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的晚上,一場久違的喜劇演出,終於在單立人俱樂部的舞臺上演。
這是一場臺下觀眾只有不到20人,且只是由俱樂部員工和幾位臉熟的「死忠粉」組成的非正式演出。
他們將這場演出稱為「喜劇實驗室」。
這也是北京本輪疫情發生後,近一個月以來,單立人俱樂部公開舉辦的第一場實實在在的線下演出。
7月10日,北京新一輪疫情防控滿月前夜,一場只有不到20名觀眾的線下喜劇演出,在單立人俱樂部久違上演。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 圖
為應對彼時升級的疫情,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曾在6月15日提出,暫停開放文化娛樂等室內活動場所。
在當時,北京的一些喜劇俱樂部剛恢復小規模的線下演出不過幾日。緊接著,就因為新一輪疫情防控需要再次暫停。
直到7月10日,隨著北京疫情防控形勢持續穩定向好,沉寂多日的單立人俱樂部舞臺再次點亮。
儘管當晚這場演出,一些幾經醞釀、用力演繹後給出的包袱,只換來臺下的寥寥幾聲乾笑,並沒有預想中的「爆梗」,演員們依然積極而熱烈。
「觀眾笑與不笑、反應如何,是喜劇作品的一部分,我們太需要真實的舞臺。」表演了幾段原創短劇的即興喜劇演員潘越說,他們都在期待線下舞臺的逐步回歸。
段子在疫情中「過期」
「觀眾是作品的一部分。如果喜劇演員的作品中只有自認為的『好笑』,卻沒有現場的沉浸與互動,那就無法知道自己的作品中,哪些部分被觀眾喜歡,哪些會尷尬冷場。長期這樣下去,就真的失去了喜劇創作的能力了。」單口喜劇演員、單立人公司創始人、CEO石老闆告訴澎湃新聞,這場自1月開始蔓延的新冠疫情,也將他們「隔離」在了舞臺之外。
令他沒想到的是,「疫情會持續這麼長時間」,更沒想到的是,6月上旬,剛開始恢復的小規模線下演出因為北京本輪疫情而重新閉麥。
單立人演員們的上一次正式登臺,還是1月17日的年底封箱演出。那天之後,大家各自回家過年,準備攢一些有關過年的新包袱,待春節假期返程後,帶到舞臺抖上一抖。
可是疫情就在那之後發生了,所有的線下娛樂活動戛然而止。
那些萌發於過年期間「被父母催婚」、「與七大姑八大姨機智問答」、「同學聚會」等現實發生的段子,直到錯過了「有效期」,也沒能等來用武之地,勞動節、兒童節都過了,線下演出還是因為疫情防控需要而無法恢復。
這半年多的時間裡,單立人經歷了搬家、開設線上欄目、「雲」說脫口秀等等節點。一面發展,一面等待,一面「自救」。
3月中旬復工後,單立人的辦公地點,從原來位於大經廠西巷的簡陋老平房,正式搬進了北京77文創園,新辦公室500平方米,兩層。
3月中旬復工後,單立人的辦公地點從老平房搬進了文創園。受訪者供圖
去年咬牙決定多花點錢給公司辦公室換檔次時,彼時已做了4年多職業喜劇演員的石老闆,覺得2020年將是中國單口喜劇發展的加速年,「觀眾的需求將會在今年得到更多的釋放和滿足。」
2017年創辦單立人時,石老闆只是一個人去酒吧、咖啡館等場地拼盤表演脫口秀,到了2019年底,公司已經有了5個合伙人、30多名員工、20多名專職及兼職籤約演員;每場限定觀眾一兩百名的周末脫口秀商演,無一例外的場場爆滿,就連工作日裡舉辦的用於試煉新段子的開放麥演出,也經常一票難求。
與此同時,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網綜的大熱,也讓石老闆更確定,單口喜劇的「風口」已經來了。
他也因此判斷,2020年是可以增加更多演出場次、拓展更多創作版圖、公司擴大發展的契機之年。
但疫情來了,一切計劃戛然而止。
「現在能做的只有等待,然後將所有的計劃換個時間重啟。」石老闆說。
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舞臺
喜劇演員郝雨也已經遠離觀眾們真實的笑聲半年之久。
以往,這位白天身著正裝在機關大院裡忙碌的公務員,到了晚上從地鐵站裡鑽出來時,就搖身變為穿著休閒文化衫、在俱樂部舞臺上講段子的脫口秀演員。
這場疫情,使他數年如一日的生活結構發生了質變。「很久沒去過俱樂部了,現在下班之後,就是直接坐地鐵回家。」
6月初,全國進入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部分小型演出活動開始在控制人數的前提下恢復舉行。
位於單立人新辦公室一樓的新劇場,也終於迎來了觀眾。
雖然演出仍以非正式的開放麥演出為主,場次少,且每場限定20人,但這仍然給蟄伏已久的喜劇演員們帶來了極大的期待。
「太想把憋了很久的段子講給大家聽了,太想念大家的笑聲了。」郝雨說,儘管這些笑聲都是在口罩的背後,但仍然是彈幕和評論無法替代的,「單口喜劇的創作,是需要和觀眾共同互動完成的。」
但剛過了不到一周,發端於新發地的疫情,使北京疫情防控重新升級。
僅僅舉辦了幾場的小型演出再次停止,已售出的票原路退款。
單立人的演員們再次恢復到寫出的段子和劇本只能表演給同事看的日常。
「大家彼此熟悉,可以很快就get笑點,但是這段表演可能對於真正的觀眾來說,並不是那麼好笑,甚至可能是尷尬。」以即興喜劇、情景短劇等為主的演員潘越說。
這個會計專業出身、為了當演員而「北漂」的26歲女孩,兩年前成了一名女喜劇人。2020年,本是她尋求突破的關鍵一年,她和幾位短劇演員準備開辦專場演出。
「以往演出頻次較多的時候,我每周都在經歷著寫劇本、排練、試演、上臺這樣的循環。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擔心可以帶上商演舞臺的新劇本不夠,壓力很大。」 潘越說,年初疫情的暴發,加之近一個月以來北京疫情的升級,使她擁有了大把的放空時間,「不需要再重複那種循環,每天就是開視頻會議、復工後在公司商量劇本,更多的時間就是在家看看劇、發發呆。」
遠離舞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久,潘越開始懷念那些被壓力追趕的日子,「如果長時間遠離舞臺、遠離觀眾,創作時就會增長出惰性。」
6月初時,俱樂部恢復了幾場小規模的試驗演出,潘越終於重回舞臺。「又開始被壓力追趕了,但是創作力也被追出來了。」
但是剛剛帶著劇本進行兩場試水,好多段子觀眾還沒笑幾次,就又停了下來。
與單立人相比,北京的大多數喜劇俱樂部仍然處於年初開始便停滯的狀態。
以往,經常受邀參與多個喜劇廠牌演出的郝雨,周末下午開始便在兩三處場地輾轉演出,他說,諸如北京脫口秀俱樂部、幽默小區、笑坊等,自年初疫情開始至今都未能恢復演出,即便是小規模開放麥也未能舉辦過。
以幽默小區為例,去年年底,長期合作的演出場地關門後,準備過了春節再重新籤約新場地,但因疫情影響,至今仍無著落。
等待笑聲的復甦
石老闆說,就算沒有這場疫情,他們也已經嘗試開闢喜劇的線上模式了,這是將「小而美」的單口喜劇進行公司化發展並實現變現的一種必然模式。
但疫情使他們的嘗試變成了必須,並且步伐加速。
多款線上產品推出後,儘管也收割了一些粉絲,但是對於演員而言,隔著屏幕的表演,逐漸勸退了大部分積極性。
等待之中,不知不覺,2020年已過半,北京本輪疫情防控亦滿月。
7月10日的夜晚,一場久違的喜劇演出,終於在單立人俱樂部的舞臺上演。
這是一場臺下觀眾只有不到20人,且只是由俱樂部員工和幾位臉熟的「死忠粉」組成的非正式演出。他們將這場演出稱為「喜劇實驗室」。
這也是北京本輪疫情發生後,近一個月以來,單立人俱樂部公開舉辦的第一場實實在在的線下演出。
北京市衛健委7月10日通報顯示,7月9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報告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連續4天無新增確診病例報告。
19時剛過,十幾位觀眾魚貫而入,坐在臺下等待笑聲的釋放。
而在臺前與幕後,從啟用不久的新劇場,到精心打磨的新劇本,再到蟄伏多時的演員,也終於等來了觀眾真實參與創作與表演的時刻——疫情以來的半年沉寂,使他們無比懷念觀眾從臺下傳遞而來的專心注視,以及每次抖出包袱後此起彼伏的笑聲與喝彩。
即使當晚的這場演出裡,一些幾經醞釀、用力演繹後給出的包袱,只換來臺下的寥寥幾聲乾笑,並沒有預想中的「爆梗」,但演員們依然積極而熱烈。
這場演出裡,大家看到了以《乘風破浪的姐姐》、《隱秘的角落》等近期大熱的綜藝及網劇為題材的即興喜劇,也有譴責家暴、嘲諷「塑料姐妹」的情景短劇,還展示了漫才,加入了彈唱元素。
「劇本還需要改進,氣氛還不夠。」結束後,觀眾散場,潘越依舊如臺上時那樣興奮,但更多的是反思與期待,「希望接下來線下的表演可以更多,創作的積極性和靈感,才能更多起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