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成語故事之——好整以暇

2021-03-02 磨劍崖

朋友們,上回我們說到,晉景公一病而死,晉厲公即位。既然新君即位了,那麼,別的友好國家就要來賀喜。

宋國的執政大臣華元在楚國當了好些年人質,和楚國的司馬子反、令尹子重關係都不錯。(註:春秋時期的人質,都是貴族子弟,不能關進監獄的,得好生養起來,可以上街,可以遊玩,在有些情況下,還可以對朝政提出建議或是意見。只不過,隨時有人跟著,不可以自行回國。而且,一旦兩國關係破裂,也是有可能會被殺掉的。)

後來華元順利地回到宋國後,仍然當他的軍政一把手。現在他奉宋共公之命前來晉國向晉厲公賀喜。

此時,晉國的中軍帥是欒(luán)書,(原中軍帥郤克因為在鞍之戰中受傷,所以不久便告老還家,後來也去世了。)便接待了華元。喝酒的時候,華元對他說:「晉、楚都是大國,每次打仗,都會波及大片土地上的人民。我想,是不是晉、楚兩國應該和好,不再動刀兵,這樣老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華元的這番話歷來被歷史學家們讚揚,說他心懷百姓,有仁慈惻隱之心。而事實上,華元為了晉楚不再打仗也是做了很大努力的。只可惜,宋國是弱國,國弱自然人微,人微也就言輕。所以,華元很多時候的努力都是白費的。

欒書說道:「不再打仗,就得籤訂盟約。只是,楚國人值得相信嗎?」

華元說道:「我和楚國的令尹子重有些兒交情,這個我可以為你們搭橋牽線。」

於是欒書便說道:「既然這樣,為了表明我們的誠意,就讓我兒子欒針去一趟吧。」

於是華元便帶著欒針來到了楚國,見到了子重。

子重聽說欒針是晉國中軍元帥的兒子,又見他年輕偉岸,一表人才,很是欣賞,便想試一試他的軍事才能,於是問道:「晉國用兵遵循什麼樣的原則?」

欒針只回答了一個字:「整。」意思就是令行禁止,嚴肅整齊,一切按軍規辦事。

子重點了點頭,又問道:「還有呢?」

欒針又回答道:「暇。」意思就是從容不迫。

子重大喜,說道:「敵人忙亂而我整齊,敵人急迫而我從容。這是百戰百勝的要旨,這兩個字可以說概括了用兵之道啊!」因此對欒針更加敬重。——後來這段對話便被概括為成語「好(hào)整以暇」。整:嚴整;暇:不急迫。形容既嚴整,又從容。也指事情雖多,仍舊從容不迫。

於是晉楚兩國便在宋國籤定了和平條約。這件事若是到此為止,也足以流芳千古了。哪裡知道,子反卻不高興了。

為什麼?因為子反是楚國三軍總司令,晉楚結盟這樣的大事,居然沒有他的份!他十分憤怒,有心破壞這個盟約,於是便慫恿(sǒng yǒng)楚共王說道:「晉國與我們通好並不是真心。我聽說,他們派出巫臣前往吳國去,晉國在我們前面,吳國在我們後面——這一定是要圖謀我們。再說了,鄭國現在又背叛了我們,向晉國搖尾乞憐,我們的盟友是越來越少了。大王您不能不提防啊!」

楚共王說道:「鄭國人確實是太可惡了,今天倒向這邊,明天倒向那邊,毫無廉恥。你就算不說,我也老早就想收拾他們了。我們先發兵去打鄭國人,好好教訓他們一下。」

於是命令子反為大將,出兵進攻鄭國——華元一手締造的盟約等同於廢紙一張,這次結盟也幾乎淪為笑柄。

鄭國聽說楚國人打來了,又馬上背棄了晉國,向楚國示好,——唉,可憐的鄭國人,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誰打過來了就歸順於誰,這也是沒辦法啊!——但晉國人卻生氣了:「剛訂了盟約,卻又馬上來挖牆角,楚國人怎麼可以這麼無恥!」

故此晉國發兵攻鄭,楚國人也發兵救鄭,兩軍相會於鄢(yān)陵這個地方,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敬請關注下一講。謝謝。

好文推薦:

本公眾號二維碼:‍‍

長按以上二維碼,識別,關注即可。

相關焦點

  • 歷史小遊戲|《春秋戰國成語故事大比拼》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大比拼》活動主題: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歷史典故、充滿哲理和智慧的寓言以及激動人心的歷史事件,怎樣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這輝煌歷史,讓歷史體現時代精神,貼近學生生活,找到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因而我提出「以生活鑄就歷史,讓歷史走向生活」的主題,設計了歷史成語歷史典故競賽活動,雖然範圍僅局限於中國古代歷史但涉及教材(北師大版)的很多內容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
  • 技巧 | 必知常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1.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3.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
  • 春秋戰國時期君王霸主相關的成語故事
    尊王攘夷,這則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為中原之主,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以及南方荊蠻的大舉入侵。後來成為面對外族入侵時,結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同義詞。「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大爭之世》簡介> 主角穿越的人物為公子慶忌 推薦一看3.春秋小領主 作者:赤虎春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語形成於春秋時代,我們文化的始源也在春秋……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 【成語故事 · 春秋】後生可畏
    成語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成語釋義: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
    8.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 130個成語背後的春秋戰國史(上)
    寫這篇作文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我媽看明白春秋戰國的歷史。
  • 曲高和寡| 成語故事
    從這個故事中還衍生出了兩個成語,那就是「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陽春白雪,原本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高雅的歌曲名。現在用來比喻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藝作品。而下巴裡人,則是泛指通俗的文藝作品。《陽春》《白雪》的作者師曠師春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師曠是一位盲人樂師,他的聽音、辨音能力特別強。
  • 春秋時期的18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風雲人物,軍事、外交、政治、管理上的謀略也是前所未有的被孕育,而成語典故就是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結晶。今天為大家摘選了18個,一起來欣賞!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這18個成語典故就能體會到。
  • 天下收藏-春秋戰國玉器
    中國古代玉器中,春秋戰國玉器一直深受廣大藏家們的喜愛。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工藝之精、造型之靈動也是歷代玉器之中的精品。紫色百合香與您暢談天下收藏故事,使您對春秋戰國玉器的特點更加有較為深刻的印象。一、春秋戰國-玉器概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由於大量和田美玉進入了中原,所以雕琢出的玉器玉質尤為上乘,而且當時玉器數量之多,並且又創新了許多精美的器型,線條運用更加嫻熟流暢,刀工俊秀有力,風格瀟灑自如。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歷史較為短暫,大約只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它給後人卻留下了無數值得深入研究的精品玉器。
  • 【成語故事 · 春秋】不貪為寶
    成語出處:《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成語釋義: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近義詞:子罕辭寶反義詞:貪得無厭成語故事: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時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著它回家。於是請一個玉工來加以鑑別,玉工仔細看後讚不絕口地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啊。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02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幹,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08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漲知識了
    8.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 《羋月傳》裡這些戰國名人創造的成語,你知道嗎?
    《羋月傳》的熱播帶來了戰國文化熱,這部劇對於戰國的還原,不僅是在服飾、器具、環境、語言上,還有那些穿越歷史、生生不息的成語故事。下面,就和淹城君一起細數那些與羋月有關的成語吧!在《羋月傳》中,黃歇與羋月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是二人命運千迴百轉,也無法成為眷侶。只有下千古遺恨。
  • 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趙國的忠義之士無不為他的精神而感動,都落淚惋惜不已。這就是成語「斬衣三躍」的由來。功成身退而另一邊,當初在晉陽之戰中為趙襄子出謀劃策側張孟談在趙家統治安定之後,向趙襄子辭行。趙襄子極力挽留他。張孟談說:「君上您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而我想的是治理國家的道理。
  • 春秋戰國時期的41個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 人民論壇網評 |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中感悟用人之道
    今年的高考全國I卷語文作文題目以春秋戰國為時代背景,講述齊恆公不計恩怨,重用管仲的故事,讓考生各抒己見。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紙考題,讓思緒重回春秋戰國的時代,在悠悠歷史長河中感悟古人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