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幾乎每天接到電話或微信求助,無外乎都是孩子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眾所周知,家庭系統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價值觀形成、人格發展等方方面面都至關重要。原生家庭的影響對於孩子成年後的婚姻關係及親子關係都有著盤根錯雜的關係。
在心理劇治療或家庭治療中發現,一些婚姻或孩子養育出現問題的家庭,表象是婚姻或孩子出現問題,實質是整個家庭功能失調,家庭動力系統的問題。於是,借閒寫下幾言,願對您有點滴幫助!
在家庭治療臨床中,發現大多數所謂的「症狀家庭」其關係混亂扭曲,主要表現在下面幾種形式:
一種是媽媽和孩子結盟,將男性角色的丈夫和爸爸排斥在核心關係外。
另一種是爸爸和孩子結盟,將女性角色的妻子和母親排斥在核心關係圈外。
三是父母結盟,將孩子「孤立」在外。
以上錯位的家庭關係,導致家庭功能嚴重失調,問題相繼出現。
17歲的欣就讀於湖北某重點中學,若非身體出現「問題」休學,將於今年6月參加高考,欣欣得的「怪病」就是嗜睡,一天到晚昏天黑地想睡。
欣被家人帶著各種求醫看病,CT等各種檢查,可怎麼也查不出所以然來。
一些醫生和老師則認為欣是高考壓力大產生逃避心理,後被幾家權威醫院開出一張輕度抑鬱診斷和嗜睡症及一堆藥外,再無他法。
其後,欣在當地接受了沙盤治療、考前輔導等心理諮詢,但效果不甚理想。經同行推薦,2017年3月,欣一家人乘坐高鐵來到長沙走進鍾博士心理工作室。
欣媽研究生畢業現為大學副教授,欣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上的都是大家公認的環境和師資最好的學校,欣媽則在學校旁租了套房子陪讀一直到16歲。
欣自己覺得和媽媽的關係非常密切,相依為命,有任何心事會第一時間和媽說。此,屬於媽媽與孩子結盟而孤立爸爸的典型關係。
「心靈的重建」易術心理劇成長與訓練工作坊點擊進入(僅剩少量名額)
欣爸大專畢業,在漢口一家國企工作,每月過去一次與妻女團聚。
在欣的印象中,媽媽幹練知性,是完美媽媽;爸爸懶散不負責任。每次爸爸過來,媽媽的眼神中透著絲絲鄙視神情。多年來,欣習慣了與媽媽的生活。
這種關係的改變是2016年媽媽做了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改由奶奶在出租屋照顧自己,爸爸和媽媽在自己家裡,每周過來一次。
看著曾經與自己無話不談、親密無間16年多的媽媽突然投向爸爸,自己對爸爸越發憤怒和鄙視(鏡觀時,欣說媽媽以前就是這樣對爸爸,自己接過了媽媽的接力棒)。
如今,媽媽居然聯合爸爸批評自己,這是怎麼啦?記得小學階段,自己雖然很渴望靠近爸爸,但看到媽媽對爸爸的態度,為了不讓她難過,自己毅然而然和媽媽站在了一起!
媽媽的一反常態讓欣百思不得其解!面對媽媽沒有緣由的轉變,欣痛苦極了,感覺被媽媽拋棄了,被世界遺棄了。此,便是父母結盟孤立孩子的典型關係。
後來,自己「生病」不得不休學,但媽媽的心還是和爸爸在一起,欣說對媽媽憤怒到極點,也失望到極點。
當我用易術心理劇的元素雕塑家庭時,一家人瞬間明白了。原來,他們一直處在錯亂的家庭關係中……
此類家庭,通過調整家庭動力,讓家庭成員各歸其位,回到自我系統,根據平衡法則在「等邊三角形」圖形中發展出平衡與健康的家庭關係,使彼此感受到被關愛被支持,而不是結盟一方冷落一方的「病態」模式。
到落筆為止,共開展了三次家庭治療,欣的嗜睡症也基本好轉。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徹底改善和鞏固仍需一個過程,欣一家人也需要更多的時間真正地由心接納與連接。
「冰凍」的家庭關係
夫或妻早年成長期,若生活在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愛的「營養」不良,加上未經驗到被愛,一旦生子成為父母角色後,這個家庭關係中愛的動力往往很容易「被凍住」。
他們會為孩子做一些現實事情以此表達愛,但孩子往往難以感受到「愛的聯動」與「愛的流動」,家庭成員常常覺得沒有由來的痛苦。
典型的情感「冰凍」家庭,由於他們的感受被壓制,家庭成員不表達悲傷,情緒也不被看見,為隔離體驗害怕、驚慌等,以致將關愛與情緒深藏心底,因而也無法給予家人恰當的撫慰。
這類家庭,我們通過心理劇或家庭治療改變家庭動力系統,找到愛的資源,協助成員從練習表達感受、表達愛以促進愛的流動。
但「冰凍」家庭在過往的模式中被固化許久,並非一次二次治療就能完全改變,這類家庭需要持續的心理幹預。
此外,如果父/母在原生家庭有「卡住」未被修通的部分,則需要更深更專業的療愈後,才能完全暖化、修通家庭關係,使之回歸到健康有序的家庭軌道。
「心靈的重建」易術心理劇成長與訓練工作坊點擊進入(僅剩少量名額)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出現一些原因不明的身心症,而家長往往病急亂投醫,帶著孩子看精神科、腦科……
一些孩子不明就裡「被病」並開始服用藥物,結果,不但沒有幫助孩子好轉,有些反而越來越嚴重。
在一個「戰爭家庭」:父或母一方長期缺位、冷戰、或面臨婚姻解體的家庭中,孩子的無助感最強,他們很想「拯救家庭」卻又無能為力,孩子若要承受父/母對另一方的「攻擊」,其內心極度痛苦並可能產生很強的負罪感,覺得自己是造成父母的不幸的根源,在極度恐懼和無助中,則會通過「生病」來「拯救家庭和拯救自我」(這類家庭,孩子生病是有意義的),但遺憾的是,孩子則長久貼上了「病」籤。
長沙某重點中學初二男孩小宇,學霸型,成績一直年級前三,2016年秋季新學期突然產生厭學心理,課堂上無精打採,走路有氣無力,情況每況愈下,不得已休學了。
宇媽帶著小宇前往某大醫院精神科,被診斷為中度抑鬱症,每天服用抗抑鬱藥二個月不見好轉,問題越來越嚴重……每天在床上的時間15小時以上,醫院各種檢查,均無器質性問題,宇媽各種辦法都試了,均無效果。
宇媽萬般無奈下,經朋友推薦走進鍾博士心理易術心理劇場。再後來,用心理劇元素做了一次家庭治療。
小宇起初緊咬雙唇不願開口,期間,宇爸宇媽互相指責對方造成孩子的問題。
在專業輔角的呈現及鏡觀下,宇爸宇媽均有覺察和感悟,當看到彼此互動模式下的孩子在一旁驚恐和無助時,宇爸宇媽也驚呆了,當這對夫妻在表達感謝和不足時,孩子也隨著父母情緒的變化時而流淚時而露出難得的微笑。
在與小宇工作時,他表達出了一直壓抑的情緒,爸爸在北京工作,自己和媽媽生活在長沙,一家人幾個月都難以見面。自小學開始,媽媽經常在自己耳邊數落爸爸的種種「罪行」,還說要不是為了小宇,早就離婚了,告誡小宇要努力學習,不要辜負媽媽的期望……
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讓媽媽開心,小宇一直努力學習。
2016年暑假,無意中聽到媽媽在電話中和爸爸爭吵,還說要離婚……當時,感覺天要塌了,雖然爸爸不常見面,但能感受到爸爸愛自己。自己很想幫助父母,卻又無能為力,上課無法再集中精力,開始做噩夢,當探索到這些埋藏在小宇心理的秘密,也就不難理解小宇的種種症狀,更不難理解藥物的無效!
可喜的事,自從那次家庭治療後,宇爸宇媽雙雙走進我們的心理劇課程一起成長,宇爸也在事業上做了取捨,調回了長沙。
在醫生的指導下,小宇已停藥,爸爸經常陪伴打球爬山,一家人逐漸走向正常軌道,小宇狀態良好,在家複習落下的功課,準備秋季回校。
此類家庭,首要工作順序是修復夫妻關係,而不是單純地工作在孩子的「問題上」,當家庭系統功能修復,夫妻關係改善,孩子的「問題」也就逐漸消失了。
「心靈的重建」易術心理劇成長與訓練工作坊點擊進入(僅剩少量名額)
違背「優先」原則的關係
一個功能健全的家庭,有現生家庭優先原則和夫妻關係優先原則。如果一方將精力過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另一方和孩子則可能會產生自己「不重要」的感覺。
另外一種情形是,有了孩子後,一方將愛和精力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另一方產生自己是「局外人」之感(女性居多),許多男人則將精力投向工作或其他,這種家庭往往難以建立核心家庭文化。
加上夫妻彼此長期感受不到配偶的關愛,很容易出現婚姻危機及親子關係不良,值得一提的是這類家庭的孩子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孩子「補位」的家庭
在一個家庭系統中,父母一方因生病、離世、各種原因的長期缺位,離異或因一方「性格缺陷」處於非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時,孩子往往會無意識去「填補」某個位置,潛意識發展出與之角色相匹配的個性特徵。
如果這個位置是父性,孩子則會發展出更多父性特質,代替父親照顧媽媽;如果這個是母性位置,孩子則會發展出更多母性特質,代替媽媽照顧爸爸。
這種家庭的孩子,往往被貼上「懂事」「好孩子」標籤。
然而,孩子需要像孩子一樣長大,從其心理特點發育看,過度的「補位」等同於給孩子戴上了「人格面具」,並造成孩子人格缺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接納自我性別,如女孩掩飾女性特質,呈現「男性化」、「假小子氣」等人格特質,長大後發展同性戀情……
因此,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首先要協助調整其家庭功能;當家庭功能完善了,孩子就能發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原創文章,基於保護主角原則,文中為化名,且已得到主角同意,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鍾博士心理諮詢中心,公眾號:cszbs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