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地瓜豐收 集體經濟增收

2021-01-17 騰訊網

雲柳地瓜大豐收

國慶期間,臺安縣新臺鎮雲柳村的村民也沒閒著,他們正忙著收穫村集體的40畝地瓜。雲柳村大多是沙土地,由於不存水易乾旱,原來種植玉米產量不高效益不好,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調整種植結構,開始種植優質品種地瓜,經過幾年的嘗試,雲柳沙甸地瓜在市場打出名氣,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嘗到甜頭的雲柳人,為地瓜註冊了商標,並探索進行精深加工,走品牌提升價值之路。

今年,雲柳地瓜種植面積擴大到40畝,經過精心的田間管理,再加上今年乾旱的氣候,地瓜品質更好。國慶期間開始進入收穫期,每畝產量2500公斤,總產量可達10萬公斤,每公斤可賣到5元,僅此村集體就可增加純收入24萬元。村集體還將一部分地瓜進行儲存,加工成無任何添加劑的地瓜幹,實現效益的更大化。從粗放經營到精細加工,雲柳沙甸地瓜以品牌走出一條逆襲之路,效益是種植玉米的幾倍,實現了村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大增長。

集體增收喜開顏

來源:鞍報全媒

編輯:丁宇 張洪源

審核:朱嬌

相關焦點

  • 曲阜吳村:一畝地瓜三畝糧 集體增收喜洋洋
    濟寧新聞網8月28日訊(記者 王紅豔 通訊員 張向東)眼下正值立秋時節,吳村鎮白塔村由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地瓜種植基地提前迎來秋天的豐收季節。田間幾十名農民熱火朝天,不畏高溫酷暑,積極投入到地瓜撿拾、選級裝箱、車輛運輸、機械耕收的地瓜收穫。
  • 易腐垃圾變肥料還田 有機地瓜喜迎大豐收
    金秋時節,杭州建德更樓街道橋嶺村的地瓜迎來了豐收的季節。近日,村民們利用晴好天氣採挖地瓜。地瓜種植戶鄧康億邊拿鋤頭挖地瓜邊說:「今年天氣不錯,地瓜的產量很高,我們村的高山地瓜都是有機無汙染的,肥料都是之前易腐垃圾還田的。」
  • 「地瓜書記」今年要大幹一場
    去年秋天,地瓜豐產,王久波巧用社區電商銷售群,將南甸子地瓜成功打入瀋陽市的64個小區、14個便利店,13.5萬公斤地瓜很快就銷售一空。僅地瓜一項,全村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王久波「地瓜書記」的名聲不脛而走。 大壟雙行、膜下滴灌、一年兩熟……自打王久波來到南甸子,村裡的新鮮事一個接一個,他引進的新品種效益一個比一個高。
  • 新疆林果產品如何從「豐收」到「增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2019年,新疆以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持續推進特色林果業轉型發展,不斷織密新疆特色農產品疆內收購網和疆外銷售網,支持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產品營銷,叫響新疆林果「金字招牌」。
  • 文昌加美村:「小地瓜」成就「大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23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加美紅」地瓜是文昌文教鎮加美村今年重點打造的扶貧產業之一,這一產業直接帶動了500多人次的就業,僅一個多月的收穫期,「加美紅」地瓜銷售額就達到11.3萬元。
  • 豇豆豐收增收有路
    為助力脫貧攻堅,魯布格鎮新土界村大力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豇豆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今年4月開始分兩批種植豇豆50畝,目前第一批種植的22畝豇豆已進入採摘期。 為讓豇豆產量上得去、銷得出,群眾能增收,新土界村採取「工廠+基地+農戶」的模式,籤訂合同,通過送種子、送技術、送服務,形成了集種植、管理、銷售於一體的模式,推動豇豆種植向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據了解,每畝豇豆產量約2噸多,產值在6000元左右。豇豆的豐收不僅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還增加了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信心。
  • 從「走私」到「中國品牌」——地瓜400年的中國路
    地瓜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含有機質較多、具有一定肥力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宜。福建是國內地瓜最先的引進地,同時福建地區山地多、海島多,土地多為沙地,十分貧瘠,種稻米很難有收成,但是這樣的土壤反而正是地瓜最適合的,自從種上地瓜後,貧瘠土地紛紛獲得豐收。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地瓜種遍了福建的各個地區,特別種遍了像六鰲半島這樣的海邊沙土地區。
  • 陝西人大:豐收村裡「話」豐收
    雖然名字叫豐收,但過去大多數年份豐收村的收成並不好。豐收村處於兩座大山夾一條溝地帶,常年廣種薄收。為幫助村裡發展集體經濟,今年4月,陝西省人大常委會機關協調省農村信用聯社籌資30萬元,採購16噸魔芋種,發展集體魔芋基地50畝,採用聯合種植、分散管理的方式,帶動6戶貧困戶和4戶非貧困戶發展產業。
  • 河北景縣:「訂單農業」豐收忙 農民增收樂開花
    牛志江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 通訊員牛志江、郝立建)往年一到胡蘿蔔成熟季節,就會出現銷路難的問題,而現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通過「訂單農業」,既解決了銷路,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日,筆者走進王瞳鎮西場村看到,雖然天氣寒冷卻一幅喜人的豐收景象,人們正在忙碌地收穫訂單胡蘿蔔,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 海口農豐村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 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村裡也沒有發展集體經濟。」農豐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再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為了擺脫被動狀態,提升脫貧攻堅成效,推動鄉村振興,村集體組織村裡種菜能手於2018年底組織成立了農豐惠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建了「濃豐農」品牌。
  • 英吉沙縣15萬畝色買提杏豐收 農民人均增收千元
    今年3月,自治區林業廳、自治區黨委農辦和自治區「訪惠聚」駐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制定了《南疆特色林果業提質增效工作推進方案》,全力推進林果業提質增效,切實發揮林果產業在促進自治區特別是在南疆地區社會穩定、脫貧攻堅、農民增收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當下正是南疆杏子收穫的季節,天山網推出《「杏」福來敲門》系列報導,展現南疆的杏子產業如何通過提質增效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 渠縣2萬畝檸檬豐收,果盤子變增收錢袋子!
    當地果農一邊搶抓天氣,採摘黃澄澄的檸檬;一邊組織基地附近的村民,對採摘的檸檬進行分揀、拆袋、入庫,果盤子變成了村民家門口增收的錢袋子。這兩天,正是渠縣渠南街道金橋、花園等5個村1萬餘畝新品種「尤力克」檸檬成熟採摘時期,每天都有100多名果農在基地裡忙碌採摘。今年,「尤力克」新品種檸檬喜獲豐收,畝產量約2500斤左右,而且檸檬個頭大、品質好、果汁多、香氣濃。
  • 東方變荒沙地為「寶地」 小地瓜成「致富瓜」
    軍人退役不褪色,小小地瓜映出軍人優良本色。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同時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李劍飛在退伍後,發揚優良傳統,永葆軍人本色,在種植特色農產品的道路上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還帶動當地村民通過地瓜種植增收致富。同時不忘初心,幫扶更多退役軍人就業創業。
  • 山南市乃東區贊堂社區:集體經濟紅火 居民「紅利」多多
    「婦女之家」就是社區組織婦女們開辦的,現在已是當地的知名品牌。基層黨組織有號召力、凝聚力、戰鬥力,決策部署就有權威。發展集體經濟尤其需要一個有戰鬥力的黨組織。從2002年開始,贊堂社區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發揮區位優勢,通過租賃集體土地、房產等著手發展集體經濟。
  • 河北廣平縣廣平鎮為村級集體經濟點亮發展「航燈」
    今年以來,廣平縣廣平鎮認真開展「抓黨建、促脫貧、保小康」活動,積極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新模式,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在高質量發展上迅速破題、找對答案。廣平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是在全省率先成立的鄉村經濟合作社,為讓該組織真正成為發展集體經濟,助農增收的戰鬥堡壘,該鎮領導通過科學編制發展規劃、選對模式路徑、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健全推進保障機制等,全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 梓門橋鎮:黨建引領集體經濟逆勢上揚
    連日來,雙峰縣梓門橋鎮各村支部書記,紛紛向鎮黨委政府報喜:黃馬洲村集體經濟收入58萬元;長來村中藥材獲利54萬元;龍鈴村「竹」生意盈利57萬多元……樂得鎮黨委書記劉志國哈哈大笑:「村級集體經濟逆勢上揚,多虧黨建引領得好啊。
  • 孟津縣送莊鎮:基層黨建激活集體經濟「一池春水」
    近年來,孟津縣送莊鎮聚焦農村基層黨建薄弱環節,下大力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不足的問題,緊緊圍繞「基層的黨建」統領「集體經濟」這個主題,全面實現黨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深度融合。2019年,全鎮17個行政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超過150.28萬元,其中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2個。
  • 羊街鎮雙河村:軟籽石榴掛滿枝 紅紅火火豐收樂
    十月雙河,迎來豐收。走進羊街鎮雙河村,成片的石榴樹映入眼帘,碩大飽滿的石榴果墜滿枝頭,果農手持剪刀採收,「咔嚓」一聲,又大又圓的石榴落入懷中,豐收喜悅浸潤心田。 雙手掰開果皮,一顆顆紅寶石一般的石榴籽色澤鮮豔,入口清甜,果汁四溢,回味無窮,雙河村軟籽石榴遠近聞名,是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所在。2018年,雙河村村支兩委經過多次考察學習,規劃種植軟籽石榴,並著力打造20畝核心示範區,作為石榴產業發展現場教學點,傳授種植經驗和技術。
  • 「樂山基層治理黨旗紅之二十一」樂山井研縣周坡鎮:推行集體經濟...
    我們在「樂山黨建」微信公眾號開設「樂山基層治理黨旗紅」專欄,持續對各地在城鄉基層治理中湧現出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集中宣傳報導,通過示範引導,帶動面上工作,探索有益經驗,激發工作熱情,著力營造全市上下大抓城鄉基層治理的濃厚氛圍,推動我市城鄉基層治理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培育特色、樹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