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怡博士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及ATStill大學,先後獲得了言語及聽力科學學士與聽力學博士學位,並持有美國聽力學家職業執照,目前為峰力集團的專家顧問。在一次聽障兒童家長交流會上,楊博士進行了關於聽障兒童四段式康復的專題講座。家長們快來看看耳朵樹又幫大家總結了哪些乾貨吧~
(一)三早:早發現、早幹預、早康復:0到3歲孩子的家長們走的最多的彎路就是等待。
(二)選擇專業的驗配中心
兒童聽力保健和成人是不一樣的。在美國,一個從業人員只要具備高中學歷和必要的培訓就可以獲準給成人驗配助聽器,而要給兒童驗配助聽器,則需要碩士以上學歷及進行特殊的培訓,通過嚴格的考核,具備聽力學家資格才行。
兒童驗配助聽器最怕兩點:1、過度放大----不舒適,孩子不願佩戴。會給僅有的殘餘聽力帶來二次傷害,導致聽力下降;2、放大不夠----會導致孩子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沒辦法聽到應該聽到的聲音,耽誤語言、認知、社交甚至智力的發展。因此一定要選擇專業的驗配中心進行驗配以保證佩戴效果。
(三)五個一:即一個星期一位家長至少有一天陪孩子在一家康復中心進行一次親子課。
重點不是你把孩子送過去,看他學了什麼,而是向老師學習怎麼教,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實踐與運用。
(四)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很多聽障兒童的家長會發現孩子上小學後在一二年級的成績還可以,但之後可能就會越來越吃力。這不見得是孩子的思維能力差,而是他們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與同齡的孩子比發育比較晚,跟不上,基本上所有學科都會受影響,而及早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則是避免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小編認識的學業和職業發展不錯的聽障朋友們在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幾乎無一例外都提到過,一定要從小多讀書!)
給孩子營造讀書氛圍的方法:規定閱讀時間,大人以身作則。
(五)三心一意:即信心、耐心、責任心和意志力。
聽障兒童的康復是個長期的過程,包括聽覺康復、語言康復、心理康復、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面面,是對孩子的磨鍊,更是對家長的挑戰。對於家長來說,「三心一意」一個都不能少,你的投入程度和水平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康復效果。
對於心理康復多說一句,不要因為聽力不好就過於寵孩子,愛是要講方法和原則的,溺愛只會害了他。
峰力的兒童專家委員會經過研究發現,聽障兒童的聽力需求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且由於成長階段不同,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需求,他們把0-18歲的兒童分為四個階段,提出聽障兒童四段式康復理論,在每個階段都有家長需要注意以及可以立即應用的技巧。
(一)兒童整體特點:
1、需要更低的混響時間,而且很少能活用語境信息。
聲波在室內傳播時,要被牆壁、天花板、地板等障礙物反射,每反射一次都要被障礙物吸收一些。這樣,當聲源停止發聲後,聲波在室內要經過多次反射和吸收,最後才消失,我們就感覺到聲源停止發聲後聲音還會繼續一段時間。這種現象叫做混響,這段時間叫做混響時間。混響時間太長,聲音就會互相干擾聽起來不清晰,且兒童不善於根據語境理解,使他聽到的話變得更難懂。
一般來說,空曠房間的混響比放滿物品的房間長,水泥牆壁的空間的混響比布制牆壁的空間的混響長。所以,在家裡,我們可以通過利用地毯、窗簾、布藝家居等幫助孩子創造混響更低的環境;
2、需要輔聽設備具有更寬的頻寬,保留頻譜線索,使語言理解最大化。更寬的頻寬和頻譜線索可以還原更多聲音的細節,加強寶寶的聽覺認知;
3、孩子需要更高的信噪比(言語聲比噪聲至少應該高20分貝)
助聽器的信噪比是指信號聲(想聽到的有意義的聲音)與噪聲系統的聲壓級之比。由於環境噪聲和助聽器本底噪聲的存在,助聽器的噪聲無法完全排除,但可以控制,使其小於信號聲。一般情況下,信號聲高出噪聲20 dB方能滿足正常通話,對於聽障兒童來說,助聽器的信噪比不能小於30 dB(SPL),否則就會影響助聽後聲音的清晰度;
4、兒童更依賴高頻放大的可聽度
女性、兒童的聲音頻率較高,而聽障兒童日常接觸的人群媽媽、老師、夥伴多為高頻,所以需要輔聽設備在高頻補償表現更好些,否則對語言發育和日常交流都有影響。
有一種說法是,高頻管清晰度(能不能聽清楚),低頻管能量(能不能聽到),所以高頻的孩子的語言發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如果要學第二語言的話,在英文中有75%都是高頻,聽障學生普遍在英語學習中會遇到較大障礙,就是這個原因。
(二)階段特徵
1、0-3歲----語言發展黃金期
A、0-3歲的寶寶最大的特點是對什麼都好奇,沒有自我防護意識,對助聽器最基本的要求是安全。比如電池艙門設計是否可以起到防止誤食助聽器電池的作用,還有安全防護鈕、耳鉤等設計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B、確保清晰度:1-3歲是言語發展黃金期,輔聽設備的聽力補償一定要到位,聽得清楚才能說得清楚;
關於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的通道數術語就不多說了,你可以藉助手錶的錶盤刻度來理解。有的錶盤只有指針沒有刻度,就相當於只有一個通道,或者在12點、3點、6點、9點的位置各有一個刻度,相當於4個通道,這樣的表你只能讀出一個大概的時刻,有時沒看清楚的話誤差甚至可能超過一個小時。而如果是12個刻度或者60個刻度,就可以很容易讀出準確的時刻,可以精確到分甚至秒。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也是一個道理,理論上講,通道數較多聽的效果會較為清晰、準確。
C、在佩戴合適的輔聽設備後,一定要跟進科學有效的語言康復訓練;
進行語言、言語發展要注意以下3點:
(1)語言和言語是不同的,簡單來說言語是發音,語言是表達與交流;
(2)語言環境是否豐富很重要;
(3)3歲內,孩子需要每天聽到至少30000個詞彙才能發展語言。
D、注意效果評估
輔聽設備的效果和多方面因素有關,應密切觀察,科學評估與分析。具體到助聽器,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採取以下思路解決——
a、測聽力及言語解析度,包括裸耳、助聽聽閾及林氏六音;
b、檢查助聽器故障,維修保養或重新調機(記得測不舒適閾);
c、試聽新的助聽器;
d、如果十句話裡有一半聽不懂,排除助聽器故障,可考慮做人工耳蝸;
E、開始培養閱讀習慣。
2、4--8歲學習與集體生活時期
A、聽覺和語言康復仍是基礎,並且要求更高。不只要滿足日常生活需要,更要注重適應幼兒園、小學的學習需要和集體生活需要;
B、心理康復的重要性日益凸;
現在銷量最好的是肉色耳背式助聽器和深耳道式助聽器,說明家長們普遍還是更希望把孩子有聽力損失這一情況隱藏起來,甚至有些重度聽損的孩子家長犧牲大功率也堅持配更隱蔽的耳內式助聽器,這其實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身心發展都非常不利。
楊欣怡博士分享了她在國外留學的一段經歷。她那時剛到一個陌生的國家,語言基礎比較差,很難適應這種全英文的授課環境,聽不懂也說不好。她主動找到任課老師說明了自己的情況,問老師是否可以每次課前提前發給她講義和資料以便預習,老師很爽快地答應了。
於是,每次課前她都會先預習老師的講義和大綱,上課時請學習好的同學幫忙做筆記,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聽和理解老師的講話上,這樣理解能力提高了很多。同時還把課程錄了音,實在聽不懂的地方,課後整理筆記時再重聽幾遍直到弄懂為止,順便還複習了。慢慢地,她不僅沒有跟不上,還成了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而這一切改變,都源於她正視自己英語聽力方面的弱點,主動尋求幫助並付出努力。
聽障兒童在入學時也可能遇到類似的問題,比如上課時聽得困難,容易走神(走神的主要原因還是某段沒聽清或沒聽懂,後面就跟不上了,只能走神),或者不懂裝懂。
如果在入學之初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和老師同學提前溝通,會對他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
有個家長在孩子入學時除了和老師溝通外,特意向班主任要了一節班會的時間,給全班同學講解了關於聽力障礙的科普知識以及和聽障小朋友交流的小技巧,事實證明效果很不錯。
另外,入學後孩子的聽力需求會更高,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聽能管理:
(1)聽覺狀況:兒童在身體發育過程中,身體各方面發展變化都比較快,建議至少每半年做一次純音測聽(包括裸耳和助聽聽閾),平時注意觀察和溝通,隨時了解孩子的聽力變化以採取相應對策;
(2)助聽效果:定期調機,學會通過聽力圖了解助聽聽閾,判斷調機是否合適。注意輔聽設備的日常使用與保養。要特別關注助聽器是否能滿足孩子因學習增加的聽覺需求,如果不能很好地滿足,考慮升級或採用FM、Roger等輔助系統;
(3)聲場環境:為孩子的學習營造良好的聲場環境,比如在家的話,房間避免臨街(噪音會比較大)、面積不要過大,控制家用電器噪聲、多用地毯、窗簾、桌布等布藝家居用品。學校的聲場環境更為重要且更為複雜(空間大、人多,牆面地面光滑,容易造成混響幹擾導致聽不清),但又往往較難改變,可以和老師溝通安排更有利的位置(經驗表明第二排正中間最好),提醒老師板書字跡更清楚些(也要注意保護視力,聽不清楚時看板書和老師的唇形可以很好地輔助理解,看不清楚該戴眼鏡戴眼鏡)。
C、職業體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對職業有了一定認知,因此可以到一些兒童職業體驗機構進行有趣的模擬職業體驗,增加孩子對職業的了解和期待,讓理想萌芽;
D、閱讀培養:與親子閱讀結合,讓孩子逐漸學會自主閱讀。
3、9-12歲-學習、社交時期
A、學習--關於學習的要點已在4-8歲階段做了詳細講述;
B、注意不要讓聽力情況限制了孩子與其他兒童的交往,形成孤立感;
C、此時他們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聲場環境也越來越複雜,應該開始讓孩子逐漸學會自主控制和保護自己的助聽器,也可以升級可自動切換場景的助聽器或人工耳蝸;
D、比較好動的小朋友,可以選擇防水防塵級別高一些的產品,目前助聽器防水級別最高可達IP67,人工耳蝸的防水防塵等級最高可達IP68。
4、13--18歲----學習、社交、心理、職業、技能培養
A、學習--進入中學,學習壓力增大,應及時檢測聽力補償效果是否可以滿足聽課的需要。此外,注意養成健康的作息習慣和用耳習慣,避免造成聽力下降;
B、心理、社交---這一階段的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變得更加敏感和情緒化,需及時、妥善地引導,正視自身情況,培養堅強、樂觀的人格。隨著升學,孩子的社交範圍進一步拓展,將會面對更多人和事,但原則是相通的--先做人,再做事;
C、職業:很多孩子直到中學畢業選專業或職業時還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難免迷茫,而此時選擇什麼專業很大程度影響了以後的職業生涯。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各行各業,初識社會,初步培養職業興趣和理想,為以後進入社會做準備;
D、技能培養----注意發展孩子的興趣和特長,以後也許可以發展成某些特殊的技能。另外,不管以後的職業是什麼,有些技能或習慣是多數行業都需要的,如閱讀、書寫、數字、電腦、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與人協作的能力等,可以從現在就開始培養。
(耳朵樹根據楊欣怡博士關於聽障兒童四段式康復的專題講座整理,轉載請聯繫耳朵樹)
如果你看到這裡,也許還會對下面的精選文章感興趣,戳題目就可以讀
·自費人工耳蝸8問(含講價攻略,掏錢之前一定要看看)
·人工耳蝸日常保養小竅門
·乖乖媽媽對雙側人工耳蝸植入的思考
·耳科趙醫生:新生兒聽力篩查沒通過怎麼辦?
·我的愛對你說:耳朵樹與南都周刊聯合發布情人節公益短片
·聽力設備最酷的佩戴方式——驕傲地秀出你的「小耳朵」
·關於小耳畸形的一些科普知識
·聽障寶寶入園及幼升小成長實錄---愛的正能量
— END —
回復以下 關鍵詞 查看內容
聽力科普|康復知識|讀者分享|沙龍視頻|救助項目|補助政策|醫生專訪|品牌專題|千字千元徵稿|二手助聽器轉讓|關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