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每周準時開講
(文末有彩蛋)
首先,今天有重大問題想跟大家討論
目前,我的早點故事每周四的早晨7點20更新,原先設想是利於朋友們發現更多早點,促進大伙兒食慾。但有高人建議,更新時間最好改在晚上,算是預報明天的早點,可能有利於閱讀量和粉絲的增加。
所以十分想聽聽大家的意見。您希望什麼時間更新呢?
每年供暖前後,都會有幾天血壓難受,這些日子頭昏腦漲,光剩睡覺了。好在昨天回家時,發現暖氣有了些許溫度,可能是心理作用,立馬頭就不疼了。
今天說的是個偶遇的故事,因為每周要陪孩子在大直沽附近上課,所以誤打誤撞的發現了一個比較不常見的吃物——素雲吞,是一家經營素齋的餐廳,和經理聊起來,才發現,做素膳的門道還真不少。
第六十五天 直沽中路走九遍,驚嘆素雲吞的清和鮮
大直沽是我一直想寫的,哏兒都老人都知道,「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或說「先有大直沽鹽糧兵屯,後有天津衛幹戈拱北」),可以說大直沽是天津衛的根。
一、漫步
以前很少來大直沽這邊,也是因為最近孩子上課,得以每周都能在附近轉悠,我喜歡這邊的老街氣息和百姓煙火氣,喜歡大橋道糕點店和旁邊新整修的菜市場,這邊人說的天津話更純,見面會打招呼,會穿著睡衣拖鞋拿著自家雞蛋排隊買煎餅果子。
早在天津建衛之前,金代、元代時就有了直沽寨,派有都統和副都統駐守。和武清、柳口(今楊柳青,之前曾寫過楊柳青特色早點小素丸子,詳見【哏兒都早點100天】第47天 踏青楊柳青 探尋百搭的迷你素丸子)據守運河一樣,直沽據守河海入口,漸成人煙稠密之處,慢慢的才有了明代時期的天津衛。
「津沽」是天津的別名,直沽與天津有著密不可分之淵源,首先,「直沽」是天津的古名;其次,在明代「直沽」是海河的通稱;第三,直沽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早在天津建城100多年前,大直沽就已從早期聚落,發展成為天津的政治、軍事和宗教的中心了。漕運樞紐、廟宇林立、酒業崛起,這三個要素有力地促進了大直沽人口的增加、聚落的擴大和商業經濟的繁榮。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大直沽遭空前洗劫,幾成廢墟,後淪為比國(比利時)租界。
現在,以「直沽」冠名的街道有近20條,「大直沽三號路」至「大直沽十三號路」,還有直沽街、沽前街、沽后街等。大直沽有西街、前街、后街、中街,四條派生街。
二、三寶
把孩子放到補習班,我一般會順著大直沽中路向西穿過津塘公路,對面就是薦福觀音寺。穿過薦福寺,一直往前,能一直走到海河邊,然後,順著大直沽6號路,宮前街,再轉回來。一路上,總能看見點兒好玩的。
大直沽有三宗寶,古樹、燒刀、臺子高。
古廟,就是薦福觀音寺,過去叫薦福庵,是為了紀念清末洋務派重臣周馥設立的。周馥辭世後,社會名流嚴修、李士珍等人聯名上書北洋政府,要求為其建祠紀念,而且在祠旁加築了薦福庵,專為周公祠舉辦節日佛事。
後來時代變遷,文革期間薦福庵被毀,80年代重開後香火旺盛,2000年時薦福庵已非常擁擠,於是萌發了異地重建之念。在社會各界的努力幫助下,把薦福庵移往本市河東區大直沽高臺原藥藥王廟遺址,重建並更名薦福觀音寺,2003年10月25日,薦福觀音寺舉行了全堂佛開光大典暨水陸普渡大齋盛會。
燒刀,大直沽的釀酒業從元代就已經興起,「直沽燒酒」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至今仍然存在的永豐玉號、義聚永號燒鍋,也都有著上百年歷史;其中,估計每個天津人都知道的就是直沽釀酒廠出產的直沽高粱酒了。
門口這副對聯估計是高人所做,深得我心。
臺子高,大直沽地名中有不少以「臺」為通名者,如前臺、中臺、後臺、東觀臺、西觀臺、劉家臺、東孫家臺、西孫家臺等,顯示出大直沽地區成陸較早、地勢多高臺的地勢特點。而最高的臺子說的還是薦福觀音寺,也就是原先的藥王廟所在地。
三、素齋
一路溜達溜達,轉到薦福寺正門,拍了張照片,突然發現一個挺奇怪的事兒,門前廣場上的佛教六度旗掛成了半旗,最後找了一個寺裡的服務人員,人家才告訴我,另一邊掛的是國旗,所以這邊的道旗要掛的稍微低一些。
寺的南側,我無意間發現一個門臉不大的小店,薦福膳,古色古香挺別致,原先路過真沒留意過。
閒來無事,乾脆進店探探,沒想到裡邊還挺深,敢情口小肚子大,進門處一個炸餜子的,仔細看居然是無礬餜子。個頭巨大,頂一般炸餜子兩倍不止。背景倒很雅致,甚至覺得跟炸餜子的油鍋有點兒不配套。
對面的玻璃門上,一個小小的紙牌兒,過(我記得應該是禍)起不知,福消不覺,挺有禪意,感覺這點店主應該是個跟佛結緣的人。
後邊的櫃檯背後,有個古色古香的架子,上邊掛著早點的品種,雜糧窩頭、香椿花卷,醜饅頭,看名字還挺吸引人的,還有個名字更吸引我——素雲吞。
這個是真沒吃過啊,連聽都沒聽說過,我的興致大漲,看櫃檯附近有個穿著佛系,裙裾飄飄的小姑娘,應該是個服務員,趕緊跟人家請教。
敢情人家還是大堂經理,腆著老臉跟人家一通套磁,沒想到梁經理挺熱情,帶我參觀,介紹起素齋來,上到二樓,頓時高大上了很多,蓮花滿眼,梵香陣陣。梁經理說她家的素齋基本上以蘑菇、蘿蔔為主,主廚也都是不食葷腥,不抽菸喝酒的,為的是保證清淨潔淨,因為老闆就是個居士,所以對自身的要求也比較嚴格。
四、素雲吞
買了兩棵餜子,一個香椿卷子,一碗素雲吞(後來發現要多了),我跟梁經理繼續攀談。
梁經理說,素食與佛教及各種齋戒活動關係密切,所以通稱素齋。現在流行的素齋不單指寺院素齋,而是指融合寺院素齋、宮廷素食、民間素菜為一體的菜系。寺院菜崇尚「全素」,宮廷菜和民間素菜則「以葷託素」。素齋菜講究的是素淨清香,早先多用豆製品和三菇六耳,富含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天然礦物質,各種營養元素配比均衡,風味優美,食用清香爽口。
她家的素雲吞也算是獨創吧,餡兒是用杏鮑菇和胡蘿蔔,加木耳碎,香菜調成的,不放更多調料,為的是體現食材的清香。梁經理特意帶我去後廚,看了他們家的雲吞餡兒,果真非常清淡。
雲吞包成元寶形,一碗十多個,正常飯量這一碗差不多就飽了。梁經理說,煮雲吞不用高湯,就是用的白水,加一些紫菜香菜,就算成了。
成品照,還是挺不錯的,撈起一個晶瑩剔透,尤其在冬日的暖陽中,顯得很有仙氣。
據說素齋不能說吃,要說品,我就這麼輕輕一品啊,一道蘑菇香順著蒸汽直衝到鼻翼,刺激的我打了個噴嚏。皮兒稍微有點兒軟塌塌,沒出鍋多長時間就已經斷開了,這個差評。餡兒倒是挺香,胡蘿蔔的味道蓋過了蘑菇,還有點兒麻醬的香氣。
湯是白水,餡兒是全素,但畢竟是「持戒清淨人所奉」「一杯甘露滑如飴」。食得清淨,身心也似乎得以照空。不過,我自覺仍是個俗人,體會不到素齋中的境界與修行。於是抓起了油膩膩的無礬大餜子,這個才是深得我心,又脆又香,而且吃完嘴裡不會有一股糊得慌的東西。
香椿花卷也不錯,菜香和面香混在一起,口感也筋道。不過,一棵大餜子下肚,實在是吃不下去了。於是打包。
臨走,見梁經理安安靜靜地擦著地,背景中的架子上,很多佛教書籍,畫面很恬靜,但我還是覺得這裡不屬於我。
看來我還是與佛無緣,或許我就是佛說的那個「魔」吧?想起高曉松關於佛和魔的評語「佛清靜無為,魔五彩斑斕」。我倒覺得我還挺甘於成魔的,既然無法「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照潭底水無痕」,做個禪悟之人,索性,就讓我墜入紅塵霜滿身,看盡人間走一程,繼續體會花花世界吧。
純屬愛好,也無廣告,碼字不易,給錢就要!
繼續無恥求打賞
(請按下邊「喜歡作者」按鈕,或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往期回顧:
【哏兒都早點100天】第64天 大塊果肉的老味兒蒸餅 入口方知味真
【哏兒都早點100天】第63天 天天排大隊的豆漿攤,附:生豆漿服用說明
【哏兒都早點100天】第62天 大薊州的農家院兒 很嗯吶的農家飯兒
最後,良心推薦我良師益友的攝影公號——色行無戒
「關注色行無戒 一起攝行無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