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簡介:
汶川縣特殊教育學校成立於2009年9月,是一所為殘障兒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務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其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汶川特殊教育中心,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中受損;同年,師生前往涼山州西昌市異地複課;2013年,全校返遷汶川,搬入獨立教學場地。
在學校全體職工的多年堅持努力下,學校先後被授予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四川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四川省三八紅旗集體」、「四川省五一巾幗標兵崗」、「全國巾幗文明崗」等榮譽稱號。
陪伴孩子
做學生的「媽媽老師」
和普通學校不同,在這所寄宿制學校裡,老師陪伴孩子們的時間很長。
「這些殘障孩子們很小就離開家上學,有的父母幾乎是放棄了他們,很長時間不聞不問;有的父母遠在農村,因為經濟原因,沒辦法經常來看孩子。」學校校長毛運蘭介紹說,老師對學生既要培養習慣、輔導學習,又要為他們縫衣、洗澡、餵藥,還要進行心理開導。建校之初,師資力量相對匱乏,教師普遍來自普通學校轉崗,對崗位都不太理解,認為特教老師就是「保姆」,只負責孩子生活起居。
但對於特教學生來說,陪伴非常重要,能為他們帶來愛的體驗。
「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當好『媽媽老師』。」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立即成為「媽媽老師」。很多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剛剛接觸特教工作時,教學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課堂上,智力障礙學生容易出現不可控的突發情緒,比如突然扯頭髮、撞課桌,甚至有癲癇發作、口吐白沫的情況。這就要求老師自身首先要有較強的心理建設能力,對學生要有心理撫慰和應對急病的能力。
老師們也在不斷適應、成長,用專業與耐心給特殊孩子愛的關懷,幫助他們融入社會,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汶川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毛運蘭從事特教工作12年了。12年裡,她帶領學校教師在殘障孩子的世界裡默默耕耘和奉獻,為他們點亮希望之火。
據了解,汶川特教的孩子們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家庭困難,不僅遠離父母,且自身聽力或智力上有障礙。為減輕學生家庭負擔,學校從2013年至今,從未收過一分錢學費和生活費。
對於住在偏遠地區、沒有條件入校就讀的學生,老師們會每月送教上門兩次,為孩子開展感統訓練、手工製作、言語表達、生活技能、親子互動等方面的訓練,與家長談心,幫助提升家長的教養能力、轉變教育觀念。等送教老師一天的工作結束,回到自己家時,常常都已是深夜。
特色辦學
促進學校健康發展
汶川特教學校在校學生146人,主要開設啟聰、啟智2個特殊教育專業,分10個教學班。其中,啟聰專業主要針對聾啞學生,課程設置與普通學校差別不大;啟智專業以培智為主,主要培養低智兒童的生活能力。
「我們注重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學校每天的晨讀環節,利用背誦詩歌的方式來增強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以「每月一詩」——全校教師定期為學生展演詩歌的方式,為學生做示範表達;學校升旗儀式,全校學生輪流在國旗下獻詞發言,全員參與,促進團隊精神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內涵。
同時,學校把民族地區自然元素與學校職業教育、藝術教育相結合,堅持以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把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建立了以「長期培訓」為主,兼顧「短期培訓」的職業教育和藝術培訓新模式。全天七節課,前五節課教授義務教育課程,後兩節課對不同學生進行針對性地的培訓。對聾啞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如:理髮、烹飪、羌繡等,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對有智力障礙的學生進行生活康復訓練,讓他們具備基本的生活技能……學校針對學生的特殊性和個體差異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式,為孩子們的成長鋪下片片「沃土」。
「感恩」是特教人永遠的情懷,也是學生的必修課。他們自己懂得感恩,同樣也教會學生感恩。老師們定期組織學生到汶川福利院開展敬老服務活動;在校內「大手拉小手」活動也深入持續開展。今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武漢成為重災區,全校師生積極響應學校號召,主動關心幫助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捐贈資金29100元。
苦難不會讓愛心蒙塵,光榮常與奉獻相伴。多年來,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始終堅持「愛澆殊蕾,情育珍人」的教學方針,積極探索民族地區殘疾人職業教育和殘疾人藝術教育的新路子,呵護並培養了眾多特殊青少年和兒童,為他們啟迪心智、培育生活自理能力、教授謀生技能,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融合教育
以「傳幫帶」鍛造師資
為了突破「特教老師就是保姆」的認知現狀,學校把老師們陸續派到外校進行長期跟崗,學習特教專業知識;邀請外校老師到學校支教、舉辦專家講座;同時,學校申請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研究》州級課題,定期舉辦校內賽課、手語比賽和演講比賽等。
讓殘障兒童與普通兒童享受同等教育、共同成長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特教學校承擔著推動融合教育開展的重要職責。在前期,他們開展了系列專業化的培訓,調查了解了我縣各校接收殘障孩子數量及教學情況。他們從周邊學校開始,應對方學校需求定期派出骨幹教師前往指導,解決普校老師的困惑,開展特殊學生專業化支持服務,取得明顯效果。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現有教師45人,其中中小學高級教師14人。學校採用「傳、幫、帶」的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不斷吸納優秀特教人才,為孩子們的成長、也為學校立足藏區、走向全國打下良好的基礎。
保教促學
疫情當前不曾停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開學受到延遲。「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成為特教人當時共同的心聲。但是在網上開展教學指導活動還是頭一次,他們迎難而上,召集學科骨幹教師,開展教研組研討、班級任課教師研討,根據學生特點和地域條件,制定以勞動技能、生活技能為主的教學輔導課。那段時間,學校開展了系列網絡自主研修活動,下載微課製作軟體,學習釘釘的使用、剪映的運用。
根據學校授課的總體要求和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年輕教師動起來了,年長老師也動起來了。錄製微課、一對一指導教學、釘釘集體授課,形式多樣,老師們熱情高漲,最終收穫喜人成果。
轉銜教育
重視學生未來謀劃
學生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後,他們的未來是什麼,能否有一技之長融入社會是學校一直重視的問題。學校結合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針對聾生實際開展了縫紉、烹飪、理髮、烘焙四個項目。他們在學習之餘提前接觸這些項目,培養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以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學生在訓練中樹立了勞動觀念,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合適的定位。
學校現正積極籌劃開辦特殊教育職高班,正在開展前期論證和申報工作。如果申報成功,學校畢業的特殊孩子將像其他普通孩子一樣進一步享受到阿壩州的十二年免費教育,可以接受老師的專業指導,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在毛運蘭校長的帶領下,學校團隊建設更彰顯凝聚力。全體教師秉持「愛澆殊蕾、情育真人」的辦學理念,重視科研興校、提升業務水平,正努力讓各類殘障兒童自信成長、回歸主流。
汶川特教,全體「媽媽老師」給予孩子們愛的教育。他們引導並見證了一群群身殘志堅的孩子們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他們不忘初心,「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孩子們開啟了全新的生活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