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真的好嗎?其實我們也需要距離感~

2020-12-24 騰訊網

其實,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的距離感的!

就算是很好的朋友,

是親密的戀人,

也不要長時間保持太近,

給彼此一點自由空間~

你和朋友之間關係很好嗎?那你們之間的距離會很近嗎?有些人喜歡在與人談話間慢慢縮小之間的距離。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近越好?心理學告訴你真相。

01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個大閱覽室裡,當裡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實驗者便進去坐在他(她)旁邊,來測試他(她)的反應。

結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實驗者到別處坐下,還有人非常乾脆地說:「你想幹什麼?」

這個試驗一共測試了80個人,結果都相同: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一個主辦人在安排外交會談座位的時候,由於疏忽,在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中間,沒有放上一個茶几隔開。

結果坐在這兩張沙發上面的客人一直儘可能靠在沙發的外側扶手上,而且身體也經常後仰,顯得局促不安。

02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

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越近越好的,就是心理學所謂的「刺蝟原則」。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經過研究,認為人們彼此的自我空間範圍是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與他們所處的情境來決定的。

他劃分了四種距離。

第一是親密距離,是人際中最小的距離,也可以稱作零距離。在這個範圍內可以感受對方的氣息體溫,耳鬢廝磨,挽臂執手或者促膝談心,一般是愛侶或者最親密朋友之間的距離。

第二是個人距離,能夠握手及友好交談,是熟人的空間。

第三是社交距離,體現的是社交性或禮節性的距離,體現在工作場合與社交聚會上。

第四是公眾距離,一般是公開演說者與眾的距離,這個空間基本完全開放,人們可以相互之間不發生任何聯繫。

03

我剛認識一個男同學的時候,他就是很難搞清楚和別人的界限。聊天的時候對我們幾個剛認識的女生,他也表現的好似很熟稔一樣「動手動腳」的,讓我感覺很不舒服,因為那時候他還只是社交距離範圍,卻進入我的私人範圍,激起了我的反感。

這一點導致很長一段時間我對他都有偏見,直到後來因為做課題接觸多了,關係逐漸接近,進入熟人朋友圈子,我才消除了以前對他的看法。

如果你希望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首先就要注意距離問題。具有紳士風度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徵:尊重他人隱私,不經允許從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並且不會交淺言深。

如果是戀人,在二人世界之外也需要適當地給自己一個角落,留點空隙,如果兩個人完全親密無間,就會逐漸失去自我,將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問題。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深圳玩樂觀點。圖源網絡,與正文無關。

相關焦點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需要克制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剛開始看到的劇,剛開始是覺得題材好玩,想看看而已,後來慢慢的看著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什麼是壞人? 什麼是惡人? 有明確答案嗎?壞人在字典裡,一般意思是說一些從事不法活動的人,偷雞摸狗,施詐,陷害等等表示這些人品質惡劣。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公眾愛看什麼,媒體就要去報導什麼嗎?公眾知情權和被報導人隱私權之間的邊界如何劃定?媒體本身到底需不需要被監督管制?被誰管?怎麼管?新聞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公眾在網上發表言論的邊界在哪兒?言論自由就意味著可以隨意發言而不需負責嗎?怎麼看待鍵盤俠以正義之名行暴力之實?為什麼網絡輿論總是充滿戾氣?網絡民意是真正的民意嗎?
  • 爸爸吻了女兒一下,卻招來「異樣」眼光,父女之間需要距離感嗎?
    有些家庭,父女之間更像是朋友般,隨和、親近;而有一些家庭卻像上下級般,嚴苛、自律;還有少數家庭更像是仇人一般,厭惡、不願提及。無論是哪種家庭形態,其實展現的都是父親與女兒之間的相處模式。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父親,其實根本不知道,怎樣與女兒相處。
  • 心理學:與人相處時,為什麼要保持距離感?
    共性的友誼是連接彼此感情的潤滑劑,個性和距離感則是保持友誼穩定的基礎。於是,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人與人之間,距離太近是一種傷害了。02當我們踏入社會後,總會認識很多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有的人會走進你的生命裡,有的人終將會成為你生命裡的過客。
  • 情侶之間需要經常聊天嗎?很多人都不在意,其實感情是需要交流的
    她問我情侶之間需要經常或者是每天都去聊天嗎?可能是因為她正處在一個戀愛階段吧,所以才會問我這個問題。我當時沒有直接去回答她,只是問她如果你忽然有一天沒有和你的男朋友聯繫,那麼你的心裡就沒有覺得少了點什麼嗎?本來我以為她會回答我是少了點什麼,但是我沒有想到她會回答我即使有一天沒有聯繫他,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她對我的這個回答,讓我當時就一愣。
  • 和喜愛的人也要保持距離感
    不管對方有多愛自黑,有多少次說起自己丑爆了,你都不要真的以為他是那麼認為,並拿他的自黑去黑他。▲文∣韋娜▲摘自《不認命,就拼命》1一個早晨,曉蝶給身邊的同事講她昨晚做了一夜的夢,夢見她和一個喜歡的人走在一起,那個夢境是那麼幸福,曉蝶不想醒來,想活在夢裡,她甚至不想上班。
  • 我們與人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犯罪是僅僅讓人聯想到就脊背發涼的詞語,與其相關的是殺戮與血腥。那輿論呢,它看似是我們了解和感知這個世界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將它和犯罪聯繫在一起,它的邪惡程度恐怕遠在犯罪之上。刑法中包含的原則之一是罪責自負原則,它是指由犯罪者本人承擔刑事責任而不株及他人。但這部作品揭示了一個真相:犯罪者的家人真的能不受牽連而正常的生活嗎?不能,因為輿論。
  • 好的關係,都有距離感
    安迪說:小邱和應勤的事情,我認為我們可以適當的提醒,但是不能干涉,朋友之間,要懂得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只有在最困難的時候再伸出援手。關關問:那看著瑩瑩走錯路咱們也不管嗎?安迪說:不管,很多的幹涉都是打著愛和關心的名號,他們是成年人,一定要讓他們懂得,要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承擔後果。
  • 時間與距離就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淡不?
    以前宿舍第一個結婚的妹子,自己獨自跨越城市,就為了看她最美的瞬間,但是現在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精力下降,如果是一個城市會送上祝福,如果需要跨越城市就直接網絡祝福加上紅包了。大家之間的感情淡了嗎?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 樹木真的會像人一樣「保持社交距離」嗎?
    最近,在國外社交軟體上,有一對因為疫情決定向對方表達心意的情侶,也因要保持社交距離而產生種種誤會。這段視頻反映了一個現實:雖然人與人之間本來就需要保持社交距離,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被越拉越大。
  • 人與人的距離
    15釐米~44釐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長談。44釐米以內,在異性,只限於戀人、夫妻之間,在同性別之間,往往只限於貼心朋友。2. 個人距離:46釐米~122釐米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較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3.
  • 人到中年:為什麼跟老婆越來越有距離感?這三個男人說了實話
    導讀:人到中年:為什麼跟老婆越來越有距離感?這三個男人說了實話有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人這一輩子跟自己在一起時間最長的是誰呢,是自己的父母嗎?是自己的子女嗎?可想而知都不是而是自己的伴侶,所以選擇伴侶和怎樣與伴侶相處,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關係著我們的一輩子是不是幸福?
  • 從親密無間到一別兩寬,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
    不只是這一對,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看過了太多分分合合,曾經令人羨煞無比的恩愛情侶,從親密無間到一別兩寬,從你儂我儂到勞燕分飛。無論他們分手的方式有多體面,都讓我們對情感變得越來越沒有把握。世事無常,再恩愛的感情也不敢保證能走到最後。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距離,是價值觀
    人跟人之間的區別在哪裡?有的說是家庭背景,也有人的說是一個人的地位身份,不管怎樣是無法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的,不僅是體貌象徵的不同,更大的是人的思想境遇的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跟人之間產生的距離也就會慢慢的變大,因為人見過的世界,經歷過的事情都成為人對這個世界產生不一樣的認知。
  • 「沒有距離感的人生,是一場災難!」
    《好的孤獨》中有這樣一段話:「人與人,就像兩個王國,各自應當保持著寬闊、自然而舒適的疆域,甚至在疆域之間,要有一個中立地帶。」而這中立地帶,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世間種種情感,貴在有尺有度。如果沒了距離感,再好的感情,都會變成一場災難。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好的關係,永遠是保持這三種「距離」
    因此,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您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說話時,您應該保持沉默或保持沉默。這是一種使人們感到放鬆和放鬆的親和力。 因此,無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麼好,他們都應保持適當的距離,以便受到更多人的青睞。必須保持這三個距離。
  • 為什麼表面上性格很好、很有禮貌的人,反而讓人感覺很有距離感?
    ——諸葛亮人際交往是我們生而為人,一生都需要學習的修行。友好的待人處事,不僅可以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同時還可以促進自己朋友關係的和諧。那一刻我懂了,你對別人傾心的付出的友好,並不一定會被人用心珍惜的!於是我也開始平易近人,但是我會選擇下意識的選擇保持一段距離!誰不怕受傷呢?所以,我也需要保護好自己。
  • 潯電影|《姜子牙》真的很有距離感嗎?
    太接地氣的還原會被人說成失真,保留過多神性的還原會被詬病為形式主義。 但這次姜子牙由神到人的轉變,筆者覺得剛剛好。 電影中姜子牙的核心氣質是喪和反骨。 喪,很直觀。從他破爛的衣衫、漸生白髮的鬢角、頹廢的眼神等都能看出。
  • 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與這「五個人」保持適當的距離,真聰明
    作者/芨芨草 【文圖原創】 人們總喜歡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關係好的人。無間,就是沒有間隙,就像是兩個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姿態。 然後,親密無間就真的是好事嗎?不,不是的,「這世上的感情,唯有保持距離才能永不腐朽」。親密無間,只會讓感情屏息,而不能長久。保持一定的距離,創造距離的美感,才有可能讓感情日久而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