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教|為孩子構築樂園的媽媽老師

2020-12-27 成都頻道

集體簡介:

汶川縣特殊教育學校成立於2009年9月,是一所為殘障兒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務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其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汶川特殊教育中心,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中受損;同年,師生前往涼山州西昌市異地複課;2013年,全校返遷汶川,搬入獨立教學場地。

在學校全體職工的多年堅持努力下,學校先後被授予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四川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四川省三八紅旗集體」、「四川省五一巾幗標兵崗」、「全國巾幗文明崗」等榮譽稱號。


陪伴孩子

做學生的「媽媽老師」

和普通學校不同,在這所寄宿制學校裡,老師陪伴孩子們的時間很長。

 「這些殘障孩子們很小就離開家上學,有的父母幾乎是放棄了他們,很長時間不聞不問;有的父母遠在農村,因為經濟原因,沒辦法經常來看孩子。」學校校長毛運蘭介紹說,老師對學生既要培養習慣、輔導學習,又要為他們縫衣、洗澡、餵藥,還要進行心理開導。建校之初,師資力量相對匱乏,教師普遍來自普通學校轉崗,對崗位都不太理解,認為特教老師就是「保姆」,只負責孩子生活起居。

但對於特教學生來說,陪伴非常重要,能為他們帶來愛的體驗。

「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當好『媽媽老師』。」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立即成為「媽媽老師」。很多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剛剛接觸特教工作時,教學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課堂上,智力障礙學生容易出現不可控的突發情緒,比如突然扯頭髮、撞課桌,甚至有癲癇發作、口吐白沫的情況。這就要求老師自身首先要有較強的心理建設能力,對學生要有心理撫慰和應對急病的能力。

老師們也在不斷適應、成長,用專業與耐心給特殊孩子愛的關懷,幫助他們融入社會,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汶川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毛運蘭從事特教工作12年了。12年裡,她帶領學校教師在殘障孩子的世界裡默默耕耘和奉獻,為他們點亮希望之火。

 據了解,汶川特教的孩子們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家庭困難,不僅遠離父母,且自身聽力或智力上有障礙。為減輕學生家庭負擔,學校從2013年至今,從未收過一分錢學費和生活費。

對於住在偏遠地區、沒有條件入校就讀的學生,老師們會每月送教上門兩次,為孩子開展感統訓練、手工製作、言語表達、生活技能、親子互動等方面的訓練,與家長談心,幫助提升家長的教養能力、轉變教育觀念。等送教老師一天的工作結束,回到自己家時,常常都已是深夜。

特色辦學

促進學校健康發展

汶川特教學校在校學生146人,主要開設啟聰、啟智2個特殊教育專業,分10個教學班。其中,啟聰專業主要針對聾啞學生,課程設置與普通學校差別不大;啟智專業以培智為主,主要培養低智兒童的生活能力。

「我們注重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學校每天的晨讀環節,利用背誦詩歌的方式來增強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以「每月一詩」——全校教師定期為學生展演詩歌的方式,為學生做示範表達;學校升旗儀式,全校學生輪流在國旗下獻詞發言,全員參與,促進團隊精神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內涵。

同時,學校把民族地區自然元素與學校職業教育、藝術教育相結合,堅持以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把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建立了以「長期培訓」為主,兼顧「短期培訓」的職業教育和藝術培訓新模式。全天七節課,前五節課教授義務教育課程,後兩節課對不同學生進行針對性地的培訓。對聾啞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如:理髮、烹飪、羌繡等,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對有智力障礙的學生進行生活康復訓練,讓他們具備基本的生活技能……學校針對學生的特殊性和個體差異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式,為孩子們的成長鋪下片片「沃土」。

「感恩」是特教人永遠的情懷,也是學生的必修課。他們自己懂得感恩,同樣也教會學生感恩。老師們定期組織學生到汶川福利院開展敬老服務活動;在校內「大手拉小手」活動也深入持續開展。今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武漢成為重災區,全校師生積極響應學校號召,主動關心幫助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捐贈資金29100元。

苦難不會讓愛心蒙塵,光榮常與奉獻相伴。多年來,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始終堅持「愛澆殊蕾,情育珍人」的教學方針,積極探索民族地區殘疾人職業教育和殘疾人藝術教育的新路子,呵護並培養了眾多特殊青少年和兒童,為他們啟迪心智、培育生活自理能力、教授謀生技能,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融合教育

以「傳幫帶」鍛造師資

為了突破「特教老師就是保姆」的認知現狀,學校把老師們陸續派到外校進行長期跟崗,學習特教專業知識;邀請外校老師到學校支教、舉辦專家講座;同時,學校申請了《民族地區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研究》州級課題,定期舉辦校內賽課、手語比賽和演講比賽等。

讓殘障兒童與普通兒童享受同等教育、共同成長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特教學校承擔著推動融合教育開展的重要職責。在前期,他們開展了系列專業化的培訓,調查了解了我縣各校接收殘障孩子數量及教學情況。他們從周邊學校開始,應對方學校需求定期派出骨幹教師前往指導,解決普校老師的困惑,開展特殊學生專業化支持服務,取得明顯效果。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現有教師45人,其中中小學高級教師14人。學校採用「傳、幫、帶」的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不斷吸納優秀特教人才,為孩子們的成長、也為學校立足藏區、走向全國打下良好的基礎。

保教促學

疫情當前不曾停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開學受到延遲。「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成為特教人當時共同的心聲。但是在網上開展教學指導活動還是頭一次,他們迎難而上,召集學科骨幹教師,開展教研組研討、班級任課教師研討,根據學生特點和地域條件,制定以勞動技能、生活技能為主的教學輔導課。那段時間,學校開展了系列網絡自主研修活動,下載微課製作軟體,學習釘釘的使用、剪映的運用。

根據學校授課的總體要求和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年輕教師動起來了,年長老師也動起來了。錄製微課、一對一指導教學、釘釘集體授課,形式多樣,老師們熱情高漲,最終收穫喜人成果。

轉銜教育

重視學生未來謀劃

學生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後,他們的未來是什麼,能否有一技之長融入社會是學校一直重視的問題。學校結合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針對聾生實際開展了縫紉、烹飪、理髮、烘焙四個項目。他們在學習之餘提前接觸這些項目,培養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以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學生在訓練中樹立了勞動觀念,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合適的定位。

學校現正積極籌劃開辦特殊教育職高班,正在開展前期論證和申報工作。如果申報成功,學校畢業的特殊孩子將像其他普通孩子一樣進一步享受到阿壩州的十二年免費教育,可以接受老師的專業指導,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在毛運蘭校長的帶領下,學校團隊建設更彰顯凝聚力。全體教師秉持「愛澆殊蕾、情育真人」的辦學理念,重視科研興校、提升業務水平,正努力讓各類殘障兒童自信成長、回歸主流。

汶川特教,全體「媽媽老師」給予孩子們愛的教育。他們引導並見證了一群群身殘志堅的孩子們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他們不忘初心,「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孩子們開啟了全新的生活歷程。

相關焦點

  • 蘭州特教老師張娟: 以我赤心愛你護你,「星星的孩子」
    作為特教老師的張娟,有個特別的夢想:讓「星星的孩子」能夠享受到普通的生活。  之所以被稱之為星星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患有孤獨症、多動症等病症。孩子不知道世間的憂愁煩惱,每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或哭或笑,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隨性而為。  1 「孩子拽著衣角問:張老師我可以叫你張媽媽嗎?我的心頓時酥了!」
  • 特教老師丁強、陳進:要多付出十倍精力 但我們從未後悔過
    儘管平時比普通老師要付出近10倍精力,但我們從未後悔過。」9月8日,記者來到蘭州欣雨星兒童心理發展中心探訪。這是一個特殊教育群體,有50多名1至12歲的特殊兒童。特教老師每天要從語言、認識、精細動作、社會情緒、感官知覺等方面對孩子們進行訓練,直到他們開口叫「爸爸」「媽媽」,而這更需要特教老師無數倍的辛勤努力和堅持,從事特教老師15年的丁強和8年的陳進就是其中兩位。
  • 守護著一群「折翼天使」 特教老師們的教師節禮物
    半個小時的課程中,有孩子摔倒,有孩子嬉戲打鬧,甚至有孩子一直纏著他問「老師,你在說什麼」,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杜禹就會蹲下來,扶起摔倒的孩子,安撫打鬧的孩子,一遍遍回答孩子的問題。之後,他會再次微笑著彈起琴,糾正孩子的動作,鼓勵孩子們繼續完成這一整套訓練。  1995年出生的杜禹,兩年前畢業於邯鄲學院特教專業,之後進入到北辰區特教學校,專門帶學前的孩子。
  • 作為特教老師 她為聽障兒童打開有聲世界的大門
    「有些聽障孩子除了聽力問題,還伴隨有多重障礙,比如自閉症、智力低下等,在康復過程中,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澤澤(化名)是被確診為聽障伴隨輕微自閉症的,3歲8個月來到康復中心時,還不能自己吃飯、上衛生間。蔣孟雲既當他的康復老師,又當他的「父母」,一口飯一口水餵他吃,同時還要不停重複每個動作的發音。就這樣一個月後,澤澤能夠自己吃飯了。
  • 視頻:三位福利院特教老師的真心話
    他們,是特教老師;他們的學生,是特殊兒童。這些孩子,或自閉、或腦癱,或發育遲緩、或智力障礙。他們的職業被稱為「無花果」職業,雖不能傳道授業解惑,但他們也把「師」的含義詮釋到極致。於學生而言,他們亦師亦友,甚至是醫生更是家人。他們還是天使。
  • 體驗特教老師的一天 合力託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他們或許很少感受到「桃李滿天下」的成就感,讓他們快樂的,無非是學生們發出了第一聲、新認識了一個字、多掌握了一項生活技能……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特教老師。  教師節前夕,西安晚報記者邀請部分市民代表走進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學段特教老師的世界,體驗「特教老師的一天」, 展現特教老師工作生活的原生態,體會他們的別樣教學和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 做一個心中有愛,眼裡有光的特教老師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1月6日訊(記者 陳彬 通訊員 劉豔春)2008年高考填報志願的前一天,她無意中看到中央電視臺一檔關於雙胞胎自閉症兒童家庭實錄的節目,兩位三歲的自閉症寶寶對於家人的呼喚充耳不聞,對日夜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情感淡漠,透過屏幕看到孩子父母無助的眼神,深深觸動她的內心。
  • 特教老師羅洪潔:幫助孩子撥開內心的迷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楊曉蓓都說殘疾孩子是上帝偏愛的一筐蘋果,被上帝咬過才來到人間。我們就像是一群日夜耕耘的果農,只不過,蘋果的成熟期要更長一些……在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走進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了解這群平凡又有些特殊的老師,她們對職業的熱愛、堅守、困惑,和期望……羅洪潔是四川第一批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目前像她一樣,獲得四川省特級教師榮譽的心理學科特教老師,成都僅兩人。
  • 以安陽特教老師梁琰為原型的電影《因為愛,不放棄》開機
    ▲開機儀式現場電影《因為愛,不放棄》在安陽開機該片以我市特教老師梁琰為原型記者從開機儀式上了解到,電影《因為愛,不放棄》根據「全國最美教師」安陽特殊教育學校老師梁琰的真實事跡改編,是以梁琰為原型創作的中國首部關愛特殊學生的公益主旋律電影。
  • 做特殊孩子的「解鎖人」 淳安女教師堅守特教事業31年
    她把陌生的特殊教育帶到了千島湖畔,先後兩次參與籌建當地特教學校,並堅守特教事業31年。淳安縣聾啞學校、淳安縣培智學校從無到有,離不開她的努力。 三尺講臺上,方柳鶯和同事們一起默默耕耘,為大山裡的一群特殊孩子,帶去知識和關愛,點燃他們的夢想和希望,也讓特殊教育的種子在淳安落地開花。
  • 「身兼數職」陪伴孩子成長!走近特教學校的80後、90後年輕教師
    25歲的楊朔是學校的一名體育老師,去年3月份經過招聘進入三江學校,如今已成長為一名骨幹教師,目前負責二、三年級的體育課和學校的德育工作。楊朔說,作為新老師,學校對他們非常照顧,老師們有什麼好的想法,學校也非常支持。疫情期間,特教學校同樣是「停課不停學」。為了豐富教學形式,楊朔自己錄製了「周一播報」和「迷你科普」網課,變身「主播」站在鏡頭前,帶孩子們做有趣的科學實驗,反響非常好。武凱老師的音樂課上,與孩子進行互動。
  • 連扇學生四記巴掌,特教老師被開除
    康語教育發布公告稱,泉州校區啟智認知老師黃某淼丟失了作為特教老師應具備的執業操守,根據機構相關規定,對黃某淼給予直接開除處理,對該校區校長和教學主管予以記大過處分。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京報記者 黃啟鵬 編輯 白馗 校對 李項玲11月27日,福建康語教育泉州校區回應特教老師連續扇學生巴掌事件
  • 職業教育,為折翼天使打開一扇窗——亳州特教助力特殊群體孩子終身...
    這是一群折翼的天使,上帝為他們關上了一道門。有的看不見「雪化後的那片鵝黃、新鮮初放芽的綠」,有的聽不到「燕在梁間呢喃」,有的不知何謂「人間四月天」。可是,愛、暖、希望一直都在。多年來,安徽省亳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幫助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助力特殊群體孩子終身發展。
  • 唐秀煙:選擇特教,我青春不悔的選擇
    今晚翻看微信朋友圈,無意間又看到這則泰國感人廣告——自閉症永遠無法戰勝用心的老師,其內容來自真實改編,講述一個老師帶一個自閉症孩子心酸的歷程,最後這個孩子被老師的愛心用心引導感化,也成了一名特教老師。  每看一遍,我便聲淚俱下。
  • 汶川地震12年,媽媽一封信刷屏:人生無常,孩子這4點你要知道
    孩子,你要記住,儘管生活充滿了波折與未知,但真正的強者,總是能扼住命運的喉嚨,化被動為主動。汶川大地震中,有這樣一個男孩,用他的樂觀與幽默感動了所有人。他叫薛梟,當時由於被困位置不好,很難施救,救援人員怕他挺不過去,一直很著急。為了安慰他們,薛梟便和他們打賭:「叔叔,別著急,如果我能活著出來,你們就要給我買可樂喝。」
  • 阜新市愛心啟智園「康復成果 」 我必須努力,因為我肩負著特教康復...
    在繪本故事當中,他能夠說出豬八戒吃西瓜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這在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在十以內加減法在手指的輔助下,孩子能夠正確的計算出結果,在與媽媽的交談中,媽媽高興地說道,孩子的進步真是太大了,交談之中總有抑制不住的喜悅。  然然小朋友在線上督導中,總是最積極配合的。在網絡督導的這幾個月當中,孩子的進步很明顯,然然不僅能夠計算出誰比誰多,幾個誰比誰少幾個的簡單的運算?
  •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成華區特教資源教室再獲「市級示範」稱號
    一是認真制定隨班就讀學生個別化教育支持計劃,並及時跟進,落實到位;二是協調並落實隨班就讀各項工作,圍繞學生的差異構建有生長的支持體系,助力孩子全面發展;三是促使融合教育思想落地生根,落實特教聯席制度、開展隨班就讀相關教師及家長會、培訓和個別指導,通過各類研討、賽課、公開課交流等,促使更多教師、家長參與到隨班就讀工作中來,並切實成長;四是定期邀請專家來校到為教師賦能
  • 劉琬璐:欣喜於「指耳朵」口令的完成,堅持在特教崗位上
    劉琬璐老師和她的學生在上課  中國網9月9日訊(記者 王龍龍),年輕、漂亮、陽光,這是貼在劉琬璐身上的標籤,可是誰也不曾想到她是一個特教老師。一個年輕的姑娘,還沒有做媽媽,如何能夠照顧好一個腦癱兒呢?然而她的不放棄讓她繼續在這個行業裡行走著。  一、一個「指耳朵」、「按開關」的故事  多多(化名)是一個6歲男童,患有嚴重的腦癱,獨立行走都比較有困難,有好幾個老師都帶過他,可多多還是沒有明顯進步。劉老師便接過了這個艱難的任務,讓多多的情況好所好轉。
  • 最美教師丨深耕陽江特教工作十餘年,她為聽障學生安上「高飛之翼」
    「很神奇的是,這些原本不會手語的孩子,竟然也能很快和學校裡其他會手語的孩子打成一片,然後慢慢地也學會了手語。」這批原本不會手語,甚至與家人都「零溝通」的聽障學生,在陽江特殊教育學校內,慢慢地向同學和老師打開心扉。
  • 90後汶川地震倖存女孩成老師:我的生命是老師給的,要傳承下去!
    當初在汶川地震中,留下了太多感人肺腑的英勇事跡,也有太多人在患難中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因為在最脆弱的狀態下,往往伸出手來的那個人,會在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9月10日,教師節。這個教師節對這位90後女老師來說,非常有意義,因為這是她成為老師以來,第一次過的教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