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 春秋】後生可畏

2021-01-18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成語出處: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成語釋義: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近義詞:

少年老成、後來居上

反義詞:

少不更事、乳臭未除

人物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經常外出遊歷嘔心瀝血地宣揚他的政治思想,有一天,孔子外出乘車的路上,看見有一個小孩兒站在一旁觀看其他幾個孩子玩耍。孔子很奇怪地問他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孔子說:「因為他們在一起玩就是廝打在一起搞得汗流浹背,這樣身體很容易受到傷害,如果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一點好處。因此我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玩。」說完以後這個孩子便一個人去玩沙堆了,過了一會兒,他就把一個城堡堆好了。

孔子又好奇地問他:「我的車子路過這裡,你卻在這裡用沙築造城堡,為什麼不避開我的車子呢?」小孩回答他說:「我從來沒有聽說城堡要避開車子,只聽說過車子要繞著城走!」

孔子感到非常驚訝,他覺得這麼小的孩子說這樣的話非常了不起,於是他誇獎小孩說:「你懂的道理很多呀,儘管你是個小孩子。」這孩子又說:「我聽說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跑、魚出生三天就會遊泳、馬兒出生三天就能跟著老馬走,我懂得這點兒道理有什麼可以說的呢?」孔子感嘆地說:「真是後生可畏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不能因為自己學富五車經驗豐富而因此小看年輕人。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後生可畏
    【成語】:後生可畏 【拼音】:hòu shēng kě wèi【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成語故事】:  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子,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問道:你為什麼不和他們玩?  那個小孩答道: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意和他們玩。有什麼奇怪的呢?
  • 【中華成語故事】《後生可畏》《大器晚成》
    後來便漸漸衍生出「後生可畏」這個成語。後生可畏現多用於形容讚揚少年聰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希望大家不要因為自己年紀小而否定自己。【成語應用】1、我在他這個年紀可寫不出這麼好的文章,真是後生可畏呀!
  • 成語故事 | 後生可畏
    【釋義】後生可畏——意思是青年人有更多的發展可能,令人期待。【出處】孔子《論語·子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相關故事】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
  • 成語小故事:後生可畏
    後生可畏【釋義】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典故】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子,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卻站在旁邊。孔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問道:你為什麼不和他們玩?
  • 【成語故事 · 春秋】不貪為寶
    成語出處:《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成語釋義: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近義詞:子罕辭寶反義詞:貪得無厭成語故事: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時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著它回家。於是請一個玉工來加以鑑別,玉工仔細看後讚不絕口地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啊。
  • 曲高和寡| 成語故事
    從這個故事中還衍生出了兩個成語,那就是「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陽春白雪,原本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高雅的歌曲名。現在用來比喻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藝作品。而下巴裡人,則是泛指通俗的文藝作品。《陽春》《白雪》的作者師曠師春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師曠是一位盲人樂師,他的聽音、辨音能力特別強。
  • 【成語故事 ·秦】結草銜環
    成語釋義:結草:把草結在一起,絆倒敵人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結草銜環: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後世用結草銜環代指報恩。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以勇力聞世。與狐偃、趙衰等人合稱晉國「五賢士」。魏顆:姬姓,令狐氏,名顆,因令狐氏出於魏氏,故多稱魏顆,史稱令狐文子。春秋時代晉國魏武子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楊寶:名士楊震之父,東漢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古代神怪小說及成語「結草銜環」的「銜環」典故的主人翁。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
  • 【成語故事 ·秦】甘拜下風
    成語出處:《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俘獲,「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慽也!寡人之從晉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 動畫故事 | 成語故事之東施效顰
    歡迎來到小太陽人故事樂園!今晚我要給寶貝們講一個成語故事,相傳它發生在我國春秋時期的越國,有一位天生麗質的美女叫做西施,而她家的旁邊住著一位叫做東施的鄰居,想知道她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嗎?快快點擊下方視頻,來看今晚的動畫故事吧~每詞一句:每個人自有特質,何必如東施效顰般胡亂模仿?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
  • 古代勵志成語故事——精衛填海
    成語故事——屠龍之技歷史成語故事——四面楚歌歷史成語故事——指鹿為馬春秋勵志歷史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小學歷史成語故事——三顧茅廬
  • 運斤成風 | 成語故事
    點擊上方視頻播放成語故事  【成語】:運斤成風  【拼音】:yùn jīn chéng fēng  【解釋】:運:揮動;斤:斧頭。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莊子是當時很有名望的思想家,而在當時唯一能與莊子旗鼓相當的,只有惠子。可惜天妒英才,惠子不到幾年就去世了。  有一次,莊子和隨從一起經過惠子的墓地,他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楚國的郢都有個勇敢沉著的人,他的朋友石是個技藝高明的匠人。
  • 【成語故事 ·秦】牝牡驪黃
    成語出處:出自戰國·列禦寇《列子·說符》:「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此事在《淮南子·道應訓》裡也有記載。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事物的表面現象。人物介紹:秦穆公:(?—前621)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諡號穆。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裡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
  • 成語故事——改弦更張
    這句成語見於《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 成語故事:風吹草動
    【成語】:風吹草動 【拼音】:fēng chuī cǎo dòng 【解釋】: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的18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風雲人物,軍事、外交、政治、管理上的謀略也是前所未有的被孕育,而成語典故就是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結晶。今天為大家摘選了18個,一起來欣賞!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這18個成語典故就能體會到。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之——好整以暇
    (註:春秋時期的人質,都是貴族子弟,不能關進監獄的,得好生養起來,可以上街,可以遊玩,在有些情況下,還可以對朝政提出建議或是意見。只不過,隨時有人跟著,不可以自行回國。而且,一旦兩國關係破裂,也是有可能會被殺掉的。)後來華元順利地回到宋國後,仍然當他的軍政一把手。現在他奉宋共公之命前來晉國向晉厲公賀喜。
  • 成語故事:爾虞我詐,理解成語,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成語故事:爾虞我詐,理解成語,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文|歷史趣味學說成語是我國一種極具傳統的文化,大多成語背後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了解成語裡蘊含的故事也是在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前兩天小編給大家已經講了一些成語故事了,今天小編依舊和大家來講講成語運蘊含的故事。
  • 成語故事| ​眾叛親離
    成語接龍離奇古怪 怪誕不經 經文緯武 武斷鄉曲 曲突徙薪 薪桂米珠 珠沉玉碎 碎瓊亂玉 玉堂人物 物歸原主 主憂臣辱 辱門敗戶 戶告人曉 曉以大義 義海恩山 山童石爛 爛若舒錦 錦繡肝腸 腸肥腦滿 滿腹牢騷 騷翁墨客 客死他鄉 鄉利倍義 義正辭嚴 嚴霜烈日 日薄桑榆 榆次之辱 辱國殄民 民不聊生 生上起下 下井投石 石火電光 光風霽月 月黑風高
  • 【成語故事 ·秦】救災恤鄰
    成語釋義:是指解救百姓的災難,解除周圍鄰國的禍患。後表示鄰國或鄰居間互相幫助的義務。成語出處:《左傳·僖公十三年》:「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