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去,臺北的悶騷和東京有幾分相像。但背地裡,它像極了剛搓好的麵團,敦實、柔軟,總帶點不符合大城市的親和與散漫。
臺灣的書籍和文創產品等價格偏高,而飲食大約與內地二線城市相當。本篇將以吃喝為主、景點為輔,回顧我們從期末的折磨中出逃的五日四夜,為疫情下的長夜攬些暑氣。
臺北市區
Day 1 下午到達,前往西門町商圈、紅樓
Day 2 松山文創園→敦化南路誠品書店→幾米月亮公車→臺北101觀光塔→通化夜市
Day 3 臺北故宮→寧夏夜市(對不起還在吃)
臺北漫步旅店
我們住在臺北最熱鬧的西門町地區,有多人宿舍和雙人房可選。提供早餐、遊玩攻略和明信片代寄服務。
小店隱藏在西門町外圍,店裡僅桌椅三四套。檔口雲蒸霞蔚,師傅把麵條撈出、盛好,肉軟熟,麵筋道,湯有濃鬱醬香,佐以酸菜或辣椒醬。菜單並不複雜,但每一口都踏踏實實,撐起臺灣美食巨塔中最貼近鄉情的地基。這種「恰到好處」,並非所有麵店都能拿捏。
人均:30rmb
走回主街道,這家1975年開業的老字號如往日一樣熱鬧。面線源於閩南,細嫩易斷;蒜蓉和香菜闢去豬腸的腥味,使得整體口感清淡鮮美。店鋪不設堂食,時刻都有一群人捧著燙手的面線站在門口吸溜。
人均:15rmb
Coco、茶湯會、天仁茗茶、50嵐等知名品牌店都在西門町落戶,與娃娃機共同構成這一區的年輕元素。臺灣還流行可代替塑膠袋、便於手提的布制杯套,當地人對於手搖飲料的鐘愛可見一斑。
人均:18rmb
地鐵西門站出口,白底綠字的傳統招牌格外入眼。醃製三個月的楊桃肉泡在冰涼的楊桃汁中,酸、鹹、甜兼具,消暑解膩。隔路相望是歷經西門町百年歷史的西門紅樓,咖啡文創與梨園歌舞相映成趣。
人均:10rmb
300多條夜市分布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如同葉脈般輸送生機。在本地朋友的千叮萬囑下,我們沒有去名不副實的士林夜市,而選擇了通化、寧夏二者。關於通化夜市的分區和店鋪分布,大家可以參考這篇:
https://kenalice.tw/blog/post/43343113
「冰火湯圓」得名於它冰火兩重天的搭配——剛起鍋的湯圓堆在淋滿桂花蜜的冰沙上,外皮因為接觸冰沙而變得富有彈性,咬下去卻還燙口,又伴隨著桂花的清香,創意十足的吃法讓它榮獲臺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
人均:15rmb,多種湯圓餡可選
臺北寧夏路因位於城市的西北方,光復後即以大陸西北方省份寧夏為名,是臺北少數將攤販集中在道路中間的夜市。
儘管這個路邊攤堅持只賣香酥芋丸和蛋黃芋餅,隊伍也已經橫出了道路。蛋黃芋餅個頭大、麵皮厚,裡面是一整顆的蛋黃和黑豬肉脯做成的肉鬆。一家人分工合作,一雙手剛把捂好的芋球堆成金字塔,另一雙手就把塔頂挪了,一個個扔進油鍋。外皮炸得金黃,在鍋裡滾幾下,香酥芋丸就做好了,咬開滿是溫柔綿密的芋泥,還帶著最初的香味。
兩款各一:共10rmb
即海蠣煎,源於福建沿海,廣傳於閩臺潮三地,近年來已經常見於全國各地美食節。紅薯粉加水成漿,包裹蚵仔、雞蛋、蔥、青菜等食材煎成餅狀,淋上甜辣醬,蚵仔的肥美、煎蛋的酥香和薯粉的滑嫩層層疊加,引人垂涎。
每份:15rmb
相對不利的交通降低了寧夏夜市在遊客心中的名次,長情的老臺北人卻常常到這裡尋找最原始的味覺。飯糰分甜鹹兩種,甜的飯糰裡面有白糖和花生粉,鹹的則有肉鬆、酸菜、油條、菜脯,不過我們的確吃不動了...
每份:10rmb
新北市毗鄰臺北,窄窄的鐵路串起九份、平溪、十分這幾個小山城。
新北交通
○ 臺北萬華車站現場買票,花15rmb坐台鐵到瑞芳車站
○ 到達後乘坐基隆客運(金瓜石方向公交車)到九份
○ 九份火車站乘山間小火車,可以到達平溪、青桐、十分(終點站)
閩南民系愛好吃「粿」,用秫米和粳米做成粿條、粿汁、炒粿等百十種美食,草仔粿僅是其一。圖為肉鬆、紫薯餡,除現場吃之外還可以打包一盒作伴手禮。
九份的街道人多擁擠,未免過於商業化。幸好越往高處越是人跡稀疏,阿柑姨芋圓便藏在通向坡頂的石梯一側。從刨芋皮到搓芋圓均採用傳統做法,還能嚼出新鮮芋粒和碎冰的芋圓加入煉奶、紅豆,擱在面向海灣的木窗邊,足以讓你懷疑以前吃的都是假芋圓。
人均:12rmb
最後
綠皮火車一路向平溪、青桐晃去,山城人真實的生活圖景也愈加顯現出來。他們善良地指路,串門談笑,也不時到郵局寄信。
我們到十分時,白天的熱浪已經偃旗息鼓,人們聚集在鐵道上,星星點點的光亮開始奔向深藍色的天空。《那些年》裡沈佳宜和柯景騰便是在這樣的夜晚許願,讓天燈飛躍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