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醫改路:「天下第一難」這樣解

2020-12-22 澎湃新聞

「我去年看病共花了9668元,但自己只付了1000元左右,今年到現在是3127元,個人只付了226元。」

這是三明市民陳瑞幫告訴記者的數據,他是一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要長年服用降壓控糖藥,對自己看病開銷記得很清楚。

「聽說三明這幾年一直在搞醫療改革,我不懂啥是改革,但我們老百姓看病確實更便宜了。」陳瑞幫說。

針對「看病難、看病貴」難題,2012年三明市啟動醫療改革,推行一系列敢於觸碰深層次利益的舉措。八年過去了,三明醫療改革改得怎麼樣了?三明市民怎麼看待這個改革?未來可持續嗎?

為什麼患者看病費用能下降這麼多?

相比三明醫改前,2019年,陳瑞幫老人一年少花了8600餘元,自付比例僅為10%。

三明患者看病為什麼能省這麼多?

記者從三明市醫保局了解到,最主要原因是三明在實施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後,藥物價格實現了大幅度下降。比如,陳瑞幫老人用來治療糖尿病的阿波卡糖,以前一盒100元左右,一年要花3000多元,如今一盒只要9.21元,一年只花300多元,費用相差超過10倍。

醫藥改革是三明醫改的關鍵。

△徐志鑾

「我們從治藥控費入手,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建立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三明聯盟』。」三明市醫保局黨組書記、局長徐志鑾表示,治藥控費為之後7次的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創造了資金空間,2013年以來通過藥品耗材價格調整增加醫療服務收入達48.7億元。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最為關鍵的是處理好利益分配問題,三明醫改通過一系列舉措治藥控費,先後完成3批藥品、70個中藥飲片和6批醫用耗材(試劑)聯合限價採購,解決了「以藥養醫」問題,為後續改革舉措贏得了空間。

△治藥控費是三明醫改的關鍵,解決了 " 以藥養醫 ",更為後續改革舉措贏得了空間

如何贏得空間?三明市醫保局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全市 22 家縣級以上醫院藥品耗材支出,改革前的2011 年為 10.15 億元(佔總收入的 60.08%),2019 年為 11.02 億元(佔總收入的 33.61%)。如果不改革,按照全省增長中位數 16% 計算,2012 年至 2019 年八年的藥品耗材支出要達 167.72 億元,實際 72.02 億元,相對節約了 95.7 億元,為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騰出了空間。

這一改革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三明醫改從表面上看,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但實際上是解決了不讓老百姓受『二次傷害』的問題,比如,部分醫生的不正確醫療行為讓老百姓吃冤枉藥、做冤枉檢查等。」徐志鑾說,這是三明醫改在前一階段解決的主要問題,在後一階段,是在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保障體系,怎樣在老百姓獲得醫療的同時,能夠享有健康。

「以健康為中心,這是我們所有改革工作的方向。」徐志鑾指出。

斷了「以藥養醫」,三明醫生待遇怎麼樣?

從藥價改革政策的歷史中可得知,如果醫療機構的積極性難以保障,政策遲早會變形。2012年三明開始醫改,八年過去了,作為診療工作中最核心的群體醫務工作者,他們怎麼看三明醫改?百姓的醫藥費降了,醫生的收入有保證嗎?

記者發現,三明醫改的經驗是「兩降一升」:在醫藥耗材價格降低時,降低大型設備檢查化驗收費,提高跟醫務人員勞務價值有關的收費項目。

「兩降一升」的效果也很明顯,2012年至2019年,因價格因素轉移增加的醫療服務收入達48.7億元,實現了騰籠換鳥,為醫院全員目標年薪制提供了財力保障。

此外,三明醫改的一個關鍵是實現了「三醫聯動」,即醫藥、醫保、醫療三者聯動改革。其中對醫保的改革尤為關鍵,改變了醫保基金的支付方式,即從過去醫保基金後付制變為醫保先行支付醫院費用,醫院在保證患者健康的基礎上,自行探索醫療節約。

△2010-2019年三明市城鎮職工醫保基金統籌部分結餘情況

三明市醫保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開始,三明市醫保基金結餘便開始為正,當年醫保基金結餘0.22億元,2019年結餘0.42億元,八年間累計結餘7.14億元。

「有結餘就全部撥給醫院了,醫院怎麼用這筆錢,就由醫院自己決定。」徐志鑾說,這也是改革中醫院平穩運轉的重要保障。

醫院收入有保障,改革後醫務人員收入怎麼樣?

△陳曉帆

三明市第一醫院管理辦主任陳曉帆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直接待遇上,從2013年執行年薪制,到2019年的7年時間,醫生收入的平均水平翻了三倍左右。」

陳曉帆指出,更重要的是,改革讓醫生的勞務價值得到了體現。過去在門診診療中,患者一次的人均診療費用是150元,但是醫生直接診療費用在5-6元。醫改後,通過藥品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現在同樣是150元的門診診療費用,醫生的診療費和藥師的服務費,能夠佔到50%左右。

此外,從2013年開始,三明22家二級以上醫院都實行了院長年薪制和醫生(技師)年薪制,2015年又將在職在崗的護理、藥劑、行政後勤人員納入目標年薪管理,通過工分制來計算體現。

△三明醫改前後醫務人員收入狀況,2012 年實行醫改,2013 年實施醫務人員年薪制

「年薪制和年薪制考核,不僅阻斷了醫療收費與醫務人員薪酬的直接聯繫,還對醫生有正向的引導和激勵作用。」陳曉帆說,通過績效考核條款和指標,引導醫生向疑難危重和高技術水平含量的操作上去提升。比如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產科、兒科傾斜績效分配,同時設定績效考核指標,像外科的三級四級手術、內科危重病人搶救等,引導醫院醫生向高技術水平發展。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三明市第一醫院也獲得了省級重點專科和國家示範單位,打造成了重要的技術平臺,而且平臺越來越大,醫生的技術水平也有了不斷提升。」陳曉帆表示,通過一系列薪酬制度和激勵機制改革,提升了醫務人員的獲得感。

醫改不只是大醫院的事,三明社區醫院怎麼做?

在普通市民眼中,醫改似乎只是大醫院的事情,作為層級最低但距離老百姓最近的社區醫院,也應該是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明醫改在社區醫院建設上做得怎麼樣?

現代快報記者走進三明市梅列區徐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現這家社區醫院在慢病患者管理、分級診療改革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錢建康

在徐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2歲的錢建康老人說:「哎呀,以前我們都不認識,是陌生人,自從這裡建立了『家庭醫生』,我們和醫生都很熟了。要來就先打電話問他,如果人多就不來,人少了就來。」

錢建康是一位慢性胃炎、低血壓患者,過去也去大醫院,「市醫院人太多,好像趕圩……」

記者注意到,這裡的每名服務對象都有電子檔案,電子地圖上一目了然。「哪天該通知他們來,都會打電話過去。」梅列區徐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杜全明說。

杜全明指出,他們社區醫院是主動參與三明醫改。

△慢病患者管理是徐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重要工作,其中微信群是一種便捷的方式,可及時發布信息,為患者服務

杜全明說:「在慢病管理方面,我們儘可能採用標準化、規範化和一體化管理來促進慢性病管理,起到防病的作用,把疾病治療環節往前移,這是三明醫改一個重要體現。在分級診療上,我們提倡基層首診以及雙向轉診。比如高血糖病人,當他血糖值達到16.5時,我們必須上轉總醫院,總醫院專業醫生對他血糖進行控制,等穩定後再轉到我們社區醫院,由社區醫生管理他的平時血糖。」

就醫是自願行為,如何吸引居民來社區醫院首診?

「關鍵是提升我們的服務能力、質量、環境,讓社區醫院也能夠取得百姓的信任。」杜全明表示,另外他們通過融媒體、講師團方式把健康知識帶給社區居民,讓居民對社區醫院有獲得感,「這雖然有一個過程,但目前我們社區醫院還是獲得了比較好的成效。」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熊平平 常毅 文/攝

相關焦點

  • 求醫問藥不再難 三明醫改如何敢為天下先
    2017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高度肯定三明醫改經驗,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總結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 三明醫改如何敢為天下先
    2017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高度肯定三明醫改經驗,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總結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 一個地級市的自救如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明醫改始末
    但也因此,這個看似「不複雜」的醫改遭到各方壓力、幾近夭折。除夕夜的那通來電,讓三明醫改絕路逢生,徹底改變了故事走向。詹積富進京匯報之後,三明醫改的道路越走越寬。多方護航下,這個山區小城趟出的道路正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場「自救」:不改革就崩盤了解三明醫改的人都說,「這是一場倒逼的改革」。
  • 原來你是這樣的三明!
    原來你是這樣的三明!提到三明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沙縣小吃還是萬壽巖遺址?是血戰湘江的三明將士還是「敢為天下先」的三明醫改?原來你是這樣的三明!》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昔日曾是「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已是「路寬林茂糧豐」。今年12月8日,83歲的夏松濤和另外27名當年「小三線」三明建設者離開20多年後,從上海相約重返到三明。「當年來三明要花一天的時間,如今搭乘高鐵不到5個小時。當年最好的樓房也就5、6層,如今已是高樓林立。」他說。如果說紅色是三明永不磨滅的歷史印記,那麼綠色就是三明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示。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昔日曾是「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已是「路寬林茂糧豐」。  今年12月8日,83歲的夏松濤和另外27名當年「小三線」三明建設者離開20多年後,從上海相約重返到三明。  「當年來三明要花一天的時間,如今搭乘高鐵不到5個小時。當年最好的樓房也就5、6層,如今已是高樓林立。」他說。
  • 善用改革開新局,看三明如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再難也要改!」…… 打開記憶的閘門,三明是一座與改革相伴相隨、相互促進的城市,改革的基因一直在這片紅土地上傳承。 11月末,永安市洪田村依舊溫暖如春,青山巍巍,綠水潺潺,茂林幽幽。 老村支書鄧文山說,洪田村山林多,可是以往「集體林算不清,群眾收入等於零」。
  • 走近三明看三明
    2011年,三明市委提出的「幸福三明」戰略,一語破題。下轉第6版(上接第1版)既是山城又是老工業基地,三明城市框架只有沿著沙溪河兩岸的一片狹長地帶,想找塊平點的地,難比登天。2012年,城市北擴進程中,好不容易整出了一塊500多畝的平地,各路開發商接踵而至。
  • 新聞1+1丨「中等生」交出學霸成績單 三明之「治」中可以學到什麼...
    三明這樣一座城市,不僅有沙縣小吃這個名片,還有「三明醫改」、「三明林地改革」等等改革經驗。為何能有這樣的改革經驗?新發展理念,在這座城市有著怎樣的實踐?又給其他城市,帶來怎樣的借鑑和思考?福建三明:手握三張國家級名片「三明醫改」、「林權改革」,還有國民美食「沙縣小吃」,這些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案例,都是三明打出的響亮「名片」。三明醫改,2019年三明人均醫療費用1734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6%。三明林權改革,2019年底,三明林業總產值達1146億元,農民人均涉林純收入5090元,森林覆蓋率達78.7%。
  • 新聞1+1丨「中等生」交出學霸成績單 三明之「治」中可以學到什麼?
    這樣的樣本,在中國也有,就是沙縣小吃。數據來看,沙縣小吃的發展令人驚嘆。但我們今天不僅僅是要關注沙縣小吃,更重要的是關注沙縣小吃的所在地,福建三明。 三明這樣一座城市,不僅有沙縣小吃這個名片,還有「三明醫改」、「三明林地改革」等等改革經驗。
  • 一心一意是三明!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三明人有信念,有韌性,把囑託記心上,咬緊目標,始終保持著向前的姿態,縱使條件不完備,也要創造條件試一試,闖出一條新路來。 三明人的活力與耐力,灌注了三明這座城的魂。於是,三明就像一朵花,在幽然綻放,在舒展芳華,在吐納清香。
  • 一心一意是三明(報告文學)
    三明人有信念,有韌性,把囑託記心上,咬緊目標,始終保持著向前的姿態,縱使條件不完備,也要創造條件試一試,闖出一條新路來。  三明人的活力與耐力,灌注了三明這座城的魂。於是,三明就像一朵花,在幽然綻放,在舒展芳華,在吐納清香。歲月沉澱,光陰饋贈,如今的三明,讓人不由得「多看幾眼」,甚至禁不住「高看幾眼」。  一心一意是三明,十個手指彈鋼琴。
  • 全國主流媒體三明行|三明這些亮點備受關注!中央、省級媒體紛紛點讚!
    兩個話題總閱讀量過千萬今天(11月24日)採訪團來到三明市區三鋼的綠色發展之路、萬壽巖的保護與利用三明醫改紅利及精準補助制度、西際村紅色故事、三明垃圾分類具體做法等三明亮點都成了採訪團關注的熱門話題記者採訪三明醫改受益對象,了解醫改紅利及精準補助制度。
  • 三明實踐丨評論: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電燈不明、道路不平、電話不靈、社會不寧」,曾是改革開放之初閩西北山城三明的一個側影。20多年前,曾經紅旗不倒、牽動時代風雲的三明,地區生產總值尚不及省會福州的十分之三。1996年到2002年,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市調研,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黨的建設等方面16次作出重要批示,為三明發展擘畫了協調發展的路線圖。
  • 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電燈不明、道路不平、電話不靈、社會不寧」,曾是改革開放之初閩西北山城三明的一個側影。20多年前,曾經紅旗不倒、牽動時代風雲的三明,地區生產總值尚不及省會福州的十分之三。1996年到2002年,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市調研,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黨的建設等方面16次作出重要批示,為三明發展擘畫了協調發展的路線圖。
  • 新時代的幸福縮影——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上)
    「一年吃進一塊磚」,三明市民曾這樣抱怨市區的粉塵汙染。改變,發生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至2002年,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一系列新的發展理念在這裡萌出根芽。春風化雨,蝶變重生。
  • 看三明如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三明人有理由自豪:這裡是紅旗不倒的熱土,也是林深水美的樂土;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在這裡初綻,惠及民生的醫改、林改走在全國前列;這裡的經濟底子雖不及沿海厚實,但有溫度的發展,照樣給群眾帶來有質感的幸福。
  • 群眾的笑臉最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三明人有理由自豪:這裡是紅旗不倒的熱土,也是林深水美的樂土;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在這裡初綻,惠及民生的醫改、林改走在全國前列;這裡的經濟底子雖不及沿海厚實,但有溫度的發展,照樣給群眾帶來有質感的幸福。  三明人也懂得感恩。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群眾的笑臉最美_新華報業網
    三明人有理由自豪:這裡是紅旗不倒的熱土,也是林深水美的樂土;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在這裡初綻,惠及民生的醫改、林改走在全國前列;這裡的經濟底子雖不及沿海厚實,但有溫度的發展,照樣給群眾帶來有質感的幸福。  三明人也懂得感恩。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後11次深入三明,對百姓冷暖牽掛在心,對群眾生活關切至深。人民至上的情懷,滋養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如畫三明。
  • 陳姓第一,張姓第二,三明什么姓氏的人最多?
    最近,三明這座城市在全國火得很,一是12月16日晚的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三明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之路的報導,時長將近7分鐘,詳細介紹了三明老工業基地的改革,二是網紅歌手《大田後生仔》的原創者林啟德近日新創MV《三明後生仔》,再次刷爆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