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其實就是逃出許昌的漢獻帝——換而言之,自那一刻開始,曹操手裡的獻帝是假的。
試想:劉備是皇叔,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為什麼要沐浴更衣去草廬拜訪一個村夫?為什麼劉備絕不能讓張飛動粗,要畢恭畢敬地等著?真相只有一個:因為那裡是真的大漢天子啊!雖然只是草堂,但是他們行的是朝拜天子的禮儀。再試想:為什麼諸葛亮的門童敢對劉備說,自己記不得這麼多頭銜?因為這位是天子近臣,必須要先折煞一下外臣、軍將的氣焰啊!
於是很多事情的真相也就水落石出了:為什麼在草廬時,諸葛亮足不出戶就可以有隆中對的視野呢?因為這許多年來,他坐天下之中,觀英雄成敗,他看得太清楚了。為什麼諸葛亮平居敢自稱「臥龍」?而劉備臨終前,為什麼會對諸葛亮說,「汝可取而代之」?因為這位就是大漢天子,那樣的話,終究還是漢室天下……
關鍵在於獻帝是如何成功脫身的?脫身之後的他為什麼不即刻起兵討曹?
顯然,衣帶詔是成功的。獻帝——請允許我這樣稱呼他——從一開始就是傑出的策劃師,他的每一滴血都沒有白流。劉備接到衣帶詔以後,不可能潛逃,這是他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他之所以走了,就是因為拿到真的漢獻帝了。曹操畢竟也是高手。他發現真的皇帝不見了,即刻把董承一干人等處決。這樣,在許昌的天子近臣都死了,沒有人知道獻帝長什麼樣。他說是誰就是誰。這步棋,曹操一直走地很得意——只要假的天子在手,真的天子也不敢貿然出擊,所以後來他說:「要不是我搞了一個假皇帝,外頭知道皇帝失蹤了,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了。」
獻帝離開了許昌。他固然很想即刻召集諸侯,以天子的名義討曹,但這太危險了。假作真時真亦假。「天子」,某種意義上就在許昌,一個外人突然宣稱某人是天子,很可能就是袁術或者艾德·史塔克的下場。是的,在他沒有實足的證據或相當的實力之前,各路諸侯都可以宣稱他是冒充的,以討伐叛賊的名義討伐他。他需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這也是「臥龍」的本意。而獻帝從來是謹慎的——這就是後世說的,「諸葛從來不用險……」 現在,當務之急,他需要投奔一個可靠的人隱居起來。
這個人當然就是劉表。
一則他也是漢室宗親,再則襄陽畢竟離許昌很近,免去許多周折——事實上,他隨時準備著殺回許昌。當然,這件事應該只有劉表、劉備、水鏡先生、徐庶、黃承彥等很少人知道。於是,黃承彥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獻帝,從而鞏固荊州集團與獻帝之間的合作。而劉備也不惜千山萬水,來投奔劉表。一個以南陽為中心的集團就形成了。從這一天起,劉協字伯和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諸葛亮字孔明,這是他的荊州團隊精心為他打造的身份。
劉備勸劉表偷襲許都。事實上,這是漢獻帝的戰略安排。
獻帝回到了許都就可以恢復自己的真正身份,召集天下諸侯。而劉備,終究只是一個武人,是獻帝召集來的一支奇兵,真正有著深謀遠慮的是我們的大漢天子。不幸的是,劉表有他自己的算盤。獻帝一旦起兵攻許都,最後還是劉表的荊州軍與曹操血拼。而知道真相眼淚掉下來的曹操也會把他當做頭號敵人。無論最終勝負如何,劉表只是鷸蚌中的一個,而得利的恐怕是劉備或其他諸侯。劉表不願意冒險,他決定觀望。天子是他手中的奇貨,他希望在對他更有利的時候撒出去。
劉表的舉動讓漢獻帝大失所望。但這讓他意識到,他不能只是南陽一屆隱士,他必須更進一步,獲得一個真正的決策者的身份,投身到這個權力的世界中。
三顧茅廬其實是漢獻帝和劉備之間的往返磋商。
經過三輪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劉備給漢獻帝軍師的身份,漢獻帝從此掌握劉備集團的決策權——甚至劉備很多時候都要服從他的指揮——顯然,這會讓不了解內情的關張很不滿。但漢獻帝為此做出了重大讓步:他將放棄劉協字伯和的身份,從此諸葛亮字孔明就是他唯一的身份!這意味著,最終繼承大漢天子的,將是劉備的後裔;而他,終究是要向劉備下跪的。獻帝的內心是痛苦的——但為了大漢天下, 這又算得了什麼!
說來,這之前還發生了一個插曲。徐庶的母親是潁川人,一開始就是漢獻帝身邊的人,從許昌一直護送獻帝到南陽。但曹操的特工抓住了她,掌握了關鍵線索,開始嚴刑逼供。這個時候徐庶就只能離開劉備,去許昌處理這次危機。所以徐庶臨別的時候說得很隱晦,他說他現在方寸亂了——是的,不止他,整個計劃的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喉嚨口。好在,徐庶出色地處理了這件事。徐母自盡。曹操失去了關鍵證人,只能設法控制住徐庶。這個過程中,挫敗讓曹操動了殺心,於是他打算大軍南下,擒住諸葛——一切自然水落石出。
於是,改變身份之後的漢獻帝終於可以於曹操對決了。他首先火燒博望新野,出了一口惡氣,然後,依據他的戰略規劃,就要聯絡東吳。這時,他真正擔心的事終於被擺到了他的面前:他其實沒見過諸葛瑾!雖然他和他的團隊早有準備,當一旦當面對質,難免尷尬。所以《三國演義》說:
瑾曰:「賢弟既到江東, 如何不來見我?」孔明曰:「弟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後私。公事未畢,不敢及私。望兄見諒。」
這都是面上的話。諸葛瑾其實說的是:「你誰呀!」獻帝說:「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你先兜著……我們慢點聊。」現在,整過過程中牽線搭橋的就是魯肅。在魯肅等人的牽線搭橋下,孫劉聯盟,大破曹軍。而諸葛瑾和諸葛亮這對假兄弟,也必須演下去。其實,從名字中還是可以看出破綻的:諸葛「瑾」、諸葛「均」都是斜玉旁——均字少掉的那一橫是後世的「闕筆」,而諸葛亮與他們不同。亮,字孔明。孔其實就是非常、很的意思,孔明就好比後世所謂的正大光明。孔明也好,臥龍也好,這都是獻帝一開始設計好的、標記自己帝王身份的線索。
說來,魯肅也真是一個好人。他也知道,劉備勢力太弱了,這個盟友沒有什麼價值;他也知道,周瑜有很多機會可以幹掉諸葛亮,進而瓦解劉備勢力。甚至,在他本來的戰略規劃中,東吳就是要取西川的,孫權就是要稱帝的——這裡根本就沒有劉備的位置。但無奈他知道了內情。天性忠厚的他決定為大漢盡最後一份忠誠,他要保護諸葛亮。而周瑜,當然是鬥不過臥龍的。後者是真命天子,他的血可以召喚「神龍」——無論是大霧還是東風……周郎選錯了對手。很多年後,當事人都死了,孫權後來知道了其中原委,他感慨周瑜的際遇,又覺得魯肅這傢伙當時背叛了他——說的就是這件事。
之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劉備每在外作戰,諸葛亮總是坐鎮中軍,這都是一開始約定好的。諸葛亮——也就是大漢真正的天子——會用自己的智慧,重振祖宗的基業!
曹操這邊就比較苦悶,他眼巴巴地看著天子溜走了,現在正在發展壯大。對於他手裡的假「天子」,他一天比一天更加不敬——是的,他無須敬畏,這是他找來的冒牌貨——終於荀彧都察覺出來了。曹操也是無奈。醉了的時候,他吟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南飛的烏雀或許就是溜走的天子吧。「他終究可以依靠誰呢?」曹操問。「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還是回我這裡吧。」
確實,漸漸,劉備和諸葛亮(也就是漢獻帝)之間產生了裂痕。
一個導火索是劉封事件。劉備處死了這位養子。這不能不讓諸葛亮(漢獻帝)擔心自己的處境。如果劉備開始剷除劉氏成員,以鞏固劉禪地位,那麼下一個遭殃的職能是諸葛亮自己——他其實就是劉協。在一段時間內,諸葛亮處境相當尷尬。但隨著劉備自作主張,夷陵慘敗,白帝託孤,又回到了一開始的草廬協議下。大敗之後的劉備,或許明白了過來:皇上啊,你的天下,你放開手去取吧。於是諸葛亮揮師北伐,光複本屬於自己的漢室……
但他的內心是痛苦的。《出師表》中,他說了那麼許多,最後卻說:
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他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因為他說的那些,什麼布衣,什麼躬耕,其實都不是真的!他有的只有淚,這是真的。
眼看著能力有限的劉禪,他固然想過恢復自己的身份。但想到當年草廬的約定,想到與劉備之間多年的羈絆,他又有所猶豫。於是,他打算先攻入長安,再加十錫。等出現了五星匯聚、高祖再世的異相,他再見機行事——或可以公布自己的真實身份,真正復興漢室。然而,北伐大軍在勝利在望的時候,有所預感的劉禪把他叫了回來。餘下的只有無奈……
與諸葛亮真實身份息息相關的還有兩個人:王朗和司馬懿。
作為文武全才,王朗當然有自信拿下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普通人。但諸葛亮不是普通人,他是大漢天子!他正義凜然的一剎那,老臣王朗全都明白了:這根本不是一場舌戰,是大漢天子在三軍陣前訓斥自己!頓時,又是驚,又是喜,又是懼,又是羞愧,又是無措,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他落馬死了,死在他曾經發誓要侍奉的天子面前,死得明白。
還有司馬懿。他追到了城樓前,諸葛亮彈了一首隻有宮中才有的曲子,希望喚起世為漢臣的司馬懿的良知。自幼熟悉宮廷樂律的司馬懿,瞬間就明白了坊間謠傳是真的!他選擇退兵。也不知道是因為他內心深處身為漢臣的悸動,還是因為他開始下一盤很大的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後來西晉篡魏之前,首先選擇滅蜀,就是想獲得諸葛後人,漢室正統,作為可能的一張牌來打。所以,鄧艾在殺害諸葛瞻父子之後立刻被做掉了——他哪裡知道水有多深;而鍾會從姜維那裡得知真相之後,也打算自己動手,不幸變成了一出鬧劇。這些都是後話了。當然,最後司馬氏放棄了諸葛身份的手牌,選擇讓這件事消失在歷史之中。
早先,獲得了徐庶的曹魏漸漸地也了解了其中隱情,只是將計就計而已。他們並不需要真的獻帝,只需要一個人來表演獻帝,來完成各種儀式,尤其是最後的禪讓。曹操一開始就安排好了。諸葛亮死了以後,假獻帝也沒有了價值,自然被做掉了。史學家非常隱晦地記載了其中的關係:所以獻帝的出身年和諸葛亮也是一樣的——對,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生卒年是一樣的。
說到這裡,似乎還有一絲懸念:
諸葛瑾的親弟弟,諸葛均的親哥哥,這個人真實存在麼?獻帝使用了他的身份以後,他到哪裡去了?他本來叫什麼名字呢?
整個蜀漢,為了這個秘密,始終沒有建立完整的史官制度。太多往事隨風散去,幸而,終有一些蛛絲馬跡,長存在史料之中,穿梭在評話與戲劇之間,最終通過羅貫中的筆,匯聚到了《三國演義》之中。有一天,一定有人會找到這些真相。不!自始至終,都有人堅守著真相,堅守著這大漢的秘密。
----觀點分隔線
在三國時期,有兩位高智商的人,同年生、同年死。這兩個人是諸葛亮和漢獻帝劉協,都是生於181年,死於234年。但他們的人生軌跡卻絕對是平行線性的發展,毫無交集。
諸葛亮的聰明,不用講,三國演義將其神話成智聖。
劉協的聰明,知道的不多。袁山松說他,「天性慈愛,弱而神惠」。
三國演義裡有個細節,董卓遇到逃難的漢少帝劉辯和劉協,劉辯見到隴西鐵騎,嚇得不能說話,而劉協問答自如。此時是189年,劉辯已經13歲,而劉協才8歲。
194年,關內發生大旱,谷價暴漲,長安城中出現人吃人。劉協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煮粥救濟百姓,但仍有很多人餓死。
劉協懷疑侯汶沒用全部糧食賑濟災民,涉嫌侵佔公糧。為了求證,他讓人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後可以煮出兩盆。
用這種多少米豆,能熬多少粥的試驗,劉協證實是侯汶作弊,責打侯汶五十廷杖。之後,長安城中饑民終於得到了救濟。
這時,他還是個13歲的孩子。
諸葛亮這個時候,在幹什麼呢?
3歲喪母、8歲喪父的他,和弟弟諸葛均一起,跟著叔叔諸葛玄。諸葛玄可不是一般人,他當過豫章太守,這可是一個高級幹部。後來朝廷派別人來當太守,195年諸葛玄就帶著諸葛亮和諸葛均,投奔荊州劉表。
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帶著弟弟妹妹,到隆中襄陽隱居。
而這個時候,劉協已經被曹操迎到許昌,過上了不愁吃喝的傀儡皇帝生活。
也是這一年,喜歡一邊打仗一邊泡妞的曹操,差點被投降了又反叛的張繡殺死。
但張繡殺了曹操的長子、侄子。
隨父從軍的曹丕,當時只有10歲,幸運騎著匹戰馬,逃了回來。
16歲的劉協和諸葛亮,都比較安逸。
一個在宮中,一個在山林。
但這兩個聰明人,都不甘寂寞。
200年,已經19歲的劉協,想辦法找人收拾曹操。曹操識破,殺了參與的人,但沒動劉協。
劉協,不懼董卓,不懼曹操,絕對是有膽有識的漢子。可惜的是,他生在了梟雄並起的時代。
19歲的諸葛亮,在幹什麼呢?
這個時候,他應該還在學習,或者結交荊州名士,如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
與司馬徽結交,讓他獲得臥龍的稱號。與黃承彥結交,讓他獲得一個好媳婦,黃月英。
【司馬徽,是位評價大師,專門送人外號。除了諸葛亮,他還送龐統一個外號,鳳雛。龐統比諸葛亮大2歲。】
和懂得發動宮廷政變的劉協比,諸葛亮要弱許多。不過,這時他已經顯示才華,他寫了一首詩《梁甫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從詩中,能看出他的人生目標是國相。
但如何成為國相,成為誰的國相,在亂世之中,是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是他愁,當時的讀書人,其實都比較愁。讀書人之所以愁,是因為天下這麼亂,誰才是正統呢?現在的人看來,誰是正統有什麼重要的,看誰最厲害就行唄。
可是,當時的人不這麼看。當時的人,講名分,名正則言順。最大的名在哪呢?當然在劉協漢獻帝這裡。如果諸葛亮是這樣認為,他應該搬家到許昌。襄陽離許昌到也不遠,直線距離300多公裡。
諸葛亮當然不認為劉協是正統。
不僅是他不這樣認為,當時許多人都這樣認為。原因是,劉協是董卓立的皇帝。並且,劉協現在被曹操把持,是個傀儡。要是認為劉協是正統,豈不要受曹操的管理?
而曹操是誰?一個宦官的孫子。
在諸葛亮眼裡,曹操或許都不如劉表正統。
劉表不僅姓劉,是正宗劉氏宗親,能力也不弱,在193年當荊州牧,短短幾年就使得萬裡肅清、群民悅服,地盤數千裡,士兵十多萬。
更重要的是,劉表對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非常好。劉表好是好,和曹操、孫權比,有兩點缺點,一是年齡太大,二是沒有野心。
劉表142年出生,比曹操大13歲,比孫權大40歲。在201年,劉備投奔劉表時,劉表已經虛歲60歲。一個花甲之年的人,你想讓他爭雄天下,很難吧?
諸葛亮選擇隱居,等待機會。諸葛亮的親哥也沒選擇劉表,他比諸葛亮大7歲,跑江東,成為孫權的賓待。按常理講,劉備從201年到荊州,應該早就聽說諸葛亮的臥龍大名,但是,劉備直到207年才去三顧茅廬。
201年-207年,這6年時間,他都跑哪了呢?
這個問題,劉協也很鬱悶。
他的鬱悶,來自曹操的節節勝利。在204年,曹操佔領鄴城後,把大本營搬到那,許昌只留少部分官吏。到207年,整個北方都被曹操平定了。
在曹操北方激戰時,劉備勸劉表偷襲曹操老家,劉表沒幹。劉備鬱悶啊!眼瞅著老曹掃乾淨北方,馬上要掃南方了,他心裡著急啊,老曹要把荊州再佔了,他老劉可沒好果子吃。難道要他再投奔小他21歲的孫權嗎?
好在劉備也不傻,自己想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高人。左轉右轉,找到諸葛亮。
這個時候,諸葛亮周歲26、虛歲27,他交上他的第一份商業計劃書《隆中對》。這份計劃書,應該是他在劉備一顧和二顧茅廬時,連夜草擬,量身定製的。這份計劃書,解決了劉備的最大問題——往哪裡去,吃掉誰,聯合誰,反對誰。這份計劃書,是要用最差的牌,打出最好的成績。
但是,諸葛亮在計劃書的結尾,寫了四個字,「漢室可興」。這表明,之所以草擬這份計劃書,是因為要復興漢室。
由此,諸葛亮正式走出山林,跟著大他20歲的劉備,開始其政治家、軍事家的生涯。
而劉協,有最好的牌,但是卻被老曹的大手拿著。諸葛亮復興的漢室,與他劉協有多大關係呢?
不知道。
不過,在劉備那裡,劉備復興的漢室,卻實實在在地與劉協有重大關係。因為,劉備對劉協有過承諾,劉協對他有過恩典。這個小他20歲的皇帝,一聲劉皇叔,給了他最大的名分。
雖然給得了別人名分,可劉協自己,給不了自己名分,當了18年皇上,當了18年傀儡。
207年,對諸葛亮來說,是個開始,對劉協來說,仍在等待。
兩個聰明的年輕人的心裡,一個如初春,一個如初冬。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復興漢室。
如果從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算起,到劉協這兒,大漢已經400年歷史。
如果從公元25年東漢建立算起,到劉協這兒,也差不多200年歷史。
漢,這個字,在數百年的時間裡,融入每一個華夏人的血脈。
同時,東漢末年亂世,讓逼問一個問題:如果漢不行了,哪什麼能行?正統的人,尤其是東漢劉秀重建了一個漢朝後,他們的回答是復興。
對於像王莽那樣的梟雄來說,能輔則輔,輔不了則取而代之。輔和代的區別,主要看實力,也看時機,也看人心。
208年,劉協知道自己位子的脆弱,居住在許昌的宮城裡,身邊沒有幾個人,周圍沒有幾個兵。
劉表重病時,想把荊州託付給劉備。這一點,他和陶謙一樣不糊塗,只有劉備有保有荊州的能力。但是劉表的手下人不幹,尤其是荊州本地人。如果劉備接手荊州,必然和曹操死戰。
如果贏了,那麼劉備的人,升官發財。
如果輸人,劉備繼續逃跑,接著抗曹。
荊州本地人,贏了輸了,都利益不大。
利益最大化的舉動是,直接投降曹操,早點天下一統,早些結束戰爭。那些投降曹操的軍閥和謀士,一樣享受榮華富貴。
非常自然,荊州降了曹操。
只有2萬人的劉備,派諸葛亮說服孫權,聯盟抗曹。這個時間,老曹代表漢朝,誰不服他,就不是服天朝管。拿這個壓一般的老百姓可能管用,但對於打了25年仗的劉備,深知曹操老底,這一招可不管用。
非常幸運,劉備和孫權聯手,以弱勝強,打退曹操,贏得了施展諸葛亮商業計劃的時間。
仔細比較官渡和赤壁兩場戰役的戰後情況,必須佩服曹操的逆商。
袁紹戰敗後,第二年病死,沒幾年地盤全丟。
曹操戰敗後,迅速穩住局面。
這個時候,應該是劉協活動心眼最多的時候。
劉備劉皇叔和曹操之間,劉協必然選劉備。
劉備的勝利,等於他的勝利。
曹操沒輸劉備和孫權太多籌碼,新得的荊州,也沒全丟,襄陽仍然在手。原來的徐州、豫州等老地盤,絲毫沒受影響。
孫權拱不動北方,只好往南邊發展,收了交州。
劉備雖然有諸葛亮、龐統,但只佔得荊州七郡中的五郡,而且南郡還是借的。
曹操打不動南邊,就往西邊打。
這一打,又給了劉備機會。
敵人給的機會,往往比朋友給的多。
劉備的機會,也是諸葛亮和龐統的機會。
211年,諸葛亮留守荊州,劉備和龐統往益州出發。
212年,劉備和劉璋反目,開始打仗。
213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進川援助。
214年,劉備包圍成都。
老百姓都還想跟著劉璋抵抗劉備,但劉璋不想了。他說:我和我父親在四川20多年,沒給大家什麼恩惠,這次打仗打了三年多,死了這麼多了,我心裡不安。
於是他命令打開城門投降,手下人全部痛哭。
劉璋雖然不是梟雄,但是位君子,是位仁君。
奪取益州的路子,是諸葛亮想的,但他出力出的比較小,遠遠趕不上龐統,也趕不上法正。
也許諸葛亮也覺得,從一位君子手裡,用陰謀詭計奪取地盤,不太光彩。
劉璋的父親是劉焉,188年出任益州牧,194年劉璋接班。
劉備雖然拿下益州,對劉璋非常好,把財物歸還給他,把他遷到公安。到220年,劉璋才病死。
213年、214年,對於劉協來說,同樣大事連連。
213年,曹操一下子把三個女兒曹憲、曹節、曹華,送給他當老婆。曹操的媳婦都是美人,女兒肯定不能差。這三個曹家姑娘,都被劉協封為夫人。
第二年,劉協又封她們仨為貴人。
這一年,劉協的大老婆伏皇后出事了。伏皇后比劉協大一歲,180年出生,在200年劉協第一次反抗曹操沒成功時,伏皇后非常害怕,給自己父親寫了封信,請他剷除曹操。可是,她父親是位學者,哪裡敢動手,也沒能力動手。
到210年,伏皇后的父親去世,按理講,伏皇后請人殺曹操的事,就消停了唄。
然而,沒有。
214年,伏皇后的信,很詭異出現了。
曹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派人進宮抓伏皇后。伏皇后躲到夾牆裡,被人拖了出來。
伏皇后光著腳,披頭散髮,經過劉協,哭著說:「不能再救救我嗎?」
劉協說:「我也不知道我的性命能延續到什麼時候。」
伏氏宗族因此100多人被處死。
215年,應曹操的要求,劉協立曹節為皇后。
惟一慶幸的是,曹節非常賢惠,和劉協感情深厚。
在220年,曹丕逼劉協退位時,派人來要璽印,曹節無奈,把璽印扔到欄板下面,憤怒高喊:老天有眼,決不讓你長久。
好在,曹丕對這個娶了他三個妹妹的妹夫,還算客氣,他當上皇帝後,對劉協說: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一起享受。
曹丕的好態度,如果說是真的也行,說是假的也可。因為劉協的兒子,都是他們老曹家的後代,不是老曹家的兒子都殺了。劉協生的、不是老曹家後代的兩個女兒,劉協又送給曹丕作了嬪妃。
劉協退位的消息,傳到益州,變成劉協被害。
221年,諸葛亮勸說已經是漢中王的劉備,登基做了皇帝,國號「漢」。
劉備任諸葛亮為丞相。
至此,諸葛亮在《梁父吟》裡,抒發的國相之志,完全實現。
但是,漢室復興的路,還很遙遠。
劉邦的劉,劉秀的劉,劉備的劉,雖然都是一個劉,但背後的利益完全不一樣,利益集團完全不一樣。
從220年到234年,這14年期間,劉協退位之後,和曹節在一起,過得很幸福,最後壽終正寢。魏明帝曹叡,還率群臣親自哭祭。
曹叡是曹丕的長子,如果論輩份,他應該叫劉協一聲姑父。
從220年到234年,身為國相、漢相的諸葛亮,過得很充實,也很勞累,尤其是223年劉備死後。
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最後病逝在五丈原。
他死之後,蜀漢又挺了29年,到263年滅亡,諸葛亮所有的努力,都化為滾滾東流水。
三年前,即260年,劉協的賢惠媳婦曹節也死了。
東漢的漢,已經亡了43年。
曹魏,離被司馬家族顛覆,也只是3年後的事情。
可惜,劉協沒有看到,曹節沒有看到。曹節的詛咒,「老天有眼,決不讓你長久」,似乎非常有效。
同年生,同年死,東漢末年劉協、諸葛亮這兩位頂尖聰明的人,站到各自的人生路途上,尋找各自的人生意義——
可能,光是興復漢室這四個字還不夠,後面還應有四個字,天下太平。而後司馬炎篡魏滅吳實現了他的夢想,百姓有了安寧的希望,可惜接下來的和平只有短暫的二十多年。他一死,晉朝就開始了持續十六年』八王之亂』,並最終釀成了西晉王朝的滅亡,中國也由此進入長達近三百年的、最黑暗的南北朝時期.
【經過漢末的動蕩和三國的戰亂,當時的戶籍人口由東漢全盛時期的五千多萬降至西晉初年的六百多萬!】
傳為嶽飛手書的《前出師表》
--The end--
摘自於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