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補遺》:緩脾益氣 止渴去火 解肌出汗 說的是中藥石膏

2020-12-23 博禾醫生

提起石膏,大家想到的就是裝修房子用的石膏,很少有人會認為它也是一種中藥,中藥石膏為含水硫酸鈣的礦石,顏色呈白灰色,非常疏鬆,在平時的生活中,石膏非常普遍,與此同時,石膏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本草衍義補遺》:「石膏,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今天,就來科普下石膏的功效作用,希望大家能對石膏有全面的認識,碼字不易,期待關注和轉發。

石膏的功效作用

清熱瀉火

石膏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作用,中醫認為石膏性質大寒,直接服用就能夠起到明顯的清熱效果,讓體內的火氣得以迅速消散,尤其是各種熱病,用這種廉價又安全的藥物治療可以迅速起效。

收斂生肌

石膏還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作用,經過煅燒的石膏具有比較強的吸水性,研成粉末之後可以直接敷在體表的膿瘡上,可以迅速緩解潰爛以及中毒,同時依靠自身的寒涼性質起到解毒作用,促進傷口痊癒。

除煩止渴

石膏還具有解肌清熱,除煩止渴的功效作用,主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幹,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治療溼疹

石膏用於溼疹水火燙傷,瘡瘍潰後不斂及創傷久不收口。石膏研末外用,治療以上諸外科病,有清熱、收斂、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黃柏、青黛等同用。

清瀉胃熱肺熱

熟石膏可用以風熱咳嗽、喘氣等病症。當邪熱襲肺,身發高熱、咳嗽、氣短鼻煽、口乾欲飲等症時,可用熟石膏清洩肺熱,佐以麻黃、甜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湯)。

熟石膏可用以胃熱亢盛引發的頭痛、齒痛、牙齦腫疼等症。熟石膏能清洩胃熱,故胃熱亢盛所造成的病症,可相互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於用。

石膏食療方法

熟石膏粳米粥

先把熟石膏搗爛,隨後放進石鍋裡添加適量的水煎制,煮好之後把殘渣除去,梗米清理乾淨之後,放進有熟石膏汁的鍋裡邊,漸漸地的煮到爛熟就可以吃,熟石膏粳米粥能夠做到清熱解毒解渴的效果。

熟石膏茶

需要提前準備適當的茶,蔥根,炙甘草,川穹段,熟石膏等中藥,需要把所有的中草藥材都碾碎,然後放進熱水瓶裡邊,再添加適量的水衝調,蓋上外蓋燜泡15分鐘,就可以泡荼來喝了。

功效:止疼祛火清胃,針對眼圈發紅,頭痛,流鼻水等病症也是有非常好的改進功效。

相關焦點

  • 中藥材:石膏
    【性味】 辛甘;寒;無毒【歸經】 肺;胃經【功能主治】 解肌清熱;除煩止渴。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幹;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調敷。
  • 古方今解 | 三石湯之方解故事
    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本草衍義補遺》「石膏,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手太陰、少陽,而可為三經之主者。」津門名醫張錫純,人稱「石膏先生」。他說:「石膏,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
  • 中醫:牙齦腫痛多與胃火上炎有關,一味中藥可解!
    在《中華本草》上介紹寒水石具有解肌清熱、除煩止渴的功效。寒水石味道有點甜,食用對肺、胃有好處外用,而外用是,煅研撒或調敷於患處。寒水石,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主產於遼寧、河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所以,在清熱祛胃火的同時,也應採用旱蓮草或女貞子等補益肝腎之物,在解牙齦腫痛之同時,補腎固齒牢牙。在千年之前,古人早就發現了牙齒的秘密,已經指出了牙齒的好壞,與胃和腎有關係。就已經給出了保護牙齒的方法。使用中藥的牙粉刷牙。宋代蘇軾不光是是詩人,還是美食家亦是自通藥理。就自己製作牙粉,先把松脂等曬乾研沫,用來刷牙。
  • 蒲公英(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蒲公英拼音Pú Gōnɡ Yīnɡ別名鳧公英(《千金方》),蒲公草、耩褥草(《唐本草》),僕公莢(《千金翼方》),僕公罌(《本草圖經》),地丁(《本草衍義》),金簪草(《土宿本草》②《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太陰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散結。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癧,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①《唐本草》:"主婦人乳癰腫。"②《本草圖經》:"敷瘡,又治惡刺及狐尿刺。"③《本草衍義補遺》:"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解食毒,散滯氣。"
  • 史上最全中藥歌訣,快收藏(拿走不謝)!
    4中藥藥效歌一、解表藥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溫散寒涼散熱。發散風寒桂麻黃,香薷白芷蘇荊防。蒼耳辛荑藁本羌,細辛胡荽檉蔥姜。發散風熱蟬薄荷,牛蒡桑菊蔓荊葛。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賊風熱瘥。石膏解肌清肺胃,除煩止渴高熱退。知母清胃又潤肺,滋陰降火虛熱退。梔子瀉火除煩躁,涼血通淋衄疸瘥。夏枯草清肝散結,消癭瘰烏珠疼解。黃芩清肺除溼熱,解毒涼血又安胎。黃連燥溼清心火,胃火痢疾瘡毒瘥。黃柏入腎主下焦,燥溼瀉火虛熱療。膽草燥溼瀉肝膽,下焦溼熱肝火炎。
  • 蓮子除了清心解熱,還有補脾益腎等眾多作用
    《本經》:"主補中、養神、益氣力。"《本草拾遺》:"令發黑,不老。"《食醫心鏡》:"止渴,去熱。"《日華子本草》:"益氣,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洩精。"《日用本草》:"止煩渴,治瀉痢,止白濁。"《滇南本草》:"清心解熱。"《綱目》:"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溼,止脾洩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
  • 每日花語今日說——蒲公英
    《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太陰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散結。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癧,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唐本草》:主婦人乳癰腫。《本草圖經》:敷瘡,又治惡刺及狐尿刺。《本草衍義補遺》: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解食毒,散滯氣。
  • 被譽中藥「良相」,既補血養血,還滋養肝腎之能手,充腎精、減糖
    熟地黃是中藥「四維」之一,被譽為「壯水之主」,在中醫中「水」就是指腎,這是根據五行所排列的,熟地黃還被譽為中藥中的「良相」,既能補血養血,還能益精填髓、充腎精、減糖,是滋養肝腎的能手。關於中藥「四維」,《本草正》中說得十分清楚,原文是「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
  • 青囊讀書會 說醫話藥聊紅樓之「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
    全書總體來說由於情節需要,中醫藥相關文字出現得相對比較零碎、含糊、粗略,但有兩處文字絕不可忽視,一處是第十回描寫張太醫給秦可卿診病並開具「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一節;另一處是第六回提到的薛寶釵所服用的海上方「冷香丸」一節。此兩部分是全書中最為完整交待方藥名稱和藥物組成以及文字量相對較多的章節,同時所蘊含中醫藥信息量也非常之巨大。
  • 木香(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木香拼音Chuān Mù Xiānɡ別名蜜香(《別錄》),青木香(《本草經集注》),五香(《三洞珠囊》),五木香(《樂府詩集》),南木香(《世醫得效方》),廣木香(《昔濟方》)。
  • 【每日一膳】黨參桂圓肉黃鱔湯:補脾益氣,引血歸經、祛風消腫
    夏季大量出汗引起的機體虛弱,決非津液、陰血虛虧一種,汗液的過度丟失還能引發嚴重的氣虛症,因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與血、津液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夏季高溫、外周血管擴張、腠理洞開,氣隨汗脫,津液損耗之後必致陽氣外洩,故夏日人體特別容易疲倦、尤其是大汗之後多見有四肢軟弱、神疲無力、胸悶氣急、能量不足的表現。
  • 三秦中藥——牽牛子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薟。"入肺,腎,大、小腸經。①《綱目》:"走氣分,通三焦,達右腎命門。"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大、小腸二經。"③《本草通玄》:"入肺,大、小腸。"④《本草新編》:"入脾與大、小腸,兼通膀胱。"瀉水通便;祛痰逐飲;消積殺蟲,下氣。治水腫,腹水;喘滿。
  • 它太多了果農懶得撿,能「化日久之稠痰,消陳年之積聚」,養脾肺
    枳實用於養生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的《神農本草經》,當時提出枳實「主大風在皮膚中,出寒熱結,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隨後的《別錄》一書中提到枳實「主除胸肋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明目」。在《本草衍義》中提到枳實、枳殼源自一物,而「枳實其性酷而速,枳殼其性和而緩。
  • 一味中藥古今同名異物,適用於虛不受補者,可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比如有一味中藥就是古今有別,而且是同名異物相差甚遠,但這味中藥又十分的常用,古時候它乃「真參」,如今確實「非參」,當下這味中藥可以益氣健脾、生津潤肺、滋養氣陰。這味中藥就是太子參,又叫做孩兒參或者童參,現代所用的太子參是石竹科多年草本植物假繁縷的塊狀根,古時候的太子參卻有所不同。
  • 核桃最厲害的不是補腦,被扔掉的才是補脾又補腎
    而且,大多數人覺得核桃補腦是因為核桃仁的外形長得像人腦——「以形補形」啊但從中醫上的功效來看,核桃是非常補腎的,核桃補腎才是核桃補腦的正解中醫裡,腎主骨生髓,諸髓者皆屬於腦所以《神農本草經》才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歷代醫家也記載了它的多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