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說》:生命不能只看外在有用的東西,也要學會汲取無用的東西

2020-09-10 大地沿河流

白巖松不是很了解,不過看過不少關於他的評論,有人說他是優秀新聞評論員,評論新聞深刻,採訪提問一針見血,問的問題都直戳熱點,又像一把刀那麼犀利,針砭時事,也有人覺得他得意洋洋又流於表面,還有人說他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總之,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白巖松。

白巖松憑藉兩檔節目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主持人,一是《東方時空》,裡邊有一個板塊叫生活時空,講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普通人成為央視欄目的主角,這是當年一個變革舉措。另一個是《焦點訪談》,以揭露貪汙腐敗、違法亂紀、假冒偽劣等行為為主。節目播出以後,好幾億中國人都愛看。

我也是看《焦點訪談》時知道白巖松的,但是那時候不怎麼關注他。最近看他的《白說》,個人覺得還是很值得看的,特別是現在迷茫,沒有成就又急於求成的年輕人,更應該靜下心來讀讀這本書。

01那幾年看似無用的經歷,卻對他的成功有莫大的幫助

白巖松1989年大學畢業,分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去報到才知道自己並沒有被錄用。在那個畢業生包分配工作的年代,他的經歷比我們失業還要嚴重。

雖然是令人五雷轟頂的經歷,但是他沒有憤怒,也沒自我放棄,而是去圓明園划船,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

在那個獨自划船的下午改變了他,他想明白了,不要憤怒、不要恨、不要報復,先要拯救。拯救別人,也拯救自己。

所以就算去鄉下鍛鍊一年回來後,被分到同事幾乎全是中老年人的《中國廣播報》,沒能戰鬥在新聞一線,他懷著萬分沮喪的心情,到電臺對面一家小書店裡,買了一本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的《報紙編輯》,然後用一個下午把它看完。然後坦然接受這生活的「饋贈」。

正是那幾年與新聞無關的工作經歷,他卻仍然花十二分精力去做,認真寫文章,虛心請教前輩,才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很快,他成了獨當一面的版面編輯、業務骨幹,可以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刊發出去,然後被別人看到,覺得他的文章寫得不錯。所以後來,才會被推薦到正在創辦中的《東方時空》。

如果沒有當初意想不到的挫折,如果他如願被分配到夢寐以求的部門,會有今天嗎?很難說。如果沒有那一段與新聞無關的經歷,沒有那段看似對從事新聞沒有用處的經歷,練就了他的文筆和思考能力,他能夠被挑中去創辦《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嗎?真的很難說。

所以,那幾年看似無用的經歷,那段與中老年人為伴,那段與他心心念念的新聞無緣的日子,他卻不得過且過,他充分利用那一段時光,做好眼前的事情,磨練自己,他真的沒有想到那幾年看似無用的經歷卻對他的成功有莫大的幫助。

對於這段經歷,白巖松自己也說出了自己的感想「有時候,也許老天爺很著急,本想給你一個更美好、更有趣的人生,可是你在消沉抱怨當中,讓機會一一錯過。等你終於想到那是命運的垂青之手在敲門時,再開門已經晚了,於是那些天天都在懷才不遇的人,最後可能真就一輩子懷才不遇。」

其實,哪一個人成名前沒有一段寂寞的沉澱時光,沒有人能夠輕鬆的一夜成功,就算有也很快就被遺忘,像鳳姐,芙蓉這些譁眾取寵的網紅,現在還有幾個記得她們。而那些靠演技,踏踏實實磨練自己的人,現在依然有人記得,即使因為結婚生子耽誤了一段時間,但是只要她們復出,就有人關注,有期待她們的作品,如孫儷、趙麗穎。

02多閱讀,多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而不是有用的書

經常會有人問白巖松:「請問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他說的答案永遠是標準的:「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新華字典》,沒有《新華字典》我不會認識那麼多字,看那麼多書。」

其實,很多人問這個問題,是希望有那麼幾本書,讀了就快速地讓自己脫胎換骨,或者是get到成功的秘籍,從而快速取得成功。這是這個時代的病,一切都功利地求快,年輕人急於求成,不想經歷痛苦的磨練,長久的鍛鍊。

不要在白日做夢了,如果要真有幾本書有這麼大的功效,恐怕連醫院都不用要了,如果讀幾本書就能獲得成功,就沒有那麼多人迷茫了,就不會有什麼中年危機了。

讀書就是生命中的一日三餐,大魚大肉清粥小菜都需要。讀書是打發孤獨與無聊時光的利器,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推動力,是真正要長跑的事兒。

沒有哪一本書是所謂的有用的書,尤其是那些鼓吹成功學的書,更是不能經過長久的考驗。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看了那麼多成功學的書,卻仍然迷茫的原因,那些書的熱銷,有一部分是營銷的作用,有一部分是那些急於求成的人購買的結果。

我覺得白巖松說得很對,「除了新華字典,所有讀過的書都像是不斷匯入江河的涓涓細流,幫助你慢慢地成長,變得壯闊、深遠。你怎麼知道是哪條匯入的溪流讓黃河成為黃河,讓長江成為長江?同樣,我這一路上從書中汲取了這麼多營養,無法界定到底是哪本書塑造了我。」

所以,我們要多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而不是有用的書,不是教如何7天賺幾百萬的書,也不是那些幾招就讓你提高收入的書,更不是那些三言兩語就讓你情商提高的書。讀書,是讓我們在閱讀中通過共鳴、共振來自我求證,甚至在完全不同的意見當中,慢慢讀出它的趣味來,為自己開啟一個全新的空間。通過與別人的對話,讀別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讀書還有另外的一種隱喻,到了一定的歲數就學會了: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東西,也要學會汲取很多無用的東西,無用為大用。古人說,「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不能幹巴。

讀書能夠讓你接觸大千世界,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當你與書本的人物經歷,人物的情緒產生共鳴時,當你從書中獲得巨大的樂趣時,那麼,這無用之書,對你其實是有著莫大的用處。當你在迷茫時,讀書讓你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人性,面對生命;在遭受挫折時,讀書可以提供智慧、撫慰和解決之道;在你行走艱難時,為無門之處開門,讓無光之處有光。

03都在短跑,你試試長跑

白巖松說:「這不是一個短跑的時代,而是一個長跑的時代。」

但是我們很多人卻是在短跑,工作幾個月不順心,換個行業試試,學習一項技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習寫作,寫不到幾個月,覺得沒有進步,就又放棄了。請問,我們不是在短跑嗎?

記得有一個專業寫作10年的朋友分享她的寫作感想:寫作是一種技能,所有的技能只有練習才能習得。那些寫作理論、技巧你都可以不用去琢磨,你只需要不停地寫,不停地練習,一開始寫,你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比如:沒有東西可寫,有經歷不知道如何表述出來,或者說你有很多素材,卻沒有辦法篩選出與你的文章主旨相關的內容,這些是需要不斷地寫作,長期寫下來,自然而然就知道的。寫到最後,會是量變導致質變,寫作就成了你的習慣,像呼吸一樣自然。但這種程度不是三五個月,或者一兩年就能實現的。寫作就是一個長跑的事情,你要堅持寫8年10年甚至更久,才能下筆如有神。

之所以我們感覺這是一個短跑的時代,是因為太多人一夜爆紅,名利雙收人,又太多人的成功通過炒作,營銷出來的,賺錢快,又不用辛苦,這也是我們現在太多的孩子想當網紅,獲得關注,取得流量。在我們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你還能靜下心來磨練幾年嗎?

大家都在短跑,都想快速獲得成功,這個時候,你試一試長跑。長跑可能要寂寞,可能要堅守,但終有撥開雲初見月的時候,我們不要心急,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受到短跑人的影響。

很多人說《白說》就是幾十篇演講湊成的一本書,其實我覺得這更像一本白巖松的自傳,只是寫作方式與一般的自傳不一樣,但是內容真的算得上一本前半生的自傳,通過與別人溝通的方式講述他自己的經歷,講述他對這些經歷的感受。

年輕人,特別是現在迷茫的年輕人,你可以看看我們的前輩又經歷過什麼,遇到過什麼挫折,在自己與這個時代的成長中,是怎麼選擇,怎麼做的。也許你讀了此書,仍然迷茫,沒有關係,迷茫是每一個人某個階段就會經歷的過程,怎麼可能通過讀一本書就能夠消除迷茫了呢?讀書的目的是產生共鳴,自我求證,通過別人的故事與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我的世界:這些無用的東西,玩家覺得多餘,只因只看到了表面!
    MC中的無用方塊或者道具很多,對於新手而言,可能很多東西他們都用不上。但這並不代表這些東西就沒有用處了,如果按照一般玩法來看,這些東西對玩家遊戲流程沒什麼幫助。比如說在生存模式中,玩家更關注那些能幫助擊殺怪物的裝備。
  • 這世上沒有無用的東西,所謂無用只是放錯了位置
    在一個小城,有一個少年,他總覺得自己很笨。別人划拳,手靈活,他卻笨手笨腳。別人酒桌上應付裕如,反應機敏,回答總是得體而又合理。他卻結結巴巴,一句話也說不上來,老半天也想不到說什麼。為此,他很苦惱。常常私下裡就下了勁,去練划拳,對了鏡子,比劃著手指。
  • 莊子的核心智慧:無用即有用
    朱熹的《不棄自文》裡說:「天下無棄物」,在聖人的眼裡,一切都是有用的。的確,任何東西都是有用的。糞土放對了地方就是肥料,塑料瓶在我們眼中是垃圾,在別人眼中可以換錢。我們要會發現事物看似沒有的價值,然後去雕琢它。所謂蠢才,是放錯位置的人才。
  • 淺析《斷舍離》: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寫道: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執著和迷戀。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放下,學會選擇,才能去擁抱新的生活。有數據顯示:中國的社交焦慮者據說也達到了3000萬,其中90後、95後年輕人的症狀尤其嚴重。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曾說:我在30歲以前,拼命做加法,30歲以後,要懂得做減法。社交中的減法,是遠離過載的信息,和無效的關係,真正獲得自由。
  • 有些東西不能看表面,很多的東西是眼見為虛
    有些東西不能看表面,表面也就是表象,帶有欺騙性。前不到又看到一篇報導,一個婦女坐公交車去廣場。公交車開到半路,女子突然站起身對司機說:「我要下車買東西,請停停車。」因為沒有到站,司機繼續開,說:「下一車停吧,旁邊有一個超市。」「到時你等我一下,我買完東西又上了,我要到中山廣場去。」「不能等,你可以坐下一班車。」「你怎麼這樣,怎麼不能等,有毛病。」女子氣呼呼地瞪著雙眼,司機頭也沒抬。
  • 有人說我:大而無用
    ——艾青《歸來的歌.光的讚歌》每一件事物,都希望發揮價值,然而在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生命也在消失,有沒有一件事物可以一直實現它的價值,但不會消失呢?有,莊子肯定地告訴我們。有人說莊子的話都是一些大而無用,然而莊子說:「是你不善用!
  • 佛教:中年以後要學會做減法,尤其這四樣東西一定要儘早丟掉
    但是中年以後,人沒有那麼熱血和衝動了,也經歷了足夠多的事情,見過足夠多的人,這時候就要學會更加理智和平和了,此時的人生不該再是一味做加法,而是要學會做減法。所以這篇文章,我是專門寫給和我一樣人過中年的朋友的,上有老,下有小,也體會過人生百態,當然了,年輕的師兄們也可以看看,也許也能有點收穫。
  • 餘生,學會擺脫三種無用情緒
    每次說到這些,她都語氣低沉,各種嘆氣,一副對自己的生活已然失去興致的模樣。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選的。所謂落子無悔,接下來無論經歷好壞,都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承擔。承擔好了,接下來的日子便好了;承擔不住,甚至因為怕苦怕累丟棄了,後來的時間會加倍「奉還」。一個人的一生,要越過越好,就要學會擺脫這三種無用情緒。
  • 一個人發財之前,必失去的五樣東西!
    無論你歷經了多少磨難,生命中總會有束光,足以穿透黑暗;點擊標題下藍字
  • 無中生萬有,無用乃大用
    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除了周末,這些天的節奏是這樣的:白天依然是各種各樣的忙,晚上,把一天的林林總總安頓下來後便開始碼字。當點點滴滴的思維漸漸地流動成只只句句的文字時,心也漸漸地慢慢地安靜了下來……儘管每晚會佔用一些休息的時間,但這樣的時間,是一個自我反思、梳理和淨化的過程。儘管每晚會捨棄一些休息的時間,但這過程給予心靈的享受卻不是多睡一會可以給到的。特別是有時當思緒湧出,輸字的速度趕不上思想的進度時,那種感覺很美妙,往往整篇文章一氣呵成,其實花的時間不多。
  • 沒用的東西白給也不要
    我在寫"看事物要一分為三"的文章時,一個叫"沒有橋的愛河"的網友評論說:"你只不過說了一個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我認為越是簡單的道理,越在生活中背道而馳。比如,在逛商場的時候遇到某一種商品大減價,人們蜂擁而上搶購時,你也會不加思索地買下來買完東西回家仔細想想根本用不著,於是按照傳統的想法,也許某一天就能用上,順手把它放到了角落裡,該商品一下子就被打入了冷宮,從此再沒有用過,這就是購物的從眾心理,80年代初,一個中國留學生在考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時,老師出了一道題,就和我上面的例子相同,絕大多數人都回答,先買下再說,反正那麼便宜,唯獨這個留學生答道
  • 世上大部分的「有用」,都藏在「無用」之中!
    瞎子要回去的時候,朋友為他點亮了一盞燈,瞎子很生氣地說:「我又看不見,你這不是在侮辱我嗎?!」 朋友說:「因為我怕別人在黑暗中撞到你呀!」 一則簡單的故事,道出了我們的生活中常犯的錯誤:人們總喜歡把個人思想局限在慣有的認知中,習慣於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站在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中去思考問題。
  • 斷舍離不止是扔東西,這6點精髓讓女人活得更通透,看陳數就知道
    或許大家已經見慣了日常生活中各類物件的整理丟棄,把過期的、無用的東西扔掉來為自己的生活騰出更多的空間只是斷舍離的一方面。但斷舍離遠不止扔東西這麼簡單,它更多地意味著人們精神層面的變化。
  • 莊子說:水可以裝在裡面,也可以裝在外面。有用是用,無用也是用
    有用的可以被利用,沒用的被保留。有用是用,無用也是用。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了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了,結出五石容積的大果實。用這大葫蘆裝水,結果太脆,承受不了水的重量。將它剖開,做成水瓢,太大了,沒地方放。
  • 莊子:無用之用,終有大用!
    學習成績不拔尖,才藝又不堅持練,倒是看閒書、踢足球、玩遊戲,一身是勁。可是這些有什麼用呢?又不能靠它吃飯,倒頭來,還是不成材。不成材和沒有用,在這個追求功利和實用的時代,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其實兩千多年前,莊子早已通過兩棵大樹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無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 莊子智慧:世界上沒有無用的東西,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
    有一天,惠子本著炫耀的心理對莊子說:「魏王啊,他贈送給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就把它種下了,你猜成熟的時候,有多大?」莊子知道這貨又在和自己顯擺,所以沒有搭理他。惠子接著說道:「摘下的大葫蘆,有五石的容量,用來提水呢,它不夠堅硬,刨開做瓢的話,又太大了,所以我乾脆把它敲碎了,沒辦法,有這條件!」莊子冷笑一聲,「你知道個屁!
  • 微積分要學會感知「看不到」的東西
    微積分要學會感知「看不到」的東西文/虹野談到學習,不得不說人對知識的認知過程,不同的感知對知識本身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個事物,不同的人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一種經歷:有的人喜歡用眼睛看著老師聽課,有的人喜歡閉著眼睛用耳朵接受信息。耳朵和眼睛是我們非常常用的感官,如果僅僅把知識當作視覺信息或者聽覺信息的話,則幾乎每個人感受到信息是一樣的。好比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教材是一樣的,我們的眼睛傳送給大腦的信息是一樣的。如果感受信息完全一樣,為何考試的結果差異會這麼大呢?
  • 看18世紀高級妓女爭寵,看得我狂想買東西
    塑造緊緻身型 排油祛水腫燃脂你絕對想不到,最近一次激發我瘋狂想買東西,做夢都在掃櫃買買買的,是一件多麼荒謬的小事自從我重溫完2014年的《矽谷》,看了《創業公司》《Flake》《Newsroom》都棄劇了,早晚餐的下飯劇跳著看《Harlots名姝》《名姝》裡有個我很喜歡的高級妓女,叫夏洛特,有次我看到她的床尾有兩柄黃銅獸爪床腳墩兒,
  •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其實都沒什麼用
    在這裡,表面看來是對他人、對社會的無益,但對於自身,卻是維繫生命的重要手段。02所謂人生,不應停留於生存,而應多做些無用之事。「人都知道有用的東西,卻不知道無用的東西是什麼」,就是這份不足果腹的學問擎起了我們的物質認知。
  • 如果你想要感受到幸福,不妨試著學會知足,放下多餘的東西
    並不是說擁有的東西越多,人就會變得越幸福,實際上,擁有與幸福並不能構成正比的關係。而,只有當你學會將一些足夠多的東西騰空以後,你才有機會將快樂和幸福裝進你的生活裡。剛剛好其實就是幸福,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只要求剛剛好的狀態,那麼,你的肩上才不會背負起過多的東西,你才能更容易觸碰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