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在「新時代的青年 新時代的中國夢——獻禮建黨100周年」2021陝西少兒春節聯歡晚會暨「夢想課堂·美育鄉村」圓夢慈善公益行活動中,一群聽障孩子帶來的朗誦節目《心·聲》引起了臺下觀眾的關注。準確的發音、清晰的吐字,儼然不像出自一群聽障的孩子。
這群孩子來自西安市啟點之星康復中心,在這裡,孩子們從聽不見、不會說,到離開時能夠正常聽說,一步步融入到正常生活中。而負責人蔣孟雲,這位90後的小姑娘撐起了這個機構,也為400多位聽障孩子打開了有聲世界的大門。
先後接收420位聽障兒童 90%的孩子進入普通學校繼續學業
啟點之星康復中心主任蔣孟雲是中心的創始人。「過去如果家裡的孩子一旦被診斷為聽障,就會被建議直接送到聾啞學校,覺得孩子聽不到,那自然也是說不了。我們康復中心要做的,就是讓聽障的孩子告別十聾九啞,通過正確的幹預和康復訓練,讓他們能夠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具備聽說的能力,能夠融入社會。」
走進康復中心,孩子們會熱情的和你打招呼「阿姨好!」洪亮的嗓門、清晰的發音、可愛的表情,如果不是孩子們體外的人工耳蝸和助聽器,完全看不出這些孩子有什麼異樣。蔣孟雲介紹,目前康復中心有100餘位聽障兒童,年齡段在1歲到7歲。由於孩子們的聽力狀況不同,來到中心後要先進行測評,然後根據孩子的情況安排到相應的班級。在這裡除了一對一的康複課程,還設置了集體班,讓孩子們的上課環境就像幼兒園一樣,全天在這裡接受康復訓練的同時,學會與人相處。
「這些『特殊』的孩子,有的3、4歲才進行聽力幹預植入人工耳蝸,但剛開機後,聽力其實還處在新生兒的咿呀學語階段,康復是需要一些時間的。」蔣孟雲說。經過5年的發展,康復中心先後接收了420名聽障兒童,通過康復訓練、融合教育、社會實踐等有效康復手段,使他們進入普通學校的入學率達到了90%,可以和健全的孩子一起學習生活。
耐心的付出與專業的能力 幫助聽障孩子進入有聲世界
蔣孟雲介紹,聽障新生兒一般從8個月開始才能夠植入人工耳蝸,之前他們都處在無聲世界中。植入人工耳蝸後,再及時進行康復訓練,到兩三歲的時候就能夠正常進入普通幼兒園了。但很多孩子都沒有得到及時幹預,錯過了最佳康復期,這就需要老師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有些聽障孩子除了聽力問題,還伴隨有多重障礙,比如自閉症、智力低下等,在康復過程中,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澤澤(化名)是被確診為聽障伴隨輕微自閉症的,3歲8個月來到康復中心時,還不能自己吃飯、上衛生間。蔣孟雲既當他的康復老師,又當他的「父母」,一口飯一口水餵他吃,同時還要不停重複每個動作的發音。就這樣一個月後,澤澤能夠自己吃飯了。對這些特殊的孩子,除了耐心,老師每個動作、發音都要親力親為。一個簡單動作甚至要做成百上千遍,一個簡單的詞語要教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孩子才會讀出來。而讀出來只是第一步,蔣孟雲要做的是孩子能夠說得清晰、流利。
及時測評孩子人工耳蝸的清晰度;孩子發音部位不對,她反覆讓孩子觸摸發聲部位來感受;舌頭髮力的部位不對,她藉助吸舌器、捲舌器、筷子等器具,一遍一遍地幫助孩子恢復舌頭力量,鍛鍊口腔肌肉,以吐字清晰。就這樣,一遍兩遍,十遍百遍……在經過兩年半的康復訓練後,澤澤已經能夠自然、清楚、流利地與人交流。6歲時,他和其他孩子一樣進入普通小學,如今已是小學五年級學生了。
「如果不是來到蔣老師這裡,我這輩子也聽不到孩子喊我一聲媽媽。」浩浩(化名)的媽媽激動地告訴記者。孩子由於耳蝸畸形無法佩戴人工耳蝸,再加上聽力問題較重,被醫生告知佩戴助聽器也沒有任何效果。孩子的父母在無奈之下,來到了啟點康復中心,經過測評後,蔣孟雲還是讓孩子戴上助聽器,經過3個月的康復後奇蹟出現了,孩子叫出了爸爸媽媽。經過近三年的康復訓練,孩子已能夠清晰的發音、交流。
還要幫助更多聽障孩子全面康復
「都說聽障的孩子是被上帝按下了靜音鍵,而我就想幫助他們打開有聲世界的門。」蔣孟雲說到,能夠在特教行業堅持下來,是因為自己實習的一次經歷。原來,蔣孟雲在大學期間的專業就是聽力語言。在實習中,她接觸到了一位來自內蒙古的聽障兒童。蔣孟雲用耐心和專業幫助這位孩子成功康復。「雖然因為工作太辛苦,期間也動搖過,但當看到孩子的變化、家長的喜悅,就覺得自己有種責任,要把這份事業做下去。」
2007年,蔣孟雲一畢業,就毫不猶豫地投身了特教行業。找地方、籌房租、做裝修……她都親力親為,終於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140平米的「康復之家」。
為了減輕家長的負擔,實現孩子們全免費,蔣孟雲按照省、市殘聯的要求,將機構進一步規範化。2015年,她東拼西湊,先後投資了近100萬元,成立了「西安市未央區啟點之星康復中心」,場地面積從140平擴展到1000平米,康復教師也從4人擴展到26人,慕名前來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如今她又有了新的想法。蔣孟雲說:「我們接觸到很多聽力障礙伴隨多重障礙的孩子,未來我們想再建一所針對多重障礙孩子的康復學校,讓他們的家長不用東奔西跑,讓孩子們也能更好更全面的康復。」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關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