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德國崛起,而作為曾經一戰戰勝國的英國,卻坐視德國的強大,一味妥協,最終卻引火燒身。雖然現在看來英國採取的綏靖政策確實不太理想,但是在當時的英國來說,確實有著很多不得已的地方。
第一、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
英國是歐洲國家,但是作為歐洲大陸的離島國,對於歐洲的態度卻總是和其他歐洲國家有所不同。英國一直奉行歐洲大陸的均勢政策,這幾乎是其秉持了數百年的理念,迄今依舊影響著英國的對待歐洲諸國的方略。因為對於英國而言,大陸均勢,那麼才能相互牽制,而不會有精力對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產生覬覦之心。但是如果大陸一旦被統一,如當年拿破崙治下的法國一般,那麼必然會對英國造成極大的威脅。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被肢解,已經無力問鼎大國的地位。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了《凡爾賽條約》的嚴格制約,不僅割地,還要賠款,實力上大為削弱。這就導致在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這個英國秉持的理念有了衝突,所以,當德國賴帳不進行賠款的時候,英國態度曖昧,不置可否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第二、殖民地蠢蠢欲動
一戰勝利之後,英國得到了德國很多殖民地。英國的領土面積進一步擴大,達到了驚人的3300萬平方公裡的龐大疆域。比成吉思汗及其後代建立的蒙古帝國還要大上一千多平方公裡。這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成就。然而,這份禮物卻並不能讓英國歡欣鼓舞。一戰過後,世界各地的獨立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這令剛剛在一戰中消耗了大量精力的英國倍感焦頭爛額。大英軍隊簡直成了救火隊員,然而殖民地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撲滅。精疲力盡之下,讓本來元氣大傷的英國更是雪上加霜。
第三、一戰的損失極為慘重
經濟上的慘重損失這裡不再細說,一戰之後,英國從一個財政盈餘的國家變成了欠下高額債務的國家。而按照當時英國的經濟狀況,想要如數還清這些美國貸款,幾乎要用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除此之外,一戰中,英國共有890萬人被徵召入伍,幾乎佔盡了全國的青壯年,動搖了英國社會對戰爭的看法,尤其是傷亡200多萬人,致使幾十萬婦女成了寡婦,幾十萬適齡女青年找不到丈夫。人數上的巨大傷亡,經濟上的巨大損失,令英國無論上下對戰爭都極為厭惡。而如果英國不願意坐視德國的壯大,那麼面對民族主義盛行的德國,戰爭幾乎是唯一的選項,這是已經極度厭倦戰爭的英國所不能接受的。
第四、禍水東引,利用德國消滅崛起的蘇聯
雖然著名的鐵幕演說是在二戰結束後進行的,並因此拉開冷戰序幕。然而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對於精神上採用共產主義,經濟上採用社會主義的蘇聯有著天然的敵視。而如果能假人於手將初生的蘇維埃政權消滅,那麼絕對是最佳的結果。利用反共反猶太主義作為宣傳口號的德國納粹無疑被英國當作最好的選手。即使在二戰發生之後,英國人這種天真的想法依舊存在。直到德國人的炸彈從倫敦的上空落下,英國人才如夢方醒,匆忙抵抗。
從整個一戰後到二戰前的過程中,英國對於德國的崛起一直採取著坐視的態度。它不願法國一家獨大,所以需要德國對法國進行牽制。同樣也不想德國被玩弄民族主義的納粹操控,但卻發現除了戰爭一途之外沒有其他選項。後來想利用納粹之手消滅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結果卻被希特勒擺了一道。可以說,英國在這整段時期,其實一直在做著錯誤的選擇。他們認為事件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結果卻並沒遂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