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文治武功都很厲害,但他有一個癖好,不喜歡做魏王,喜歡做隔壁老王,最喜歡別人家的老婆,堅持熟女至上。而且最擅長生兒子,一口氣生了二十多個兒子。大兒子戰死,小兒子曹衝稱象,太聰明了結果為曹丕所害。
曹操比較著名的兒子是:曹植、曹彰和曹丕。這三個兒子各有千秋,曹植文章蓋世、曹彰武功蓋世,曹丕文武雙全。
曹丕與曹植奪權勝利後,曾一度想殺死曹植。他逼迫曹植七步成詩,不成詩便成鬼。曹植悲憤難當,揮筆寫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曹丕深為震動,最終放了曹植一馬。
很多人認為曹丕這是報爭權之恨,這自然是不錯的,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可能還是對曹植文採風流的羨慕嫉妒恨。我這樣說,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文人相輕就是曹丕第一個提出來的。他在作出「文人相輕」的偉大論斷時,不可能不想到建安文壇的領袖曹植,並在這個天平上拿自己和曹植作過衡量,衡量的結果肯定不太樂觀。
曹丕不僅武藝高,文採也了得。他是中國七言詩的開創者,也是文論的開創者。中國歷史的第一篇文論就是曹丕的《典論·論文》,這篇文章開宗立派,文中有這樣一段意味深長: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裡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這篇文章一出手就貢獻了三個成語。文人相輕、伯仲之間、敝帚自珍。曹丕也是槓槓的,否則他就不可能嫉妒曹植。曹彰文採很差,他就不會嫉妒曹植。一個乞丐絕不會嫉妒馬雲,但強哥卻會。勢均力敵才會相輕,否則就只有膜拜。曹丕因為文採好,但卻長期被曹植壓過一頭,當然極為不爽,嫉妒曹植是大概率的事件。
曹丕先下斷語,文人相輕,自古皆然。然後例舉班固輕視與自己伯仲之間的傅毅。再分析文人相輕的原因。因為文章體例豐富,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很難每種體例都很厲害,所以文人一方面敝帚自珍,一方面以自己所長攻別人之短,文人相輕因此而盛。
文人固然相輕,但在我看來,這事實上是一個偽命題。文人相輕,文盲就不相輕?因為倖存者偏差,死人不會說話,不是文人的文盲其實也相輕,只是他們說不出來,我們聽不到而已。
但文人則不同,他們把對別人的輕視訴諸文字,被我們知道。但我們不知道的,未必就是不存在的。正如曹丕所說,人也各有長短,彼此以己之長度人之短,自然就會橫豎看不上別人,所謂癩痢頭的兒子自己的好,所以結論不是文人相輕,而是凡人必相輕。
在曹丕的時代,湧現出兩個截然相反的文人相輕或相親的案例,驚心動魄,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很值得一提。
先說兩個牛人,一個是馬融,還有一個是鄭玄。馬融嘗欲訓《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眾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我讀書至此,眼前似乎出現了當年這一幕,馬融意氣洋洋,當仁不讓,談笑間賈鄭灰飛煙滅,其所注的《三傳異同說》,震鑠古今。
當年馬融講學盛況空前,「嘗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
這一段很有意思,馬融講學,一邊講授,一邊看美女歌舞,只有少數弟子在帳內,其餘弟子們羅列帳外。弟子們都分等級,高等級的傳授低等級的,逐級講授。
馬融這種方法非常高明,我們今天的教育也可以借鑑。學習金字塔說,聽老師講一遍24小時的保有率只有5%,但給別人講一遍保有率竟然高達95%。所以馬融的這種教學法——高等級的傳授低等級的,逐級講授,值得推廣。當年我們外國語學校的數學教學,就是這樣層遞傳授,效果極為顯著。
但誰也不知道,在馬融的低級別弟子中,竟然隱藏著一個大boss,這個人就是鄭玄。在拜馬融為師之前,鄭玄學富五車,已是易學大師。但他極為低調,竟跟在馬融的大弟子後面整整學習了3年,不聲不響,按部就班。
有一次馬融與幾個大弟子演算渾天數,算來算去都不對。有個弟子說,鄭玄可能會算。於是把鄭玄請過來,鄭玄小手一撥,把渾天儀轉了一個位置,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馬融嘆為觀止,從此對鄭玄刮目相看。
鄭玄在馬融門下學了7年,等到鄭玄離開,馬融感嘆一聲:「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鄭玄今天離開,我的學術主張有人繼承和發揚了。「吾道東矣」後來成為一個成語。
但鄭玄走後,馬融又感到心裡貓抓,非常嫉妒。鄭玄這一去,光芒萬丈,從此就沒我馬融什麼事了,這怎麼行呢,馬融就想派人去殺掉鄭玄。
鄭玄精通易學,早有所料。於是走到土橋之下,雙腳站在水中,坐在一條木船上休息。
馬融布指一算,大吃一驚。鄭玄在土下、水上,身體緊靠木頭。這應該是埋在黃土之下,臨近黃泉之上,身貼棺木,鄭玄已經死啦,於是放棄了追殺。
這就是典型的文人相輕,何止相輕,甚至還要相殺。
鄭玄逃回之後,註解《論語》《周易》《詩經》《周禮》等經典作品,後人稱「鄭學盛而經學衰」,我們今天看的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鄭玄的註解,壯哉,鄭玄!
再說第二個故事。
先說何晏,何晏也是一個大學問家。剛才說了,曹操有個怪毛病,喜歡熟女,尤喜歡人妻。老曹不聲不響地就把何晏媽媽給佔了,然後收何晏為義子。
何晏尚小,但也知道表示抗議,他在地上畫一個框,整整一天都不出來。有人問,小孩子你這是幹啥呢?何晏就說,這框裡面是我們何家,我待在何家而已。曹操聽說了,覺得何晏自尊心強,就沒有強迫他住在曹家。
何晏知道曹家人厲害,自己也不能太差,發奮攻讀,終成一代大儒。但更重要的是,何晏長得漂亮,膚白貌美,驚為天人。他自己也極端自戀,顧影自憐。邊走路邊欣賞自己的影子。TM的,這怎麼回事?天底下竟真有這樣的美男子?
人長得太美了,女人就會扎堆,何晏可能經常「多人運動」,小腎臟受不了,於是就嗑藥。這個藥就是寒食散,是一種很厲害的壯陽藥。經過何晏的改良,士大夫都以吃寒食散為榮,但此藥是虎狼之藥,有毒需要散發,所以要用熱酒吞服,還要穿寬大的袍子,快跑嘯歌……魯迅先生的《魏晉風度文章藥及酒之關係》說的就是這檔子事。
何晏後來娶了曹操的女兒,終於扳回一城,完美。等到曹爽掌權,屬於何晏的光輝歲月到了。何晏擔任吏部尚書,掌管國家的官吏擢升,他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提拔了一個牛人,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弼。史書記載:「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
王弼十多歲就精通老莊學說,確是天縱之才。當時何晏正提倡清談,王弼慕名前往。
何晏愛才,不拘一格,竟然迎出門外,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王弼只是一個毛孩子,最多只有十六七歲。何晏是何等人物?一代大儒,史部尚書。但英雄不問出身,學術不論年齡,入座後,何晏直接就把大家定論的問題拿來問王弼,說:「我覺得這個問題的辯駁到此結束了,你還能有所辯駁嗎?」
王弼說,這有何難。三言兩語就把剛才那個觀點駁倒了。何晏驚得目瞪口呆,賓客更是掌聲如雷。但王弼根本沒有停下,他自言自語,反過來又為駁倒的觀點辯駁,然後再充當正方來駁倒。
王弼就是周伯通,左右互搏,正反論戰,直駁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大家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一會站隊左邊,一會站隊右邊,所有人全都痴了。
何晏大喜,說: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也,可與言天人之際乎?何晏沒有因為王弼的才華就嫉妒他,反而極為欣賞他。
何晏曾經寫過一部《老子注》,興衝衝拿去給王弼看。結果發現王弼的《老子注》更加精彩,他就把自己的書一把火燒了。只有把拉圾燒掉,才是對最好東西的尊重。這就是何晏,虛懷若谷,光風霽月,每看到何晏文人相親,惺惺相惜,讀書人都會千年一嘆。
不管是文人相輕還是文人相親,這個文人都必須有才。有才是相輕或相親的必要條件,沒有才華要被鄙視,有才華又被輕視,沒有才華要被疏遠,有才華更要被冷落,由此可見何晏的了不起。
同是有才人,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