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東:文人相輕,還是文人相親?

2021-02-13 王開東

 

曹操文治武功都很厲害,但他有一個癖好,不喜歡做魏王,喜歡做隔壁老王,最喜歡別人家的老婆,堅持熟女至上。而且最擅長生兒子,一口氣生了二十多個兒子。大兒子戰死,小兒子曹衝稱象,太聰明了結果為曹丕所害。

曹操比較著名的兒子是:曹植、曹彰和曹丕。這三個兒子各有千秋,曹植文章蓋世、曹彰武功蓋世,曹丕文武雙全。

曹丕與曹植奪權勝利後,曾一度想殺死曹植。他逼迫曹植七步成詩,不成詩便成鬼。曹植悲憤難當,揮筆寫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曹丕深為震動,最終放了曹植一馬。

很多人認為曹丕這是報爭權之恨,這自然是不錯的,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可能還是對曹植文採風流的羨慕嫉妒恨。我這樣說,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文人相輕就是曹丕第一個提出來的。他在作出「文人相輕」的偉大論斷時,不可能不想到建安文壇的領袖曹植,並在這個天平上拿自己和曹植作過衡量,衡量的結果肯定不太樂觀。

曹丕不僅武藝高,文採也了得。他是中國七言詩的開創者,也是文論的開創者。中國歷史的第一篇文論就是曹丕的《典論·論文》,這篇文章開宗立派,文中有這樣一段意味深長: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裡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這篇文章一出手就貢獻了三個成語。文人相輕、伯仲之間、敝帚自珍。曹丕也是槓槓的,否則他就不可能嫉妒曹植。曹彰文採很差,他就不會嫉妒曹植。一個乞丐絕不會嫉妒馬雲,但強哥卻會。勢均力敵才會相輕,否則就只有膜拜。曹丕因為文採好,但卻長期被曹植壓過一頭,當然極為不爽,嫉妒曹植是大概率的事件。

曹丕先下斷語,文人相輕,自古皆然。然後例舉班固輕視與自己伯仲之間的傅毅。再分析文人相輕的原因。因為文章體例豐富,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很難每種體例都很厲害,所以文人一方面敝帚自珍,一方面以自己所長攻別人之短,文人相輕因此而盛。

文人固然相輕,但在我看來,這事實上是一個偽命題。文人相輕,文盲就不相輕?因為倖存者偏差,死人不會說話,不是文人的文盲其實也相輕,只是他們說不出來,我們聽不到而已。

但文人則不同,他們把對別人的輕視訴諸文字,被我們知道。但我們不知道的,未必就是不存在的。正如曹丕所說,人也各有長短,彼此以己之長度人之短,自然就會橫豎看不上別人,所謂癩痢頭的兒子自己的好,所以結論不是文人相輕,而是凡人必相輕。

在曹丕的時代,湧現出兩個截然相反的文人相輕或相親的案例,驚心動魄,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很值得一提。

先說兩個牛人,一個是馬融,還有一個是鄭玄。馬融嘗欲訓《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眾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我讀書至此,眼前似乎出現了當年這一幕,馬融意氣洋洋,當仁不讓,談笑間賈鄭灰飛煙滅,其所注的《三傳異同說》,震鑠古今。

當年馬融講學盛況空前,「嘗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

這一段很有意思,馬融講學,一邊講授,一邊看美女歌舞,只有少數弟子在帳內,其餘弟子們羅列帳外。弟子們都分等級,高等級的傳授低等級的,逐級講授。

馬融這種方法非常高明,我們今天的教育也可以借鑑。學習金字塔說,聽老師講一遍24小時的保有率只有5%,但給別人講一遍保有率竟然高達95%。所以馬融的這種教學法——高等級的傳授低等級的,逐級講授,值得推廣。當年我們外國語學校的數學教學,就是這樣層遞傳授,效果極為顯著。

但誰也不知道,在馬融的低級別弟子中,竟然隱藏著一個大boss,這個人就是鄭玄。在拜馬融為師之前,鄭玄學富五車,已是易學大師。但他極為低調,竟跟在馬融的大弟子後面整整學習了3年,不聲不響,按部就班。

有一次馬融與幾個大弟子演算渾天數,算來算去都不對。有個弟子說,鄭玄可能會算。於是把鄭玄請過來,鄭玄小手一撥,把渾天儀轉了一個位置,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馬融嘆為觀止,從此對鄭玄刮目相看。

鄭玄在馬融門下學了7年,等到鄭玄離開,馬融感嘆一聲:「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鄭玄今天離開,我的學術主張有人繼承和發揚了。「吾道東矣」後來成為一個成語。

但鄭玄走後,馬融又感到心裡貓抓,非常嫉妒。鄭玄這一去,光芒萬丈,從此就沒我馬融什麼事了,這怎麼行呢,馬融就想派人去殺掉鄭玄。

鄭玄精通易學,早有所料。於是走到土橋之下,雙腳站在水中,坐在一條木船上休息。

馬融布指一算,大吃一驚。鄭玄在土下、水上,身體緊靠木頭。這應該是埋在黃土之下,臨近黃泉之上,身貼棺木,鄭玄已經死啦,於是放棄了追殺。

這就是典型的文人相輕,何止相輕,甚至還要相殺。

鄭玄逃回之後,註解《論語》《周易》《詩經》《周禮》等經典作品,後人稱「鄭學盛而經學衰」,我們今天看的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鄭玄的註解,壯哉,鄭玄!

再說第二個故事。

先說何晏,何晏也是一個大學問家。剛才說了,曹操有個怪毛病,喜歡熟女,尤喜歡人妻。老曹不聲不響地就把何晏媽媽給佔了,然後收何晏為義子。

何晏尚小,但也知道表示抗議,他在地上畫一個框,整整一天都不出來。有人問,小孩子你這是幹啥呢?何晏就說,這框裡面是我們何家,我待在何家而已。曹操聽說了,覺得何晏自尊心強,就沒有強迫他住在曹家。

何晏知道曹家人厲害,自己也不能太差,發奮攻讀,終成一代大儒。但更重要的是,何晏長得漂亮,膚白貌美,驚為天人。他自己也極端自戀,顧影自憐。邊走路邊欣賞自己的影子。TM的,這怎麼回事?天底下竟真有這樣的美男子?

人長得太美了,女人就會扎堆,何晏可能經常「多人運動」,小腎臟受不了,於是就嗑藥。這個藥就是寒食散,是一種很厲害的壯陽藥。經過何晏的改良,士大夫都以吃寒食散為榮,但此藥是虎狼之藥,有毒需要散發,所以要用熱酒吞服,還要穿寬大的袍子,快跑嘯歌……魯迅先生的《魏晉風度文章藥及酒之關係》說的就是這檔子事。

何晏後來娶了曹操的女兒,終於扳回一城,完美。等到曹爽掌權,屬於何晏的光輝歲月到了。何晏擔任吏部尚書,掌管國家的官吏擢升,他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提拔了一個牛人,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弼。

史書記載:「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

王弼十多歲就精通老莊學說,確是天縱之才。當時何晏正提倡清談,王弼慕名前往。

何晏愛才,不拘一格,竟然迎出門外,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王弼只是一個毛孩子,最多只有十六七歲。何晏是何等人物?一代大儒,史部尚書。但英雄不問出身,學術不論年齡,入座後,何晏直接就把大家定論的問題拿來問王弼,說:「我覺得這個問題的辯駁到此結束了,你還能有所辯駁嗎?」

王弼說,這有何難。三言兩語就把剛才那個觀點駁倒了。何晏驚得目瞪口呆,賓客更是掌聲如雷。但王弼根本沒有停下,他自言自語,反過來又為駁倒的觀點辯駁,然後再充當正方來駁倒。

王弼就是周伯通,左右互搏,正反論戰,直駁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大家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一會站隊左邊,一會站隊右邊,所有人全都痴了。

何晏大喜,說: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也,可與言天人之際乎?何晏沒有因為王弼的才華就嫉妒他,反而極為欣賞他。

何晏曾經寫過一部《老子注》,興衝衝拿去給王弼看。結果發現王弼的《老子注》更加精彩,他就把自己的書一把火燒了。只有把拉圾燒掉,才是對最好東西的尊重。

這就是何晏,虛懷若谷,光風霽月,每看到何晏文人相親,惺惺相惜,讀書人都會千年一嘆。

不管是文人相輕還是文人相親,這個文人都必須有才。有才是相輕或相親的必要條件,沒有才華要被鄙視,有才華又被輕視,沒有才華要被疏遠,有才華更要被冷落,由此可見何晏的了不起。

同是有才人,相煎何太急?

相關焦點

  • 文人為什麼會相輕?
    」這句話出自《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儘管「相輕」,但有時候卻也「相親」,「相輕」也好,「相親」也罷,需要看時間、地點、人物,此在中國文人手裡,乃是小兒科。於是乎在文人圈子裡,骨子裡可以「相輕」,嘴巴上卻要多說人家的好話,如此才能顯示自己儘管是「文人」,卻沒有「文人相輕」的毛病,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利益!文人相輕,是毛病,有病就得治。所以過去的讀書人常說要以「器識為先」、文藝次之,於是讀了三本書的人便爭做起道學家來。「道學家」,顧名思義,是時時處處講道理的人,這便是「文人相輕」對症的藥方。
  • 俗語說文人相輕,成名的文人更彼此相輕,讀餘秋雨就理解了這句話
    俗語說文人相輕,成名的文人更彼此相輕。王朔、易中天、陳丹青等文化圈成名成家的人物,都曾把「大炮」對準過餘秋雨。王朔曾說,(餘秋雨)是誰啊,我不認識你是誰,我認識馬蘭都不認識你。你年齡比我大,但成名比我晚,算我晚輩,說你兩句你有什麼不樂意?我是衝著馬蘭才對餘秋雨客氣的。江南才子輪到你當?
  • 相輕何止是文人,不過都是嫉妒罷了
    正常來講,文人相輕這話不該由曹丕來說,因為他雖然主要以帝王形象出現,但從文學角度講,他是「三曹」之一,也有一定成就,沒必要批評一種現象時把自己也捎上。如同魯迅所言,「相輕」之說只是站在旁邊看文人輕來輕去的第三者,而真正捲入窩裡鬥的只有「被輕」和「輕人」兩種。比如今天來講,如果兩個文人爭執起來,旁邊的人就會說,你看,文人相輕。
  • 程文勝|文人相輕與自屎不臭
    文人相輕與自屎不臭文/程文勝自從三國時的曹丕在《典論·論文》裡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之後,文人相輕這個詞就有了市場。輕和重是相對的,看人輕者,必以己重,看人重者,未必輕己。但孰輕孰重,往往自己說了不算,終歸還是在於世人評說。
  • 文人相輕
    尤其在對待董卓部將的問題上,是除惡務盡趕盡殺絕還是安撫赦免。王允在兵變之後,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的情況下,遲遲不肯下達赦免西涼軍其他部將的命令。此時董卓被誅,董卓的女婿牛輔也被人謀殺,董卓的嫡系知道大勢已去,表示願意投誠,請求長安朝廷赦免。王允以一年不可有兩次大赦為由拒絕發赦免令,搞得西涼軍人心惶惶,都為自己的性命擔憂!
  • 詳解三國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為什麼相輕?
    這是文章的第一段,文字很短,用詞與漢代的「大賦」比起來也顯得樸實無華,然而這段話卻創造了三個成語:敝帚自珍、伯仲之間、文人相輕。文章一開篇直接點題,拋出自己的論點:文人相輕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從古至今的一個普遍存在,然後他又用班固和傅毅的故事進行了舉例論證。
  • ...的年代文豪們這樣爭番位《法國文人相輕史》歷數文人間的相愛相殺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正是這些不忿激勵著作家們不斷追求更高的文學成就,直至成為浩瀚文學天空中璀璨的明星陳熙涵文人相輕,自古而然,19世紀的法國亦不例外:雨果和聖勃夫圍繞一個女人「相愛相殺」;繆塞在雨果的威嚴下「由愛轉恨」;夏多布裡昂無情阻撓年輕作家的成長……隨著文學史新著的不斷出版,這些名人軼事逐漸被中國讀者知曉。
  • 三曹:文人與政治家的完美融合
    子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還是那篇開文學批評先河的《典論 論文》。  :首先,是開篇一句: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平心而論,翟博士還是個好演員,但是愧對作品中純粹高尚的書生形象。我們繼續說子桓。第三句乃點睛之筆: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古往今來的君王,大多數對於思想把控得厲害。始皇焚書坑儒,漢武罷黜百家,明清大搞文字獄,文章之大業亦隨之凋零,成為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附屬品。而曹丕站在文人兼政治家的立場上,提出了文章也是治國理政的關鍵,不應粗暴地鉗制不同的政見與思想。
  • 魯迅:六論「文人相輕」——二賣
    有的賣富,說賣稿的文人的作品,都是要不得的;有人指出了他的詩思不過在太太的奩資中,就有幫閒的來說這人是因為得不到這樣的太太,恰如狐狸的吃不到葡萄,所以只好說葡萄酸〔4〕。有的賣窮,或賣病,說他的作品是挨餓三天,吐血十口,這才做出來的,所以與眾不同。有的賣窮和富,說這刊物是因為受了文閥文僚的排擠,自掏腰包,忍痛印出來的,所以又與眾不同〔5〕。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有關「恥作文士」、「文人無行」、「文人相輕」或「號為文人便無足觀」之類說法及相關辯護,就是這類話語。這是古人常用但又從未系統闡述的話題。它不僅涉及文章,也涉及政治、道德、人格評價等方面。不僅可遠溯至上古,且源遠流長,至今未泯。每一個古代文人都能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一個中國古代文人意味著什麼?他需要承受怎樣的期待?他們和他們所作之「文」,何以成為古代集體意識關注的焦點?
  • 歷史故事—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清 老坑龍紋活眼端硯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硯臺龍鳳麒麟龜洮河硯盉筆墨跡萬重,點點雨下青松扇葉揮毫,洗硯池躺在傳說中一方硯臺盛著的豈止是墨更是文人雅士化不開的情懷
  • 郭敬明向莊羽道歉:文人相輕+槍打出頭鳥兩大劣根性的作祟
    簡言之,「裝叉」二字(儘管這個詞在當下十分流行,但是多少還是有點不雅)就是郭敬明所有作品的內涵。但是問題來了,抵制裝叉郭就真的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影視作品抄襲的問題嗎?儘管該劇從情節設置和人物的表演看上去無懈可擊,但是眼尖的觀眾和網友還是發現了抄襲的地方,在劇情的設置上被指多處抄襲《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名偵探柯南》等日本推理漫畫和美國偵探劇《X檔案》等等,堪稱是抄襲劇的鼻祖。
  • 相親吃飯還是AA制比較好
    也有人相親,帶著一大家子兩桌親戚胡吃海喝,卻因為沒有發現對面是個會瞬身術的退役忍者,不得不在酒店裡刷卡買單。雖然相親是傳統異能,但大家總能玩出新花樣。相親這種模式基本在婚姻制度誕生之後就一路相隨而生。一開始的相親可能有點考驗體力,人看中你,一棒子砸暈帶走。什麼房車嫁妝彩禮都不重要,人來了就好。
  • 許紀霖:做文人,還是做文妓
    一個活在喊痛的自由亦不得時代的文人文/許紀霖一年前,當楊絳過世之後,圍繞著錢鍾書夫婦生前評價,知識界曾經有一場大爭論。雖然早已偃旗息鼓,但問題依然沉甸甸地潛伏在心底。躲在八道灣胡同的知堂老人——其實並不老,只是心老了——看透了如今的民國,又回到了絕對專制的明代:「手拿不動竹竿的文人只好避難到藝術世界裡去,這原是無足怪的。」林語堂也在上海的租界裡發牢騷:「讀書人談不得國事,只好走入樂天主義,以放肆狂悖相效率。」
  • 快到年關,你如何看待相親?你會拒絕還是接受相親?
    相親,這兩個字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是不是很熟悉?無論在哪個城市鄉村幾乎都有相親角,媒人做媒。每到年關,著急孩子婚事的家長,媒人就開始四處奔走,四處了解那家有誰誰誰沒結婚的,看看跟自己孩子年齡是不是相仿的,就開始張羅了。
  • 田蘊章、田英章,是真的水平不行,還是被人嫉妒
    而二田作為中國書法界的頂尖人物,樹大招風,自然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中國現在文人圈裡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在少數。 當然要真討論字寫的如何,就算是田英章,也比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黑子要強。 總結就是一個話:文人相輕,更何況你的成就比那些三四流書法家好幾百倍,自然會被眼紅之輩中傷。
  • 承認吧,相親節目還是第一國綜
    城市相親沒意思?別急,農村相親節目《鄉約》你值得擁有。不管是1998年的《玫瑰有約》還是2010年的《非誠勿擾》,都是速配類相親節目,最後有沒有牽手成功才是節目所看重的,而戀愛這個過程則被置後了。即使後期出現過「九男追一女」的模式創新,男女之間還是沒有機會進行日常互動,只能基於職業、興趣、家庭背景這種「硬通貨」你來我往。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文人畫家既想建功立業又想歸田隱居的矯情與自我優越感可見一斑。文人畫雖重寫意,並不是說就排斥工筆。文人畫所推崇的寫意精神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譬如陳老蓮、金農筆下很多兼工帶寫的作品都是上乘的文人寫意畫。那麼院體畫是否就不是文人畫呢?不盡然。譬如首開工筆花鳥畫派的宋徽宗畫作在我看來就不乏文人畫特質。首先他有絕佳的繪畫天分與藝術修養,再者他有非職業作畫的自由狀態。
  • 短篇小說:六人相親
    他的文人臭脾氣不允許他靠這種天上掉下的家底來鋪平事業發展的道路,那樣人生還有什麼可追逐的呢?大部分富二代不都是渾渾噩噩地過著燒鈔票的日子嗎?他還曾信誓旦旦地和金老師說:「四個億而已,等我的作品出名了,我其實可以把四個億的鈔票點燃當煙火燒。」金老師到底是出生書香世家,繼承了四個億卻還是只會存銀行理財,每一餐照樣吃得很節制養生,穿得還是一貫的知識分子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