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我走》新晉諾獎得主作品改編電影讓我毛骨悚然

2021-01-09 伍脊六獸

文/伍脊六獸特約作者:bb。

近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來自英國的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成功爆冷,以超低賠率逆轉今年大眾對諾獎花落誰家的預測盤。

知道他,始於電影而非文本,七年前那部改編自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說的電影《別讓我走》曾在歐美電影圈掀起風暴,除了主角本身自帶的話題度外,更重要的是,石黑一雄的小說本身在歐美文學圈早就擁有極高的口碑,再加上小說所探討的有關複製人的倫理問題一直支配著人類的驕傲與恐懼,讓這部電影一誕生就受到萬眾矚目。

不過看過之後基本可以說是失望的,整個觀影過程你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導演想要表達什麼,複製人的認命,無計可施,世界的無處遁逃,個體生命的默然反抗與尊嚴……這些宏大的思想本該變成《別讓我走》的厚度,但在導演的處理下,卻充滿矯情和無病呻吟。

片中複製人的情感鋪墊極為倉促,甚至沒法讓人全情投入,你只是覺得他們可憐,就像路過天橋看到一位乞討者所懷抱的那種廉價同情心,根本激不起任何的漣漪。電影的節奏同樣拖沓到讓人昏昏欲睡,本該是一個情感表達很飽滿的故事,最後的成品卻食之無味,關於這點,石黑一雄的小說本身就偏緩慢,從這裡也看出,文字要轉換成影像,並不是簡單copy就可以的。

雖然《別讓我走》有很多硬傷,但改編小說,尤其是這樣一部已經很成功的小說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你看,連庫伯利克這樣影史公認的擅長改編小說的導演,最成功的作品也往往取材自二流小說。

這樣一來,好像也就可以諒解導演了。坦白講,馬克羅曼尼克對小說中那種壓抑,絕望氛圍的還原還是很到位的,很容易讓你聯想到喬治奧威爾筆下那個被剝奪自由的世界。

電影中的三位主角凱西,露絲和湯米從小生活在一個名叫海爾森的寄宿學校,他們培養了深刻的友誼,一起度過整個少年時代。

然而與一般學校不一樣的事,海爾森裡住的小朋友全都是複製人,他們從一出生就背負起終結的命運,成年後必須將器官捐贈給他人,直至死亡。

中間則穿插著三人之間的愛情,凱西和露絲都愛湯米,湯米真正愛的是凱西,但卻跟露絲當了十年的戀人。

無意間三個人得知如果是真心相愛的情侶,能夠獲得緩捐的機會,也就是說,這對申請成功的情侶能夠將器官捐贈推遲四年,前提是畫作入選學校的藝廊。但露絲的存在讓這個計劃擱淺。

凱西後來做了看護,三個人漸行漸遠,再次相遇已是多年後,露絲和湯米都做了兩次捐贈,不同的是露絲已奄奄一息,而湯米則保持著比較健康的狀態。

露絲為了彌補自己對凱西湯米相愛卻無法在一起造成的傷害,告訴了他們緩捐的申請細節,兩人重燃希望精心挑選了數幅畫作找到了夫人和校長,她們卻告訴凱西湯米根本不存在緩捐。

這無異于晴天霹靂,然而他們根本就無力改變這一切。最終露絲和湯米都因為捐贈而終結,獨自一人的凱西也結束了看護工作,開始了第一次捐贈。

很多人最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這些人不逃走呢,他們本該受夠人類的控制,憤起反抗啊!這就是複製人最悲哀的地方,他們從小被灌輸的是「逃跑沒有好下場」「捐贈器官是一種使命」這樣的邏輯,手上戴著的電子手環時刻在提醒他們逃無可逃,漸漸這荒謬的命運變得跟按時吃的藥一樣平常。

複製人們就像溫水裡的青蛙,或許他們根本不覺得這無法掌控的人生有何危險,或許無數次的洗腦過後,他們早就習慣自己的身份,社會的分工:一群人用生命為另一群人的生命做嫁妝,無需理由,只因它是人類定下的規律。

在這裡,死亡剝離了悽美和浪漫,如同被格式化的硬碟,只是一個程序化的操作,不帶感情色彩。得知緩捐只是一場謊言的湯米站在黑夜中無望地哭吼,這一幕堪稱全片最心碎鏡頭,他試圖反抗什麼,但一個複製人VS全體人類?別鬧了。

他不過是傲慢人類的一顆棋子,棋子在棋盤上要往哪走自己是決定不了的,他們甚至比希臘神話裡的悲劇人物西西弗斯還要慘,後者至少能夠通過「推石上山」來化解無疾而終帶來的挫敗;複製人呢,他們只是等死,別無他法。

這一點也不科幻,有時想想現實中的生活何嘗不是這一景象的翻版。我們念書,考好學校,考公務員,然後結婚生子,變老死去,好像所謂複雜花樣百出的人生也可以被壓縮成幾個簡單的程序。

整個社會強加於我們的觀念和影響不也在默默給我們洗腦?那些成功學和心靈雞湯就是隱形的控制,以溫柔的方式,讓你臣服。久而久之,你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反倒信以為真,將它們奉為圭臬。

所以電影中湯米、凱西、露絲並未選擇逃跑的設定是最為高明和貼近現實的處理,我們都是最隱蔽的斯德哥爾摩症患者,習慣於最操蛋的人生,不願改變,形成依賴,最後自欺欺人愛上生活裡所有的缺點和弱點。從這個角度來說,逃跑與不逃跑又有何分別?真正的枷鎖不僅是外物,更存在於心中。

複製人的悲劇也反襯出人類的冷酷與自大。他們創造出的複製人也帶有七情六慾,也會愛,也會痛,但自私的人類選擇漠視,他們將複製人當作無生命的物品來對待,擅自規劃好他們的命運,創造一套系統來為自己的私利服務。

當湯米等一行複製人跑到市中心尋找本尊時,西裝革履的人類只是給他們拋去一個鄙夷不屑的眼神,何其傷人。人類自詡最智慧的物種,卻連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曉得,這讓他們整天叫囂各種平等看起來根本就是個笑話。

《別讓我走》不是一部能給出滿分的電影,但它傳達的內核卻值得我們深思。這或許也是石黑一雄能夠打敗眾多熱門拿下今年諾獎的最大原因,在越來越浮躁的現代科技社會,他對人類的告誡來得無比及時。

相關焦點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新華網德國林道7月1日電(記者唐志強)「不要害羞,無論是茶歇還是在其他社交場合,抓住機會去接觸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林道諾貝爾獎論壇委員會主席康特斯特·貝蒂娜·貝納多特1日對數百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學者呼籲。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
  •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別讓我走》等作品簡介
    這些作品讓石黑一雄收穫諾獎  這幾天文學青年的朋友圈早已被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刷屏了。對文學沒那麼「資深」熱愛的人們則在心裡默默地問:石黑一雄是誰?就連石黑一雄自己都說,獲得該獎「是個被嚇到的驚喜」。  其實,與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有所不同,石黑一雄算得上是「出名要趁早」的一個典範。
  • 福利 |電影音劇會《美麗心靈》,共享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天才故事
    >諾獎得主約翰·諾什的傳奇狂羈奔放,別具幽格還原數學天才暗黑與明亮的雙重人生故事梗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納什讀大學時即被稱為「高斯第二」,畢業時憑著教授推薦信中一句「這個學生是個天才」,來到了普林斯頓大學。
  • 新晉諾獎物理學和化學獎得主在研究什麼?看他們寫的科普書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僅有兩本詩集在中國出版,在國內儼然屬於「小眾」「冷門」。與之相對應的是,與文學相比更為曲高和寡的科學領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系列圖書卻一次押中6本新晉諾獎得主的作品,分別來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部分入選者作品電影改編
    也有了各種的紀念獎項,電影獎,文學獎莫不如是。反觀近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都有種跨屆。文學染指電影或音樂領域,19年的諾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是德國新浪潮四大將之一的維姆·文德斯鍾愛的改編作家。18年奧地利的奧爾加·託卡丘克的作品,被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 改編《糜骨之壤》。
  • 多名諾獎得主兒童文學作品首引進 讓孩子親近經典
    多名諾獎得主兒童文學作品首次引進,上海99讀書人布局出版品質童書引發業內關注   讓小孩子親近大經典,還要走多少步   「諾獎童書」系列《愛爾蘭童話故事》。(均99讀書人供圖)   ■本報記者 許暘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成人文學作品向來是圖書市場的寵兒。
  • 電影音劇會《美麗心靈》|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天才故事-廣州站
    法國數學博士後丶鋼琴家斯柔冰再現奧斯卡獲獎電影《美麗心靈》原型人物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2020-10-22 0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77諾獎得主聯名譴責抗議政府停止資助新冠科研機構
    77諾獎得主聯名譴責抗議政府停止資助新冠科研機構 2020-05-25 15:24:21 來源:人民網  |  作者:譚晶晶| 字號:A+ | A- 【77諾獎得主聯名譴責】77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日前聯名發表公開信,抗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近期停止資助從事冠狀病毒傳播研究的、曾與中國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的非政府組織「生態健康聯盟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丨諾獎得主可不像你想的那麼「老古板」
    如果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身邊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那諾獎歷史上最令人遺憾的事情莫過於,諾獎來了,而你卻在三天前離開了。  諾貝爾獎通常並不授予已故人士,由於評選委員會不知曉斯坦曼逝世,誤向已故者授獎,諾貝爾基金會認為這種情況類同於獲獎者在頒獎前逝世,因此決定不取消斯坦曼所獲獎項。
  • 又美又有才華的諾獎得主:我是一個母親,我也是個科學家
    你印象中的諾貝爾獎得主是不是這樣的?今年的諾獎得主打破陳規,畫風是這樣的▲法國社會科學家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Jennifer Doudna這和我們平時見到的實驗室的科學家也太不一樣了,神採奕奕的模樣,堪比電影明星 …本文的主人公Jennifer Doudna也不是孑然一身,為了科學放棄個人生活的人,出生於1964年的她,今年56歲了
  • 2015諾貝爾獎揭曉在即,盤點那些諾獎得主的爆笑之「最」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代表作品有《車諾比的悲鳴》《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車諾比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車諾比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 2020年諾獎得主揭曉,她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
    這可能是近年來最為冷門的諾獎得主了。而且,在2016年頒獎給鮑勃·迪倫之後,時隔短短四年又頒給一位美國詩人,給人以一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感覺,打破了大家默認的「地區輪轉」原則。 和往年一樣,對於出版行業來說,一年一度的諾獎又是「彩票開獎」時刻,今年「中獎」的世紀文景已經是連續兩年蟬聯了(去年是彼得·漢德克),難怪微博上有人調侃:這邊建議世紀文景的編輯直接轉行買彩票,應該能一步到位實現財富自由(大霧 去年押中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後浪文學編輯朱嶽在豆瓣上恭喜文景,表示:堅持文學價值投資才是正道。
  • 美國諾獎得主怎麼帶孩子?旅行、逛書店、打麻將
    上周,2004年諾獎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一家來杭州交流。介紹一下這個家—— 父親:弗蘭克維爾切克,麻省理工大學理論物理教授,諾獎得主;母親:貝琪迪瓦恩,普林斯頓大學工程碩士;大女兒:艾米迪維爾切克,哈佛大學有機生物及進化生物學博士,美國深泉學院教務長;還有一個小女兒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目前從事金融工作。
  • 《長日留痕》:石黑一雄,諾獎得主就是厲害,小說改成電影還獲獎
    《長日留痕》:石黑一雄,諾獎得主就是厲害,小說改成電影還獲獎所謂的名著,是有氣息的,一拿到這本書,我就心裡一沉,果然,波瀾壯闊的畫卷展開,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讓人感慨萬千,史蒂文斯把一生都獻給了管家的責任,沒有自我,也錯失了愛情,當他再次遇到肯頓小姐
  • 數十名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神的歸宿都是大神棍? | 雜·讀
    順著這個詞摸瓜,我驀然發現,很多昔日的諾獎大神們早已改弦易轍,輕則問道玄學,重則搞起偽學術、偽理論,有的乾脆走穴賺錢,加盟傳銷公司,收起了全球韭菜的智商稅。他用後來斬獲諾獎的基因技術,放大了一些過世名人的DNA,然後向廣大群眾兜售含有名人DNA的珠寶,瑪麗蓮·夢露、愛因斯坦什麼的,一個也沒落下。他還沒事兒搞搞「非虛構寫作」,堅信自己的人生曾有個「真·高光時刻」:
  •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 《科學家請回答2020》今日頭條上線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近日上線的《科學家請回答2020》系列視頻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系列由今日頭條科學頻道聯合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推出,頭條科普創作者連線對話科學家,聚焦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和科研成果,帶觀眾了解科學家大成就背後的小故事。
  • 無「叛逆」,不諾獎,那些「叛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
    2019年10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雙黃蛋」:Olga Tokarczuk(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獲了獎卻不能在本國新聞出現姓名;Peter Handke(彼得·漢德克),曾痛斥怒罵諾獎卻戲劇性地拿了這個獎。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咋舌的家族
    雷剛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鳳凰網科技 聯合出品什麼叫「牛X的人,很早就全家牛X了」、「家學淵源」、「家族基因」……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oger Penrose(羅傑·彭羅斯)就是最好的說明。
  • 【諾獎得主自稱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73歲的麥可·萊維特是...
    2020-11-01 22:52:59來源:FX168 【諾獎得主自稱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73歲的麥可·萊維特是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