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一特殊的文化現象,但凡文人一般都具備一定的醫藥知識,當然這裡指的肯定是中醫藥了,正所謂「醫儒不分家」,更有「醫文同源」之說。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曹雪芹也不例外,《紅樓夢》便可印證這一現象。
《紅樓夢》一書所涉頗廣,有園林、營造、服飾、詩詞、宗教、中醫……可見曹雪芹學識之淵博。其中有關中醫藥的內容還不止一次出現,曹雪芹通過書中多個人物之口,闡述了諸多的中醫藥知識與養生觀點。全書總體來說由於情節需要,中醫藥相關文字出現得相對比較零碎、含糊、粗略,但有兩處文字絕不可忽視,一處是第十回描寫張太醫給秦可卿診病並開具「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一節;另一處是第六回提到的薛寶釵所服用的海上方「冷香丸」一節。此兩部分是全書中最為完整交待方藥名稱和藥物組成以及文字量相對較多的章節,同時所蘊含中醫藥信息量也非常之巨大。
《紅樓夢》第十回有這樣一段場景描述:
臨近賈敬的壽辰,東府裡的大少奶奶秦可卿已經病了一段時間,也請諸多太醫前來診治過,不僅未見好轉,且各位醫家對診斷都尚不一致,有說是病的,有說是有喜的。有個張太醫張友士「學問最淵博的,更兼醫理極深,且能斷人的生死」,此時正逢張太醫來京替子捐官,暫住賈府好友馮士英家,於是受賈珍之邀到府出診。
經過仔細診脈後張太醫說道:「看得尊夫人這脈息:左寸沉數,左關沉伏,右寸細而無力,右關濡而無神。其左寸沉數者,乃心氣虛而生火,左關沉伏者,乃肝家氣滯血虧,右寸細而無力者,乃肺經氣分太虛,右關濡而無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氣虛而生火者,應現經期不調,夜間不寐。肝家血虧氣滯者,必然肋下疼脹,月信過期,心中發熱。肺經氣分太虛者,頭目不時眩暈,寅卯間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軟。據我看這脈息,應當有這些症候才對。或以這個脈為喜脈,則小弟不敢從其教也。」
於是張友士開具一方,名曰「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具體方藥為:人參 二錢、白朮 二錢土炒、雲苓 三錢、熟地 四錢、歸身 二錢酒洗、白芍 二錢、炒川芎 錢半、黃芪 三錢、香附米 二錢、制醋柴胡 八分、懷山藥 二錢、炒真阿膠 二錢蛤粉炒、延胡索 錢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蓮子七粒去心、紅棗二枚)。
張友士對預後也作了大致判斷:「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藥看,若是夜裡睡的著覺,那時又添了二分拿手了……」
以上文字可謂是一個完整的病案,脈象、證型分析、處方用藥俱有論述,其中的脈象描述比一般醫書中的醫案還要詳細,用藥也合乎中醫思路。
我第一遍讀《紅樓夢》時尚在中學階段,並未對這部分內容有很深體會,但已覺中醫之神奇;及至我第二遍讀時,那時對中醫已有一些大致認識了,當時讀的時候已經覺得比較欽佩曹氏的中醫才情了;再到後來第三、第四、第五遍讀時,體會就更深刻了,每每讀到這段都大呼過癮!這段涉及中醫藥的文字細節交待特別完整,脈案分析非常系統,處方用藥極其精妙,預後判斷也十分準確。
中醫最常用的脈診方法是寸口診法,所謂寸口診法就是在手腕後橈動脈所在部位取脈診察,該部脈又分為寸、關、尺三部,從前往後依次為寸脈、關脈及尺脈。這三部脈又分為浮、中、沉三候。左右寸、關、尺依次對應心、肝、腎及肺、脾、腎。
這段文字裡面涉及到以下幾個脈象:沉數、沉伏、細而無力、濡而無神。沉脈多見於裡證,數脈多見於有熱,沉數脈也多提示有裡熱之證,而左寸沉數,多表示心經有熱,因此曹氏認為是「心氣虛而生火」;伏脈多因脈氣不得宣通,左關沉伏,曹氏認為「乃肝家氣滯血虧」;細脈多見於氣血兩虛及諸虛勞損,脈象無力指弱脈,弱脈常見於氣血不足,因此右寸細而無力多見於肺氣虧虛;濡脈多見於虛證、溼證,脈象無神提示髒氣大虛,右關濡而無神多因脾虛。
中間提到一句「脾土被肝木克制」,此話怎解?這就要從中醫的五行生剋理論說起了。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來源於道家,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五行相生是指某一行對別一行的促進及助長作用,五行相生的順序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環往復;五行相剋指某一行對另一行具有克制、約束的作用,五行相剋的順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裡說的「脾土被肝木克制」也就是所謂的木克土。中醫認為,肝火太旺,容易傷及脾胃,表現為焦慮(肝旺的表現)、不思飲食(脾虛的表現)。聯繫紅學家對秦可卿病因的分析,我們應當能理解她焦慮的原因,也就能理解之後所表現的一系列症狀了。
本病所用處方名為「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所謂「榮」即指「營」,營血的意思,古時「營」「榮」相通,從方名上來看,已經把這張方子的基本功效表露出來了:益氣—補氣、養榮—養血、補脾—補益調理脾胃、和肝—疏肝理氣降火。
再詳看具體的方藥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此為四君子湯的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這分明是四物湯的組成啊;黃芪、山藥——補氣;阿膠——養血;柴胡、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氣止痛;藥引子蓮子、紅棗——引藥歸脾經。
四君子湯、四物湯都源自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該書後世簡稱為《局方》,為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編寫的一部中醫方劑學著作,對後世影響極大。四君子湯的主要功效是益氣健脾,四物湯的主要功效是補血調血,兩方相合又稱為八珍湯,是氣血雙補的名方。因此,張太醫給秦可卿開的這張方子正如方名所言,主要功效就是補氣養血,調和肝脾。這張方子用藥平淡,用量輕靈,配伍嚴謹,頗有後世孟河醫派的用藥一歸醇正的風格。曹雪芹在江南生活多年,有沒有受當時吳門醫派或孟河醫派的影響亦未可知。
分析這張治秦可卿病之處方,不可忽略的是方中有些藥物名稱前後出現「制」「某某炒」「酒洗」字樣,這些就是指的特殊炮製方法。一般來說,大部分中藥材是不能直接運用於配方的,需要經過一定的加工、修整、處理後製備成飲片,這個過程就叫做「炮製」,飲片是可以直接用於湯劑散劑等配方所需的。炮製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除或降低原藥材的毒性、糾正其性味方面的偏性、去除雜質及非藥用部分。同一種中藥材,既有常規炮製方法,有時根據具體的臨床所需又會有特殊的炮製方法,所以經驗豐富的老中醫開出來的處方,往往會在藥名前後用不同方法註明炮製要求。那麼,炮製到底有哪些具體的實際意義呢?通過分析這個案例可知一、二。
例如白朮,這張處方中特別註明「土炒」,土炒之法能使白朮藉助土氣促進補脾的作用。土炒白朮最早見於唐代,它的理論依據來源於《素問•五運行大論篇》「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因脾對應五行中的土、五味中的甘,用土炒便是通過增加白朮的土性以加強補脾的功效。
這裡的當歸使用的是當歸身,一般認為當歸身重於補血,當歸尾重於活血,如果是全當歸則兼具補血活血之功。使用酒洗的當歸身而不是全當歸是有用意的,酒洗歸身的活血作用要弱於歸尾,也就是說著重補血的時候酌情發揮活血的功效,使得補血而不滯。
又如柴胡,方中註明需用「醋制柴胡」。柴胡是一味疏肝解鬱的中藥,通過醋制,可以進一步發揮糾正一部分的性味偏性以及加強歸肝的功效。柴胡的醋制方法創於明清時期,由於生柴胡本身是一味解表藥,升散作用較強,素有「柴胡劫肝陰」之說,所謂劫陰就是說一方面耗傷陰血,一方面容易引動肝陽上升,這與秦可卿的病情是相矛盾的,所以要醋制。中醫認為酸性具有收斂的功效,又有酸甘化陰之說,因此通過醋制,既可以讓柴胡的升散功效有所收斂,又不致於傷及肝陰,同時又達到了疏肝解鬱的功效。
阿膠,用蛤粉炒制,可追溯到宋代。這個蛤粉,大家別誤以為是蛤蚧粉。蛤蚧,目前市場行情大約是每克2元,要是拿蛤蚧粉來炒阿膠,那輔粉成本實在是太高了。蛤粉,特指海洋貝類動物的貝殼碾製成的粉末。《本草易讀》提到:「海蛤粉者,海中諸蛤之粉,以別江湖之蛤粉、蚌粉,但能清熱利溼而已。」阿膠通過蛤粉炒制,可以矯正其不良氣味,也有利於炒製成阿膠珠以及進一步粉碎製成丸散,同時蛤粉炒過的阿膠加強了補肺的功效。
延胡索,又稱為玄胡索、元胡索,常規炮製方法是醋炒,這裡用的是酒炒的延胡索,目的是為了加強行氣的功效。
前文說這段文字的中醫藥信息量是很大的,還有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處方藥用,不僅注重配伍,強調炮製,還講究「道地藥材」。
「道地」一詞出自於古代的本草著作,所謂道地藥材,有時又稱為地道藥材,是指某種中藥材在某地出產的質量最為上乘、效果最好。我們經常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藥亦不例外,不同地方出產的藥材,其有效物質、性味、藥性強弱上是有差異的,有些藥材的這種差異還特別明顯。同樣,食物也是如此,好比產自新疆的哈密瓜就特別甜、北方的羊肉也南方好的好吃……所以我們在選擇藥材時一定要遵循「道地」二字。
英雄可以不論出處,但藥材一定要講究產地。古代「道」是一種行政區劃,最初在漢朝時出現「道」的名稱,當時相當於縣一級的行政區劃,後來直到隋唐時期,慢慢演變成了一級行政區劃,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一級別,到明清時期又慢慢演化成官職,不具備實質性的行政區劃,級別介於省於府之間。總之,個道地藥材的「道地」兩字,是強調地理上的要素,因此道地藥材也就特別講究地理特徵了。
言歸正傳,還是來談談這張方子裡涉及的道地藥材知識吧。
比如茯苓,產於雲南者質地最好,稱為雲苓。《藥物出產辨》稱:「以雲南產者為雲苓,最正地道」
山藥,以產於河南懷慶府的質量最優。《植物名實圖考》認為:「生懷慶山中者白細堅實,入藥用之,種者根粗,江南有一種扁闊者,俗稱腳板薯,味淡……」《藥物出產辨》稱:「產河南懷慶府沁陽、武陟、溫、孟四縣,以溫、孟縣為最多」
關於阿膠,作為藥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李時珍稱其為「聖藥阿膠」,阿膠、人參和鹿茸也被並稱為「中藥三寶」,可見其藥用價值之高。《本草經集注》:「出東阿,故名阿膠。」這張方子中註明要用真阿膠,就是強調要是東阿產的阿膠。
蓮子的產地較多,產於江蘇太湖地區的稱為湖蓮,產於湖南的稱為湘蓮;產於福建的稱為建蓮,建蓮中尤以建寧縣所產最為著名。
《紅樓夢》治秦氏病患之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可謂配伍得當,選藥精良,炮製嚴格。但結局並不理想,於是肯定會有人要問了:為什麼這麼厲害的醫生加上如此精妙的方子,秦可卿還是最終離開了呢?這正應驗了一句古話:醫生看病不看命。好在書中曹雪芹引有張太醫之言:「人病到這個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這藥也要看醫緣了……」
至於今有人認為,張太醫用此方沒有醫好秦可卿的病,是藥不對症或組方不當,恐也僅僅是一家之言而已!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