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幾起因遭遇熟人傷害的報導,尤其是一位學有所成的學生給自己的老師造成了慘重的傷害,實在令人震驚,令人無比傷心。
很多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排名以及老師的教學水平,但很少有父母重視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特點。
家是孩子成長的環境,父母的性格、情感決定著家庭幸福與否,家庭中的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是孩子。
先天性因素主要是父母和祖輩自身基因的作用。其中,主要的是氣質類型。性格是人面對特定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方式,它不能隨意改變,常常伴隨著人的一生。
家庭中父母的觀念和行為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後天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學校、同輩、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一生的老師,他們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具體地說,父母下列行為極有可能使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第一,一動不動地發脾氣。有些父母特別愛發脾氣,只要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會大發脾氣,把孩子訓斥得一塌糊塗。其結果就是讓孩子失去自己的位置,但凡遇到足以威脅到他們的事情,他們都會放棄自己的原則,選擇妥協。有些人也許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有些孩子長大了會比父母看上去更兇。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了他們的表象,而潛意識裡,他們的心理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許多在暴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都是用堅強的外表來表現內心的懦弱。
第二,一切事情都是為孩子安排的。有些父母總怕孩子哪怕一點委屈,所以什麼事情都要事先替孩子想好,即使是最基本的生活也要幫孩子打理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每一次大學開學,許多家長背著大包小包,孩子卻空手在身邊跟著。事實上,這種事事包辦的行為只會讓孩子不懂得承擔自己的責任,遇事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管別人的死活。
第三,無理取鬧,嚇唬小孩。有些父母為了讓他們的孩子更懂事,更不會惹麻煩,常常給孩子講一些不聽話,結果出人命的故事。她們的想法很好,希望孩子不出人意料,做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但是因為有些父母只是嚇唬孩子什麼也不能做,而不告訴孩子為什麼他們不能做。
所以,他們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是,以前怕狼,後來怕虎,卻不知道狼和虎究竟何時會吃人,何時能為人所用。
一般認為,膽小鬼的外在表現就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容易依附他人,遇到困難和挑戰時不願嘗試,通常會選擇逃避或放棄,在團隊中處於跟隨地位,經常被人欺負。
兒童性格受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兩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個三年生孩子是最重要的,因為孩子的生活環境基本上是在家裡,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比其他任何年齡都多,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言行影響很大。
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言行,如果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孩子心裡就會埋下懦弱的種子。例如,大人總會對孩子說一些讓他不安全的話,如「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你這個孩子真討厭,真煩!」…或大人過分限制和幹涉孩子的探險行為。
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能做任何事,他們不應該,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一切按照大人說的做才對。長久以來,孩子都不願去嘗試,習慣了退縮,逃避問題,性格變得懦弱。
兒童從上幼兒園開始,由家庭走向社會,生活環境變得複雜,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家長應注意孩子的態度和言行,避免無意中傷害孩子的自尊。首先,應當尊重並接受孩子的感覺、想法和決定,就像大人所做的那樣,當然,不是完全聽孩子的話,而是要以充分聽為基礎。
但是,不是內向的孩子就是「懦弱」的,他們需要培養自己適應環境的方式,比如多鼓勵他適度地參與他比較感興趣的活動,多讓他接觸各種不同的環境,長大後幫助他發展自己的興趣,並在某些方面具有競爭力。顯然,家庭在教育方式上沒有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這方面的能力。
教書育人重在言傳身教,要培養一個自信、擔當、勇敢、獨立的孩子,父母要為孩子做好示範。面對困境,父母是積極應對還是逃避退縮?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你是敢說「不」的,還是忍耐不住的?家長行為影響孩子的行為,家長的性格決定孩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