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鍾亮紅:要幫孩子解決「問題」 先要調整家庭功能失調問題

2022-01-17 鍾博士心理諮詢中心

有段時間,幾乎每天接到電話或微信求助,無外乎都是孩子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眾所周知,家庭系統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價值觀形成、人格發展等方方面面都至關重要。原生家庭的影響對於孩子成年後的婚姻關係及親子關係都有著盤根錯雜的關係。

 

在心理劇治療或家庭治療中發現,一些婚姻或孩子養育出現問題的家庭,表象是婚姻或孩子出現問題,實質是整個家庭功能失調,家庭動力系統的問題。於是,借閒寫下幾言,願對您有點滴幫助!

在家庭治療臨床中,發現大多數所謂的「症狀家庭」其關係混亂扭曲,主要表現在下面幾種形式:

 

一種是媽媽和孩子結盟,將男性角色的丈夫和爸爸排斥在核心關係外。

 

另一種是爸爸和孩子結盟,將女性角色的妻子和母親排斥在核心關係圈外。

 

三是父母結盟,將孩子「孤立」在外。

 

以上錯位的家庭關係,導致家庭功能嚴重失調,問題相繼出現。

17歲的欣就讀於湖北某重點中學,若非身體出現「問題」休學,將於今年6月參加高考,欣欣得的「怪病」就是嗜睡,一天到晚昏天黑地想睡。

 

欣被家人帶著各種求醫看病,CT等各種檢查,可怎麼也查不出所以然來。

 

一些醫生和老師則認為欣是高考壓力大產生逃避心理,後被幾家權威醫院開出一張輕度抑鬱診斷和嗜睡症及一堆藥外,再無他法。

 

其後,欣在當地接受了沙盤治療、考前輔導等心理諮詢,但效果不甚理想。經同行推薦,2017年3月,欣一家人乘坐高鐵來到長沙走進鍾博士心理工作室。

欣媽研究生畢業現為大學副教授,欣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上的都是大家公認的環境和師資最好的學校,欣媽則在學校旁租了套房子陪讀一直到16歲。

 

欣自己覺得和媽媽的關係非常密切,相依為命,有任何心事會第一時間和媽說。此,屬於媽媽與孩子結盟而孤立爸爸的典型關係。

 

「心靈的重建」易術心理劇成長與訓練工作坊點擊進入(僅剩少量名額)


欣爸大專畢業,在漢口一家國企工作,每月過去一次與妻女團聚。

 

在欣的印象中,媽媽幹練知性,是完美媽媽;爸爸懶散不負責任。每次爸爸過來,媽媽的眼神中透著絲絲鄙視神情。多年來,欣習慣了與媽媽的生活。

這種關係的改變是2016年媽媽做了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改由奶奶在出租屋照顧自己,爸爸和媽媽在自己家裡,每周過來一次。

 

看著曾經與自己無話不談、親密無間16年多的媽媽突然投向爸爸,自己對爸爸越發憤怒和鄙視(鏡觀時,欣說媽媽以前就是這樣對爸爸,自己接過了媽媽的接力棒)。

 

如今,媽媽居然聯合爸爸批評自己,這是怎麼啦?記得小學階段,自己雖然很渴望靠近爸爸,但看到媽媽對爸爸的態度,為了不讓她難過,自己毅然而然和媽媽站在了一起!

 

媽媽的一反常態讓欣百思不得其解!面對媽媽沒有緣由的轉變,欣痛苦極了,感覺被媽媽拋棄了,被世界遺棄了。此,便是父母結盟孤立孩子的典型關係。

 

後來,自己「生病」不得不休學,但媽媽的心還是和爸爸在一起,欣說對媽媽憤怒到極點,也失望到極點。

 

當我用易術心理劇的元素雕塑家庭時,一家人瞬間明白了。原來,他們一直處在錯亂的家庭關係中…… 

此類家庭,通過調整家庭動力,讓家庭成員各歸其位,回到自我系統,根據平衡法則在「等邊三角形」圖形中發展出平衡與健康的家庭關係,使彼此感受到被關愛被支持,而不是結盟一方冷落一方的「病態」模式。

 

到落筆為止,共開展了三次家庭治療,欣的嗜睡症也基本好轉。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徹底改善和鞏固仍需一個過程,欣一家人也需要更多的時間真正地由心接納與連接。

 


「冰凍」的家庭關係

夫或妻早年成長期,若生活在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愛的「營養」不良,加上未經驗到被愛,一旦生子成為父母角色後,這個家庭關係中愛的動力往往很容易「被凍住」。

 

他們會為孩子做一些現實事情以此表達愛,但孩子往往難以感受到「愛的聯動」與「愛的流動」,家庭成員常常覺得沒有由來的痛苦。

 

典型的情感「冰凍」家庭,由於他們的感受被壓制,家庭成員不表達悲傷,情緒也不被看見,為隔離體驗害怕、驚慌等,以致將關愛與情緒深藏心底,因而也無法給予家人恰當的撫慰。 

這類家庭,我們通過心理劇或家庭治療改變家庭動力系統,找到愛的資源,協助成員從練習表達感受、表達愛以促進愛的流動。

 

但「冰凍」家庭在過往的模式中被固化許久,並非一次二次治療就能完全改變,這類家庭需要持續的心理幹預。

 

此外,如果父/母在原生家庭有「卡住」未被修通的部分,則需要更深更專業的療愈後,才能完全暖化、修通家庭關係,使之回歸到健康有序的家庭軌道。


「心靈的重建」易術心理劇成長與訓練工作坊點擊進入(僅剩少量名額)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出現一些原因不明的身心症,而家長往往病急亂投醫,帶著孩子看精神科、腦科……

 

一些孩子不明就裡「被病」並開始服用藥物,結果,不但沒有幫助孩子好轉,有些反而越來越嚴重。

 

在一個「戰爭家庭」:父或母一方長期缺位、冷戰、或面臨婚姻解體的家庭中,孩子的無助感最強,他們很想「拯救家庭」卻又無能為力,孩子若要承受父/母對另一方的「攻擊」,其內心極度痛苦並可能產生很強的負罪感,覺得自己是造成父母的不幸的根源,在極度恐懼和無助中,則會通過「生病」來「拯救家庭和拯救自我」(這類家庭,孩子生病是有意義的),但遺憾的是,孩子則長久貼上了「病」籤。

長沙某重點中學初二男孩小宇,學霸型,成績一直年級前三,2016年秋季新學期突然產生厭學心理,課堂上無精打採,走路有氣無力,情況每況愈下,不得已休學了。

 

宇媽帶著小宇前往某大醫院精神科,被診斷為中度抑鬱症,每天服用抗抑鬱藥二個月不見好轉,問題越來越嚴重……每天在床上的時間15小時以上,醫院各種檢查,均無器質性問題,宇媽各種辦法都試了,均無效果。

宇媽萬般無奈下,經朋友推薦走進鍾博士心理易術心理劇場。再後來,用心理劇元素做了一次家庭治療。

 

小宇起初緊咬雙唇不願開口,期間,宇爸宇媽互相指責對方造成孩子的問題。

 

在專業輔角的呈現及鏡觀下,宇爸宇媽均有覺察和感悟,當看到彼此互動模式下的孩子在一旁驚恐和無助時,宇爸宇媽也驚呆了,當這對夫妻在表達感謝和不足時,孩子也隨著父母情緒的變化時而流淚時而露出難得的微笑。


在與小宇工作時,他表達出了一直壓抑的情緒,爸爸在北京工作,自己和媽媽生活在長沙,一家人幾個月都難以見面。自小學開始,媽媽經常在自己耳邊數落爸爸的種種「罪行」,還說要不是為了小宇,早就離婚了,告誡小宇要努力學習,不要辜負媽媽的期望……

 

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讓媽媽開心,小宇一直努力學習。

 

2016年暑假,無意中聽到媽媽在電話中和爸爸爭吵,還說要離婚……當時,感覺天要塌了,雖然爸爸不常見面,但能感受到爸爸愛自己。自己很想幫助父母,卻又無能為力,上課無法再集中精力,開始做噩夢,當探索到這些埋藏在小宇心理的秘密,也就不難理解小宇的種種症狀,更不難理解藥物的無效!

可喜的事,自從那次家庭治療後,宇爸宇媽雙雙走進我們的心理劇課程一起成長,宇爸也在事業上做了取捨,調回了長沙。

 

在醫生的指導下,小宇已停藥,爸爸經常陪伴打球爬山,一家人逐漸走向正常軌道,小宇狀態良好,在家複習落下的功課,準備秋季回校。

 

此類家庭,首要工作順序是修復夫妻關係,而不是單純地工作在孩子的「問題上」,當家庭系統功能修復,夫妻關係改善,孩子的「問題」也就逐漸消失了。

 

「心靈的重建」易術心理劇成長與訓練工作坊點擊進入(僅剩少量名額)


違背「優先」原則的關係

一個功能健全的家庭,有現生家庭優先原則和夫妻關係優先原則。如果一方將精力過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另一方和孩子則可能會產生自己「不重要」的感覺。

另外一種情形是,有了孩子後,一方將愛和精力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另一方產生自己是「局外人」之感(女性居多),許多男人則將精力投向工作或其他,這種家庭往往難以建立核心家庭文化。

 

加上夫妻彼此長期感受不到配偶的關愛,很容易出現婚姻危機及親子關係不良,值得一提的是這類家庭的孩子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孩子「補位」的家庭

在一個家庭系統中,父母一方因生病、離世、各種原因的長期缺位,離異或因一方「性格缺陷」處於非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時,孩子往往會無意識去「填補」某個位置,潛意識發展出與之角色相匹配的個性特徵。

 

如果這個位置是父性,孩子則會發展出更多父性特質,代替父親照顧媽媽;如果這個是母性位置,孩子則會發展出更多母性特質,代替媽媽照顧爸爸。

這種家庭的孩子,往往被貼上「懂事」「好孩子」標籤

 

然而,孩子需要像孩子一樣長大,從其心理特點發育看,過度的「補位」等同於給孩子戴上了「人格面具」,並造成孩子人格缺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接納自我性別,如女孩掩飾女性特質,呈現「男性化」、「假小子氣」等人格特質,長大後發展同性戀情……

因此,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首先要協助調整其家庭功能;當家庭功能完善了,孩子就能發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原創文章,基於保護主角原則,文中為化名,且已得到主角同意,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鍾博士心理諮詢中心,公眾號:cszbsxl

相關焦點

  • 【心理】家庭功能是什麼?你的家庭功能失調了嗎?
    「原生家庭」的學術名詞叫做:家庭功能。家庭功能是什麼?你的家庭功能失調了嗎?我們的現實生活 中,絕大部分的父母也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培養成不好的樣子。「原生家庭」—定可以成為近幾年的網絡熱門詞彙。無數的人在網絡上對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發洩心中的不滿與成見,仿佛每一個犯錯的人都出生在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 孩子寧願成為「問題兒童」,也要維繫「問題家庭」
    孩子借著自己的問題行為,來維繫整個家庭的平和他們寧可成為「問題兒童」,也要為家庭帶來一些幫助而且,他們往往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當一個家庭生病了,一定會有一個或多個成員把家庭的病症呈現出來。而這個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較弱的,敏感度較高的,年齡較小無力自我保護的那一個——我們的孩子。脆弱的孩子越是想扮演好角色幫助父母,家庭的不良狀況越會持久不變。
  • 問題孩子:問題家庭中的「代理人」
    而這個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較弱的,敏感度較高的,年齡較小無力自我保護的那一個——我們的孩子。脆弱的孩子越是想扮演好角色幫助父母,家庭的不良狀況越會持久不變。當孩子因承受不了壓力而把自己變成「問題兒童」,則可能喚醒父母反觀家庭的文化背景及個人成熟度。家庭和各種社會系統一樣,有自己存在、運行的規則和需求。
  • 家庭觸覺按摩操作詳解,解決孩子觸覺失調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
    前兩章我們學習了觸覺系統的相關的基礎知識及觸覺系統失調的表現,本章我們將學習如何進行觸覺系統的訓練。對於孩子的觸覺訓練最好的方式是採用觸覺按摩,這樣觸覺鍛鍊得更全面、更充分。一、6個月之前剛出生的觸覺刺激對兒童神經、大腦發育非常重要,因為觸覺系統是發育最早的感知系統,早期大腦獲得的感知信息主要來自皮膚觸覺刺激,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6個月之前的觸覺系統訓練。
  • 在紐西蘭寄宿家庭,要注意這些問題!
    特別是低齡化已成趨勢的今天,許多家長在送未成年孩子出國時,都會讓孩子住在寄宿家庭中,讓孩子有更全面的照顧,始終比讓孩子獨自租住更為安全。而且,寄宿在本地人家中,能夠幫孩子更好地提高英文水平,熟悉西方生活習俗。
  • 惠之媽媽:家庭是一個系統,孩子的問題要放到系統中看
    比如,夫妻本身在婚姻方面,就有很多問題沒解決,接著孩子出生了,夫妻的焦點開始轉移到孩子身上。夫妻的矛盾被暫時擱置了,開始聚焦孩子的問題。 每年在高考結束後,都會出現一個離婚潮,就證實了這個問題。平時夫妻都在關注孩子,當孩子考上大學,離開家以後,夫妻沒有了共同語言。
  • 富平法院:離婚並非解決再婚家庭問題的最佳手段
    "趕緊幫我辦理離婚,我等不及了!"懷胎六月的楊女士挺著孕肚,情緒激動,態度強硬,寧願淨身出戶也要離婚。"她要離就離,成天吵架也過不下去……"被告鍾先生垂頭沮喪,無奈同意。原來,楊女士和鍾先生均屬再婚,兩人的上段婚姻都有一個孩子,且兩個孩子均由二人監護撫養,即將降臨的第三個孩子不在兩人的計劃之內,帶給了雙方驚喜的同時也是這半年無盡爭吵的開端。房子是租的,疫情期間兩人的收入收縮了,但是兩個大孩子要上學,孕婦孕期的產檢費營養費、分娩住院費、以及嬰兒出生後的各項花費宛如一座大山壓在他們的肩上,讓兩個人焦慮不已。
  • 四年級孩子貪玩厭學?以下三點幫您從心理解決問題!
    四年級的孩子開始轉變思考方法,從籠統的印象轉換到具體的分析,偏重對自己喜愛的事物分析。在心理學上的解釋是具體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抽象思維的提前,分析問題就是獨立認識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點上女孩子要比男孩子更早一些,這是由生理結構決定的。
  • 第51期活動招募:《消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家庭功能失調與家庭治療(第2版)》家庭治療讀書會
    《心智化臨床實踐》(已讀完)        12.《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已讀完)               13.《應對不忠的家庭系統式方法:理解與重建》        讀書,是一種跨過時間的長河,與前輩先賢交流的方式。        小燈心理讀書會歡迎您的加入,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1.招募對象:對心理學書籍感興趣的所有朋友。
  • 孩子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要鼓勵溝通
    文章原創,歡迎轉載分享!在孩子小的時候,哭聲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是小新父母注意的時候,孩子經常會用哭鬧來解決這些問題。為了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首先父母要弄明白為什麼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 「三胎計劃」要被放開?房價問題不解決,咋「催生」都沒啥用?
    面對人口出生率嚴重下滑的問題,很多專家又提出新政策,鼓勵生育,放開三胎。這一消息的傳出,很多人都表示沒用,這一政策和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搭邊。很多人的婚姻和生活問題都難解決,還多生孩子?你鼓勵你的,我過我的生活。
  • 嬰兒睡眠問題背後的隱藏黑手:淺談感覺統合失調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這篇先簡單做一些介紹。艾艾註:本文文獻出自於美國著名小兒職能治療師Dunn博士,Miller博士以及臨床心理學教授Carter博士的研究報告。案例分析取自於早期幹預的臨床治療。感覺統合失調(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簡稱SPD), 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息無法在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中進行有效的組合,孩子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而使機體不能和諧運作的現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嬰幼兒的日常生活。
  • 高手才會的美圖秀秀「隱藏功能」,解決你日常90%的修圖問題
    我們都知道,一篇微信推文中,文字和圖片都十分重要,所以在排版的時候,除了要對文字進行美化之外,圖片的編輯也不能忽視。那當我們遇到,要修圖、去水印、打水印等問題時,要怎麼便捷快速解決呢?調整攝影圖片過暗等不好看問題,一般來說最簡單的懶人方法,只需調整3個參數:亮度、對比度、飽和度操作方法:把圖片導入美圖秀秀,選擇【美化圖片】→【增強】,根據需要調整亮度、對比度、飽和度其他也可隨機調試
  • 家庭系統紊亂所帶來的問題
    許多婚姻問題與親子關係問題,歸結到一點,是家庭系統出現了紊亂,家庭秩序遭到了破壞。兒童青少年身上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皆源於家庭系統成員之間關係的混亂與扭曲。決定家庭成員關係的動力是「愛的牽連」與「愛的流動」。因為愛,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可能對另一些成員的疾苦熟視無睹。譬如,在一個「鬧離婚」的家庭中,孩子就會「生病」,以此來阻止家庭的分裂。
  • 孩子是問題家庭中的「代罪羔羊」
    家庭需要一對關係良好的父母,只有父母之間的婚姻關係運作正常,他們才能安心撫養孩子,孩子才有機會健康成長。如果夫妻之間關係不佳,家庭中的成員就會被迫做出不良的適應,利用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這些即時、自動的防衛方式,既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 許多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偏差而求助,在接受一系列的輔導之後,往往發現是他們的婚姻先有問題。
  • 感統失調的這些表現,一定要重視起來!
    據北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專家透露,每年開學後的一段時間,都會有不少孩子因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問題而到醫院檢查。這些孩子經過專業全面的測量評估後,大多被診斷為感覺統合失調。去年CCTV央視新聞頻道,就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話題做了詳細的報導。統計數據顯示,現在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了。那麼什麼是感統失調?
  • 熱點|三年收治近百例網絡成癮青少年,背後大多是「功能失調」的家庭
    大到國家,小到家庭,整治遊戲沉迷這個讓很多人「功能失調」的頑疾,需要上下攜手和內外配合。7月底,一位母親風塵僕僕地將兒子從台州拽進盤聖明的診室。這是一個170斤重的胖男孩,18歲,卻還沒讀完高二,因為長期日夜顛倒地玩遊戲。男孩楊光被收治入院。
  • 把要解決的問題清清楚楚寫出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吉德林法則
    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要講這個問題,我們就用小明的一天舉例吧。一個美好的星期六,小明卻要做很多事,他要早上去公司加班做表格,還要去營業廳給寬帶續費,否則就要停機,女友正在跟他鬧彆扭,今天要和她和好,母親要小明去陪同去醫院做檢查。他發現一天時間根本不夠用,焦慮,煩躁讓他心神不寧。可是抱怨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那麼小明是怎麼做的呢?
  • 孩子膽小懦弱,家長先別著急,4個小辦法幫孩子解決膽小問題!
    3.父母寵溺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不可替代的寶物,家裡人會很寵溺他們,儘量不讓他們受到任何委屈。事事都不讓他們做。這可能會讓孩子無法無天,但也很有可能會讓他們變得過分依賴父母,也是他們變得膽小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過分依賴父母,什麼都是父母來做,和陌生人說話不想說,覺得父母可以替他。孩子膽小的原因有很多,以上是很有可能的三個原因。
  • 當一個家庭病了,孩子才會化身「問題兒童」
    而這個人往往會是家庭中能量較弱的,敏感度較高的,年齡較小無力自我保護的那一個——我們的孩子。脆弱的孩子越是想扮演好角色,幫助父母,家庭的不良狀況越會持久不變。當孩子因承受不了壓力,而把自己變成「問題兒童」,則可能喚醒父母反觀家庭的文化背景及個人成熟度。家庭和各種社會系統一樣,有自己存在、運行的規則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