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了,星標後不走丟,找汁源更方便。
點擊「公眾號名稱」→再點右上角「...」→「設為星標&置頂」
說起來,不管時間過去多久,我《楚門的世界》一直都是我很喜歡的電影
在這個故事中,楚門的生活被當成真人秀直播,
周圍所有人都是導演安排好的演員,
只有他一個人不知道真相。
為獲得最高收視,導演不惜一切,幹預了楚門整整一生。
因為是電影,所以這樣的故事能夠被大眾接受,
看完後還會津津樂道著影片結束時的震撼感。
但是,如果這樣的故事發生在真實生活中呢。
如果你是當事人,你該有多麼迷茫、多麼無助?
你的腦瓜有時候會不會突然蹦出一個想法:
是不是自己的人生,也正在被某人給操控呢?
是的,今天窗窗要安利這片就講了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生實驗,
片名叫——
《孿生陌生人》
這是一部真相令人後脊背發涼的紀錄片,
而裡面所講述的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
本片在今年聖丹斯電影節首映,一舉獲得美國紀錄片單元最佳敘事獎,
一經上映便得到了極大的關注。
這雖然是紀錄片,但故事卻曲折、翻轉,你不得不感嘆,
這分明是比電影更電影的人生。
同卵三胞胎的兄弟,19年不曾知道對方的存在,
在機緣巧合後,重新找到了彼此。
這神奇的緣分,令整個美國的媒體都沸騰了,
但事情卻不僅僅局限於此,
為什麼被分別送入了三個家庭?
為什麼三個家庭都不知道這是三胞胎?
為什麼三胞胎的成長過程,一直有人來記錄?
三胞胎的命運,又被指向了何處.
如果命運在一開始就買下伏筆,那它怎麼發展都令人唏噓不已。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小鎮。
大一新生鮑比,離開故鄉去大學報導。
本以為會開啟全新的生活,沒想到那裡的很多人都認識自己。
熱情地詢問自己假期狀況。
甚至有女生激動的跑過來親吻了他:你終於回來了!艾迪。
等等,誰是艾迪?
鮑比馬上意識到他們認錯人了。
但是一個兩個眼花認錯,還能所有都認錯?
然後有個學長看到他,第一句就是:天啊,你們太像了!
學長告訴他,艾迪是他的孿生兄弟,他還沒來學校。
活了十九年,突然被告知這世界,有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人。
放誰身上都會覺得不可思議,鮑比跟著學長找到了艾迪。
經確認,兩人是同卵雙胞胎,
都來自於路易斯·懷斯領養機構。
同樣的面孔,同樣的笑容,同樣的頭髮,
兄弟倆像是複製人一樣分不出彼此。
時隔十九年,兩人憑藉長相終於團聚。
這件事又欣喜又巧合,很快登上了《紐約郵報》。
接著,他們接到了一個更神奇的電話。
我正在看一份報紙,基本上我覺得我在看兩個我,我想我可能是第三個。
大衛同樣擁有一樣的面孔生日,也來自於那家領養機構。
雙胞胎相認已是喜訊,三胞胎相認讓事情錦上添花。
三個大小夥子之前從未謀面,
在第一次見面後,迅速打成一片,像是老友相逢。
而這種童話般的故事,哪怕在今天,也會是轟動全國的熱點。
每個節目都邀請他們,每個臺都在轉播他們。
所有人都為他們的團聚而激動,想沾沾他們的喜氣。
經過進一步挖掘,大家還發現了更多神奇的事情。
三個之前互不相識的孿生兄弟,人生居然驚人地相似!
坐姿一樣,身形相仿,
還喜歡同一種煙,同一種顏色,同樣類型的異性……
更巧的是,他們三個人都有一個同樣是被領養的姐姐,
三個姐姐當時都剛好21歲。
神奇的身世,三個兄弟瞬間成了一個名氣不小的明星組合。
憑藉著這砸到頭上的名聲和財富,
大衛、鮑比和艾迪一起搬到了紐約享受生活。
但喜從天降的同時,就沒有人覺得蹊蹺嗎?
果然大人比孩子考慮得更深遠。
三兄弟各自的養父母,在得知事情後,第一反應是憤怒——
為什麼領養時,機構從未告訴他們三胞胎的存在?
網友評論說:開頭是親情片,中部變成政治驚悚片,帶著推理與懸疑。
親兄弟相認固然好,可為什麼會帶出「政治」呢?
原來,這一切在我們看來是巧合偶然,都是暗中安排好的。
路易斯·懷斯領養機構坐落於紐約,成立於1916年,由一群來自紐約社會,金融和政治界的精英監督。
無論從規模,地位還是管理來說,在紐約都是屈指可數。
感覺被騙的養父母們找到領養機構,質問他們:
對於孩子們被分開領養這件事,你們是否知情?
負責人也承認,
給出的理由是一個家庭同時領養三個孩子,有點困難。
這個理由也的確符合現實,
孩子們都平安長大,自己也不能再較真,他們冒著大雨出了門。
其中,鮑比的父親拐回去拿忘記的雨傘時,
清楚的看見他們開了香檳,在舉杯慶祝。
像是剛躲過一場劫難。
在慶祝什麼?是送走我們嗎?為什麼?
另一面,
人們感嘆著先天基因的神奇,一位作家卻有了更驚人的發現。
在他撰寫「雙胞胎分開撫養」查資料時,發現了一篇不起眼的科學文章。
正是這篇文章,開啟了一項隱藏多年的秘密研究。
為了這項研究,同卵的兄弟姐妹被人為分開,被不同的家庭收養。
而提供這些孩子的領養機構,正是路易斯·懷斯。
而且領養家庭也是經過挑選比對的,一切都為了這項實驗服務。
鮑比的養父是醫生,養母是律師,家境優越。
艾迪的養父是大學教授,書香門第。
大衛的領養家庭是工薪階層。
發現沒有?
這三個家庭從經濟條件上來說,分為三階。
在家庭氛圍上也有「計劃之中」的差異。
鮑比父母忙,缺少對他的關愛,但養父母總是擠出時間陪他。
艾迪的家教嚴謹,父親對他管教嚴格。
大衛的父親開朗健談,家風活潑友善。
大衛的父親也成為兄弟仨共同的父親,他們四個常親密無間的待在一起。
除了刻意安排的差異,他們各自的家庭中,都有一個姐姐。
被安排的明明白白,這讓所有人都很生氣。
這時養父母們才回憶起,在他們小時候總有一種非常規的「焦慮」。
雙胞胎新生兒,常常相擁而眠,他們習慣彼此的存在,
這在新聞上我們總能看見。
但他們被強行分開,又不會表達,所以總是不停的哭鬧。
這絕對是一種可怕的剝奪。
除了這些外,三兄弟還透露,
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有陌生人給他們做各種測試。
養父母表示那些人就是領養機構的工作人員,
說是對孩子們的正常成長記錄。
他們也沒多細問,測試從六個月一直到十多歲。
包括行為,情緒,心理,喜惡在內的諸多測驗。
他們成長的軌跡,被記錄在冊,用於研究。
看到這不驚倒吸一口涼氣,這簡直就是現實版的《楚門的世界》。
你就像一隻活在透明箱裡的小白鼠,
所有的一切都在別人的掌控之中,你卻毫不知情。
那麼這項時隔30年都沒發表過的秘密實驗,又究竟在研究什麼?
通過資料查詢,攝製組找到了當年策劃這項研究的是彼得·紐鮑爾博士,
著名精神疾病醫生。
攝製組找來他曾經的助理,在她家做採訪時,
經過走廊就能看出這些人的背景。
桌上滿是她與歐巴馬,米歇爾夫人,美國前總統,好萊塢著名影星等人合照。
畢卡索的作品立在一旁。
老人提起這項「殘酷」的研究,只是淡淡一笑。
他們想證明的是:「先天和後天」的悖論。
意圖顯而易見——
實驗想證明,你之所以成為你,是先天因素多,還是後天因素多。
當他們在出生後被分開
如果我們可以把他們放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
我們可能一勞永逸地解答 「(人的養成到底靠)先天還是後天」的悖論
這項實驗原本打算跟蹤調查對象的整個生命周期。
只是因為三胞胎相聚上了新聞,實驗才不得不中止。
在實驗結束多年後的今天,
裝滿了66個箱子的圖表、錄像、錄音帶以及研究結果仍被完好地封存在耶魯大學。
上面(耶魯大學圖書館)說研究是從1960年開始到1980年為止的
我想我們的團聚似乎結束了這項研究 訪問信息 記錄被封存至2066年
2066年,離實驗開始的時間差不多是一百年後。
那時候,三胞胎可能已經不在了,背後的主謀更是早已作古。
誰又會來追訴這場「實驗」?
總的來說,
這片的故事節奏是明快的,像懸疑片一樣高潮迭起,非常抓人眼球。
不過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一個最重要的疑問:
個體和人類社會相比,究竟哪個才是最重要?
實在難以抉擇,
想問問大家的答案是什麼?
公眾號後臺對話框
回復對應片名獲取資源
長按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