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別讓我走》觀後感
文 / 冰兒
財神爺發信息給我,在家看電影<別讓我走>,好看,推薦看看。
已經很久很久沒看過電影了,別說是去影院看,就是自己買碟自己在家看都很久沒發生過了,記得最後一次和淼看的好像是宮崎峻的<移動城堡>,應該是五,六年前的事情啦。
《別讓我走》選擇的切入角度極具人性化,很少赤裸裸地去揭示關於克隆,關於器官捐贈。而將更多的鏡頭,對準了克隆者的生活起居,感情糾葛,靈魂塑造。如此些許的點點滴滴,讓我們完全不願意去思索他們已經被命運安排好的,不可撼動的人生軌跡。只想著,就順應著他們那單純無暇的輕快步履,去感知細緻入微的生活,享受難能可貴的美好時光。影片完全弱化了克隆以及捐贈器官,與道德倫理上的衝突。一般情狀下,克隆者在發育成熟之後,達到了既定的器官捐贈條件,似乎應該選擇逃亡甚至是反抗。而並不是像影片中那樣,對於退縮逃避隻字未提。我們看到的是釋懷坦然的面對,海納百川的胸襟,以及他們那單純善良的人生價值觀。湯米傻裡傻氣地微笑著說:「以前覺得,我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看護者,不過現在我成了優秀的捐贈者。」平凡淡然的話語中,透露著多少克隆者一生宿命的心聲,還有內心裡的一點點酸楚與無奈。「看護者」這樣一個元素的加入,就使「人性」這個詞,在影片中的分量及涵義升華了。
面對愛情上的失敗,凱西選擇了做一名看護者的道路。不是為了獲得緩捐器官的特權,而是想把自己內心的愛一點點地饋贈給需要幫助,需要呵護的他人。
影片基本上完全抹去了克隆者成人之後的生活環境,這大概也是想解釋為什麼十年之後,他們所尋覓到的藝術的真正意義,是窺視靈魂。最終所發掘出的「緩捐」的條件,更是讓外人看來,既可笑又可悲。但誰又能體會到,他們這樣做,並不是想挽留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所剩無幾的時間,而僅僅只是想跟心愛的人在一起罷了。死去的終結,這並不可怕;孤單的宿命,才是他們心中的悲涼。
由凱拉·奈特莉飾演的露絲,大抵是最純真最樸實的克隆者典範。表面上她跟湯米在一起,似乎是一種卑劣的手段,妄圖延長自己的生命。
但事實上,她毋庸置疑地深深愛著湯米。只是她不願意看著最好的朋友瞭然一身,而以此來審視自己的愛情動機,就變得如此單薄地赤裸裸了。私心誰都會有,或大或小,更何況這維繫到自己的生命時光呢。她只是想去嘗試品茗戀愛的滋味,想去感知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而這,跟世俗定義的私心、嫉妒、貪念是迥然不同的。露絲、凱西、湯米,三個短暫的人生鏡頭,他們用簡單的生命書寫了紛繁複雜的真善美。海邊,露絲那句「對不起」的歉疚,比任何言語都更為真摯,「恨」這個字眼,在他們的詞典裡是無跡可尋的。
他們只是痴痴地耗盡一生,拼盡全力,去換來「在一起」。只是這時光,往往都像流星一般轉瞬即逝。直到影片演到一半才意識到這部片子講的是複製人以及與此相關的倫理問題,但是真正打動我的卻是Kathy和Tommy的愛情,因為kk的介入兩個有情人錯過了那麼美好的時光,而當他們又一次找到彼此的時候卻已經太遲太遲了。
整部影片以女主角的口吻娓娓道來,並沒有感情上的大起大落,似乎她已經習慣於逆來順受,不管是早已被安排好的命運或者被奪走的愛情。電影名為別讓我走,其實你從不曾離開,因為你一直在我心裡。
每每涉及到這樣的悲劇,我們似乎都覺得離我們好遠,影片結束我們的憐憫也戛然而止,回過頭過自己渾渾噩噩的日子。可是往往我們也逃不出命運的掌握。因為我們很少懂得自己去發現,去創造,去變通。
影片裡的男男女女被安排了短暫的生命,難道我們不是嗎?人生苦短,權且不論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和可怕的病魔,誰沒有死去的一天呢?那麼,又有幾個人能在死神降臨的時候坦然的說,拿去吧,拿去我的生命我也不會遺憾,因為我已經完成了畢生的心願。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如此,也就是很少有人死的時候心甘情願或者覺得自己活得足夠了。
還記得看到一個情節,因為男主角知道自己會是怎樣死去,於是在各種險境中都能夠不畏縮。當時猛然間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為什麼人往往有克服不了的恐懼?因為我們有太多顧慮吧。
可是電影畢竟是電影,我們誰能預知自己的結局?又拿什麼克服這種種的威脅帶來的恐懼?其實答案很簡單,我們不要留下這麼多遺憾,每個夜晚,我們都對自己說:我今天已經完成了該完成的任務,明天是新的,是上帝的恩賜。
很多時候我們的遺憾來自於我們的貪婪,想要的越多,得到的似乎越少,當你真的放下這些過多的奢求,生活變得簡單而美好。
一直以來覺得一些論調是很荒謬的,比如感恩。一顆感恩的心能給你的恩人帶來什麼好處?能讓他們衣食無憂?還是腰纏萬貫?等你繞了一圈才會發現,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自己是幸福的,內心是寧靜的。
因為他們感激於自己的已得而不奢望更多的賜予,所以生活簡單而滿足。正應了那句話,知足常樂。
生活是客觀的,而態度卻決定於自己,當你開始覺得不如意或者抱怨太多的時候,換一種態度吧,換一種心態就是換了一種生活方式,也許就能換來平靜的內心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