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白巖松不是很了解,不過看過不少關於他的評論,有人說他是優秀新聞評論員,評論新聞深刻,採訪提問一針見血,問的問題都直戳熱點,又像一把刀那麼犀利,針砭時事,也有人覺得他得意洋洋又流於表面,還有人說他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總之,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白巖松。
白巖松憑藉兩檔節目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主持人,一是《東方時空》,裡邊有一個板塊叫生活時空,講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普通人成為央視欄目的主角,這是當年一個變革舉措。另一個是《焦點訪談》,以揭露貪汙腐敗、違法亂紀、假冒偽劣等行為為主。節目播出以後,好幾億中國人都愛看。
我也是看《焦點訪談》時知道白巖松的,但是那時候不怎麼關注他。最近看他的《白說》,個人覺得還是很值得看的,特別是現在迷茫,沒有成就又急於求成的年輕人,更應該靜下心來讀讀這本書。
白巖松1989年大學畢業,分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去報到才知道自己並沒有被錄用。在那個畢業生包分配工作的年代,他的經歷比我們失業還要嚴重。
雖然是令人五雷轟頂的經歷,但是他沒有憤怒,也沒自我放棄,而是去圓明園划船,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
在那個獨自划船的下午改變了他,他想明白了,不要憤怒、不要恨、不要報復,先要拯救。拯救別人,也拯救自己。
所以就算去鄉下鍛鍊一年回來後,被分到同事幾乎全是中老年人的《中國廣播報》,沒能戰鬥在新聞一線,他懷著萬分沮喪的心情,到電臺對面一家小書店裡,買了一本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的《報紙編輯》,然後用一個下午把它看完。然後坦然接受這生活的「饋贈」。
正是那幾年與新聞無關的工作經歷,他卻仍然花十二分精力去做,認真寫文章,虛心請教前輩,才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很快,他成了獨當一面的版面編輯、業務骨幹,可以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刊發出去,然後被別人看到,覺得他的文章寫得不錯。所以後來,才會被推薦到正在創辦中的《東方時空》。
如果沒有當初意想不到的挫折,如果他如願被分配到夢寐以求的部門,會有今天嗎?很難說。如果沒有那一段與新聞無關的經歷,沒有那段看似對從事新聞沒有用處的經歷,練就了他的文筆和思考能力,他能夠被挑中去創辦《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嗎?真的很難說。
所以,那幾年看似無用的經歷,那段與中老年人為伴,那段與他心心念念的新聞無緣的日子,他卻不得過且過,他充分利用那一段時光,做好眼前的事情,磨練自己,他真的沒有想到那幾年看似無用的經歷卻對他的成功有莫大的幫助。
對於這段經歷,白巖松自己也說出了自己的感想「有時候,也許老天爺很著急,本想給你一個更美好、更有趣的人生,可是你在消沉抱怨當中,讓機會一一錯過。等你終於想到那是命運的垂青之手在敲門時,再開門已經晚了,於是那些天天都在懷才不遇的人,最後可能真就一輩子懷才不遇。」
其實,哪一個人成名前沒有一段寂寞的沉澱時光,沒有人能夠輕鬆的一夜成功,就算有也很快就被遺忘,像鳳姐,芙蓉這些譁眾取寵的網紅,現在還有幾個記得她們。而那些靠演技,踏踏實實磨練自己的人,現在依然有人記得,即使因為結婚生子耽誤了一段時間,但是只要她們復出,就有人關注,有期待她們的作品,如孫儷、趙麗穎。
經常會有人問白巖松:「請問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他說的答案永遠是標準的:「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新華字典》,沒有《新華字典》我不會認識那麼多字,看那麼多書。」
其實,很多人問這個問題,是希望有那麼幾本書,讀了就快速地讓自己脫胎換骨,或者是get到成功的秘籍,從而快速取得成功。這是這個時代的病,一切都功利地求快,年輕人急於求成,不想經歷痛苦的磨練,長久的鍛鍊。
不要在白日做夢了,如果要真有幾本書有這麼大的功效,恐怕連醫院都不用要了,如果讀幾本書就能獲得成功,就沒有那麼多人迷茫了,就不會有什麼中年危機了。
讀書就是生命中的一日三餐,大魚大肉清粥小菜都需要。讀書是打發孤獨與無聊時光的利器,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推動力,是真正要長跑的事兒。
沒有哪一本書是所謂的有用的書,尤其是那些鼓吹成功學的書,更是不能經過長久的考驗。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看了那麼多成功學的書,卻仍然迷茫的原因,那些書的熱銷,有一部分是營銷的作用,有一部分是那些急於求成的人購買的結果。
我覺得白巖松說得很對,「除了新華字典,所有讀過的書都像是不斷匯入江河的涓涓細流,幫助你慢慢地成長,變得壯闊、深遠。你怎麼知道是哪條匯入的溪流讓黃河成為黃河,讓長江成為長江?同樣,我這一路上從書中汲取了這麼多營養,無法界定到底是哪本書塑造了我。」
所以,我們要多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而不是有用的書,不是教如何7天賺幾百萬的書,也不是那些幾招就讓你提高收入的書,更不是那些三言兩語就讓你情商提高的書。讀書,是讓我們在閱讀中通過共鳴、共振來自我求證,甚至在完全不同的意見當中,慢慢讀出它的趣味來,為自己開啟一個全新的空間。通過與別人的對話,讀別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讀書還有另外的一種隱喻,到了一定的歲數就學會了: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東西,也要學會汲取很多無用的東西,無用為大用。古人說,「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不能幹巴。
讀書能夠讓你接觸大千世界,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當你與書本的人物經歷,人物的情緒產生共鳴時,當你從書中獲得巨大的樂趣時,那麼,這無用之書,對你其實是有著莫大的用處。當你在迷茫時,讀書讓你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人性,面對生命;在遭受挫折時,讀書可以提供智慧、撫慰和解決之道;在你行走艱難時,為無門之處開門,讓無光之處有光。
白巖松說:「這不是一個短跑的時代,而是一個長跑的時代。」
但是我們很多人卻是在短跑,工作幾個月不順心,換個行業試試,學習一項技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習寫作,寫不到幾個月,覺得沒有進步,就又放棄了。請問,我們不是在短跑嗎?
記得有一個專業寫作10年的朋友分享她的寫作感想:寫作是一種技能,所有的技能只有練習才能習得。那些寫作理論、技巧你都可以不用去琢磨,你只需要不停地寫,不停地練習,一開始寫,你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比如:沒有東西可寫,有經歷不知道如何表述出來,或者說你有很多素材,卻沒有辦法篩選出與你的文章主旨相關的內容,這些是需要不斷地寫作,長期寫下來,自然而然就知道的。寫到最後,會是量變導致質變,寫作就成了你的習慣,像呼吸一樣自然。但這種程度不是三五個月,或者一兩年就能實現的。寫作就是一個長跑的事情,你要堅持寫8年10年甚至更久,才能下筆如有神。
之所以我們感覺這是一個短跑的時代,是因為太多人一夜爆紅,名利雙收人,又太多人的成功通過炒作,營銷出來的,賺錢快,又不用辛苦,這也是我們現在太多的孩子想當網紅,獲得關注,取得流量。在我們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你還能靜下心來磨練幾年嗎?
大家都在短跑,都想快速獲得成功,這個時候,你試一試長跑。長跑可能要寂寞,可能要堅守,但終有撥開雲初見月的時候,我們不要心急,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受到短跑人的影響。
很多人說《白說》就是幾十篇演講湊成的一本書,其實我覺得這更像一本白巖松的自傳,只是寫作方式與一般的自傳不一樣,但是內容真的算得上一本前半生的自傳,通過與別人溝通的方式講述他自己的經歷,講述他對這些經歷的感受。
年輕人,特別是現在迷茫的年輕人,你可以看看我們的前輩又經歷過什麼,遇到過什麼挫折,在自己與這個時代的成長中,是怎麼選擇,怎麼做的。也許你讀了此書,仍然迷茫,沒有關係,迷茫是每一個人某個階段就會經歷的過程,怎麼可能通過讀一本書就能夠消除迷茫了呢?讀書的目的是產生共鳴,自我求證,通過別人的故事與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