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國產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絕對算得上是良心之作,自2007年首播以來,以9.7的高評分長期霸佔榜首。既然是好劇,自然有其好的千般道理,萬種理由,今天,咱們且拋開劇中波詭雲譎的權謀政爭和智計百出的陰謀詭計,且說說其中的一宗小物什,這宗物什在劇中僅是一件小道具,但若的眼當時的世界,卻引動了無數英雄浪子以滿腔的豪情熱血義無反顧的撲進那浩瀚無邊的大洋,且前赴後繼,並由此開創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大時代。
我們先看看究竟是什麼物什擁有如此大的魔力。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劇照
劇中,嘉靖45年春節前夕,海瑞出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海瑞出任這一職位其實是被人設計,海大人為官清廉,為人耿直,屢屢不遵守官場潛規則,讓他老人家的上官們且是狼狽了幾位。於是,便有高人設計他來頂一個大雷,而這個大雷將在他的戶部主事任上劈落。春節前三天,京城的官員們便在戶部廣盈庫前排起了長隊。他們都是來領這一年來所拖欠的薪俸的。沒錯,大明的官員不僅薪俸低,而且還欠薪。嘉靖四十五年,朝廷的財政狀況十分不樂觀,官員欠薪從年初就開始了,雖然戶部也竭力輾轉騰挪,多方籌措,到年底仍然是欠下了京城官員們半年多的薪俸。而年關已到眼前,戶部再無餘地拖延,也只有抱著醜媳婦總得見婆娘的念頭硬著頭皮發放祿米。在有心人的設計下,海瑞便在主持發放祿米的戶部官員中。既然鋪陳了好久,又有高人設計,祿米發放當然不會順利嘍。劇中借海瑞與國子監司業李清源的對話交代了此次祿米發放僅有每人兩鬥米,兩升胡椒,十吊銅錢,並交代了這些物什僅值三兩紋銀(小說中是五兩),但李大人的欠薪卻達到了二十兩之多。於是,李大人發出了就這麼點東西怎麼過得了年的悲嘆,隨後帶領眾官員砸了廣盈庫並直接引發了後續西苑禁門前眾官員與嘉靖帝的對峙等等一系列精彩又刺激的劇情。
拋開米和銅錢不談,捧著兩升胡椒過不了春節,這話若是傳到李大人的西方同行們耳中,恐怕得是另一種感覺:都是統治者,炫富至於如此這般的赤裸裸與野蠻嗎?!
攪風攪雨的胡椒
我們今天要說的那宗小物什,便是胡椒。此時是1566年,大航海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了半個世紀有多,東(中國和印度以及沿岸諸島)西(主要指歐洲)方已經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聯繫。雙方聯繫的主要方式便是貿易,而貿易的標的,除去中國的絲茶瓷之外便是東南亞的香料,而在諸多香料之中,胡椒又是最重要也最受青睞的物什。
艱難的大航海時代
歐洲自古羅馬時期便已經品嘗到了胡椒的味道,這種能夠引燃味覺的奇妙感覺令羅馬人及其後來的統治族群完全不能自拔,而胡椒也一直是陸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之一。但陸路運輸的有限運力和長途風險以及無數中間商的層層加價使得胡椒運到歐洲時已經價比金銀,在胡椒貿易中甚至發生過往胡椒裡面摻雜銀屑以增加重量的「弄虛作假」行為。尤其是14世紀奧斯帝國的興起幾乎壟斷了東西方貿易的陸上通道,這使得歐洲對於東方商品的需求長期處於極度饑渴狀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巨量的財富被揮霍到了對香料的需求上。迫於巨大的財政壓力和對東方財富,尤其是香料的渴求,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首資助的一批又一批的探險家踏上了從海上尋找東方財富之地的徵程,這便是大航海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大航海是由歐洲人香料的渴求而被激活的。15世紀初,他們成功了,並且建立與東方的直接的海上聯繫。整船整船的香料被運到歐洲,但歐洲人對胡椒的熱衷似乎已經烙印到了骨子裡。胡椒一度成為貴族身份的象徵,要評價一個家族是否為真正的貴族,其硬指標之一便是「他家裡有沒有胡椒」。在社會經濟層面,胡椒甚至成為了如金銀一樣「天生的貨幣」,在中世紀的歐洲,胡椒不僅被廣泛作為市場交易的一般等價物,甚至一些國家的稅收也可以用胡椒繳納,在西方文化中有peppercorn rent的詞彙,意為「胡椒租金」。胡椒作為貨幣的慣例一直延續到上世紀。
1976年現在的伊莉 莎白女王訪美,在紐約的一所教堂內接收了279粒胡椒,以此以此作為美國所欠下的279年的租金,租金為一年一粒,算是了結了一樁公案。雖說胡椒租金的儀式大於實際,但也反應了胡椒在西方文化中的超然地位。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到16世紀下半頁,雖說東西方已經有相對暢通的海上貿易線,但由於葡萄牙西班牙與先後崛起的英國和荷蘭的利益衝突日益激烈,雙方不約而同的以破壞對方海上貿易為手段來打擊對方,所以,胡椒這樣的高級香料並沒有走入尋常百姓家,而是一直延續著中世紀那樣的傳奇故事。這一局面直到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香料貿易才得以緩解。
而明朝的中國,胡椒雖然同樣價值不菲,但相比歐洲卻是另一番光景。
東西方都為之瘋狂的香料
中國相當長時期內胡椒也有著相當超然的地位。比如唐朝宰相元載被抄家後抄得胡椒800石,約合現在64噸。64噸胡椒,你倒是準備燉多少肉啊。這一局面到明朝時已經大有緩解。明朝雖然長期奉行海禁政策,但那是對民間貿易的限制。官方所主導的朝貢貿易體系幾乎貫穿了整個王朝的始終,而東南亞各國的主要輸出商品正是各種香料。
據《明史》載:(洪武)二十年(真臘等)貢胡椒一萬斤、蘇木一萬斤。帝遣官厚報之。
二十三,年貢蘇木、胡椒、降香十七萬斤。
而鄭和下西洋所帶回來的香料更是數以百萬斤計。
鄭和下西洋上貨出海
有大量且穩定的香料輸入,尤其是明朝與東南亞各國的海上貿易本質上屬於一種近洋運輸,相對西歐不僅在航程上短得多,更規避了遠洋航行的巨大風險,遠洋風浪遠不是近洋所能比擬的。少了許多損耗成本,其到岸價格當然比歐洲要優惠得多。胡椒在明朝雖然價格同樣不菲,但至少不再是所謂「貴族身份的標誌」。以明朝社會為背景的長篇巨著《金瓶梅》中便有這樣的記載。
李瓶兒:「奴這床後茶葉箱內,還藏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蠟、兩罐子水銀、八十斤胡椒。」
西門大官人將這批物資變現後得銀380兩,可見,此時對於尋常富裕人家來說,胡椒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物什了。
胡椒,由於其獨特的味覺感受在東西方都獲得了青睞,又由於東西方不同的地緣條件和經濟形態,而在富貴中各有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李清源大人們手捧著兩升胡椒而悲嘆過不了年,而歐洲人則要頓足捶胸大呼奢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