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在哪裡?三明是怎麼做到的?這幾年,許多醫療從業者都在關心這個問題。
2012年以來,這個閩西地級市統籌推進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綜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三醫聯動」「兩票制」等做法在全國得到推廣。
2017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高度肯定三明醫改經驗,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總結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這幾年,全國各地共有1400多批、1.7萬餘人次考察學習「三明醫改」。「你們是怎麼做到的?」三明市醫保局局長徐志鑾分享答案:「三明醫改是被逼出來的,但只要老百姓得實惠,再怎麼難都是值得的。」
讓藥品「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三明市民陳瑞幫今年73歲,患高血壓、糖尿病10多年,以往三天兩頭就得往醫院和藥店跑,每年買藥要花費上萬元。
今年5月,陳瑞幫開藥時注意到,一款常用藥阿卡波糖便宜了很多。一問才知道,原來醫保部門對國家集中採購的藥品作了對接調整,很多藥品都降價了。更讓他高興的是,進口的阿卡波糖也被納入慢病免費送醫送藥範圍,今後他在家門口的社區服務中心就可以開藥了。
用藥成本的降低,直接原因來自醫改:醫保報銷比例逐漸提高、藥品價格逐漸下降。2012年啟動的「三明醫改」,將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作為重點之一,從治藥控費入手,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建立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三明聯盟」。
「買藥、用藥和付費各環節由分散管理變為集中管理。簡單來說,就是由衛健部門和醫院『點菜』,醫保部門負責採購和『下單』,共同替百姓管好醫保基金的『錢袋子』。」徐志鑾說。
大多數藥品價格的居高不下,都離不開藥品流通環節的層層加價。2012年4月起,三明開始治理流通領域的藥價虛高,重點監控了129個品規的輔助性、營養性「神藥」,這些藥品的特點是高回扣,「療效不確切、價格很確切」。有回扣品種的藥品生產企業和為其配送的企業,被列入商業賄賂不良記錄企業黑名單,遏制藥企、醫藥代表向醫務人員行賄。監控當月,全市藥品支出下降1673萬元。
以往,許多患者反映藥價負擔重的背後,還隱藏著醫生「大處方」的問題。由於「以藥養醫」情況的長期存在,醫生手上的處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最終的治病負擔。為控制「大處方」,三明嚴格控制醫師處方權,明確普通門診一次處方的限量,防止醫生為拿回扣而開「大處方」。
除了藥品,醫用耗材也是患者的一大負擔。從2013年2月起,三明市所有公立醫院實行藥品(含中藥飲片)、耗材零加成。2016年開始,三明又參照藥品聯合限價採購辦法,先後完成6批醫用耗材(試劑)聯合限價採購。以2016年8月開展的第二批限價採購為例,骨科(創傷類)耗材平均降幅28.58%,最大降幅73.66%。
藥品與耗材的降價,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以陳瑞幫老人長期服用的糖尿病藥物阿波卡糖為例,以前每盒售價是100元左右,改革後每盒只要9.21元,一年的花費從3000多元直降到300元左右。
「以健康為中心,這是我們所有改革工作的方向。」徐志鑾坦言,改革過程中面臨著不少阻力。因為主要壓縮流通環節的藥品成本,有些藥品經銷商和醫藥代表非常抵制,網上甚至還流傳著許多文章,呼籲醫藥企業「封殺」三明,但此類做法能遏制藥價虛高,直接減輕老百姓的看病負擔,三明仍將繼續堅持下去。
讓醫生有獲得感
幾年下來,三明全市的藥品與耗材價格大幅下降,同時,醫生的診療收入逐年增長。
三明市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陳曉帆每年都能感受到收入的增加:「從2013年開始實行年薪制,這六七年下來,平均每個醫生的收入增加了3倍左右。」這正是三明醫改的獨特之處:首先解決以藥養醫問題,為後續改革舉措贏得空間。
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三明全市通過藥品耗材價格調整增加醫療服務收入達48.7億元。與此同時,看病總支出中,醫生的診療費用、藥品費用、檢查費用的比例從2011年的18∶60∶22,逐漸調整為2019年的41∶34∶25,醫生的收入明顯增長。2019年,三明全市公立醫院工資總額達14.06億元,為改革前的3.68倍。
與之相應的是,醫生看病更認真了。陳曉帆還記得,剛工作時許多醫生尤其是老專家不願意坐門診,因為很多時候接待的病人都是輕微症狀的,有的甚至感冒發燒也要掛專家號。
「而且人均150元的診療費用中,醫生的直接診療費用僅僅五六元,根本體現不出醫生的工作價值。」陳曉帆還記得,以往為了提高醫生的收入水平,市區的大醫院不得不跟基層醫院「搶病人」,醫生看病的時間也因此大大縮短。巨大的虹吸效應把大量病人都吸引到大型醫院,造成「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的景象。
改革後,三明醫生的勞動價值實打實得到體現。同樣是150元的門診診療費用,醫生的診療費和藥師的服務費能佔到50%左右,「小病也來找專家」的情況越來越少。
陳曉帆和同事們現在拿的都是年薪,按照醫院的績效考核規定,他們也能花更多時間研究疑難雜症和危重疾病了。以往很多醫生不願意去的急診、重症醫學科、產科、兒科,現在也不愁招醫生了。「那可是真要有技術才行,而且平均算下來,收入也比其他的科室要高一些。」
徐志鑾表示,三明醫改從表面上看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實際上是解決了不讓老百姓受「二次傷害」的問題。以往,部分醫生「開發、製造病人」、過度治療、做大檢查、開大處方,讓不少老百姓吃冤枉藥、做冤枉檢查,如今在三明,這類情況已不復存在。
從「治已病」到「治未病」
隨著醫改的逐漸推進,三明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治好各種小毛病。
52歲的鄧代寬是三明市三元區巖前富源村人,妻子腳部殘疾,還有兩個尚在讀書的女兒,他們家一度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幾年因為妻子的治療,鄧代寬可沒少長白頭髮。2017年,鄧代寬又被查出身患風溼性關節炎、慢性心功能不全、強直性脊柱炎等多種疾病。
了解到鄧代寬一家的情況後,當地政府為他們家繳納了醫保,還提供了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村裡的家庭醫生主動上門,為鄧代寬和妻子免費看病。「因為政策好,才讓我們敢看病,看得起病。」鄧代寬說。
在醫藥、醫療、醫保「三醫聯動」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之後,三明又將改革目光放到了基層醫療上。醫保打包支付、組建總醫院、C—DRG收付費……三明醫改已邁入「以健康為中心」的3.0版。
從2016年開始,三明在12個縣市區組建總醫院,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資源,構建緊密型醫療共同體,並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開辦公立性質的村衛生所,幾百位曾經在村裡當「個體戶」的「赤腳醫生」被衛生院收編。與此同時,縣級總醫院的醫院管理、醫療人才、疾病病種「三下沉」,截至2019年,三明全市各總醫院基層分院診療量比2016年增長40.81%。
三明市衛生健康委主任肖世宣表示,三明醫改已從「治已病」邁入「治未病、大健康」的階段,努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62歲的錢建康家住梅列區徐碧街道,患有慢性胃炎、低血壓。以前,他常去大醫院看病,但人太多,醫生經常簡單看看就下處方,他總有點不放心。錢建康說,現在他更願意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離家更近,人也不多,可以跟醫生多聊幾句,詳細敘述病情。
在這座普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一個服務對象都有完整的電子檔案。「哪天該通知他們來,都會打電話過去。」梅列區徐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杜全明說。
要是碰到棘手、難度大的病症,基層的醫療服務機構也能快速反應。按照杜全明的描述,如果某個高血糖病人的血糖值達到16.5,社區醫療機構就必須將其上轉總醫院,由總醫院專業醫生對其血糖進行控制,等穩定後再轉回社區醫院。
「關鍵是提升我們的服務能力、質量、環境,讓老百姓能信任,就是最大的成績了。「杜全明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陳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18日 07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