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政策激勵下重新興起的中國拜佔庭研究首先從拜佔庭文化研究開始。1986年,我國世界史學科專門學術刊物《世界歷史》刊發了《應該加強對拜佔庭歷史的研究》一文,其中建議:「著手進行資料建設和人才建設,要同世界有關研究中心建立聯繫,從各種渠道廣泛搜集有關文獻資料,取得各方面的信息,在若干年內建立起我國自己的拜佔庭史資料體系;同時要組織史學工作者到這塊處女地上耕耘,挖掘我國古代著述中的有關資料,翻譯當代世界有關名著;在大學開設有關課程,選派留學生出國學習」,從而拉開了相關研究的序幕。此後,《歷史教學》、《世界史資料》和部分地方刊物相繼刊發了《拜佔庭文化特徵初探》、《拜佔庭文化在中世紀歐洲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論文,《歷史教學》連續6期開闢專欄,以圖片和文字說明的形式對拜佔庭文化進行全面介紹。
應該說,這個時期我國學者撰寫的關於拜佔庭文化的文章大多具有外國學術成果引進性質,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性論文,其中介紹多於論述,描述多於分析。這與當時我國拜佔庭研究的總體水平有限密切相關。當時,該領域研究的局限性不僅表現在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史料比較缺乏,可資參考的專著書目屈指可數,更不用說原始文獻資料,而且當時的研究人員掌握外語比較單一,即便對相關語言具有初步知識,使用也很不熟練。
經過我國拜佔庭學工作者的努力,20年來該研究領域出現了可喜的發展。
最明顯的變化是有關拜佔庭文化研究的視野更加廣闊。舉凡拜佔庭文化的重要方面大體都有涉及,本文上面提到的近年來見諸期刊發表的八十多篇文章,涉及拜佔庭文化特徵和歷史作用的不足5篇,而涉及拜佔庭宗教文化的有11篇,涉及拜佔庭物質文化的有30篇左右,其中僅關於我國發現的拜佔庭(東羅馬)貨幣的文章就佔了1/3以上。同時,諸如涉及拜佔庭經濟制度、商業活動、染織藝術、城市建築規劃設計、器物裝飾造型風格、拜佔庭音樂、聖索非亞教堂建築、玻璃製造技術、拜佔庭式家具、拜佔庭式園藝、拜佔庭教育、拜佔庭史詩文本、拜佔庭曆法等拜佔庭文化具體細節的文章也不時問世,顯示出研究興趣和關注點的多樣化,這是我國拜佔庭文化研究邁出的極有發展前景的重要步驟,為今後的研究開拓出巨大的空間。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主要是研究理論的變化帶來了研究視野的擴大。我國拜佔庭學工作者從理論層面上突破了傳統的「狹義文化」概念,以「廣義文化」的概念界定拜佔庭文化研究的範圍。眾所周知,自19世紀西方人類文化學者提出「文化」的定義後,無論是「生活方式論」,還是「工具製造過程論」,或「人類生活複合體論」,人們大體將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前者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後者則專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1986年《試論拜佔庭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和東地中海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在涉及拜佔庭文化時提出:「所謂拜佔庭文化,是指古典的希臘與羅馬文化在拜佔庭帝國內與基督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化融匯、發展而成的精神財富的總和。」這裡,學者們理解的拜佔庭文化還大體局限於精神文化。但是,此後拜佔庭文化的概念不斷擴大,使我國拜佔庭學者的研究視野從拜佔庭文學、藝術、雕刻、音樂等方面擴展開來,逐漸關注包括拜佔庭社會物質生活及其相關制度的其他方面。
僅就拜佔庭宗教文化研究而言,不僅研究選題的範圍得到極大擴展,而且一些微觀研究將一些長期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課題深入到具體的細節。毀壞聖像運動是決定拜佔庭東正教發展的重大事件,理所當然受到高度關注,《拜佔庭毀壞聖像運動的原因》、《拜佔庭毀壞聖像運動的影響》、《聖像與破壞聖像運動》等文章比較全面地探討了這一歷史事件的起因、性質、影響和歷史意義。有關拜佔庭宗教問題的研究涉及的課題非常廣泛,例如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的宗教政策、拜佔庭早期歷史上的宗教問題、拜佔庭聖像畫、拜佔庭教堂壁畫等,均有專題論文問世。在這些文章中,《世界宗教研究》發表的《試析東正教的遁世主義修道理念在拜佔庭時期的發展》長篇論文分量最重,該文突破了拜佔庭史學研究籠統談論拜佔庭宗教及其作用的傳統方法,深入探討遁世修道理念在拜佔庭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的發展,分析了其不同於羅馬天主教入世主義修道觀的特點,明確提出:「西部基督教世界和東方拜佔庭帝國在修道理念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前者把修道手段與教化社會的目標緊密結合,早在6世紀即將修道活動的原初理念———遁世主義理念異化為入世主義修道觀;後者則繼續以否定塵世生活的方式去追尋上帝,完美地保持和發展了該理念,從而使東部基督教會的修道活動和靈性生活顯現出與西部教會迥然不同的精神氣質。」又如在拜佔庭經濟制度研究方面,學者們不僅注意到拜佔庭社會主要的發展趨勢,還關注關於查士丁尼、朱利安統治時期的經濟制度。一些文章甚至注意拜佔庭人物質交流的某些細節,他們在文章中指出:「4— 6世紀間,東方帝國的經濟復甦無疑得益於東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但帝國政府的各項經濟政策也在經濟復甦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拜佔庭的農產品和各種精美絕倫的絲綢、布匹、金銀製品、雕刻的象牙、細緻的玻璃、瑪瑙杯子、雕鏤的和琺瑯的花瓶、鑲嵌物、水果、醇美的酒和其他特製的奢侈品運往東西方的重要港口;與此同時,拜佔庭人又從阿拉伯和東方商人手中,購買來小亞細亞······各地的珍貴商品:香料、香水、寶石、稀有金屬、檀香、麝香與樟腦、生絲與棉花、絲織品和精美的羊毛織品······」。
顯然,研究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變化是20年來我國拜佔庭文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變化,其引發的研究視野的擴展和研究角度的調整徹底地突破了我國拜佔庭學研究只關注政治經濟領域的局限性,使拜佔庭學在我國的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