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藏美味。
熱拌蹄花
兔兒面
球溪河鯰魚
□九吃文/圖
關於資中的鄉情鄉味,零零散散寫過一些。
這次陪同河南衛視回資中拍攝《老家的味道》,又有了閒言碎語記幾筆的念想。
作為文化歷史古城,資中建縣有兩千多年。網上資料很多,這裡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資中文廟,裡面大成殿內的孔子像,是全國獨有的一尊站像。資中是孔子老師萇弘的故鄉,尊師重教,故不能坐。
七孔照壁也是資中文廟七絕之一,照壁由雲海波濤、蟹蝦魚龍、坊塔石樹、魚躍龍門等組成。其他地方的魚躍龍門都是鯉魚跳,而這裡卻是鯰魚,你說怪不怪?
說怪也不怪,這得從資中最具特色的名菜球溪河鯰魚說起。
球溪河鯰魚,和成渝沿線的辣子雞、酸菜魚、璧山兔、郵亭鯽魚等江湖菜差不多同時期興起,都是典型的公路經濟。最初只是在當地小店製作,沒什麼名氣,因為南來北往的司機口口相傳而上了江湖榜。
據說最早做鯰魚菜的並不是球溪,而是相鄰十餘公裡的漁溪天馬山。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反而球溪河鯰魚叫響了,從此約定俗成。就如烤魚最早源於巫山,後來在全國反而是萬州烤魚叫得最響。
陰差陽錯,有些事說不清、道不明,也沒太大必要去深究,畢竟這兩鎮土挨土、田連田。
這次通過朋友關係,聯繫了漁溪天馬山一家據說做得較早的鯰魚店,事先說明不會收費,且菜金照付,只希望配合拍攝,但臨到要拍的前一天再確定時,對方卻支支吾吾。
不勉強,轉道去球溪,下高速,公路兩邊就是十多家鯰魚店。
隨便選了一家,店主嬢嬢非常熱情,不但配合拍攝,而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世間萬物,看似偶然,卻往往又是必然。
資中盛產鯰魚,但很不好捕,記得小時候,往往在水庫堰池清塘時,才能從底部的淤泥裡捕撈出來。依稀記得最早土產的都是鬍子鯰,有六根鬍鬚。而現在流行的都是大口鯰,有兩根明顯的長鬍鬚。誰更好,好像也說不上,反正都是無鱗魚,口感差不多。關鍵還是做法。
殺魚的大姐手腳麻利,噹噹當,幾刀就把魚身斬成了條。
魚條要先加鹽灠味。她解釋道,一定要用手抓出涎液,然後才能加啤酒和紅苕澱粉抓勻。
掌勺的嬢嬢做了三十年的魚,說是從父親那裡學來的手藝。邊做邊向我們介紹秘笈,毫不保留。
如何試炸魚的油溫?用勺子舀起燒燙的油,淋在魚上面,聽音辨溫度。
碼魚的澱粉要不多不少,炸完魚肉後,油乾乾淨淨,一丁點粉都不掉進去。
燒魚的料並不複雜,無非是姜蒜、豆瓣、泡菜等簡單幾樣,但如何炒卻是關鍵,一定要慢火炒出香味。
燒魚要加兩次醋,炒料時加,起鍋前加,千萬不要加醬油……
「看到簡單,你們回城也做不出這種味道!」「城裡用的是自來水,我們用的是井水。」
一方水土做一方菜。
球溪河鯰魚不是具體的一道菜,而是一個品類,其外形特徵是用大搪瓷茶盤盛裝,粗獷豪放。
店主嬢嬢炒了一鍋料,卻能煮出家常、麻辣、香辣三種味道。最先出鍋的是家常,重加紅油和花椒麵,就是麻辣。裝盤後,再倒入熗香的幹辣椒節和花椒,則是香辣。看到有外地朋友,嬢嬢還特別做了一鍋酸菜味。
我們點了兩條魚,差點10斤(每斤68元),整整做了四大盤,外加一盆魚頭豆腐湯,人均也就70元左右,吃得非常過癮。最受好評的,當然是香辣味。
以前都是在高速路上瞄眼球溪鎮,這次專門驅車到鎮上的河邊轉了圈,紅磚房傍河而建。細雨微風,景色很美。
資中、自貢一帶,以前農村家家都養兔。小時候,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書包、背著背篼去山坡割兔兒草。資中鄉下對家畜家禽,通常後面帶個兒字,豬兒狗兒貓兒牛兒鵝兒羊兒鴨兒。雞例外,叫雞娃子。
養得多,自然吃得也多。
兔兒面是城裡的做法。第一次看到現場炒料,是2007年在資中城裡的小東十七。後面路過縣城也偶爾吃,但並沒有太深的印象。
這次因為拍攝,特意問了同是資中老鄉的劉乾坤。他推薦了經常吃的「手拉手」。
環境非常老舊,尤其旁邊那條巷子,完全是我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第一次進縣城的那種記憶。看到這場景也就感嘆下,懷念過去純粹無病呻吟地假打。記得多年前去某古鎮採訪,有人感嘆說那些老房子多好多好,千萬要保留。房主聽了,冷笑一聲,「這麼好,讓你們用城裡的房來換嘛!」不要說換房,住上幾天都可能受不了。
老闆姓王,非常隨和,說自己在這開了很多年,來的都是老買主。
那鍋提前燒好的兔兒,湯味協調柔和,不是以前吃過的那般大麻大辣。兔肉酥香軟爛,脫骨,以前吃過都比較幹硬,足見功力深厚。
成都多數麵館,習慣用棒棒面,麵條粗如筷尖,煮製時間長,內部不易入味。
資中兔兒面,用的是細面(內江的牛肉麵,用的也是這種細面)。煮製時間短,口感筋道,同時也更入味。
其他地方的麵條,上桌前要撒些許蔥花點綴,資中兔兒面加的卻是韭黃節,這也是特色之一。
資中麵館,除了兔兒面,還會賣水粉。現出的紅苕粉特別軟滑,除了可以加燒好的兔肉臊子,還要加酥豌豆,又多了一層口感。
次日,還吃了小東十七的一家分店。味道的協調度和厚度,感覺不如手拉手,但在經營方面卻另有一手。「買主,吃雙臊哇!」「買主,再來碗豆漿哇!」熱情得讓你不好拒絕。加份雜醬臊子,來碗豆漿,消費就多了四分之一,會做生意。
看到來的這群客人中有人是外地口音,店家馬上拿出外賣麻辣兔丁給我們試味,萬一買上幾袋,又是筆大生意。
我對資中縣城其實不熟,吃過的館子極少,荷花飯店是例外。
最近幾年,只要飯點時間路過縣城,都會去吃一頓。必點的有三道:熱拌蹄花、麻辣牛肉和風蘿蔔滑肉。
熱拌蹄花是招牌中的招牌,我知道有成都的老闆專門去學習考察。
燉的蹄花一定要,入口即融。而拌的蹄花則要求脆爽,煮到一定程度,要撈出來衝水,如此反覆,方能熟透且脆爽,趁熱拌,更入味。除了重用姜蒜米,還得加小米辣和醋,酸爽鮮辣,越吃越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