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3年,山西雁門關,蕭峰在遼宋兩撥人面前自盡,年僅33歲,英雄落幕,悲歌四起。他並不是一個真實人物,卻由於《天龍八部》的故事而廣為人知。蕭峰本是契丹人,從小卻生長於中原漢人文化環境之中。金庸用他的悲劇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公元1000年左右,中華大地上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與和解。在小說中,蕭峰以一己之力量與智慧阻擋了遼軍南下,得到了遼主耶律洪基的承諾:在他有生之年,宋遼永不開戰。
但小說終究不免失真,其實宋遼之間在當時已維持了一段長期的和平狀態,這一局面的出現有賴於一個協約:澶淵之盟【指北宋與契丹(遼朝)之間於公元1005年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訂立的和約】。這雖部分宋人認為是「城下之盟」,今日卻應該用更宏大的視野去認識它。
盟約締結於1005年,距今剛好1000年左右的時間。客觀上,它使得宋遼之間在此後的120年間和平共處,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了此前未有的高峰,大遼也進入了其輝煌時代。在這一盟約背後,有一位中國歷史上傑出女性在起作用,她就是大遼太后蕭燕燕。最近播出並引起熱議的《燕雲臺》便是以蕭燕燕的故事為藍本而創作的電視劇。
歷史學家蒙曼認為,蕭燕燕是一個在愛情和事業上都很成功的女人,她「進可攻,退可守」,是中國歷史上活得最為瀟灑的女子之一。
不過蕭燕燕的故事有很多令人誤解和懷疑的地方,其背後又有著特殊的文化背景,這是有待我們深入歷史現場進行分析與研究的。
歷史記載是我們認識歷史人物的第一手材料,關於蕭燕燕,我們可以從《遼史》、《契丹國志》等史籍中了解,一旦將目光聚焦於這些資料,蕭燕燕身上的風花雪月色彩就需要褪去一些,一位女政治家的形象如在眼前。蕭燕燕的崛起,與大遼女性政治參與度較高的大背景有關,這顯然與受到儒家影響的中原王朝有很大不同。
大遼女性往往豪邁自由,甚至可領兵打仗。在《燕雲臺》劇中,蕭燕燕的榜樣,是大遼的一位政治女強人述律平,她是耶律阿保機的皇后,在阿保機身故之後,一段時間內,她幾乎決定了大遼的政治走向。《契丹國志》中,蕭燕燕的大姐便是一位女將軍形象。她在丈夫太平王死後,曾領兵三萬鎮守於國門西陲,當時整個部族武力兇猛,可見其軍事才能。由此可知,在遼的政治格局中,並沒有將女性排除在外。對女性從事政治、軍事活動的包容,成為遼的一大特色。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蕭燕燕參與到政治,乃至於親自統兵打仗都不會受到質疑。在其夫耶律賢(即遼景宗)在位之時,蕭燕燕已涉足政治。歷史記載,景宗身體孱弱,因此處理政事之時,不得不仰仗蕭燕燕,形成一種兩人共治的景象。耶律賢還曾告諭史館學士,稱蕭燕燕也可以稱為「朕」,並成為定式,類似於唐高宗時期的「二聖」局面。
蕭燕燕的兒子遼聖宗繼位的時候才12歲,她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實際上決斷一切。《遼史》中提到,蕭燕燕奉遺詔攝政,詔諭諸道,也就是說她掌握了遼的最高權力。
我們可以注意一下「柴冊禮」的舉行問題,這是大遼皇帝的即位儀式,按以前的傳統,老皇帝去世之後,新皇帝一登基,立馬就要舉行柴冊禮,相當於宣告掌握了實權。但是蕭燕燕的兒子是在他當了27年皇帝之後,蕭燕燕去世的前一個月,才舉行的柴冊禮。這說明,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蕭燕燕才放權。正是因為對權力的絕對掌握,我們應該更多將蕭燕燕當成一個政治人物,至於其花邊故事,放在歷史的語境裡,這既合理,又別有解釋的空間。
關於蕭燕燕,從古至今,最為人樂道的就是她和一位大臣的關係。這段愛情故事在她生前就傳得撲朔迷離,故事的男主角名叫韓德讓,當時與後世的記載中,為了豐滿這個愛情故事,還傳言二人曾早定婚姻。
這些資料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元末書商編寫的《契丹國志》,書中對這段關係大事渲染,雖不無「賣書」的嫌疑,卻也有一定的根據,其根據便是當時宋人對大遼朝政的刺探所得,根據一些記載,二人已經出雙入對。
史學界對韓德讓與蕭燕燕的關係並無定論。然而如果了解遼文化,就會明白,二人即便發展出男女關係也是可以理解的。當時遼人婚戀觀較為自由,結了婚可以離婚,更不要說丈夫死後女子的再選擇問題了。根據《遼史》記載,處於權力頂層的女性群體,比如公主,就多有離婚再嫁的。有一位叫淑哥的公主,下嫁給漢人盧俊,因關係不好而離婚,最後改嫁契丹人蕭神奴。淑哥只嫁了兩次,蕭燕燕的孫女嚴母堇總共嫁了四次才安定下來。
正是因為自由,可以掌握自己身體,所以大遼女性才會有更多從心所欲的選擇。世人多如此,也便不會太苛責蕭燕燕。故而蕭燕燕與韓德讓的花邊故事就算是真的,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也是合理的,對於兩人在遼人心目中的形象並無什麼影響。
不過二人的關係並非僅僅是愛情這麼簡單,從政治上考量,則大有文章。當初,蕭燕燕丈夫死後,面對部族武力強大、邊境幹戈擾攘的現實,蕭燕燕面臨一個抉擇。《權力的遊戲中》,瑟曦選擇了依靠後族,即來自娘家的家族力量,蕭燕燕面對的情況卻更為複雜。史書記載,這時候蕭燕燕聯絡了兩個人,一個是耶律斜軫,一個是韓德讓。
耶律斜軫當時是南院大王,節制西南面諸軍,手握實權,他本是蕭燕燕之父舉薦發跡,可看做耶律家族的代表。韓德讓能與耶律斜軫相提並論,斷然不只是因為他和蕭燕燕的緋聞,還因為他背後的漢人實力。韓氏一族,從韓知古(官至中書令,為阿保機功臣之一)開始經營,到韓德讓時,已經成為大遼第三大家族,僅次於耶律氏與蕭氏。遼更多是一個漢與契丹的聯合政府,只是這一點常常被當時人也好、後人也好所忽略。在遼政權中,漢人手裡握有很大權力,從阿保機建國起,他們就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韓氏一族則是漢人勢力的最典型代表。
顯然,如果蕭燕燕只是個普通女子,她的愛情故事也就沒那麼多人關注,而她既然是能夠決定一個王朝命運的人,那她的愛情就不會那麼簡單,我們需要從社會、政治的全方位去認識。故而,韓德讓與蕭燕燕的關係在男女之情之外,更多是政治權力的一次強強聯合。
遼政權與遼文化是比較融合的,韓德讓與蕭燕燕的關係只是這種融合特性的一個縮影,然而遼文化常常被很多人窄化為遊牧文化,這是不準確的,正確認識其融合特色無疑對現代有很大啟發意義。
今天在北京通州地區可以看到許多遼文化的遺蹟,如蕭太后橋、蕭太后河,並建有一座蕭太后博物館。其所在地區,古代統稱為燕雲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地區),它是由大遼實際控制的,並成為當時宋遼之間爭奪的一個焦點。在中原正統王朝視野下,燕雲十六州理應屬於漢人政權,其實這與史實並不相符。燕雲地區很早就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錯地帶,大量北方遊牧族群不斷遷入,在與中原農耕人口頻繁的交融,形成了農牧兼具的文化特色。他們可農可牧,在認同上也是複雜的。面對強大政權,他們總會有一種利益抉擇。遼朝強大以後,他們臣服於遼,金朝強大以後則順從金朝,蒙古來了以後便追隨蒙古,並無常性。
△ 蕭太后河
據相關史料顯示,蕭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運河, 位於京城的東南部,因遼蕭太后主持開挖而得名,始於統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為國都以來最早的漕運河,最初是為運送軍糧所用,後成為皇家漕運的重要航道。
在契丹人佔有這一地區之後,漢人形成了一種政治勢力。契丹是一個遊牧民族,所採取的是一種遊牧體制,如何管理這一地區?這就要從大遼特有的因俗而治的特點來討論了,這也是大遼政治制度比較靈活的體現。在漢人居多的燕雲地區推行郡縣制度;在草原上仍然實行傳統的遊牧方式,甚至皇帝也是在遊牧狀態;而在渤海則建立了一個有自主管轄權力的政權;在更北方的地區只設立一個行政長官,那些部族只要表示臣服就可以了。在遼代的這種政治框架下,每一個地區的傳統政治模式都得到尊重,如此才維持了王朝的長期穩定。
不過,中國歷史長期有一種「正統論」、「華夷之辯」的傳統話語,遊牧民族的文化常被描述為「野蠻」「落後」的,而遊牧者是失語的。因此遼文化的融合特徵往往被忽略,僅僅被當成一個北方遊牧政權。看不到這一點,也就看不到大遼文化在今天的啟發意義。
△ 蕭綽(蕭太后)銀幣
199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傑出歷史人物紀念幣(第九組)金銀幣一套,為國家法定貨幣。幣面上,圓頂的帳篷代表了遊牧文明,高聳的城牆代表了農業文明,說明遼國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遊牧文明與農業文明、契丹族與漢族和諧共存。
在普通大眾對大遼歷史文化較為陌生的現狀下,電視劇《燕雲臺》一定程度上可以讓觀眾更準確了解大遼文化。
劇中人物服裝有很多是根據墓葬考古復原的,這讓我們看到遼人的穿著並不都是皮衣、袍子這些很粗獷的北方民族服裝,也可以很精美。皇帝戴的冠,也是根據遼代貴族墓葬中的細節一點點還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器物的呈現不再是獵奇的,而是在一個共同的中國史語境中的。同時,劇中的遼人禮儀也大多參考了《遼史·禮志》與當時宋人對遼人的行事方式的記錄。
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現有格局下,我們在用現代文明視角去看待北方民族歷史文化的時候,應該多一層包容的心態。大遼的歷史告訴我們,歷史上各種文明是可以互相和諧相處的,為什麼今天反而不能了呢?社會學家費孝通的「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觀點,或許會對我們用更寬廣的視角理解10-13世紀的中國史與多元文明有一定啟發意義。
(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製:高效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毛思雨
作者:維爾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