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筆才知道,一篇攻略的工程之巨。
2017年的臺灣之行,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年度旅行,也算是我和王小姐的推遲了半年的蜜月之旅。跟大多數的小夫妻一樣,蜜月計劃總是從普羅旺斯的薰衣草、挪威的峽灣和冰川、澳洲紐西蘭的狂野大陸開始醞釀的……然而即便有一顆想看世界的心,也要先看看自己的口袋硬不硬扎。
翻遍了所有的口袋,最終也沒有翻出太多的銀兩,不過還好翻出了一些文青的情懷,於是,臺灣,就成了我們最終的目的地。
雖然是經費所限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不得不承認,臺灣的風土人情依舊給了我們不少意料之外的驚喜,這依然是一次質量很高的旅行。
【常用工具】
確定了目的地,我們就開始從各個渠道收集信息,常規的去哪兒、途牛、馬蜂窩、磨坊等等各大網站都有攻略可以查看,手機端可用的工具也很多,重點推薦兩個。
1、微信公眾號——臺灣自由行。直接在微信公眾號搜索「臺灣自由行」,加關注即可。「臺灣自由行」提供的服務相當豐富且完備,從手續辦理到行程預定,完全可以滿足出行全程需求,而且價格相對實惠,對任何提供的服務有疑問都可以通過電話或者直接在公眾號回復文字內容得到解決。
2、臺灣旅行APP——十六番。到臺灣後,在應用市場可以下載。「十六番」可以提供在臺的旅行資訊,攻略、美食、機票、酒店、約伴、交通、景點等旅行中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找到相關介紹或幫助。
3、常用網站——大魚、臺灣愛評網。大魚(www.fishtrip.cn)可以在線預定臺灣民宿,比較小眾,卻是專業提供民宿諮詢的網站。因為專業,所以入選的民宿也更加精煉,品質更高。臺灣愛評網可以說是臺灣的「大眾點評」,一切美食娛樂都可以在愛評網找到推薦。
4、悠遊卡——臺灣一卡通,除了飛機和高鐵外,幾乎所有的公共運輸工具都可以使用,7-11、全家等幾乎所有便利店也都可以使用和充值,在臺旅行的重要工具。我們通過臺灣自由行購買了一張定製的悠遊卡留作紀念,普通卡可以抵達臺灣後購買。
【入臺手續】
1、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分自由行和跟團行兩種,自由行只對部分城市開放,長沙本地戶口可以可以直接到任一公安分局辦理,大約需要七個工作日。
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入臺證):大陸居民在臺灣地區的身份證明,實名制乘車、購票、購物、退稅等方面,旅途全程都需要用到。可以通過旅行社代辦,也可以在前面推薦的臺灣自由行官網或公眾號辦理,按要求提供相關證明材料,一般七到十五天可以辦理完成。
以上兩個手續須按順序一次辦理,不可同時進行,出行前要預留足夠時間辦理。除了購買機票,出入臺灣完全不需要護照,我們在大陸出境和臺灣入境時都把護照一併拿在手裡,但都被兩邊的海關人員提醒,護照只有出國才用,入臺不需要。也不知道這是官方的標準口徑還是安檢員個人的溫馨提醒,不論怎樣,聽到這樣的提醒還是很暖心的。
3、換幣:抵達臺灣前可以不用兌換臺幣,或者兌換少量臺幣,抵達臺灣後可直接用銀聯卡取款。臺灣取款比較方便,銀行、7-11、全家便利店等都有取款機。可以辦一張華夏銀行借記卡,一個月有三次免手續費的取款機會。
【制定線路】
開始制定線路之前,對於臺灣的了解僅限於夜市、阿里山、日月潭這一類大眾景點,但我們偏生都不是愛逛景點的人。在查閱了大量攻略之後,我們才開始計劃出行線路。
臺灣的輪廓接近一個豎向的橢圓形,中部是山脈,四周是海岸、平原和谷地,一般來說從大陸出發可以從北部臺北或南部高雄進入,根據在臺時間長短,選擇單向或環島一週遊覽,臺灣西部以平原為主,高鐵貫穿南北,出行比較便捷;東部臨太平洋,海岸線風景美到震撼,出行以普通鐵路或公路為主,速度較慢但是可以更好的欣賞臺灣最美的山海相鄰的風景。
我們在臺灣有九天的時間,時間不算充裕也不算緊張,但我們還是選擇了從臺北進入,經過花蓮、墾丁、臺中(南投清境農場)回到臺北的環島一周的線路。交通除了我們最愛的小電摩和自行車之外,遠距離出行還先後嘗試了臺鐵、拼車、高鐵等交通工具。總體而言鐵路發車頻次較高、公路也不像大陸這般擁堵,還是比較方便的。
【旅途開始】
DAY 1——第一站,臺北
早上九點半從深圳起飛抵達臺灣桃園機場已經是中午時分,提取行李後在出關前取了一些現金,過關時有專人引導,機場會根據航班抵達情況在高峰期增加關口數量,工作人員嚴肅卻有禮貌。
出關後我們在機場大堂的服務點領取了在臺灣自由行預定的隨身wifi和定製的悠遊卡,辦了一張遠傳電訊的電話卡,也在服務臺諮詢了「青壯卡」(臺灣為支持旅遊發展針對青年推出的旅行折扣卡),但被告知已停止辦理了。
一切準備就緒後,搭上了前往酒店的大巴。就這樣,帶著一份好奇和一絲疲憊,開始了我們的蜜月之行。
汽車發動的那一刻,我才有了一些臺灣就這樣觸手可及的感覺,熱帶的植被,在冬春之交依然盛放著綠意,窗外沒有豔陽高照,氣溫也比想像中的略低一些。城郊的田埂、路旁的小屋和屋頂用繁體字書寫的大幅廣告,臺灣一切都與大陸有著無盡的相似,卻又散發著道不明的不一樣的氣質,這是我眼裡的臺灣,模糊的臺灣。
大巴開進了臺北市區,老舊的建築與新式的玻璃幕牆交相輝映,101大廈在城市中心居高臨下。下車後步行了大概兩個路口,抵達了我們第一天入住的酒店——(美麗信花園酒店)。門童為我們推開大門,禮賓和前臺熱情的問好,看得出舉手投足一字一頓都經過了嚴格的培訓,但每個人演繹出來又各有不同,姿態是標準的,但熱情和溫度是每個人有內而發的,帶上了自己的氣質,標準的話語也顯得溫暖許多。
臺灣的酒店大都是3點開始辦理入住,我們到得稍早了一些,前臺給我們拿出了臺灣地圖和酒店自製的旅行攻略,詢問我們的需求,給我們出行的建議,把我們從攻略上收集的片段耐心的串聯起來,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個比較清晰地臺北。
早在預定酒店的時候就要前臺幫忙一併預定了101大廈觀光層的晚餐,check in的時候前臺也按照記錄幫我們聯繫了餐廳,並做好了預約,賓至如歸大概就是這樣的體驗吧。
參考了前臺的指引和建議,入住放下行李後,我們確定了先去附近商圈吃一碗臺北特色——阿宗面線,然後坐捷運(地鐵)去101大廈看夜景、吃晚餐,最後去誠品24小時書店閒逛的首日行程。
阿宗面線有一家店離我們入住的酒店不遠,於是我們決定步行,沿途看看臺灣的街景。
臺北的街道大都不算太寬,甚至遠沒有長沙五一路、芙蓉路那般氣派,街道兩旁少有百米以上的高層建築,從外牆上斑駁的痕跡可以看出,大部分建築都有些年份了,與大陸直接拆除老舊建築的方式不同,這些建築被比較好的管理,儘管年代感十足,但並沒髒亂之感,也不影響臺北作為大都市的國際形象。
十五分鐘左右的步行感覺並不算太遠,這家臺北面線老店並沒有很大的門頭和店面。面線是用細面、肥腸和其他輔料大鍋燉煮的,點單後師傅用大勺從鍋裡連面帶碼舀上一勺盛在碗裡就可以上桌了。小勺舀一勺吹涼入口,面線熔熔的口感和大腸的嚼勁在嘴裡交織,感覺十分特別。對於吃慣了煮的半熟的長沙鹼面的我而言,這碗面線算不上驚豔,但吃完後渾身發熱,給我們帶來了冬季臺北的一絲溫暖。
吃完面線熱完身,我們乘坐捷運直奔下一個目的地——臺北101大樓。上一次登上一座城市的最高樓,是三年前巴黎的蒙帕納斯大廈。對我而言,在居高臨下的俯瞰一座城市,的確是各有各的不同,但我並不熱衷於此。除了城市的景觀、超快的電梯、巨大的阻尼器,臺北101帶給我最深印象的是在樓下指引我們排隊預約的小妹。手上拿著預約的紙條,用國語、閩南話、英語、日語、韓語為等候的旅客記錄信息、指引方位,甚至可以憑藉驚人的眼力,從黃皮膚黑眼睛的亞洲面孔裡面大致分別出中國、日本、韓國不同,然後用準確的語言與對方交流,著實讓我有些驚訝。
從101樓頂的景觀臺下來,我們在預定好的景觀層日料店悠閒地吃了在臺灣的第一餐正餐,味道中規中矩。飯後我們走出大樓,在臺北的毛毛細雨裡穿過街道,走向了不遠處的誠品書店。對於書店而言,誠品在華文地區有著絕對的影響力,而它的江湖地位不僅僅是依靠作為書店的選書、陳列、場景、文化,還在於創始人對閱讀者的深入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的以書店為核心,延伸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商業形態。作為一對文藝青年,我們喜歡這裡的氣氛,作為一名地產從業者,我欣賞這裡的一切。
入夜,旅途的疲憊讓我們並沒有太多的心思坐下來看上一本書,我們在街邊攔下一臺計程車準備回酒店休息。正是這隨手一攔,讓我見識到不會當導遊的司機不是好吃貨是怎麼回事。與司機的閒聊中問道有沒有推薦的夜市準備明天去試試,結果司機的熱情和作為一個吃貨詳盡的介紹讓我們實在有點按捺不住,於是,一個掉頭司機把我們帶到了饒河夜市。
司機停車的時候告訴並指引我們,夜市入口左側二三十米的地方,有一家吃排骨湯的小店,是用中藥熬燉的排骨,味道濃鬱鮮美一定要試一試。夜市的正門口還有一家做胡椒餅的攤位,口感酥軟餡料紮實,一人買一個,吃一口餅喝一口湯,簡直一絕!
因為正好在農曆新年期間,饒河夜市的入口洋溢著新年的氛圍,我們買了兩個胡椒餅,坐到排骨湯小店裡面點了一碗湯,一口餅一口湯,的確像司機說得那樣。這個電視和攻略裡不常出現的夜市和美食,或許就是最真實的臺灣味道。
車水馬龍的臺北,現代化的大都市,我們就這樣走走停停,隨性而來,任性而往,見識了他的本來面目。
臺北是精彩而且人情味十足臺北,那下一站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