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25億年前後,五臺山地區發生了「五臺運動」,該運動造成了不少花崗巖侵入。著名的五臺山北臺花崗片麻巖就是明顯標誌。接著,五臺山的滹沱群開始沉積。
五臺運動(Wutai orogeny)由馬杏垣等於1955年創名,是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皺運動。是根據新太古界五臺群與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確定的。廣義的五臺運動應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個褶皺幕。在華北除太行、呂梁及中條山等地發現不整合界面外,陰山、燕山、遼東、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獲得與之有關的構造—熱事件的同位素年齡數據;在新疆塔裡木庫魯克塔格地區,達格拉格布拉克群與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應與之相當。在揚子古大陸西緣康定群中達麻粒巖相層位取得2451百萬年的鋯石年齡,可能亦屬五臺運動的構造—熱事件之反映。
由此可見,五臺縣地質古老,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古文化遺址有記載的,總計有六處。
李家莊新舊石器時代遺址,在小銀河左岸陽白公社李家莊村西,面積100餘畝,發現有灰層多處,採集有磨光石斧、石刀石簇、灰陶、鬲足、陶豆及繩紋陶片。
下金山新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陽白公社下金山村東,東西長200公尺,南北寬180公尺。遺址內有陶窯灰坑,有紅色和灰色陶片,並出土了獸牙、犀牛角和駝鳥蛋化石。
善文村新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陽白公社善文村北、紅表公社南頭村西,東西長100公尺,南北寬80公尺。遺址內有陶片,灰陶為主,紅陶次之,並有石器。
古城村漢代慮虒城遺址,在城關公社古城村之北,南北寬1,150公尺,東西長1,460公尺,面積1,679,000平方公尺,東北和東南兩方,殘存板建土城牆痕跡。遺址內保存著春秋時的中型古墓葬。五十年代,出土了「大布黃千……小布一百」的王莽十布貨幣。
永安村魏晉倉城遺址,在東冶公社永安村東北側高崗上,距永安村裡許,南北長300公尺,東西寬250公尺,面積75,000平方公尺,當時為儲糧之城。目前,輪廓可辨,布紋磚瓦碎片偶有發現。
臺懷鎮清代行宮遺址,在臺山公社臺懷村北,三十餘畝,亦稱皇城。始建於清順治年間,落成於清康熙年間,歷時二十餘年,花費白銀五萬餘兩,曾建有宮殿樓閣,飾有石雕玉刻,毀於三十年代末日本侵華時期,現有瓦礫殘存。清代行宮遺址,境內益壽寺、臺麓寺、海會庵、白雲寺四處亦是。臺麓寺、海會庵二處部分殷宇尚存現。
古墓葬在五臺縣境內古墓葬,主要有以下幾處。
古城村墓葬,屬春秋時代墓葬,在漢慮虒城遺址內。
紅表公社南頭村有董永墳,系漢代墓葬,在村東南裡許處。墓地約3萬平方公尺。墓丘已不存,唯留五臺縣人民政府於1959年所立保護石碑一通。相傳,董永是一個孝子,身背其父從外地來此居住。
豆村公社法華寺之西坡和尚墓,系唐代墓葬。墓丘兩個,方形,均以繩紋磚砌。法華寺旁,有宋代尼姑墓群。墓丘三個,六角形,磚砌而成。
陽白公社善文村西南土崗楊慥墓系金代墓葬。據五臺縣人民政府於1959年所立保護標誌載,墓地為四十畝。現存墓地南北長約60公尺,東西寬約25公尺。墓丘已不存,殘碑一通,系天朝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所立。翁仲兩個,高1.02公尺,寬0.74公尺,厚0.1公尺,均已無頭。臥姿石羊兩個,高0.6公尺,長1公尺,寬0.4公尺。據清代《五臺縣誌》載,楊慥,字叔玉,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進士,曾任尚書省令使,拜監察御史,侍御史,西京大農司丞,戶部尚書等職。
溝南公社上西村紫羅山下張大節墓和張巖叟墓,系僉代墓葬。據清代《五臺縣誌》載,張大節曾任金代侍郎,張巖叟曾任金代祭酒。
城關公社南關齊麟墓系明代墓葬。據清代《五臺縣誌》載,齊麟曾任明代侍郎。
城關公社西龍泉村烈女墓,尚存墓丘一座,石碑一通,系明代墓葬。據清代《五臺縣誌》載,烈女叫曲秋葉,明萬曆年間人。
城關公社臺城之北王源墓系明代墓葬。據清代《五臺縣誌》載,王源曾任明代四川按察使。
紅表公社南頭村西北王瀛宇墓,系清代墓葬。墓地座於高崗,東西長27公尺,南北寬13公尺,現存墓丘四個,石碑四通。墓丘均為土質,最大者長2.4公尺,寬1.4公尺,高0.4公尺。石碑系康熙年間所立,其中康熙九年之碑刻有「通議大夫吏部考功司正三品郎中王瀛宇之墓」字樣。
墓地之南,原為墓道。墓道兩側,或立或臥翁仲、石馬、石羊、石獅各兩尊。翁仲高1.74公尺,寬0.65公尺,厚0.37公尺,頭戴官帽,手持笏板,身穿朝服,恭謹而立,堪稱寫實佳作。石羊為臥姿,長1.1公尺,高0.88公尺,寬0.38公尺,肢體飽滿,顯系死者供物。墓道南端,原建石門一座。從殘留石柱看,雕建較為精細。
王瀛宇為南頭村人,亦名王公維,曾稱清初三帝之師。據傳當年舉喪,為防盜墓,曾於南頭、北京、河南三地同時出殯,何真何偽,外界不曉。(文圖 胡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