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是民國才女,她的文章以描寫人性中的「小」為特點,無論故事的結局如何,都帶著一絲悲傷悽婉的風格。
「我只寫男女之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和革命,我認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比在戰爭中顯得更樸素也更放肆。」這就是她的文學。
在她的《霸王別姬》中,張愛玲說:虞姬是為了愛情而亡的,並不是為了男人而死。
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一個女人,為了男人或者為了愛情?
張愛玲的文學道路,和她的身世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她的文學作品中展現的觀點,多多少少少能夠從她的生活中找到蛛絲馬跡。
這一切要從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說起,張志沂是舊時代的學子,他的母親對他有著很高的期望。但是很可憐飽讀詩書的張志沂趕上的時代卻並不好,因為新式教育將科舉制衝擊的面目全非,自然也打破了張志沂的仕途美夢。因此,客觀的時代條件,將這個舊時代的 學子從精神上擊潰了。不滿「長兄如父」家庭觀念的他,在1916年,帶著妻子妹妹以及兩個孩子(姐姐張愛玲,弟弟張子靜)跑到天津。
可是他接受的教育,也讓他積累了許多封建舊習,封建家族的腐朽思想早已深入骨髓。吸大煙、賭博、逛妓院、納妾……張志沂樣樣精通,這讓妻子黃素瓊極為不滿。最初妻子還勸他不要蓄妾、抽大煙,可是苦勸無果後也便心灰意冷下來。最後還是陪張志沂的妹妹出國留學了。張志沂會因為失去妻子的嘮叨心中暗喜,但這卻成了張愛玲幼小心靈揮之不去的陰影。
後來鴉片成癮的張志沂身體越來越差,他認為自己的處境不妙,寫信給妻子希望念在兩個孩子與他破鏡重圓。原本只為爭取舊婚姻中一點公平的黃素瓊看完信後內心也是十分煎熬。因為她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愛情之火已然熄滅。可黃逸梵(改名後的黃素瓊)還是選擇回來了,如同她當時的決然離開,都是為了心中那說不清楚也割捨不掉的情感。
這個男人真的值得嗎?他們之間的是怎樣的愛情?這成了張愛玲內心對愛情最初的困惑,隨著慢慢長大,也許我們說,她還是找到了答案。
張愛玲的《霸王別姬》,寫的是項羽烏江自刎前夜,在四面楚歌的中軍營帳的畫面,她通過揣摩虞姬的情感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假如項羽成功了,她能夠得到些什麼呢?一個「貴人」的名號?或者是一個永久監禁的處分。她將穿上宮妝,整日關在昭華殿的陰沉黯淡的屋子裡,領略窗外的月色,和窗子裡的寂寞。等她終於老了,於是他厭倦了她。當她結束了她這為了他而活著的生命的時候,人們會送給她一個「端淑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諡號,一隻雕飾精美的沉香木棺槨,以及三四個殉葬的奴隸。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
在歷史上,虞姬總是作為一個男人或者戰爭的犧牲品的形象。人們都說她是殉情以表示忠貞不渝,但是在張愛玲的眼裡,虞姬卻是一個徹頭徹尾死於愛情的傻子。
虞姬有什麼選擇?她可以跟著項羽一塊兒突圍出去,她可以賭一把自己心愛的男子有一天會成功,給她想要的一切。可是她拒絕這麼做,她要結束與楚霸王這段熾烈的愛情,她不要依附這個男人來換取未來高貴的身份,她甚至連嘗試都沒有。
「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收鞘!」虞姬很迅速地抽出佩刀,深深刺進自己的胸膛。
這其實與真實的張愛玲父母的愛情是相反的,她的母親,明明對她的父親失望透頂,卻依舊執迷於舊時代的婚姻觀,盼望著自己的堅持會換來愛情的眷顧。然而,一切終究沒有如意。張愛玲的父親後來娶了一個和他一樣愛鴉片的女人。她母親在新加坡找的男朋友被日軍的炮火炸死。這一切,雖沒有因果,卻不如《霸王別姬》的愛情,浪漫而深邃。
張愛玲的筆觸很深,儘管沒有宏大的格局,情感卻非常的細膩,也許在她生活中有太多的悲戚,所以他總能找出生活美好的點滴,因此她也說過:生命是一張華美的袍,長滿蝨子。
為了愛情,或是為了男人,真的有人在意嗎?
本文由文化人大/小陳原創,感謝閱讀,期待關注,歡迎評論與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