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抖音上刷到一個視頻:「國慶節,回到老家,有個嬸嬸去我家做客,看到我回來了,張口閉口的說他兒子在廠裡談個女朋友,多好多好。工資多高,還管吃管住。問我幹什麼的?
我說我的工作是程式設計師,不管吃不管住,又問起我工資的事情,我知道他兒子過的不好。我就說四五千左右,此時嬸嬸的笑容更開心了。嬸嬸說:把你工作辭了吧,去廠裡幹活吧,又管吃還管住,又不怎累,小姑娘又多,你還幹程式設計師幹啥。
我只是禮貌的笑了笑,您孩子真是有出息呢!此時嬸嬸的笑容越發的燦爛,連說話的聲音都大了不少.
第二天我就聽到街上的閒言碎語,上大學有什麼用啊,還不沒有在廠子裡打工賺的多呢!
你輕瞄淡寫的一句話,否定了多少讀書人的前半生?殊不知我三代為農,望從我輩仰望星空!」
「吾輩身處溝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
其實人一生追求的不過是階層的躍遷。底層的人想往上進入到中層階層,中層階層的人想保住中層的位置或者再往上進入到上層階層,上層階層的人要努力不被擠下去。」
大家很多都是來自農民或普通工人家庭,爸媽那麼辛苦供我們讀書是為什麼呢?需要那麼久才能看到回報,上學這些錢在農村已經能做很多事情了,他們不就是想讓我們逃離底層,進入到中層甚至上層階層嗎?
大二上學期結束的那個寒假,我去南方工廠打工,對流水線工作有了切身體會。
堆滿貨物的大車間裡,頭頂上的大風扇呼呼吹著,每人坐在流水線的一個固定位置上,機械地重複著同一個動作,無聊乏味,但又不能開小差,不小心做錯會影響整個流水線的進度。每小時工錢12,一天12個小時。
同齡老工人問我:你一個大學生為什麼要來工廠?我問他們:每天幹一樣的工作,一做就是四五個小時,不累嗎?不煩嗎?他們回答當然又累又煩,但是沒讀什麼書,也就沒有什麼文憑,就只能做這些容易上手的工作,怨不了別人。
也許
只有那冷冰冰的機器最懂他們的堅持
也許
只有那永遠也做不完的流水線最懂他們的沉默
也許
只有那工廠穿梭的板車最懂他們的生活
也許
從什麼時候開始
他們甚至連夢想都不敢做了
我想,我以後一定不要過這樣的生活,這樣乏味無趣、一眼可以望到頭的生活!
在工廠待了一個寒假,這幾十天內,像螺絲釘一樣地工作、吃飯、玩手機、睡覺,日復一日,感覺整個人都麻木了許多。
其實在三四線小城市的農村大多數人都重複著這樣的人生:早早輟學,去工廠打工。因為不上學所以也早早結婚生小孩,如果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孩子長大後依然會重複這樣的人生。
大概是那時候起,我對讀書意義的感知,不再是父輩人隨意畫的一張大餅——「讀書才能有好未來」,而是為了逃離枯燥、令人麻木的生活。
因為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