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多村DT唐人街餐館林立,且不乏各路名店,可愛者甚蕃而漸欲迷人眼——但無論是觀光客還是本地華人,毫無疑問,飯是肯定要吃的,那麼吃哪家就是個天大的問題:滿庭芳、汕頭小食家、媽媽餃子館(然而並不好吃)、餃子樓、富豪面家等等大店當然人滿為患,但俺每次去唐人街,基本不作考慮首選的卻是小沙田食家——相比較來說這家店的曝光率小不少,店面也不大。老闆姓李,香港人,年輕時在港就是做廚師,後來跟著師傅去了秘魯,在當地把秘魯風的中國菜搞得有聲有色。出師後移民多村,1997年開了這家小沙田食家,做最經典的廣東小菜——傳說中餐廳是有秘魯菜的隱藏菜單的,只是因每次去都吃粵菜,一直沒機會發掘。
餐廳不大但裝潢溫馨,是簡單的中國家庭風格,是日特色菜寫在兩塊小黑板上(雖然去的幾次小黑板好像從來沒換過);菜單還挺厚,基本上是家常粵菜和時令海鮮為主,夾雜少量川菜和北美式中菜(一直覺得這種菜單架構是最適合帶老外認識中餐的)——粵菜館的川菜和全是番茄醬的北美中國菜俺當然不感興趣,也有朋友親身體驗了說真不怎麼樣——但只要是在粵菜範圍內,儘管閉眼亂點,基本都不會出什麼大差錯。
如果沒點湯,餐廳會上一份例湯,每日不同,圖中的是胡蘿蔔竹蓀燉肉汁,雖然竹蓀燉得亂七八糟,好在喝起來還算清淡甜潤,簡單開場。
另一次的例湯,胡蘿蔔黃豆燉豬骨——俺也不知道店家和胡蘿蔔什麼仇什麼怨,但此湯相比燉爛的竹蓀好懂多了,味道同樣清甜滋潤,算還不錯的家庭燉湯版本。
經典的蟹肉粟米羹賣相不怎麼樣,一碗湯盛到最滿不說還要利用表面張力,勺子一放進去就溢出來不少;不過勾芡精準順滑落胃,入喉先是湯底和蟹肉的濃鮮,然後是水果玉米的清甜,遺憾在於最後有稍微的蟹肉的返腥,不是很舒服。
鹹魚蒸肉餅可能是俺最愛的下飯菜之一,隨意點來吃沒想到竟然無敵有水準:豬肉是一粒一粒認真手切再加黴香鹹魚末攪打上勁,鋪一片糜軟酥爛的鹹魚蒸到肉汁充沛之際撒蔥即可,鹹魚質量高(也當然夠臭)、肉餅香甜彈軟多汁,簡簡單單的下飯第一神器——吃到後面鹹度稍微高了點,正好多送一碗白飯。
同樣作為下飯仙器的豉汁蒸排骨也工工整整有水平,排骨部位良好肥瘦均勻,大部分帶著最愛的軟骨;豉汁鹹甜適口豉香濃鬱,混合排骨的肉汁最最鮮香——要說難得之處在於並沒有和坊間大多餐廳一樣用小蘇打醃漬,肉香得真實到位,多汁嫩滑有少許嚼勁。
秘制貴妃雞其實就是白斬,只是換煮為蒸,以求不帶血絲也能不那麼老(畢竟在北美骨頭帶血的禽類的接受度還是不那麼好);加兩刀可華麗升級用走地雞做,雞有雞味鮮香濃鬱,在多倫多該是很難得;皮香軟,肉也比想像中的嫩滑不少(整體都嫩滑,只是少量部位硬一點)——自家調配的姜蔥油碟是點睛之筆,香得不得了,光用姜蔥拌飯就很滿足。
金華玉樹雞是廣州酒家的名菜(然而當年在廣州酒家吃到的是不怎麼好吃的版本……),小沙田的明顯偷工減料了:原版應該是雞片、火腿、香菇和豬肝堆疊,這裡的只有火腿,which是這道菜的敗筆——火腿質量so so,鹽度和陳腐味沒有去乾淨;光吃雞肉倒是還好,火腿味也有入,只是用的是妥妥的本地肉雞,雞味不足。相比較而言,俺更願意吃前一隻雞。
寒冬之際,當然要吃古法羊腩煲。作為秋冬季節最時令最標誌性的粵菜之一,小沙田的羊腩煲完全是最傳統接地氣的版本:帶皮羊肉炆到酥軟濃厚略帶羶香,大蔥的甜、冬菇的香配合著吸飽汁水的彈嫩支竹,味型標準地道,遺憾在於少了最愛的馬蹄,皮上細毛去得也不太乾淨(雖然不影響吃口吧,看著膈應)。
秋冬季節不能不吃系列的第二道就是生炒糯米飯了,廚師功力了得,一碟飯炒得幹身香口鍋氣夠不過油,糯米乾爽彈牙入味,但以個人口味來說,腊味還可以多一點——撲鼻衝腦的臘香才是我最愛的版本(最好有一整根臘腸就更棒了)。
餐廳沒什麼甜品(晚市會贈送紅豆沙or綠豆沙之類的,午市還沒熬好),蛋撻也不在菜單上——然而畢竟特長不是點心,以完美港式蛋撻的標準來說,餐廳出品的酥皮不夠酥不夠松,總覺得有些粘實,與此同時餡好像也不是那麼有蛋香……Anyway,還勉強算吃得過(不過當然俺不會再點了)。
和北美大多數中餐廳一樣,餐後雷打不動送上幸運餅乾;店裡當然也賣燕鮑翅肚大龍蝦大螃蟹,價格也都合理,舒服溫馨,傳統的粵式小菜基本都拿得出手,雖然也有小缺陷,但隨便吃吃還是上上之選。嗯,反正以後只要俺不知道去哪吃飯俺都去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