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別讓我走》:何為人性

2021-03-03 門前一隻貓

內含大量劇透!!

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Kathy H 三十一歲,這本書是她的回憶錄。

 

她在 Hailsham 寄宿學校長大。Hailsham 與世隔絕、風景秀麗,為十八歲以下的學生們提供良好教育和無微不至的照料,還鼓勵學生們多多創作藝術作品,最優秀的能被選入學校贊助人「夫人」的畫廊。

 

Kathy 友善、安靜、善於觀察。在學校裡,她與 Ruth 和 Tommy 成為朋友。Ruth 是女孩子們的頭,勇敢、富有想像,渴望他人的注意,夢想今後在辦公室工作。Tommy 則細心、耿直。Tommy 和 Kathy 互相有好感,但視對方為知交。Ruth 喜歡 Tommy,他們之間是男女朋友。

 

但 Hailsham 很古怪。年幼的學生被教導他們是「特別」的:他們不能抽菸喝酒傷害自己的身體,沒有生育能力。贊助人「夫人」不願接觸學生,即使碰到了也厭惡。Tommy 和 Kathy 一直在探索 Hailsham 的秘密。在畢業前,一位新來的老師 Miss Lucy 聽到了學生們討論自己的理想職業,她突然情緒失控,揭開了被學校禁止洩漏的真相:Hailsham 的學生全是複製人,將在二三十歲時捐贈自己的器官,所以他們的理想都是無稽之談。但從小就被學校引導的 Hailsham 學生對器官捐贈者這個身份卻並不驚訝。

 

從 Hailsham 畢業後,Kathy,Ruth 和 Tommy 與其他地區的複製人被分配到「農舍」。他們在那裡住著直到成為護理人。護理人先照顧器官捐贈者一段時間,時限由上層決定,最終成為捐贈者。Ruth努力進入更受歡迎、非 Hailsham 學生的朋友圈,讓 Kathy 倍感陌生。Kathy 也開始了一段戀情。

在農舍,三人開始思考複製人和未來器官捐贈者身份的含義。

 

他們開始好奇自己的本體是誰。Kathy 和 Tommy 陪同 Ruth 前往諾福克郡去證實一個跟 Ruth 長得很像的人是不是她的克隆本體。那人在辦公室工作。Ruth 突然很憤怒,說複製人都是從地痞流氓克隆出來的。Kathy 不認同,二人大吵一架。

 

回到農舍,Ruth 告訴 Tommy 他重新畫畫的舉動毫無意義。幾天後,她騙 Kathy說自己和 Tommy 分手後他不會選擇 Kathy,因為他不喜歡交過男朋友的女生。Kathy 反感如此傷人、充滿謊言的友情,決定提早離開農舍,開始護理人培訓。

 

若干年後,Kathy 是一名優秀的護理人。她得知 Hailsham 已經倒閉,而 Ruth 第一次捐贈十分糟糕。Kathy 希望挽回曾經最好朋友的友誼,申請成為了 Ruth 的護理人,但當年的尷尬還是在他們中間築起一層隔膜。

 

在 Ruth 的堅持下,Kathy 帶上 Ruth 以及完成了兩次捐贈的 Tommy 外出遊玩。路上,Ruth 向 Kathy 道歉,她很後悔把 Kathy 和 Tommy 這一對真正的愛人拆開。她相信傳聞,說一對相愛的 Hailsham 學生可以找夫人幫忙將兩人的捐贈項目延遲三年。她交給 Tommy 她費盡心思得到的夫人的地址。

旅行後,Kathy 和 Ruth 找回了兒時純淨的友誼。很快,Ruth 不耐第二次捐贈,在 Kathy 的陪伴下去世。她臨終前希望  Kathy 和 Tommy 去拜訪夫人,用愛情延續生命。

 

Kathy 成為了 Tommy 的護理人,找到了夫人和 Hailsham 之前的校長 Miss Emily。然而,傳言被證實是虛假的,沒有什麼能阻攔他們成為器官供體。Miss Emily 告訴兩人:二戰後,科學家們發現複製人的器官可以治療癌症。但複製人被製造出來後一直被非人道的方式對待,一些人不認可這種現象,因此建了幾所養育複製人的學校,夫人和 Miss Emily 建立的 Hailsham 是其中一所。他們把學生的畫作展示給社會,是為了證明複製人是有靈魂的人類,值得在短暫的人生中受到更人道的待遇。這一運動使社會對複製人的態度有所改觀。但一種新的基因編程技術可能使複製人比人類更先進,恐懼的人們迫使讓複製人受到教育的學校關閉。

 

失望的 Tommy 和 Kathy 回程,Tommy 跑到沼澤裡咆哮,Kathy 則緊緊抱著他,他們試圖迴避這次旅行發生的一切。在 Tommy 的要求下,Ruth 不再是他的護理人。不久後,Tommy 死於第四次捐贈。

 

本書結尾,Kathy 強調自己自願提早成為捐贈者,住進一所安靜的捐贈中心,從此與回憶作伴。在此之前,她獨自開車來到諾福克郡。Hailsham 曾流傳一個笑話,說諾福克郡是一個「失物招領」地,所有丟失的都能在那兒找到。她在一片堆滿垃圾的空地前停下來,落著淚,幻想著年輕的 Tommy 揮著手從地平線朝她奔來。

 

本書作者是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日裔英籍,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Kathy、Ruth 和 Tommy 作為 Hailsham 出身的複製人,既有主流人類的成長環境,也有主流複製人的身份,但不屬於任何主流。他們在出生時就被規劃好人生,不知情的他們反而對人生抱有希望,他們以為社會需要自己的思想、勤奮和創造力,而他們被需要的是器官。

 

有讀者問石黑一雄,主角們為什麼不逃跑,他回答說自己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認為他不想塑造一個斯巴達克斯,而是被大環境裹挾的普通人。大部分的人選擇按部就班,在條框中努力生存。讀者希望透過小說人物看到自己的心路歷程。石黑一雄想要引起讀者的同理心,而不是帶有距離感的敬佩之心。

 

主角們的一生,就如我們普通人,用各自的方式尋找自己從哪裡來,看待自己的身份和責任,試圖改變現狀,最後無奈地接受、和解。

 

在農舍時的旅行,Ruth 看到自己可能的本體在裝修現代大氣的辦公室裡上班,想到了小時候遙不可及又可笑的夢想。她雖早已察覺到自己的身份禁止她從事正常的工作,但看到自己的「根」過著體面的生活,她還是不解、憤怒。所以她一口咬定政府只會從街上的「垃圾堆」中找人克隆,因為只有這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才使得她感到自己一生只能藏匿於黑暗中的命運是從「上一代」就註定的,而不是自己所作所為導致的,從而得到心理安慰。

 

回到農舍,Ruth 更加地迴避自己 Hailsham 學生的身份,嘲笑 Tommy 的藝術,把唯一的 Hailsham 好友 Kathy 推遠。她心底裡不認為「出身低賤」的自己配得上 Hailsham。

 

Kathy 再見到 Ruth,她消瘦了許多,全然沒了從前的興致勃勃的勁頭。她小心翼翼地發問,「成為捐贈者是不是複製人應當做的?」 成為捐贈人消磨了 Ruth 的憤慨,但沒有減輕她對自己身份和責任的疑惑。

 

而當 Ruth 把夫人的地址給Kathy時,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自己和朋友作為複製人的命運。她相信愛的力量可以打動人類,換來朋友三年的幸福。Ruth 最後的時光也是同 Kathy 回憶 Hailsham 往事度過的。在最後,她願意消除自己的迷茫,承認、回歸自己 Hailsham 的身份。

 

Ruth 代表了現實中所有人都會經歷的對自我認知的迷茫。她為了顯示自己對人生有掌握而主動地否決自己的夢想,用迷失自我換來別人的認同,但她還是願意相信 Hailsham 編織的善意謊言,相信愛情和友情的力量。

與 Ruth 的迷茫和信任相對的是 Kathy 的理性和 Tommy 的懷疑。

 

Tommy 從小就耿直,在學校,他經常發脾氣,因此遭到別人排擠,被老師開導後,他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也絕不會不懂裝懂,對於疑問,比如 Hailsham 的複製人「秘密」,他都會刨根問底。

 

當 Miss Lucy 攤開真相時,她說 Hailsham 的學生一直被告知又不被告知(「told and not told」)。他們從小被告知自己的身份和職責,但不被告知這對人生的影響。在交談中,Miss Emily 承認學校在某種程度上欺騙了學生們。受到真相的刺激,Tommy 下車,找了一片空曠之地久違地大吼。

 

Tommy 對 Hailsham 隱瞞真相很氣憤。他認為 Miss Emily 不該營造一個美好的騙局,而應該像 Miss Lucy 一樣直接告訴學生作為複製人的真正含義。提早知道真相,學生們就不會對未來抱有希望,不會在嘗到真相後陷入無限徹底的絕望。

 

Tommy 不願意相信謊言,他是在《黑客帝國》中吃下紅色藥丸回到真實世界的人。很多讀者也像 Tommy,認為 Hailsham 的設定非常殘忍:給了家禽人類的待遇和希望,但不改變家禽被屠殺的命運。然而他無法在知曉真相後做出實質上的改變。他的銳氣,如同他的怒火,已經在教育中被消磨了。

 

Kathy 的人物融合了 Ruth 和 Tommy 的態度。

 

Kathy 不得不接受護理人的身份。她擅長護理人的工作,並且非常投入,已經做了少見的十一年,獲得了許多特權。書中最後一句話是 Kathy 說她將駛往她應該在的地方,意味著她是一個跟隨職責的人。

 

她對自己的身份感到氣憤、迷茫,但更多是無奈。她接受了社會帶給她的定義,奮力工作,以忘掉不公。Kathy 潛意識中的矛盾和掙扎在人群中也很普遍:渴望真相,又不認同這個體系,但奮力地在這個體系中存活。

 

Kathy 的矛盾還體現於她反感 Hailsham 的欺騙,但沉浸於 Hailsham 帶來的溫暖和歸屬感。

 

Kathy 作為第一人稱敘述者,對 Hailsham 的回憶細膩真摯,猶如一位七十歲老人回首自己的燦爛童年。

 

離開農舍前,她非常想寫完 Hailsham 給她布置的關於英國文學的論文,於她,論文是她連結 Hailsham 的紐帶。同時,她不停地提醒 Ruth 她們在 Hailsham 的點點滴滴,並且對 Ruth 刻意忘記這些故事感到氣憤。她們重歸於好後,話題大部分也圍繞著共同的經歷。

 

書的結尾,Kathy 坦白自己在前往各個捐贈中心的路上會有意無意地尋找 Hailsham 的蹤跡:她將一個體育場誤認為是 Hailsham 的體育館、在路邊一眼認出了曾經的學姐……

 

Kathy 護理的捐贈人經常會滿眼羨慕地詢問她關於 Hailsham 的種種。在政府資助下和街上長大的複製人眼裡,Hailsham 創建了一個關懷個體的極其溫暖的環境。自始至終,Kathy都深刻地意識到,Hailsham 代表了他們最珍貴的時光。Hailsham 學生被欺騙,也有屬於自己的「幸運」。他們在心理發展最重要的一段時間內得到了教育、關愛、友情和愛情。

 

 

 

《別讓我走》的可怕在於,在複製人設定下,即使愛,也無法使 Kathy 和 Tommy,甚至 Ruth,獲得短暫的逃離。愛是哈利波特戰勝伏地魔的魔法,是約翰克裡斯朵夫創作的源泉,是《贖罪》中主角努力生存的希望,是小說最俗套但最動人心弦的元素。但本書中,愛、真心、希望、友情、努力,這些人類最強大的情感,都無法改變命定的結局。

 

然而,石黑一雄在意的是大環境陰影下情感發生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在未來、家庭、社會關係都被剝奪的情況下,友情和愛情是支撐主角們最珍貴的信念。

 

石黑一雄在諾貝爾獲獎感言中提到在寫《別讓我走》時,相較於人物本身,他更關注於描述人物之間的關係。他發現只要人物關係真實、動態,人物自然而然就飽滿了。這種寫作思維很有效,主角三人在一起時的心理、動作和語言互動和雙人互動不同,不同的雙人組合之間的動態也有差別。這些不同之處使人物更多層次化,更貼切生活中的人。而且,一段人物關係的發展能同時展示兩三個人物的心理發展。

 

Kathy 和 Tommy 之間的愛情很純淨。兩人愛戀多年,是真正志趣相投的知交,但都沒有點破,只有在諾福克二人逛街時,Tommy 才在街邊小店買下 Kathy 丟失的磁帶送給她。最後二人雖然在一起,但對現實的認識以及 Tommy 迫在眉睫的死亡使得這份愛情轉換為深刻的友誼。他們的感情一直被時間或他人耽誤,顯得被動無力,但其實這影射出他們對人生隱忍的態度,他們不敢擁有太多,以免失去。

 

從夫人和 Miss Emily 口中得知真相後,Tommy 跑到荒郊野外,開始咆哮。Kathy 立馬追上他的步伐,在泥濘中緊緊地抱住了他。就像本書的名字,「never let me go」,雖然深陷不可逆的沼澤,雖然只有短暫的幾分鐘,他們做到了永遠不放開對方。

相較於這段愛情,Kathy 和 Ruth 之間的友情更複雜,令人唏噓。Kathy 從小羨慕 Ruth 的大膽直爽,Ruth 也喜歡 Kathy 的善解人意。Ruth 和 Tommy 在一起後,二人關係僵化,到了農舍,Kathy 更是反感 Ruth 對她的冷嘲熱諷,Ruth 討厭一直執著於 Hailsham 過往、理想化的 Kathy。她們激烈爭吵,離開農舍時不歡而散。但 Kathy 的善良,Ruth 的愧疚,以及死亡的急迫性使得兩人的友誼重拾了 Hailsham 時期的純真,二人開始回憶往日。她們的友情一開始 Ruth 單方面壓抑 Kathy,後面二人對峙,結尾二人意識到他們需要對方陪自己活著。

 

之前的所有情緒——歡樂、嫉妒、氣憤、和解——都在Ruth臨死之際渾然一體,化為信任。即將去世的 Ruth 毫無意識,身體扭動著。Kathy握著她的手,緊緊盯著她的眼睛。有一瞬間,Kathy 相信 Ruth 恢復了年輕時的堅定,她清醒地凝視著 Kathy,知道 Kathy 會去找 Tommy,去尋找夫人證明他們的愛。

她們不能徹底決裂,因為她們只有對方。

 

石黑一雄創造了一個與人類社會高度融合的複製人器官捐贈計劃的設定。他沒有直接展示大多數普通人類對捐贈項目的反應,讀者可以自己想像。

 

畫廊陳列的 Hailsham 學生的作品,展示了複製人與普通人一樣,有豐富的情感。這些作品會引起普通人類的同情,甚至在剝奪複製人器官時使他們感到不適。但在癌症面前,大部分人因為自私的天性,還是會選擇複製人的死亡而不是自己的死亡。為了減少內疚,他們說服自己複製人是實驗室的產品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可能大部分人是拒絕踏入畫廊,拒絕了解複製人的情感和一生的。

 

Ruth 一行在她的本體的辦公室外面窺視,之間隔著的玻璃代表了複製人和普通人相交之處,也象徵著他們之間看似微小但實際巨大的隔閡。同理,畫廊的目的是讓普通人了解複製人,實際上卻使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自私代替同情是可接受的人性,可怕的是,在這個世界中,普遍的自私卻導致複製人的死亡合法化、道德化。另外小部分人,如夫人和 Miss Emily,雖然內心受到了強烈的譴責,但微薄之力無法改變這個體系。潘多拉魔盒一打開,需要極大的成本關上它。

 

石黑一雄並不引導讀者仇恨這個無解的體系,而是想要防止有爭議的事件惡化為無解的狀態。所以我們需要倫理學,它會合理地推測新科技新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扼殺一切會因為人類自身利益和自私天性剝奪他人生命和健康的可能性。倫理學是潘多拉魔盒理論上的封條,從根本上不提供反倫理的選擇。

 

《別讓我走》不像《贖罪》,它的悲傷、脆弱和無助不是一觸即燃的,而是被緩緩釋放的。在石黑一雄的這部小說中,人性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就像一塊巧克力,夾在指尖之間時會立即融化。

 

 

*這本書細節和寫作手法極其多,無法全盤託出。非常推薦各位去讀原著或翻譯版本。

*配圖來自2010年上映的電影《別讓我走》。

相關焦點

  • 《別讓我走》:何為人性
    本書作者是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日裔英籍,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Kathy、Ruth 和 Tommy 作為 Hailsham 出身的複製人,既有主流人類的成長環境,也有主流複製人的身份,但不屬於任何主流。他們在出生時就被規劃好人生,不知情的他們反而對人生抱有希望,他們以為社會需要自己的思想、勤奮和創造力,而他們被需要的是器官。
  • 《別讓我走》:石黑一雄的懷舊科幻
    > 電影《別讓我走
  • 廣識 《別讓我走》原著小說及改編電影導覽
    然而,《別讓我走》不只是好看而已,作者石黑一雄更是當代少見的、具有遼闊視野的小說家。一九五四年,石黑一雄出生於日本的長崎——這是一個多麼具有象徵意義的地點啊,自從近代以來,長崎就是一個因為海上貿易發達,而激湯出多元文化的無國界的地方。一九六〇年,石黑一雄移民英國,他在那兒成長,接受教育。
  • 《別讓我走》:我們是否就是複製人
    一部是獲得了布克獎的《長日留痕》,該片由愛瑪·湯普森和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並獲得第66屆奧斯卡獎8項提名;另一部則是科幻小說《別讓我走》,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科幻電影由「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凱拉·奈特莉和凱瑞·穆麗根主演。
  •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別讓我走》等作品簡介
    對文學沒那麼「資深」熱愛的人們則在心裡默默地問:石黑一雄是誰?就連石黑一雄自己都說,獲得該獎「是個被嚇到的驚喜」。  其實,與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有所不同,石黑一雄算得上是「出名要趁早」的一個典範。  石黑一雄的另一部小說《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又譯《千萬別丟下我》)採用回憶的方式,通過主人公凱西的回憶慢慢的敘述了如夢似幻的歲月。小說的背景設置在遠離人煙的黑爾舍姆,是英國的一所特殊的寄宿學校,學生們在這裡學習一些技能如畫畫之類的,由老師監管。其主要人物有三個:魯斯、湯米、凱西,他們之間發生了若即若離的關係與糾葛。
  • 石黑一雄「強大的情感力量」來自何方?
    文│傅小平  瑞典文學院給石黑一雄的頒獎詞稱,「他的小說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揭示了我們與世界虛幻的連接感之下的深淵。」我以為簡練、精確地概括出了石黑一雄創作的總體特點。201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那麼石黑一雄這種「強大的情感力量」來自何處?我覺得很重要的一方面,來自於他的回溯性敘事。石黑一雄幾乎所有的小說,都用了回憶的視角。
  • 簡·奧斯汀和卡夫卡融合之後就是石黑一雄的風格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的頒獎詞編者按  10月5日,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出, 獲獎者為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這是一位「燒冷灶」的作家,我感覺國內專業作家群似乎都對他不甚熟悉,出來講話的幾乎還沒有。
  • 詹姆斯·伍德 | 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
    詹姆斯·伍德在評價石黑一雄作品《別讓我走》時說:儘管《別讓我走》無疑對克隆做了大力鞭撻,可也並不足以給那些言必稱保衛「生命之文化」的保守或宗教人士帶來太多終極安慰。▼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文 | 【英】詹姆斯·伍德譯 | 馮曉初能夠在文學上也獲得成功的幻想或科幻小說著實難尋,無疑應當被視為珍寶——霍桑的《胎記》竄入我的腦海,H.G.威爾斯的《時光機器》,還有卡雷爾·恰佩克的一些故事。
  • 想知道為什麼我不喜歡石黑一雄?請讀他的書吧
    他似乎是個頗為神秘和遙遠的存在。此前,有一度,中國市面上買不到一本石黑一雄的書。面對記者,他這樣說:「我只是想『哇』。我太年輕了,不能贏得這樣的東西。但是我突然意識到我已經62歲,所以我是在獲獎作家的平均年齡。
  • 《別讓我走》新晉諾獎得主作品改編電影讓我毛骨悚然
    近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來自英國的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成功爆冷,以超低賠率逆轉今年大眾對諾獎花落誰家的預測盤。知道他,始於電影而非文本,七年前那部改編自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說的電影《別讓我走》曾在歐美電影圈掀起風暴,除了主角本身自帶的話題度外,更重要的是,石黑一雄的小說本身在歐美文學圈早就擁有極高的口碑,再加上小說所探討的有關複製人的倫理問題一直支配著人類的驕傲與恐懼,讓這部電影一誕生就受到萬眾矚目。
  • 《小夜曲》:石黑一雄的音樂短篇集
    他寫於1995年的《無法安慰》講了一個鋼琴家3天內的超現實經歷,2003年他寫了電影劇本《世界上最悲傷的音樂》,在2005年的《別讓我走》裡,女主人公卡西中學時代的一盤磁帶又成了推動情節的重要道具——這些似乎都在暗示,音樂是石黑一雄喜歡援引的元素。他最新的一本書是《小夜曲:音樂與黃昏五故事集》,也是他至今唯一的一本短篇小說集。
  • 《別讓我走》一部淡淡的憂傷,卻讓你狠狠的心疼的電影?
    十多年後的2010年,由石黑一雄再次出面編劇,導演了一部更為內斂而發人深省的電影《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足見亞裔思維的獨特視角已在世界電影的歷史舞臺上取得了特殊的關注度。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是英籍日裔小說家,於1954年出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民英國。雖然如此,其骨子裡源於東瀛的陰鬱並沒有因他國籍的轉變而消失殆盡。
  • 【日劇】別讓我走 わたしを離さないで (2016)
    別讓我走的劇情簡介 · · · · · ·  保科恭子(鈴木梨央 飾)、土井友彥(中川翼 飾)和酒井美和(芮成穗 飾)是就讀於「陽光學苑」的同學,這所學校建造在崇山峻岭之中,與世隔絕。幕後花絮—————————————————該劇改編自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說,是這部曾獲得布克獎的小說第一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在2010年,原被拍成英國電影,由新版凱瑞·穆裡根和凱拉·奈特莉主演;2014由蜷川幸雄改編成舞臺劇。
  •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石黑一雄首回應!大家別調侃村上春樹了,來看看石...
    村上春樹:石黑一雄作品「親切又自然」    這種根深蒂固的無歸屬感,影響著石黑一雄的語言:從表面看上去,他的文字平淡無奇,而實際上,於無聲處見驚雷,很多的情感,被刻意地壓制,被刻意地掩飾。  最初,石黑一雄用日語的敘事方式寫英文小說,達到一種故事人物仿佛在說日語的效果。之後,他意識到應該有一種可以超越翻譯的表達方式。
  • 奈特莉、穆裡根聯手 《別讓我走》深度探討人性
    凱拉·奈特莉、凱瑞·穆裡根、安德魯·加菲爾德         近日,根據石黑一雄新作改編的電影《別讓我走》放出幾張探班照,照片上可見凱拉·奈特莉、凱瑞·穆裡根和男主角安德魯·加菲三人組成親密的小團體讓人想起
  • 翁達傑和石黑一雄
    電影版《英國病人》劇照    而石黑一雄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畢竟是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日裔英國作家,由其小說《長日留痕》改編的那部頗有名氣的電影——《告別有情天》,也在很早以前便看過,總歸印象不深;也斷斷續續讀過他的幾本小說,仍然沒有在更深的層面上觸動到我
  • 石黑一雄:早在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你也許就看過他的作品(有作品試讀)
    文|戴雅婷 「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回憶模糊不清,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生了什麼,而不是實際發生了什麼。」2017年10月5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7諾貝爾文學授予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
  • 獲諾獎數年後,石黑一雄終於出新書啦!
    但是石黑一雄的女兒覺得這個故事有一點悲傷。之後,石黑一雄與妻子交流時,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個「娃娃」也許可以是一個有思維和情感的機器人!這讓石黑一雄大受啟發,據此創作了《克拉拉與太陽》,也是石黑一雄在《莫失莫忘》之後,再次涉足科幻題材。石黑一雄表示,《莫失莫忘》和《克拉拉與太陽》探討了同一個問題,即真愛延緩或擊敗死亡的可能性。
  • 影評丨石黑一雄原著改編電影《別讓我走》
    影片信息《別讓我走》外文名 Never Let Me Go
  • 經典日劇《別讓我走》:所謂活下去只是一個謊言
    除了每天發新劇,部屋君也會不定期給大家推薦自己覺得不錯的經典日劇,今天是2016年綾瀨遙主演的《別讓我走》,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石黑一雄的原作, 編劇是《仁醫》、《白夜行》、《繼母與女兒的藍調》的森下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