何一場戰役打的都是軍事力量和謀略,而謀略在戰爭中又起到主導作用。當智慧的火花在戰爭中撞擊出絢爛的光輝時,它便閃爍出美麗的光輝,這也是正義之戰中英雄們的追求。
為了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美英聯軍為諾曼第登陸戰役的勝利,整整策劃和準備了兩年之久。
44年的德軍,雖然遭受到蘇聯紅軍的嚴厲反抗和打擊。德軍在義大利和北非戰場也遭受到了巨大損失。但是西線德軍仍有百萬軍隊據守在英國的「大西洋壁壘」。
這堵壁壘是由系列相互支援的堅固支撐點連綴而成。加之英吉利海峽是世界上最變化無常的水道之一,即使海上出現中等風浪,也會影響登陸的成敗。
而這個時候兩軍對壘,謀略則顯示出其獨有的魅力,好的戰爭謀略勝過百萬雄兵,決定著戰爭的勝負。
一、伐交為先
外交是用兵重要手段之一。美英聯軍在諾曼第登陸戰役前,一面利用摩擦製造矛盾。比如美英通,過隱秘方式頻繁地同德國在歐洲南部的巴爾幹衛星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接觸,製造這些國家與德國的不和。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接觸的情況,通過間諜手段「洩露」給德國希特勒,使他誤以為盟軍要在巴爾幹半島登陸。促使希特勒將駐法德軍精銳調往巴爾幹,以防不測。
如此盟軍有效地分散了希特勒在「大西洋壁壘」後面的兵力。
二、佯動造勢
為了把德軍部署在北歐丹麥、挪威和芬蘭等國的27個師,牽制在遠離諾曼第地區,盟軍把一個營級規模的部隊偽裝成一個強大的集團軍。
為掩護偽裝,該營整天頻繁地虛發往來無線電電報。電臺、報紙也無中生有地報導該「集團軍」的足球賽況,軍官結婚等消息。因此,德軍堅信蘇格蘭地區集結了大量盟軍配合蘇聯紅軍,準備向挪威發動大規模進攻。便放棄了從那裡抽調陸軍的打算。
盟軍達到了牽制德軍兵力的目的。
三、假戲真唱,暗渡陳倉
1、為了迷惑德國人,巴頓將軍親自領銜主演一場大戲。他指揮著一支根本不存在的百萬集團軍,編造無數假的無線電信號,密集地出現在加萊地區上空。
英國電影製片廠的布景師們,忙活著用帆布製造假兵營、假醫院、假倉庫、假飛機、假大炮,用橡膠製作充氣坦克,還有坦克停車場,油料堆集,各種管道等等。
憤怒的牧師們寫信給東英格蘭報紙,嚴後譴責這批外國部隊道德崩潰。間諜們也紛紛向德國報告集團軍的各種情報。
美英聯軍也不閒著,不停地對德軍佔領的法國治海港口和德軍重要軍事基地,裝備工廠、鐵路、雷達站進行猛烈轟炸。
2、1944年5月底,一個假蒙哥馬利出現在布羅和阿爾及爾。德軍便「偵聽」到盟軍正在換防的情報。間諜又向德國人匯報了盟軍在坦克師換防中出現了混亂。
因此,德軍25萬之眾死死地盯住加萊,為盟軍暗渡陳倉提供方便。
四、苦肉計
盟軍為了成功實施諾曼第登陸計劃,特別制定了一套絕密的「堅毅行動」,確保德軍堅信盟軍將主攻挪威,從而達到放鬆對諾曼第地區的防守。
1944年3月31日晚,英國皇家空軍出動898架轟炸機,美國10多架護航機組成了龐大的轟炸機隊形。
就在主力機群快要接近突襲任務的目標時,突然遭到了大批德軍戰鬥機的攔截。原來,本次轟炸機群是盟軍最高統帥部軍事心理專家精心策劃的「苦肉計」。
盟軍故意將此次「堅毅行動」的機密行動計劃透露給一個工作在英軍雙十委員會的特工人員(雙重間諜),通過他傳遞給德國人,以換取德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的信任。然後,將盟軍即將在加萊地區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等系列假絕密情報,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德國人。
英國倫敦軍事監督處認為,用英國皇家空軍損失178架飛機,傷亡745名飛行員,被俘195人的代價,換取德軍堅信這名雙重間諜的假情報是非常值得。
事實證明這次戰術上的犧牲代價,在戰略上是很有價值的。因為正是希特勒堅信了雙重間諜的「絕密情報」,才在決策上犯了極大的錯誤。
因此希特勒才將防守在諾曼第地區的2個精銳坦克師,和6個步兵師調到加萊地區。「沙漠之狐」隆美爾也回家度假,臨走時還給他的官兵們也放了大假。
五、宣傳瓦解
邪不壓正,得道多助,失道道寡助,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由於德國法西斯挑起的是反人類的戰爭,所以激起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反對和抵抗。
盟軍就利用其反動本質,以攻心為上,運用宣傳的手段,廣泛傳播德軍東線失敗的消息,從心理上震懾摧垮德軍,瓦解德軍士氣,鼓動被佔領國的人民起來反法西斯。
六、釜底抽薪的經濟戰
盟軍對德國生產飛機、坦克所必婆的軸承廠進行毀滅性轟炸。使德國的軸承不得不依賴進口,並在諾曼第戰役前,不惜工本買下大量瑞典生產的滾珠轉承。
同時還將德國佔領地區的裝備工廠、鐵路樞紐等重要設施炸毀,從而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為盟軍諾曼第登陸戰役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諾曼第登陸
一、美英盟軍
1944年6月5日凌晨,「霸王行動」的指揮官們聚集在樸次茅斯郊外的索思威克議會圖書館裡,聽取斯塔格的飛行大隊機長預報第二天的天氣。而氣象將決定艾森豪是否對希特勒的大西洋鐵壁進行突襲。
斯塔格曾警告過6月5日將有特大風暴,所以艾森豪推遲了24小時的D日行動,第一批已在海上待命的運輸艦隊被迫返回。艾森豪命令他的氣象小組,每天兩次向最高司令部報告5天內的天氣情況。
斯塔格驚喜地推算出,雖然6月5日確實有特大風暴來臨,但6月6日天空轉晴12小時,可供盟軍D日行動。6月6日以後,天氣雖然有雨,但不會威脅登陸行動。
這確實需要冒極大的風險,如果估計錯誤將會造成重大傷亡,甚至導致徹底失敗。艾森豪冷靜地思考片刻,突然站起來說:「好,我們行動。」
進攻方案:美國第一軍由布萊德雷將軍領導,進攻西段代號為奧馬哈和猶他兩個狹長地帶。
東段由英國陸軍中將登普西勳爵率領英國第二軍及一個加拿大師和法國、波蘭、荷蘭混合組成的一支軍隊,負責佔領代號為黃金朱諾和寶劍的三個毗連的海灘。
美國第82和101飛行師的16000名傘兵,首先降落在指定地點,保衛戰線的西翼,阻止德軍反擊。英國第6飛行師將奪取和保衛東翼。
諾曼第一帶的海岸線缺少港口,盟軍工程師們就建造了兩個巨大的人造港口。這兩個港口可以拖運穿越海峽,待目標被盟軍佔領,這兩個人造港口就能固定在指定地點。
二、德軍方面
德國人知道一場惡戰不可避免,早在這年的春天,希特勒就對他的主要指揮官們說:「然而誰也不知道這一切將如何發生,以及在何地發生。」
1940年,英法比33萬盟軍陷入了德軍的重重包圍中,眼看就要全軍覆沒時,突然,天降大霧,盟軍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迅速偷渡英吉利海峽,逃之夭夭。
此次英法比借氣象成功地逃脫,使德軍立即意識到氣象的神力。於是,德軍加倍組織派人研究氣象。
就是1944年6月4日,德軍氣象專家們也準確測出6月5日有低壓風暴,並預言盟軍半個月內無法實施登陸行動。
這一氣象預報,成功地將隆美爾調離諾曼第,他回家為夫人過生日去了。直到他聽到諾曼第登陸的消息時,隆美爾說:「我多麼愚蠢!我太愚蠢了。」
戰役開始的前一天晚上,艾森豪與「神鷹」空降師的士兵們一起度過。晚10時剛過,排成一字形的飛機相繼起飛。艾森豪站在那裡含著滿眼淚水,雙手深深地插進衣袋裡,注視著盤旋的飛機,直到他們消失在夜空中。
那天,艾森豪寫了一條留言:
我們的登陸失敗了,我們的陸軍、空軍、海軍竭盡最大的努力表現了他們的勇敢和獻身精神。如果對這一行動有任何指責或追究,那麼一切都是我的責任。美《時代》周刊
6月7日,美軍經過一番浴血奮戰,終於佔領了奧馬哈灘頭,並向內陸推進。6月12日艾森豪、馬歇爾、英王和他們的參謀員登上了奧馬哈灘頭陣地,「霸王行動」宣告勝利。邱吉爾說:
歷來最困難最複雜最出色的戰役……亦是心理戰術動用得最巧妙並徹底摧毀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心理防線的戰役。
歷時43天的諾曼第登陸戰役勝利結束。從此,法西斯德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諾曼第登陸戰役成功給我們的啟示
諾曼第登陸成功,將為我們未來可能遂行的搶灘登陸作戰的謀劃,提供了保貴的經驗和啟示。
1、「兵者,詭道也。」搶灘登陸不同於單純的陸上、海上、空中作戰。實施搶灘登陸方不但要克服多變深邃的海洋,變幻莫測的氣象以及潮汐等因素造成的不可知的困難,還要克服眾多不同種類的障礙物,和各種防禦工事。
背海攻堅作戰任務十分艱巨。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戰役中,儘管其擁有絕對制海權和制空權,兵力上也佔有優勢,卻絲毫沒有放鬆謀略的運籌。
2、突然性是現代登陸作戰成功的關鍵因素。先發制人,出其不意可以大大地減少登陸部隊的傷亡,以最小的代價奪取最大的勝利。
3、注重軍事行動之外的非軍事手段的謀略運作。比如,政治、經濟、伐交、攻心、科技等等,做到兩兩互為補充形成合力。
未來我軍可能遂行渡海登島作戰,除軍事手段外,非軍事手段的應用也十分廣泛:
針對臺獨分子的逆潮流而動的行徑,對其在政治上進行攻心。經濟封鎖。外交孤立。利用飛彈、信息、氣象衛星等現代科技的優勢設計用謀。如此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謀略等手段有效地綜合運用,全方位系統運籌,使其形成有機整體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總之,諾曼第登陸戰役為我軍將可能遂行的渡海登島作戰,完成祖國統一的神聖大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我們必須集中陸海空優勢,精巧細緻地運籌帷幄,拿出勝敵一籌的真功夫,方能戰必勝、攻必克。
總結
每一場戰爭的勝利都靠許多因素組合而成的,其中最關鍵因素則是人。
艾森豪和隆美爾都是世界名將,在氣象預報方面,他們同時都得到的是同一個信息「今夜有暴風雨」。
所不同的是,艾森豪命令氣象專家們時時報告他們對氣象的推算,從針尖上找機會。而隆美爾卻浪漫的給夫人也生日去了。
很多事看似差之毫厘,卻是失之決定二戰勝負的千裡萬裡。
祖國的統一大業,必將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完成。所以總結經驗,在針尖上找機會,謀算到滴水不漏,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