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牆畫家陳清泉山水畫41歲時創作的巨作《氣壯山河》就進入了人民大會堂 47歲創作的兩幅巨作《紫氣壯山河》《唐人詩意圖》同時登上天安門城樓 38歲就為國家商務部創作《長城萬裡圖》 江山有待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畫壇,每一位畫家都以將作品懸掛進國家級的殿堂而為榮。 陳清泉創作的兩幅大型山水《紫氣壯山河》《唐人詩意圖》能同時登上天安門城樓,其意義是非凡的。
掛進殿堂的名家作品,不僅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更是國家、社會、專家對作者畫藝水平的最高認可!絕大多數畫家此生能夠有一幅作品,進入國家級殿堂已實屬不易,能夠長時間懸掛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時有多幅作品入選的定是國寶級大家! 陳清泉先生的山水畫,常以清逸瀟灑、恬淡精緻示人,畫中的品格總是很高,觀者如觀美玉,其在於他的墨色簡淡而不失層次,筆法蒼力卻不失婉轉,筆墨收放自如,畫中自然岡巒清潤、林木秀逸;遙岸縈迴之間,頓生文人情愫。遊藤可寓畫,飛瀑能催詩,畫家或行走其間,或一坐傾想,文思即被叫醒,靈感油然而生。
這是很難得的境界,清而能麗,綺而不靡,皆因其古法深厚,草木山石之間,氣韻高古渾然,所以才能洗淨習氣,留下自然真趣。 陳清泉筆下的山水畫雄偉壯闊多神秀,清秀峻茂,雲湧泉奔,氣象萬千!出入其間山滋水潤,雲煙供養,得以澄懷觀道。畫面色調古豔純淨,結構精巧謹嚴,呈現出一派清新明麗氣象,既給人愉悅身心的審美感受,又十分耐人品味。歷年來,像李可染、傅抱石、關山月、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劉海粟等畫作進入最高殿堂的畫家,他們的作品價格早已是普通人不可及。當代國家級殿堂畫家陳清泉的作品,藝術造詣高深,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將會成為名震畫壇的一代宗師!
陳清泉的山水,古意盈然,筆墨灑脫,富有生氣,大氣中不失精微,含蓄中顯露崢嶸,開合聚散、虛實有無,兼有法度,實為以自然造化為師的新古典派風格。 陳清泉多年來致力於繼承和探索北派山水畫的精髓,在傳統和創新的交匯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他的山水畫恢弘大氣,雄勁蒼茫,著力表現北方山水的奇駿風光。對山石的理解刻畫及對雲氣的獨特塑造,使他的山水畫彰顯個性。他以儘量豐富多變的筆墨語言及章法結構並借用西洋畫法來增強畫面的可視可讀性,他將具有時代感的大自然的美寓於傳統的筆墨構架中,以其獨特的格調彰顯北派山水新的面貌。
當代書畫家陳清泉作品的山水畫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徵、時代氣息和民族精神,其藝術語言集中體現在渾厚深邃、靜默靈動的美學表現中。他重視意象的凝聚、他強調創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於單純,他多取材於江南與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鑄了他風格中的幽與秀,他的純樸、醇厚的素質又使他的風格融入了樸茂深沉,他又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於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無傳統的創新是站不住腳的!
文/陸儼少
————
自從西畫流入我國,它的造型方法,如塊面、色彩等等,有獨到之處,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很多,也應該拿過來,為創新得到借鑑。在章法上動腦筋,求變異,這也是必要的,不過僅僅是這樣,技法不變,看上去難免有差不多、老一套的感覺。所以必須技法變,才能有出新的面目。而且描寫的對象不同,如黃山、雁蕩山、井岡山、北方的山、南方的山,山山各異,加之風霧雨雪,朝暮陰晴之變,四時之景千變萬化,表現的方法,也就不同,有了創新,才有變異。
學習傳統,就是為了創新,兩者統一的。不過在實際情況下,是有些人學了傳統,而不再創新,其原因有二:一是他只能模仿,自己無所作為;一是鑽進故紙堆中,覺得滿好,不再想到創新。這後一種人歸根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繪畫史形象思維的產物,要靠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觀改造過來了,和時代的脈搏相諧和了,就自然而然地主觀地要求創造新的內容。到這時,紮實的傳統功夫,會幫助他創新,起到積極作用。
畫要新,這個口號不是今天才提出來的。自古大家,無有不創新者。創新愈多,後人對他的評價愈高。有了創新的主題願望,那麼學了傳統,從傳統中可以得到許多借鑑的東西。董源生長南方,創造出一套表現南方山水的技法,米芾給他「唐無此品,格高無與比」的極高評價。他畫的江南山,用的小點子,是表現山上長的成片樹林,他這種創新精神是可貴的,不過還在草創階段,技法上還未成熟。留待後人去發展完善它,我們不能盲目地崇拜古人,以為十全十美,不可逾越。新事物、新山川,不同於舊事物、舊山川,客觀的對象不同,在主觀的描繪上,一定是老技法不夠用,需要創立新技法。技法有了創新,才能情調合拍,互相統一。
畫要新,首先要有熱愛新時代的激情,在這個基礎上,創立新技法,創立前人所沒有過的新技法,才能體現出新的時代精神。自古作者,能自名家,代表他們所處的時代精神者,都有所創新,創新越突出,家數也越大,也越能和時代精神共脈搏、同呼吸。一個人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不強求硬做而成。如果塗了花臉說他有面目,這個面目也不可貴,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各種修養,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這樣形成一個面目,才是可貴。但也不是說有了面目就算好,獐頭鼠目,也是一個面目,但這個面目不討人喜歡,必須有一個使人看了心愛,過後還要想看的面目。
格調兩字,雖然好像是抽象的東西,但形成好面目,必須有高格調,這種高格調,是摒棄了上面所說的甜俗氣、獷悍氣、陳腐氣、黑氣等等。吸取外來,不是拿別人的糟粕和垃圾拼湊一起,成了垃圾箱、泔腳缸,而是冶鑄百家的精華,成為一塊好鋼。看上去有自己獨特的面目,而細細推尋,各有來歷,既有傳統,又有創新。
學畫山水,不能全憑一己白手起家,必須學習傳統。但是學到傳統之後,不能停留在傳統上,還必須「化」,化為自己的東西,化為時代的東西,闖出一條路子來,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繪畫藝術和別的藝術一樣,貴在創造,使人看了有新鮮的感覺。如果抄襲別人,不加以「化」,完全是別人的面目,尤其一些大名家,大家所熟知的面目,那就不新鮮了,也就不能吸引人,失去藝術的魅力。所以必須推陳出新,從陳的基礎上推進一步,化入自己的東西,創造出新的面目來。
創作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藝術的魅力在於給人以新鮮感。而新鮮感的來源在於創造,所以我們反對泥古不化。泥古一定不化,要不泥,必須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山水畫,在章法上也可採用一些程式,幫助找尋規律,程式是在描寫大自然中通過集中、提煉而成的,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所能創造的,使無數前人面對大自然經過實踐,摸到規律不斷改進,逐漸固定下來的。山水畫的創新,首先要有對新時代熱愛的激情,看到新的建設以及一切山川新貌,發生熱愛,有一股激情不自禁地要求把它描繪出來。發現舊的方法不能滿足新的創作需要,舊的情調不能和新事物相適應的時候,就必然會想方設法創立新方法,把傳統的技法推進一步,這是創新的主要動力。
創新的問題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自古大家,無有不創新者,創新愈多,家數愈大。如中國山水畫,五代以前都寫北方山,運用斧劈皴,石骨顯露,甚少樹木。至董源寫江南山,運用披麻皴,岡嶺圓渾,上多樹木,開創新面,風格一變。米芾他有「一片江南,唐無此品,格高無與比」的極高評價。因為描繪的對象不同,技法上也有明顯的變更,或者對傳統技法的填補空白,或者修修改改,都是對技法的發展,這些修改填補,愈為大家所承認,影響後世一直沿用下去,那麼他的創新愈大,也奠定了他在畫史上的地位。
一個有出息的畫家,經歷一生長期探討摸索,總會有所創新。文化是積累而成,集合多數人的智慧,匯成大河,這樣避免僵化老化,才有生命力。可以不斷發展。但創新必須有基礎,有了傳統技法的紮實基本功 ,才能在陳大基礎上出新。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憑空臆造,必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既無基礎何來補修改。
中國畫在形象方面要求似與不似之間。即一定程度的似之外,同時要有一定程度的不似,所謂不似,在筆墨上就是在為形象服務要求一點一拂,沉著痛快,虛實圈轉,不僅依附於形象,而有獨立的欣賞價值。整幅畫筆墨融洽一致,渾然一體,而折開來,筆筆分明,經得起推敲。
一畫之中,既有具象,復有抽象,蓋一筆而兩者備焉,何以言之,當一筆初下,心存具象,所謂應物象形是為具象服務。然後積筆以成畫,而筆筆之中,起訖分明,相互呼應,氣足神暢,文採映發,自身復有獨立之欣賞價值,此之謂抽象,由此而達到氣韻生動,而六法之能事盡矣。
「藝術貴有生命」。一個藝術家,當其生前,震鑠人口。及其身後,而泯然不彰者有之,或十年二十年後,無人論及,澌焉俱盡,則又比比然也。翳考其故,類不能自立面目,無所創穫,優孟衣冠,承緒逐隊而已。#藝惠藏#
「藝惠藏」陳清泉獨創陳家山水,遊藤可寓畫飛瀑能催詩,承古顯今
「藝惠藏」陳清泉推陳出新,獨創陳家山水畫意境蒼莽新奇
「藝惠藏」紅牆畫家陳清泉的山水畫雄偉壯闊多神秀,盡顯大家風範
葉阿林作品市場價直逼範曾、崔如琢等胡潤藝術榜前十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