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上回我們說到,晉景公一病而死,晉厲公即位。既然新君即位了,那麼,別的友好國家就要來賀喜。
宋國的執政大臣華元在楚國當了好些年人質,和楚國的司馬子反、令尹子重關係都不錯。(註:春秋時期的人質,都是貴族子弟,不能關進監獄的,得好生養起來,可以上街,可以遊玩,在有些情況下,還可以對朝政提出建議或是意見。只不過,隨時有人跟著,不可以自行回國。而且,一旦兩國關係破裂,也是有可能會被殺掉的。)
後來華元順利地回到宋國後,仍然當他的軍政一把手。現在他奉宋共公之命前來晉國向晉厲公賀喜。
此時,晉國的中軍帥是欒(luán)書,(原中軍帥郤克因為在鞍之戰中受傷,所以不久便告老還家,後來也去世了。)便接待了華元。喝酒的時候,華元對他說:「晉、楚都是大國,每次打仗,都會波及大片土地上的人民。我想,是不是晉、楚兩國應該和好,不再動刀兵,這樣老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華元的這番話歷來被歷史學家們讚揚,說他心懷百姓,有仁慈惻隱之心。而事實上,華元為了晉楚不再打仗也是做了很大努力的。只可惜,宋國是弱國,國弱自然人微,人微也就言輕。所以,華元很多時候的努力都是白費的。
欒書說道:「不再打仗,就得籤訂盟約。只是,楚國人值得相信嗎?」
華元說道:「我和楚國的令尹子重有些兒交情,這個我可以為你們搭橋牽線。」
於是欒書便說道:「既然這樣,為了表明我們的誠意,就讓我兒子欒針去一趟吧。」
於是華元便帶著欒針來到了楚國,見到了子重。
子重聽說欒針是晉國中軍元帥的兒子,又見他年輕偉岸,一表人才,很是欣賞,便想試一試他的軍事才能,於是問道:「晉國用兵遵循什麼樣的原則?」
欒針只回答了一個字:「整。」意思就是令行禁止,嚴肅整齊,一切按軍規辦事。
子重點了點頭,又問道:「還有呢?」
欒針又回答道:「暇。」意思就是從容不迫。
子重大喜,說道:「敵人忙亂而我整齊,敵人急迫而我從容。這是百戰百勝的要旨,這兩個字可以說概括了用兵之道啊!」因此對欒針更加敬重。——後來這段對話便被概括為成語「好(hào)整以暇」。整:嚴整;暇:不急迫。形容既嚴整,又從容。也指事情雖多,仍舊從容不迫。
於是晉楚兩國便在宋國籤定了和平條約。這件事若是到此為止,也足以流芳千古了。哪裡知道,子反卻不高興了。
為什麼?因為子反是楚國三軍總司令,晉楚結盟這樣的大事,居然沒有他的份!他十分憤怒,有心破壞這個盟約,於是便慫恿(sǒng yǒng)楚共王說道:「晉國與我們通好並不是真心。我聽說,他們派出巫臣前往吳國去,晉國在我們前面,吳國在我們後面——這一定是要圖謀我們。再說了,鄭國現在又背叛了我們,向晉國搖尾乞憐,我們的盟友是越來越少了。大王您不能不提防啊!」
楚共王說道:「鄭國人確實是太可惡了,今天倒向這邊,明天倒向那邊,毫無廉恥。你就算不說,我也老早就想收拾他們了。我們先發兵去打鄭國人,好好教訓他們一下。」
於是命令子反為大將,出兵進攻鄭國——華元一手締造的盟約等同於廢紙一張,這次結盟也幾乎淪為笑柄。
鄭國聽說楚國人打來了,又馬上背棄了晉國,向楚國示好,——唉,可憐的鄭國人,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誰打過來了就歸順於誰,這也是沒辦法啊!——但晉國人卻生氣了:「剛訂了盟約,卻又馬上來挖牆角,楚國人怎麼可以這麼無恥!」
故此晉國發兵攻鄭,楚國人也發兵救鄭,兩軍相會於鄢(yān)陵這個地方,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敬請關注下一講。謝謝。
好文推薦:
本公眾號二維碼:
長按以上二維碼,識別,關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