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問藥不再難 三明醫改如何敢為天下先

2020-12-25 中國青年網

三明在哪裡?三明是怎麼做到的?這幾年,許多醫療從業者都在關心這個問題。

2012年以來,這個閩西地級市統籌推進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綜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三醫聯動」「兩票制」等做法在全國得到推廣。

2017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高度肯定三明醫改經驗,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總結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這幾年,全國各地共有1400多批、1.7萬餘人次考察學習「三明醫改」。「你們是怎麼做到的?」三明市醫保局局長徐志鑾分享答案:「三明醫改是被逼出來的,但只要老百姓得實惠,再怎麼難都是值得的。」

讓藥品「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三明市民陳瑞幫今年73歲,患高血壓、糖尿病10多年,以往三天兩頭就得往醫院和藥店跑,每年買藥要花費上萬元。

今年5月,陳瑞幫開藥時注意到,一款常用藥阿卡波糖便宜了很多。一問才知道,原來醫保部門對國家集中採購的藥品作了對接調整,很多藥品都降價了。更讓他高興的是,進口的阿卡波糖也被納入慢病免費送醫送藥範圍,今後他在家門口的社區服務中心就可以開藥了。

用藥成本的降低,直接原因來自醫改:醫保報銷比例逐漸提高、藥品價格逐漸下降。2012年啟動的「三明醫改」,將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作為重點之一,從治藥控費入手,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建立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三明聯盟」。

「買藥、用藥和付費各環節由分散管理變為集中管理。簡單來說,就是由衛健部門和醫院『點菜』,醫保部門負責採購和『下單』,共同替百姓管好醫保基金的『錢袋子』。」徐志鑾說。

大多數藥品價格的居高不下,都離不開藥品流通環節的層層加價。2012年4月起,三明開始治理流通領域的藥價虛高,重點監控了129個品規的輔助性、營養性「神藥」,這些藥品的特點是高回扣,「療效不確切、價格很確切」。有回扣品種的藥品生產企業和為其配送的企業,被列入商業賄賂不良記錄企業黑名單,遏制藥企、醫藥代表向醫務人員行賄。監控當月,全市藥品支出下降1673萬元。

以往,許多患者反映藥價負擔重的背後,還隱藏著醫生「大處方」的問題。由於「以藥養醫」情況的長期存在,醫生手上的處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最終的治病負擔。為控制「大處方」,三明嚴格控制醫師處方權,明確普通門診一次處方的限量,防止醫生為拿回扣而開「大處方」。

除了藥品,醫用耗材也是患者的一大負擔。從2013年2月起,三明市所有公立醫院實行藥品(含中藥飲片)、耗材零加成。2016年開始,三明又參照藥品聯合限價採購辦法,先後完成6批醫用耗材(試劑)聯合限價採購。以2016年8月開展的第二批限價採購為例,骨科(創傷類)耗材平均降幅28.58%,最大降幅73.66%。

藥品與耗材的降價,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以陳瑞幫老人長期服用的糖尿病藥物阿波卡糖為例,以前每盒售價是100元左右,改革後每盒只要9.21元,一年的花費從3000多元直降到300元左右。

「以健康為中心,這是我們所有改革工作的方向。」徐志鑾坦言,改革過程中面臨著不少阻力。因為主要壓縮流通環節的藥品成本,有些藥品經銷商和醫藥代表非常抵制,網上甚至還流傳著許多文章,呼籲醫藥企業「封殺」三明,但此類做法能遏制藥價虛高,直接減輕老百姓的看病負擔,三明仍將繼續堅持下去。

讓醫生有獲得感

幾年下來,三明全市的藥品與耗材價格大幅下降,同時,醫生的診療收入逐年增長。

三明市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陳曉帆每年都能感受到收入的增加:「從2013年開始實行年薪制,這六七年下來,平均每個醫生的收入增加了3倍左右。」這正是三明醫改的獨特之處:首先解決以藥養醫問題,為後續改革舉措贏得空間。

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三明全市通過藥品耗材價格調整增加醫療服務收入達48.7億元。與此同時,看病總支出中,醫生的診療費用、藥品費用、檢查費用的比例從2011年的18∶60∶22,逐漸調整為2019年的41∶34∶25,醫生的收入明顯增長。2019年,三明全市公立醫院工資總額達14.06億元,為改革前的3.68倍。

與之相應的是,醫生看病更認真了。陳曉帆還記得,剛工作時許多醫生尤其是老專家不願意坐門診,因為很多時候接待的病人都是輕微症狀的,有的甚至感冒發燒也要掛專家號。

「而且人均150元的診療費用中,醫生的直接診療費用僅僅五六元,根本體現不出醫生的工作價值。」陳曉帆還記得,以往為了提高醫生的收入水平,市區的大醫院不得不跟基層醫院「搶病人」,醫生看病的時間也因此大大縮短。巨大的虹吸效應把大量病人都吸引到大型醫院,造成「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的景象。

改革後,三明醫生的勞動價值實打實得到體現。同樣是150元的門診診療費用,醫生的診療費和藥師的服務費能佔到50%左右,「小病也來找專家」的情況越來越少。

陳曉帆和同事們現在拿的都是年薪,按照醫院的績效考核規定,他們也能花更多時間研究疑難雜症和危重疾病了。以往很多醫生不願意去的急診、重症醫學科、產科、兒科,現在也不愁招醫生了。「那可是真要有技術才行,而且平均算下來,收入也比其他的科室要高一些。」

徐志鑾表示,三明醫改從表面上看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實際上是解決了不讓老百姓受「二次傷害」的問題。以往,部分醫生「開發、製造病人」、過度治療、做大檢查、開大處方,讓不少老百姓吃冤枉藥、做冤枉檢查,如今在三明,這類情況已不復存在。

從「治已病」到「治未病」

隨著醫改的逐漸推進,三明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治好各種小毛病。

52歲的鄧代寬是三明市三元區巖前富源村人,妻子腳部殘疾,還有兩個尚在讀書的女兒,他們家一度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幾年因為妻子的治療,鄧代寬可沒少長白頭髮。2017年,鄧代寬又被查出身患風溼性關節炎、慢性心功能不全、強直性脊柱炎等多種疾病。

了解到鄧代寬一家的情況後,當地政府為他們家繳納了醫保,還提供了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村裡的家庭醫生主動上門,為鄧代寬和妻子免費看病。「因為政策好,才讓我們敢看病,看得起病。」鄧代寬說。

在醫藥、醫療、醫保「三醫聯動」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之後,三明又將改革目光放到了基層醫療上。醫保打包支付、組建總醫院、C—DRG收付費……三明醫改已邁入「以健康為中心」的3.0版。

從2016年開始,三明在12個縣市區組建總醫院,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資源,構建緊密型醫療共同體,並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開辦公立性質的村衛生所,幾百位曾經在村裡當「個體戶」的「赤腳醫生」被衛生院收編。與此同時,縣級總醫院的醫院管理、醫療人才、疾病病種「三下沉」,截至2019年,三明全市各總醫院基層分院診療量比2016年增長40.81%。

三明市衛生健康委主任肖世宣表示,三明醫改已從「治已病」邁入「治未病、大健康」的階段,努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62歲的錢建康家住梅列區徐碧街道,患有慢性胃炎、低血壓。以前,他常去大醫院看病,但人太多,醫生經常簡單看看就下處方,他總有點不放心。錢建康說,現在他更願意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離家更近,人也不多,可以跟醫生多聊幾句,詳細敘述病情。

在這座普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一個服務對象都有完整的電子檔案。「哪天該通知他們來,都會打電話過去。」梅列區徐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杜全明說。

要是碰到棘手、難度大的病症,基層的醫療服務機構也能快速反應。按照杜全明的描述,如果某個高血糖病人的血糖值達到16.5,社區醫療機構就必須將其上轉總醫院,由總醫院專業醫生對其血糖進行控制,等穩定後再轉回社區醫院。

「關鍵是提升我們的服務能力、質量、環境,讓老百姓能信任,就是最大的成績了。「杜全明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陳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18日 07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三明醫改如何敢為天下先
    這幾年,全國各地共有1400多批、1.7萬餘人次考察學習「三明醫改」。「你們是怎麼做到的?」三明市醫保局局長徐志鑾分享答案:「三明醫改是被逼出來的,但只要老百姓得實惠,再怎麼難都是值得的。」一問才知道,原來醫保部門對國家集中採購的藥品作了對接調整,很多藥品都降價了。更讓他高興的是,進口的阿卡波糖也被納入慢病免費送醫送藥範圍,今後他在家門口的社區服務中心就可以開藥了。用藥成本的降低,直接原因來自醫改:醫保報銷比例逐漸提高、藥品價格逐漸下降。
  • 三明醫改路:「天下第一難」這樣解
    三明市醫保局黨組書記、局長徐志鑾表示,治藥控費為之後7次的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創造了資金空間,2013年以來通過藥品耗材價格調整增加醫療服務收入達48.7億元。醫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最為關鍵的是處理好利益分配問題,三明醫改通過一系列舉措治藥控費,先後完成3批藥品、70個中藥飲片和6批醫用耗材(試劑)聯合限價採購,解決了「以藥養醫」問題,為後續改革舉措贏得了空間。
  • 一個地級市的自救如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明醫改始末
    但也因此,這個看似「不複雜」的醫改遭到各方壓力、幾近夭折。除夕夜的那通來電,讓三明醫改絕路逢生,徹底改變了故事走向。詹積富進京匯報之後,三明醫改的道路越走越寬。多方護航下,這個山區小城趟出的道路正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場「自救」:不改革就崩盤了解三明醫改的人都說,「這是一場倒逼的改革」。
  • 善用改革開新局,看三明如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時任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組長的詹積富說,再難也要改! 2012年4月,三明揮出醫改「第一刀」:對輔助性、營養性、過往有過高回扣歷史的129種藥品品規,實施重點監控,醫院院長要審批籤字,開具處方的醫生要籤字備案。 執行的第一個月,三明全市藥品支出就下降1670多萬元。
  • 原來你是這樣的三明!
    原來你是這樣的三明!提到三明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沙縣小吃還是萬壽巖遺址?是血戰湘江的三明將士還是「敢為天下先」的三明醫改?原來你是這樣的三明!》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  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u2026u2026  為什麼是三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為什麼是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一心一意是三明(報告文學)
    三明是我們國家步入新發展階段的一個側影,也是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的一段華章。  聚精會神,請看三明:一次次創舉,一次次破題,踮著腳尖往上跳,朝著偉大夢想奮力奔跑  「美味源自千錘百鍊。」三明的沙縣小吃,以這麼一句響亮的口號,行走天下,漂洋過海。
  • 一心一意是三明!
    三明是福建的三明,更是中國的三明。三明是我們國家步入新發展階段的一個側影,也是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的一段華章。 聚精會神,請看三明:一次次創舉,一次次破題,踮著腳尖往上跳,朝著偉大夢想奮力奔跑 「美味源自千錘百鍊。」三明的沙縣小吃,以這麼一句響亮的口號,行走天下,漂洋過海。
  • 【我身邊的感人瞬間】社區、醫院手挽手 居民求醫問藥好幫手
    【我身邊的感人瞬間】社區、醫院手挽手 居民求醫問藥好幫手 2020-03-24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三明如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一項名為「348」的精準扶貧機制先在禾坑試點,隨後推向三明全市:以「三步工作法」確定扶持對象,以「四因四缺分類法」搞清致貧原因,以「八種幫扶模式」解決「誰來扶」「怎麼扶」。到2019年,不僅禾坑,三明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
  • 新聞1+1丨「中等生」交出學霸成績單 三明之「治」中可以學到什麼...
    但我們今天不僅僅是要關注沙縣小吃,更重要的是關注沙縣小吃的所在地,福建三明。三明這樣一座城市,不僅有沙縣小吃這個名片,還有「三明醫改」、「三明林地改革」等等改革經驗。為何能有這樣的改革經驗?新發展理念,在這座城市有著怎樣的實踐?又給其他城市,帶來怎樣的借鑑和思考?
  • 新聞1+1丨「中等生」交出學霸成績單 三明之「治」中可以學到什麼?
    但我們今天不僅僅是要關注沙縣小吃,更重要的是關注沙縣小吃的所在地,福建三明。 三明這樣一座城市,不僅有沙縣小吃這個名片,還有「三明醫改」、「三明林地改革」等等改革經驗。為何能有這樣的改革經驗?新發展理念,在這座城市有著怎樣的實踐?又給其他城市,帶來怎樣的借鑑和思考?
  • 新時代的幸福縮影——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上)
    今日之三鋼,已成為三明的一張「綠色名片」,廠區空氣優良率常年在99%以上,獲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福建省三明市因三鋼而興,先有工廠後有城市。「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已成三明市民的生活日常。然而,這片林海莽莽、清溪如帶的美麗土地,也曾有過黯淡時刻。
  • 三明實踐丨評論: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20多年「咬定青山」,現今,這個人口不到300萬、資源稟賦算不上優越的「再典型不過的老區蘇區」,卻獲得了「精神文明建設發源地」「全國唯一的林業改革與發展示範區」等榮譽,勇敢啃下「醫改」這塊「硬骨頭」,成功培育出全國產量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基地和遍布全球的小吃產業。
  • 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正解
  • 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20多年「咬定青山」,現今,這個人口不到300萬、資源稟賦算不上優越的「再典型不過的老區蘇區」,卻獲得了「精神文明建設發源地」「全國唯一的林業改革與發展示範區」等榮譽,勇敢啃下「醫改」這塊「硬骨頭」,成功培育出全國產量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基地和遍布全球的小吃產業。
  • 走近三明看三明
    2011年,三明市委提出的「幸福三明」戰略,一語破題。下轉第6版(上接第1版)既是山城又是老工業基地,三明城市框架只有沿著沙溪河兩岸的一片狹長地帶,想找塊平點的地,難比登天。2012年,城市北擴進程中,好不容易整出了一塊500多畝的平地,各路開發商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