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特教老師 她為聽障兒童打開有聲世界的大門

2021-01-12 西安發布

2021年伊始,在「新時代的青年 新時代的中國夢——獻禮建黨100周年」2021陝西少兒春節聯歡晚會暨「夢想課堂·美育鄉村」圓夢慈善公益行活動中,一群聽障孩子帶來的朗誦節目《心·聲》引起了臺下觀眾的關注。準確的發音、清晰的吐字,儼然不像出自一群聽障的孩子。

這群孩子來自西安市啟點之星康復中心,在這裡,孩子們從聽不見、不會說,到離開時能夠正常聽說,一步步融入到正常生活中。而負責人蔣孟雲,這位90後的小姑娘撐起了這個機構,也為400多位聽障孩子打開了有聲世界的大門。

先後接收420位聽障兒童 90%的孩子進入普通學校繼續學業

啟點之星康復中心主任蔣孟雲是中心的創始人。「過去如果家裡的孩子一旦被診斷為聽障,就會被建議直接送到聾啞學校,覺得孩子聽不到,那自然也是說不了。我們康復中心要做的,就是讓聽障的孩子告別十聾九啞,通過正確的幹預和康復訓練,讓他們能夠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具備聽說的能力,能夠融入社會。」

走進康復中心,孩子們會熱情的和你打招呼「阿姨好!」洪亮的嗓門、清晰的發音、可愛的表情,如果不是孩子們體外的人工耳蝸和助聽器,完全看不出這些孩子有什麼異樣。蔣孟雲介紹,目前康復中心有100餘位聽障兒童,年齡段在1歲到7歲。由於孩子們的聽力狀況不同,來到中心後要先進行測評,然後根據孩子的情況安排到相應的班級。在這裡除了一對一的康複課程,還設置了集體班,讓孩子們的上課環境就像幼兒園一樣,全天在這裡接受康復訓練的同時,學會與人相處。

「這些『特殊』的孩子,有的3、4歲才進行聽力幹預植入人工耳蝸,但剛開機後,聽力其實還處在新生兒的咿呀學語階段,康復是需要一些時間的。」蔣孟雲說。經過5年的發展,康復中心先後接收了420名聽障兒童,通過康復訓練、融合教育、社會實踐等有效康復手段,使他們進入普通學校的入學率達到了90%,可以和健全的孩子一起學習生活。

耐心的付出與專業的能力 幫助聽障孩子進入有聲世界

蔣孟雲介紹,聽障新生兒一般從8個月開始才能夠植入人工耳蝸,之前他們都處在無聲世界中。植入人工耳蝸後,再及時進行康復訓練,到兩三歲的時候就能夠正常進入普通幼兒園了。但很多孩子都沒有得到及時幹預,錯過了最佳康復期,這就需要老師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有些聽障孩子除了聽力問題,還伴隨有多重障礙,比如自閉症、智力低下等,在康復過程中,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澤澤(化名)是被確診為聽障伴隨輕微自閉症的,3歲8個月來到康復中心時,還不能自己吃飯、上衛生間。蔣孟雲既當他的康復老師,又當他的「父母」,一口飯一口水餵他吃,同時還要不停重複每個動作的發音。就這樣一個月後,澤澤能夠自己吃飯了。對這些特殊的孩子,除了耐心,老師每個動作、發音都要親力親為。一個簡單動作甚至要做成百上千遍,一個簡單的詞語要教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孩子才會讀出來。而讀出來只是第一步,蔣孟雲要做的是孩子能夠說得清晰、流利。

及時測評孩子人工耳蝸的清晰度;孩子發音部位不對,她反覆讓孩子觸摸發聲部位來感受;舌頭髮力的部位不對,她藉助吸舌器、捲舌器、筷子等器具,一遍一遍地幫助孩子恢復舌頭力量,鍛鍊口腔肌肉,以吐字清晰。就這樣,一遍兩遍,十遍百遍……在經過兩年半的康復訓練後,澤澤已經能夠自然、清楚、流利地與人交流。6歲時,他和其他孩子一樣進入普通小學,如今已是小學五年級學生了。

「如果不是來到蔣老師這裡,我這輩子也聽不到孩子喊我一聲媽媽。」浩浩(化名)的媽媽激動地告訴記者。孩子由於耳蝸畸形無法佩戴人工耳蝸,再加上聽力問題較重,被醫生告知佩戴助聽器也沒有任何效果。孩子的父母在無奈之下,來到了啟點康復中心,經過測評後,蔣孟雲還是讓孩子戴上助聽器,經過3個月的康復後奇蹟出現了,孩子叫出了爸爸媽媽。經過近三年的康復訓練,孩子已能夠清晰的發音、交流。

還要幫助更多聽障孩子全面康復

「都說聽障的孩子是被上帝按下了靜音鍵,而我就想幫助他們打開有聲世界的門。」蔣孟雲說到,能夠在特教行業堅持下來,是因為自己實習的一次經歷。原來,蔣孟雲在大學期間的專業就是聽力語言。在實習中,她接觸到了一位來自內蒙古的聽障兒童。蔣孟雲用耐心和專業幫助這位孩子成功康復。「雖然因為工作太辛苦,期間也動搖過,但當看到孩子的變化、家長的喜悅,就覺得自己有種責任,要把這份事業做下去。」

2007年,蔣孟雲一畢業,就毫不猶豫地投身了特教行業。找地方、籌房租、做裝修……她都親力親為,終於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140平米的「康復之家」。

為了減輕家長的負擔,實現孩子們全免費,蔣孟雲按照省、市殘聯的要求,將機構進一步規範化。2015年,她東拼西湊,先後投資了近100萬元,成立了「西安市未央區啟點之星康復中心」,場地面積從140平擴展到1000平米,康復教師也從4人擴展到26人,慕名前來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如今她又有了新的想法。蔣孟雲說:「我們接觸到很多聽力障礙伴隨多重障礙的孩子,未來我們想再建一所針對多重障礙孩子的康復學校,讓他們的家長不用東奔西跑,讓孩子們也能更好更全面的康復。」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關穎)

相關焦點

  • 最美教師丨深耕陽江特教工作十餘年,她為聽障學生安上「高飛之翼」
    「大學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我後來的教學之路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但是真正踏上特教之路後,會發現實踐和理論是不一樣的。」大三實習期,她首次接觸到聽障學生,也是在這一時期,高飛在大學學到的手語也得到了實操,手語能力大幅進步。「因為每天都需要運用手語與學生交流,手語能力能夠得到實踐,所以越來越熟練,這也為我之後的職業生涯帶來了極大的幫助。」高飛說。
  • 關愛聽障兒童:願寂靜的世界從此充滿歡聲笑語
    有一位林宥嘉又發新歌啦,《火焰小溪》這首公益單曲的全部銷售額將捐給公益組織「愛的分貝」,用於幫助貧困聽障兒童的治療,讓更多聽障兒童回歸有聲世界個人生命歷程邁入全新階段的林宥嘉,在成為人父之後,滿懷對聽障兒童和家長們的不舍與疼惜,傾盡全力為愛義務演唱的公益歌曲,可以說是林宥嘉歌手生涯以來最具社會關懷與大愛情感的一首歌。
  • 體驗特教老師的一天 合力託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他們或許很少感受到「桃李滿天下」的成就感,讓他們快樂的,無非是學生們發出了第一聲、新認識了一個字、多掌握了一項生活技能……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特教老師。  教師節前夕,西安晚報記者邀請部分市民代表走進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學段特教老師的世界,體驗「特教老師的一天」, 展現特教老師工作生活的原生態,體會他們的別樣教學和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 職業教育,為折翼天使打開一扇窗——亳州特教助力特殊群體孩子終身...
    這是服裝專業的實訓場,聽障學生正在裡面縫製衣料,看著一個個針腳從縫紉機下走過。技術指導老師黃超華說:「他們善於動作模仿,對標準化的學習接受能力很強。由於聽力障礙,做事也會更專注。實操課上,學生製作了帽子、包、工作裙、旗袍、褲子等,其中演出服16套、床上用品120套。」亳州特教成立於1959年,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特教學校之一,現有25個教學班,在校生490人。
  • 「高調少年」走進聽障兒童康復中心,以音樂打破「無聲世界」
    近日,抖音攜手大學生音樂大賽選手方志軒等4位參賽學子,共同參與公益機構「愛的分貝」聽障兒童幫扶項目。在聽障兒童康復中心,參賽選手們通過多樣有趣的互動活動,幫助聽障兒童接觸聲音、感受音樂,為他們帶來陪伴與幫助,並帶動社會圈層積極關注聽障兒童群體,助力這些兒童早日回歸有聲世界。
  • 怎樣教聽障生(聾啞生)學好英語
    怎樣教聽障生(聾啞生)學好英語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活動新聞 正文 來源:荊州新聞網 時間:2014-05-14 15:02   全國助殘日獻給特教行業教師及聽障生的禮物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現代教學中已日顯重要,語言的主要功用是交際,因此,「聽、說」在教學中佔有很大的比重。
  • 女兒走出無聲世界後 她幫八百聽障兒童獲「新聲」
    22年前,伍雪玲的女兒晴晴有聽力障礙,她第一次到特殊學校學習如何幫助聽障兒童恢復聽力。經過1年多的艱辛努力,她的女兒終於可以開口說話。當更多人得知伍雪玲女兒的奇蹟後,許多聽障兒童家長找到伍雪玲,希望她幫幫自己的孩子。「我是被孩子的家長們推著走到今天的。」伍雪玲說。
  • 汶川特教|為孩子構築樂園的媽媽老師
    學校校長毛運蘭介紹說,老師對學生既要培養習慣、輔導學習,又要為他們縫衣、洗澡、餵藥,還要進行心理開導。建校之初,師資力量相對匱乏,教師普遍來自普通學校轉崗,對崗位都不太理解,認為特教老師就是「保姆」,只負責孩子生活起居。但對於特教學生來說,陪伴非常重要,能為他們帶來愛的體驗。「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當好『媽媽老師』。」
  • 天津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親親寶貝,叫醒你的耳朵
    在家長、老師和志願者們的幫助和鼓勵下,天津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的孩子們終於做到了:今年7月,他們將參加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第九屆世界合唱比賽,成為全球第一個參演此盛會的聽障兒童合唱團。  給聽障兒童進行聲樂訓練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個母親的堅持:讓聾兒學唱歌
  • 抖音「高調少年」幫扶聽障兒童,用音樂治癒孩子
    近日,抖音大學生音樂大賽《高調少年》攜手公益機構「愛的分貝」共同發起一項聽障兒童幫扶活動,方志軒等多名參賽選手一起走進聽障兒童康復中心,用音樂治癒孩子們,幫助他們恢復語言能力。「愛的分貝」是由眾多播音員主持人共同發起的一項針對聽障兒童進行救助的公益項目。《高調少年》的高熱度為這次聽障兒童幫扶活動帶來了更多關注,不少抖音上的大學生們也參與到了此次活動中。此次幫扶活動旨在以音樂為載體,建立社會對聽障兒童的理解認知和長期關注,幫助孩子們回歸有聲世界,為萬千家庭提供支持和幫助。
  • 蘭州特教老師張娟: 以我赤心愛你護你,「星星的孩子」
    作為特教老師的張娟,有個特別的夢想:讓「星星的孩子」能夠享受到普通的生活。  之所以被稱之為星星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患有孤獨症、多動症等病症。孩子不知道世間的憂愁煩惱,每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或哭或笑,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隨性而為。  1 「孩子拽著衣角問:張老師我可以叫你張媽媽嗎?我的心頓時酥了!」
  • 聽障學生畢業成香餑餑 特殊教育的「長職現象」引關注
    嚴與愛相加 引領「無聲世界」的孩子逐夢擁有28年教齡的嚴愛芳副教授,曾組織和參與22場省、市職業技能大賽執裁工作,發表核心期刊論文數篇,是長沙職院的資深就業指導教師。20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嚴愛芳擔任了聽障汽車專業的臨時授課老師,孩子們都喜歡上了這個總是面帶微笑、富有親和力的老師,給她取名「愛老師」。
  • 聊城聽障教師15年助殘,教會20餘名學生刻瓷
    臨清市特教學校33歲的教師楊錚,本身就是一位聽障患者,15年硬是教會了20餘名學生刻瓷技藝,並幫助10餘名殘疾學生考上大學,無疑為聊城的助殘事業譜寫了一曲「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動人樂章。開始察覺到自己聽不見聲音,楊錚非常痛苦,與他人的溝通障礙也曾一度讓她抓狂。但她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暗下決心,決不讓自己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1999年,楊錚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省特殊教育中等專業學校,在工藝美術專業學習。2002年,楊錚又考入這所學校的專科,以學習油畫為主。2004年畢業後,楊錚被分配到臨清市聾啞學校當上了一名特教教師。
  • 為愛發聲·世界文化藝術協作組織協辦小桔燈兒童康復公益捐贈活動
    (北京市昌平區小桔燈兒童康復教育中心)小桔燈兒童康復中心每年接收來自全國的聽力障礙寶貝,是北京市4A級公益組織。成立10年來,小桔燈一直專注於0—12歲聽障兒童聽力、言語的康復和教育,是中國專業的聽障兒童康復機構。多年來,小桔燈秉承一份責任和擔當,堅守一份愛心和情懷,幫助眾多聽障兒童回到了有聲世界,感知到了世界的美好。
  • 「媒體報導」為折翼天使修復飛翔的翅膀 促進殘疾兒童健康成長
    有點小,不過還是挺漂亮的……」畫面上的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都是聽障兒童,他們如同「折翼天使」,有嘴,卻喊不出爸爸媽媽,有耳,卻聽不見美妙的聲音……對於他們而言,進行及時有效的康復訓練,幫助恢復或補償損傷功能,是奔向夢想的重要途徑。而0-6歲殘疾兒童康復被稱為搶救性康復。
  • 特教老師丁強、陳進:要多付出十倍精力 但我們從未後悔過
    儘管平時比普通老師要付出近10倍精力,但我們從未後悔過。」9月8日,記者來到蘭州欣雨星兒童心理發展中心探訪。這是一個特殊教育群體,有50多名1至12歲的特殊兒童。特教老師每天要從語言、認識、精細動作、社會情緒、感官知覺等方面對孩子們進行訓練,直到他們開口叫「爸爸」「媽媽」,而這更需要特教老師無數倍的辛勤努力和堅持,從事特教老師15年的丁強和8年的陳進就是其中兩位。
  • 連扇學生四記巴掌,特教老師被開除
    康語教育發布公告稱,泉州校區啟智認知老師黃某淼丟失了作為特教老師應具備的執業操守,根據機構相關規定,對黃某淼給予直接開除處理,對該校區校長和教學主管予以記大過處分。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京報記者 黃啟鵬 編輯 白馗 校對 李項玲11月27日,福建康語教育泉州校區回應特教老師連續扇學生巴掌事件
  • 做一個心中有愛,眼裡有光的特教老師
    當時,她對「自閉症」這三個字毫無概念,但也是從那一刻起,她對這個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有個信念在告訴她:想儘自己的力量來幫幫這群特殊兒童,幫幫他們的家庭。基於這樣的信念,在填報志願的那一刻,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特殊教育。她就是深圳市光明區鳳凰學校特教班班主任汪電瓊老師。
  • 他們的世界雖然無聲,但生活卻同樣能「有聲有色」
    我市通過語言訓練、職業技能培訓,助力聽障人士融入社會,實現就業他們的世界雖然無聲,但生活卻同樣能「有聲有色」常州市目前有持證聾啞人1.4萬餘人。聽障人士如何融入社會?他們是靠手語或書寫交流——從聾兒語訓階段,到步入學校進行職業教育,再到踏上社會就業,他們通過自身和家人、老師一起的努力,最終也能在無聲的世界生活得「有聲有色」。
  • 關愛聽障生成長 「您如一縷陽光照到我心裡」
    1歲因發燒導致失聰,鄧紫敏的世界變得一片寂靜。到綏化學院學習後,老師的關愛、同學的幫助、一技之長的掌握,讓她心靈的窗戶敞開了。「非常喜歡這項技藝,學了一個半月。以後我要做與藝術設計相關的老師。」鄧紫敏打著手語,臉上掛著燦爛的微笑。作為黑龍江省唯一一所招收聽障生的本科院校,綏化學院自2015年開始招收聽障本科生,目前在校學生33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