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我走》:我們是否就是複製人

2021-01-07 千龍網

剛剛獲得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擅長聚焦尖銳的社會矛盾,比如映射日本長崎原子彈災難的《群山淡景》,探討日本國民二戰態度的《浮世畫家》等。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有兩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且雲集了英國最頂級的演員。一部是獲得了布克獎的《長日留痕》,該片由愛瑪·湯普森和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並獲得第66屆奧斯卡獎8項提名;另一部則是科幻小說《別讓我走》,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科幻電影由「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凱拉·奈特莉和凱瑞·穆麗根主演。

小說

一出版便驚煞世人

在近年來人氣甚旺的科幻影視作品中,電影《機械姬》和美劇《西部世界》名聲大噪。兩部作品講述的都是關於爭取自由和逃亡的故事。爭取獨立自由是同類科幻影視作品「永恆的」主題。在《別讓我走》出現之前,另一部關於複製人的享譽世界的電影作品《逃出克隆島》更提出了尖銳命題——「我們是否能將複製人作為服務於人類的器官供體?」

正是在這股強大的「獨立自由」潮流中,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說《別讓我走》一經出版便驚煞世人。在該書中,石黑一雄描寫了英格蘭鄉村深處的黑爾舍姆寄宿學校中的秘密生活:在這個神秘、幽靜又迷人的環境中,凱茜、露絲和湯米成為朋友,一起成長。他們在這裡接受著很奇怪的教育,他們與世隔絕,被要求學習詩歌和美術,學校甚至經常為他們舉辦畫展。為了讓他們不「脫離社會」,學校老師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帶他們體驗社會,他們對真實社會的認知全部是靠表演完成的。他們沒有家,也不敢走出學校,因為學校裡流傳著關於離開此地便會被肢解的傳言。

直到有一天,他們突然知道,他們是根據某些真人克隆出的「醫學實驗品」,他們存在於世的使命是為真實的人類提供新鮮健康的器官,在完成兩到三次器官捐獻後,他們便將完成使命,走向死亡。

按照常理,一場逃亡即將開始。

然而,石黑一雄卻未按常理出牌,而是用分外流暢的筆觸悉心描寫了他們和真實人類一樣的成長故事、他們青春期的躁動、戀愛、孤獨和分離。在石黑一雄的筆下,年輕的複製人們無一人逃跑,他們靜靜等待死亡的來臨,即便在極度痛苦時,他們也未曾想過強加於他們的使命是違背倫理的,他們從未有過任何逃亡的舉動,而是在痛楚中堅定地完成捐獻器官的「使命」。

社會和醫生都不會拯救他們,沒有人同情他們,他們「安於天命」,默默出現,默默消失。

《別讓我走》出版後獲得英國布克文學獎提名。該書入選《時代》周刊評選的1923年以來百佳圖書,獲得2005年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提名,獲得義大利塞羅諾文學獎、2005年《紐約時報》百部關注圖書……該書一出版便在英國銷售100萬冊,並於2011年引進中國。

電影

石黑一雄親自改編

由石黑一雄親自操刀改編的電影《別讓我走》於2010年上映,主演是「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凱拉·奈特莉和凱瑞·穆麗根。加菲爾德在片中扮演年輕的男性複製人湯米,凱瑞·穆麗根扮演女複製人凱西,凱拉·奈特莉出演女複製人露絲。這三位享譽世界的年輕演員,演繹出一段尋常又令人回味無窮的悲劇。片中完好保持了石黑一雄筆下緩慢的故事節奏、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放大以及日本作家筆端特有的安靜又壓抑的社會氛圍。

影片用他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三段展現他們短暫的一生。在童年時,他們被老師要求表演「咖啡廳點菜」,從未接觸過社會的湯米,只會重複上一個同學的菜單,他甚至不知道咖啡廳裡賣咖啡。

在少年時代,露絲和湯米享受著魚水之歡,而凱西則成了被冷落的那一個。當他們聽說相愛的情侶可以向「組織」申請延遲捐獻之後,湯米告訴孤獨的凱西,他為她畫了很多幅畫,可以作為他們相愛的證據;而敏感的露絲則暗中破壞了湯米的計劃。

在青年時代,身為複製人看護者的凱西在醫院裡碰到了已經捐獻兩次器官的露絲,她們又一起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湯米。露絲臨死前,給了凱西和湯米一個地址,向這對有情人懺悔自己的過失,並要他們申請延遲捐獻。凱西和湯米手牽手前去申請,沒想到「組織」從來都沒有這一方案,這只是複製人中流行的一個傳說。絕望的湯米在黑漆漆的鄉間小路上嘶喊,可最終,他還是在凱西的陪伴下躺在手術臺上走向了死亡。

反思

自我監禁最是殘酷

影片用很大篇幅刻畫了複製人們「自由生活」的狀態。他們自由地走進快餐店點餐,自由地尋找他們的「真身」,自由地行走、開車甚至短途旅行,他們處在完全無人監管的狀態下。以他們的學識水平和生存技能,可以隨時逃亡,消失在人海,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但他們無一人如此。凱西和湯米甚至還帶著他們愛的證明向「組織」尋求延遲死亡的特赦,在被拒絕後,他們接受了死亡的命運。這種「自由狀態」中的自我監禁,正是石黑一雄帶給世人的最殘酷的思考:為什麼看似自由的複製人卻始終不肯擺脫宿命,為何他們心中了無仇恨,也不願反抗?

《別讓我走》表面是一部關於複製人和器官移植的科幻作品,但作品的思想核心卻有關人在社會壓迫中的自我認識。石黑一雄說,這本書裡裝著的是一小口袋的誠實、厚道和幸福。他認為自己這部作品寫出了人在無能為力和層層壓迫中仍然可以選擇善良。但對於廣大讀者和觀眾來說,複製人「自由的」生存狀態卻帶給人最殘酷的思考。

小說和影片中的複製人從小被灌輸了「使命」意識,他們服從於自己的「宿命」,根本不知平等自由為何物。這些複製人恰如每個社會中的個體,在社會階層意識的重壓下,每個人都接受了「向上爬」或「甘於貧困」的「宿命」,自由之身實則身處牢籠;我們還可以將複製人的不反抗當作「看破紅塵」,他們已經看穿人世險惡,個體的反抗無法改變人類社會的邪惡,不如平靜地接受死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捐獻器官的「使命」,我們會為求生掙扎還是如釋重負地走進手術室呢?信報記者 王菲

相關焦點

  • 被克隆的人類,被克隆的人生——深度解析悲情電影《別讓我走》
    關於這個問題 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悲情電影《別讓我走》由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石黑一雄的同名作品改編而來故事的背景發生在英國一個看似普通的小學裡那裡一切都很平常有老師 有可愛的孩子們 有各種各樣的課程但這裡校規非常的嚴謹每個學生出生開始就在這所學校裡度過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
  • 每周悅讀之五:別讓我走 - 一個複製人的故事
    封面不知道如果有一天我們面對自己的複製人時,會是怎樣的場景。本周推薦2017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長篇小說《NeverLetMeGo》(中文直譯為《別讓我走》)。小說成書於2005年。
  • 用生命愛一個人:複製人的一生,諾貝爾優秀電影《別讓我走》解析
    今天來進行英國電影《別讓我走》的劇情解析,上一篇是故事敘述,看不懂的可以先去上一篇了解大致劇情哦~這個學校的目的是培養這些孩子,關懷這些孩子,並展示他們的才華給外界的人看,讓他們知道複製人也有情感,有靈魂,以此拯救這些複製人的命運。
  • 《別讓我走》:複製人的悲劇命運裡,藏著對生命價值的多重定義
    《別讓我走》是2005年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發布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20世紀科學界提出關於「複製人」倫理問題作為背景,以虛構的方式將人們提前帶入到與「複製人」真實共處的世界,並於2010年改編上映同名影片。出生於1954年的新一代年輕作家黑石一雄,儘管背負著日本和英國的雙文化背景和記憶,卻從不操弄有關於國家文明這二者之間且外在種族的單一認同。
  • 一部描寫複製人的電視劇《別讓我走》,你看過嗎?
    《別讓我走》這部劇就像綾瀨遙最後穿的衣服,黑衣白裙,意味著生死。可偏偏黑色要凌駕於白色之上,於是,死亡便將生存壓抑在了下面。所以,最終的結局,提供者仍然無法為自己的生命做主,他們的悲情使命也仍在繼續。這是一個存在複製人的架空社會,複製人存在的目的就是為普通的人類提供器官,讓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複製人就如同沉默的羔羊一般,被不斷送去手術室提供器官,一般來說提供了三次以後就無法存活下去了,不過也有提供了四次才死去的,不過那時已經無法自理自己的生活,變成了僅僅是等待被宣告下一次提供日期的存在。就這樣複製人的身體被不斷地掏空,掏空,直至死去。
  • 《別讓我走》:複製人究竟有沒有靈魂?我們從中又能學到什麼?
    《別讓我走》為綾瀨遙和三浦春馬主演高度致鬱的劇,您沒看錯,是"致鬱"而不是"治癒"。所謂致鬱並不是說虐你並讓你傷心,而是就讓你絕望讓你難受,無以復加。這個神奇的劇改編自日裔諾貝爾獲獎者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說,單從名字看來是愛情劇,實則為科幻劇,而骨子裡卻是講述人性的倫理劇。
  • 電影《別讓我走》:他們從小被要求健康,只因是複製人
    尤其是在男主角在鏡頭前嘶吼的那一幕,讓我的心裡久久地無法平靜。所有的憤怒、無奈和絕望在那一刻噴湧而出,生而為複製人的命運註定了他們這一世的悲哀,而電影的張力也在這一個被徹底展現出來。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人類的各種疾病包括像癌症這一類在當今社會依舊是疑難雜症的疾病也擁有絕對被治癒的可能。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為了延長自己的壽命防止因器官衰竭而死亡的命運發生,而研究出了複製人。
  • 《複製人》成為自己,不接受克隆,只有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關於電影《複製人》可以提取出幾個重要的階段,電影角色的反應與劇情的推進便生動詮釋了複製人對於社會情感、倫理、道德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也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在當下,克隆技術為多國明令禁止的原因。這對於我來說無疑是可怕的,當一個生命體物理死亡之後,即使它的精神還存在,那是否還可以稱之為他自己?包括人造人近乎癲狂的詢問——我是誰,其實便是克隆技術面臨的一個重大倫理問題。即使現代技術可以讓我們在他人眼中以原有的狀態繼續存活,可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究竟還是不是自己?這是一個深刻而需要探討的問題。
  • 《別讓我走》:石黑一雄的懷舊科幻
    > 電影《別讓我走
  • 電影中的複製人,現實中的克隆技術
    好了,言歸正傳,說回我們今天的主題——克隆。 克隆,簡單來說,就是無性繁殖。這一生物學專業詞彙為大眾所熟知,要拜克隆羊「多莉」所賜。1996年,英國科學家基思·坎貝爾和伊恩·威爾穆特用成熟體細胞成功克隆了一隻羊,並將它命名為多莉(Dolly)。
  • [日劇]別讓我走|連活著都是奢望
    醫生抬起頭不悅的看著我,冷漠的回答,「手術和器官都要預約大概一周,等通知。」我又一次癱坐在辦公室外的椅子上,腦子又一次一片空白。連心臟…都可以移植?克隆技術發展下聽說器官移植變得極為平常,甚至據說都不用擔心器官供給的問題,複製人的出現使得供給源源不斷。
  • 《別讓我走》:每個人都有他該去的地方
    《別讓我走》電影劇照當幾個年輕趴在窗戶上,使勁向裡面望,發現那裡才是「人」該生活的地方。 《別讓我走》電影劇照複製人一直為某種目的而生,卻不能被當作人來看待,但人類建造海爾森這樣的地方,就是將這些孩子當成有靈魂的人去教養。
  • 一部適合在雨天看的日劇——《別讓我走》……
    這部劇在小編看來是近幾年日劇中少有深度的電視劇之一,整部劇都是用一種黑白格調拍攝的,這部劇看完帶給人的就是深深的悲傷,以及一種對自己命運,對世界的無力。這部劇小編至今沒敢看第二遍,因為對於現實來說這個話題太過於沉重了小說背景《別讓我走》改編自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05年的同名小說《別讓我走》,在科學家提出克隆技術的設想,並由於複製人涉及到社會倫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的背景下,石黑一雄推出了他的科幻小說《別讓我走》。
  • 霧靄中的無物之陣:評石黑一雄《別讓我走》
    電影版《別讓我走》的結局最後讓我有些失望。在凱西·H目睹了湯米進行最後一次致死的器官捐獻之後,畫面中出現了一片荒原。凱西望著眼前被風吹動的荒草,以及荒草之外空無一物的地平線,似在期盼童年的露絲和湯米會在那裡出現。她喃喃自語道:我不再奢求了。我對自己說:能和他共同走過一段歲月,我已足夠幸運。我所不確定的,是我們的生命真的與我們所救之人如此不同嗎?我們都將終結。
  • 電影《別讓我走》觀後感
  • 《別讓我走》:何為人性
    Miss Emily 告訴兩人:二戰後,科學家們發現複製人的器官可以治療癌症。但複製人被製造出來後一直被非人道的方式對待,一些人不認可這種現象,因此建了幾所養育複製人的學校,夫人和 Miss Emily 建立的 Hailsham 是其中一所。他們把學生的畫作展示給社會,是為了證明複製人是有靈魂的人類,值得在短暫的人生中受到更人道的待遇。這一運動使社會對複製人的態度有所改觀。
  • 詹姆斯·伍德 | 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
    詹姆斯·伍德在評價石黑一雄作品《別讓我走》時說:儘管《別讓我走》無疑對克隆做了大力鞭撻,可也並不足以給那些言必稱保衛「生命之文化」的保守或宗教人士帶來太多終極安慰。這就是他們一直以來知道的唯一事實,並且他們事實上就是習慣的造物。每當恐怖舊事浮現出來,石黑一雄便將這種平庸無奇頻繁地搖撼起來。比如說,孩子們的畫作每個月會被一個我們只知道她叫「夫人」的女人收集起來,然後從學校拿去一個畫廊。(之後我們會得知這是意圖考察這些孩子是否有精神靈魂。)魯斯感覺夫人對孩子們感到害怕甚至是厭惡,於是他們決定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在某天把夫人團團圍住觀察她的反應:他們猜對了。
  • 第9期:電影中的複製人,現實中的克隆技術
    接下來的劇情略顯老套,充斥著正反派之間的抗衡,但依然看到了本片的一大亮點——克隆技術:威爾如何在透明「水缸」中培養出克隆體;如何攻破難關,將親人原有的記憶移植到新的克隆體大腦中;如何打敗反派,一家人終得團圓。  克隆,簡單來說,就是無性繁殖。
  • 《複製人》一部讓我們深思的電影,珍惜身邊人!
    《複製人》一部讓我們深思的電影,珍惜身邊人!說起我們身邊的人,也是有很多人都是十分熟悉,在我們的身邊有我們的家人、朋友、戀人,有著很多讓我們十分在意的人,有的時候我們會對他們耍一些自己的小脾氣。我們總是覺得身邊的朋友們和自己的家人會懂自己愛自己,所以有什麼事情也都是和他們分享和商量,而有些比較任性的人也是只顧著自己耍性子卻是在那些肯包容我們的任性和小脾氣的人走了之後,才後悔為什麼沒有好好珍惜他們,卻是悔之晚矣。
  • 石黑一雄《別讓我走》:何為人性
    我認為他不想塑造一個斯巴達克斯,而是被大環境裹挾的普通人。大部分的人選擇按部就班,在條框中努力生存。讀者希望透過小說人物看到自己的心路歷程。石黑一雄想要引起讀者的同理心,而不是帶有距離感的敬佩之心。 主角們的一生,就如我們普通人,用各自的方式尋找自己從哪裡來,看待自己的身份和責任,試圖改變現狀,最後無奈地接受、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