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迪圖瓦合作的老柴《第一鋼琴協奏曲》中,鋼琴和樂隊分庭抗禮,寸步不讓,阿格麗希在這裡力撥千均,充滿萬丈豪情,龐大的樂隊竟然難以把一架鋼琴壓倒,真是匪夷所思!!這是一個狂傲不羈的阿格麗希。——題記
阿格麗希的鋼琴藝術*
*一般譯作阿格裡奇,這裡遵從作者選擇的譯法
當今世界優秀的鋼琴家若滿天繁星,但真正獨具個性的卻鳳毛麟角。阿格麗希就是這少數中最讓我心儀的一個,阿格麗希不是以彈奏某類作品的專家著稱,而是演奏曲目比較廣泛,從巴赫到巴託克,都無不打上了她個人獨特的印記。
有一類鋼琴家是忠實於原譜,讓作品本身呈現在觀眾面前,肯普夫就是一個代表;
還有一類鋼琴家更多的是在作品中表現自我,他們演繹作品是「六經注我」,至於是否合符作者原意,卻是個疑問,霍羅維茨就是一個典型。
阿格麗希無疑受後者影響更大,但卻避免了霍處理作品的那種過多的主觀色彩和隨意,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強調了演奏的即興性。我們完全可以說她在演繹某些作品時缺少一定深度,卻不能不承認她的演奏充滿了激情,具有一種衝擊力和莫名的感染力量。
有的鋼琴家把活的作品彈死,而阿格麗希卻能把死的作品都彈活。她的演奏,使人明白了音樂應該是鮮活的,流動的,而不是死水一潭。阿格麗希的演奏風格正應證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氣韻生動」。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6首
阿格麗希謙虛的認為自己不擅長蕭邦,但她的蕭邦卻是具有迷人的魅力,
比如她彈的《24首前奏曲》就讓讚賞不置,第一首就如「風咋起,吹皺一池春水」,給人無盡遐想;第24首是熱力四射,光彩照人,真如「驚風亂濺芙蓉水」,仿佛雨中瑟瑟顫動的小花,傲然挺立,阿格麗希指尖力透鍵盤,速度如狂風驟雨,她那卓爾不群的個性鮮明地投印在作品中;
她彈的《船歌》有恬淡悠遠的風韻,是風情萬種的蕭邦,還是風情萬種的阿格麗希?幾乎都分不清了,也許是兼而有之吧。
他和迪圖瓦合作的老柴《第一鋼琴協奏曲》中,鋼琴和樂隊分庭抗禮,寸步不讓,阿格麗希在這裡力撥千均,充滿萬丈豪情,龐大的樂隊竟然難以把一架鋼琴壓倒,真是匪夷所思!!這是一個狂傲不羈的阿格麗希。
在處理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這個現代色彩作品時,阿格麗希恰當地把握了作品俏皮怪異的風格,準確地傳達了普的新音樂特點,琴聲如激流噴湧而出,爽朗而明快。
阿格麗希在室內樂演奏上也具有非凡的功力,她和麥斯基合作了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在Op.69第二樂章,鋼琴和大提琴劍拔弩張,充滿了靈魂的悸動,可以說是把貝多芬的情感上升到了一個臨界點,而最近他們兩人合作的蕭邦《大提琴奏鳴曲》又回歸於平淡,這時的阿格麗希似乎步入生命的成熟期,執著之後,多了一份從容和思考。
她彈的拉三和最近出版的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莫扎特《第二十五鋼琴協奏曲》以及和帕爾曼合作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等唱片,可惜現在都無緣聽到,但我想,這些錄音,尤其是拉三,一定會給人帶來更多的驚喜吧!
阿格裡奇演奏李斯特
看著昔日年輕的阿格麗希風姿綽約的照片,不禁感慨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無情,當初美麗的阿格麗希現在已是青春不再,但她獨特的鋼琴演奏永遠是充滿了活力和動人。
歡迎關注以下古典音樂公眾號
西方音樂評論
古典音樂歌單
每晚古典音樂會
每晚一張音樂CD
加入古典音樂交流群可聯繫微信:17098908309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公眾號的推薦閱讀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