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商韜略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國人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品牌,你以為它是國產,其實已經是外資。
比如啤酒領域,重慶啤酒、烏蘇啤酒等都被國際巨頭嘉士伯收入囊中,而每天都要用的牙膏,也是外資的「主陣地」。
2017年,中國市場排名前十的牙膏品牌中,有6家是外資品牌,包括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竹鹽,只有雲南白藥、冷酸靈、納愛斯、舒客是國產品牌。
具體到產量,本土品牌的總產量佔中國牙膏總產量約42%,外資品牌佔到58%,掌握主導地位。
顯而易見,外資牙膏品牌不斷進擊,國產牙膏越髮式微。這不僅關係著每個人的消費習慣,更影響著整個牙膏市場。
【1】
不要認為外資牙膏如今很彪悍,就看低國產牙膏。事實上,國產牙膏也曾風光無限。
以廣西的「田七」牙膏為例,這款牙膏連續獲得「廣西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等稱號。數據顯示,2004年前後,「田七」的母公司奧奇麗曾連續實現10億元銷售收入,一年狂銷牙膏4億餘支。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同樣,「藍天六必治」牙膏也紅極一時,尤其是「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的廣告打響之後,訂單紛至沓來。1996年,「六必治」牙膏發展到高峰,佔國內牙膏市場近16%的市場份額。
而上世紀50年代,中國化學工業社(如今的上海美加淨日化有限公司)開發出了中國首款水果香型牙膏「白玉牙膏」,一度作為牙膏的範例在全國推廣。
國產牙膏中,最典型的,當屬「兩面針」。1994年,「兩面針」面世,以中草藥牙膏為發力點,廣受歡迎。
據媒體報導,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並且連續15年銷量位居第一。2004年,「兩面針」還成功上市,登陸上交所,成為中國牙膏第一股。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然而,時移世易,這些造就輝煌業績、深入中國人生活的國產牙膏,漸漸走向沒落。
2014年,因財務成本增加、資金緊張,「田七」牙膏被迫停產。2016年,奧奇麗宣布資產重組成功,「田七」恢復生產,但很快,奧奇麗又出現經營危機,多次被法院認定為「失信被執行人」,淪為「老賴」。
「藍天六必治」則在2004年賣身立白集團,2018年力邀男星林更新代言,但沒有激起什麼水花。
「兩面針」牙膏也在上市後滑入低谷,儘管已涉及日化、紙業、醫藥、房地產四大領域,業績卻未得到任何改善。
4月16日,「兩面針」發布2019年財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虧損達1.195億元。要知道,這已經是「兩面針」連續第14年扣非後虧損。
【2】
國產牙膏何以紛紛走向沒落?
接受媒體訪問時,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分析稱,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業務多元化,分散了主業的精力,二是產品定位不明確。
審視國產藥膏,這兩大原因,確實都是它們的「病因」。「兩面針」多元化範圍很廣,連造紙都涉及,卻拖累主業,而「田七」在牙膏主業之外,又聚焦洗髮水、洗手液、洗衣粉,產品定位觸達到消費者的過程中,形成了錯位和混亂。
除了這些內部因素,外資巨頭的碾壓,也使國產牙膏的生存環境大不如從前。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露潔、聯合利華、好來化工、寶潔、LG等先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依靠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豐富的產品線、充足的資金支持,讓國產牙膏承受巨大壓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問題是,對於「內憂外患」,國產牙膏如何突圍?徐雄俊認為,需要在當前消費升級的趨勢下找到新賣點,進行差異化競爭。
專家的答案看起來大而化之,但確實有國產牙膏採用「差異化」戰略,打開了市場,比如雲南白藥牙膏。
2004年,雲南白藥牙膏面世,一開始就精準定位,運用雲南白藥活性成分,主打口腔保健與健康養護,成功實現轉型,目前佔據中國牙膏20%的市場份額。2019年,雲南白藥以牙膏為主的健康產品事業部實現營收46.8億元,淨利率高達35%。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另一個範例,是「冷熱酸甜,想吃就吃」的「冷酸靈」。1999年,「冷酸靈」拒絕了外資的收購或合資請求,之後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但長期專注於抗牙齒敏感領域的研究。如今,「冷酸靈」牙膏年銷售超2億支,佔據抗牙齒敏感領域60%以上市場份額。
說到底,外資牙膏品牌狼奔虎突,但國產牙膏怎麼發展,「鑰匙」仍然掌握在自己手裡。
參考資料:
1.又一國產牙膏品牌或消失:「田七」被拍賣,起拍價僅1.6億,澎湃新聞
2.國貨變「潮貨」 老字號「冷酸靈」的變與不變,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