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彈詞《玉蜻蜓》中有這麼一段情節。算命先生胡瞎子被金家請去問卜,老鄉鄰的女兒荷花正好在金家做丫頭,熱情招待。在等金大娘娘出來的檔口,荷花妹子一面搭瞎先生攀談,一面請他吃茶和茶點,四樣茶點裡有一樣就是「玉蘭片」。瞎先生那一階段窮得飯也吃不連牽,聽見吃是高興得非凡,一本正經準備吃一飽,卻吃到了放進嘴裡就化掉的「玉蘭片」,滿心歡喜頓時變作一腔無奈,吃一擔都吃不飽的喟嘆奪口而出,引人莞爾。
說書裡提到的「玉蘭片」,不是大家熟悉的閩、浙、贛、湘等地以筍片為原料製作的菜餚,而是真正用白玉蘭花瓣做成的一種茶食,現在的菜譜中叫「酥炸玉蘭」。
現代的酥炸玉蘭(圖片來自網絡)
玉蘭片在文人騷客嘴裡是「雅食」。明代太倉的王世貞在自己弇山園中的弇山堂前種了五株白玉蘭,花開時節,總要採擷將開未開的玉蘭花瓣,敷以麵粉,溫油炸制,待玉蘭花瓣微微泛黃,撈出來,蘸著蜂蜜來吃,「芳脆激齒」,想想也好吃。近代的周瘦鵑也很講究,1958年在《園藝雜談》一書中說「要是趁它開到五六分時,摘下花瓣洗淨,拖以麵糊,用麻油煎食,別有風味。 」
在普通百姓眼裡,玉蘭片只不過是一種好吃的時鮮小吃。清朝光緒年間的《吳郡歲華紀麗》記載,農曆二月裡,女眷們在虎丘山玉蘭房看玉蘭花時,喜歡拾起落在地上的花瓣,回家洗淨,拿麵粉蔗糖拌和,下油熬熟,做成的是一個個的「玉蘭餅」,文人的風雅消遣在這裡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活煙火。
「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須九畹始徵蘭」,白玉蘭純潔、高雅,「功名兩字總盼圖」的讀書人喜將自己的書齋喚作「玉蘭堂」,庭前種起玉蘭、海棠、牡丹、桂花,標榜清高的同時卻難忘「玉堂富貴」,蘇州的園林裡留存多處。如今,白玉蘭是蘇州的主要景觀綠化樹,飲馬橋頭、莫邪路畔,花開之季,朵朵潔白,縷縷蘭馨,真是「翠條多力引風長,點破銀花玉雪香」,美不勝收。
文:鄉村俚人 圖:水調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