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智慧:世界上沒有無用的東西,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

2021-01-08 墨品風雅

生活中,有很多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以整天碌碌無為,消極避世,其實你錯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

莊子與惠子,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冤家,這兩位老人家的「互懟」,往往顯現出了一些大道理,讓我們佩服的五體投地。

有一天,惠子本著炫耀的心理對莊子說:「魏王啊,他贈送給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就把它種下了,你猜成熟的時候,有多大?」

莊子知道這貨又在和自己顯擺,所以沒有搭理他。

惠子接著說道:「摘下的大葫蘆,有五石的容量,用來提水呢,它不夠堅硬,刨開做瓢的話,又太大了,所以我乾脆把它敲碎了,沒辦法,有這條件!」

莊子冷笑一聲,「你知道個屁!這麼大的葫蘆,你可以把它做成船,遨遊於江海之中,可你卻把它打碎了,這說明你根本就沒想到這一點。」

這個故事中,莊子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毫無用處的,大葫蘆有用,人也有用,天地間萬事萬物,存在皆有用處。

只要你把東西,放到相匹配、相適應的地方,而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和職業,作用和價值就可以體現出來,這就是「無用」轉變為「大用」。

再有一個,那就是「小用」轉變為「大用」。

莊子說,有一個宋國人,會製作一種冬天不皸手的藥膏,這家人世代做的,都是漂洗絲絮業,有一個客人聽說後,花百金買下了這個藥方。

恰巧,越國起兵進攻吳國,那位客人拿著藥方來到了吳國,將藥方交給了國君,使得吳國兵士在冬天的水中與越國大戰,而不怕凍手,從而一舉擊敗越國,這位客人,也被吳王封了田地。

莊子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樣的藥膏,拿來漂洗衣服只是小用,而用來裝備軍隊,則是大用。

人生亦是如此,在人生中有很多機遇都是隱藏的,也許你掌握的這門技巧在一個地方是「小用」,換在另一個地方,就變成了「大用」。

這是告誡我們,要靈活轉變能力的運用方式,注意抓住時機,「小用」總會變成「大用」的。

從莊子的這兩個故事裡,我們總結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必有用,不要因為四處碰壁,就放棄了自己,要把「無用」變為「大用」。

還要時刻準備好抓住機遇,讓自己的所學有用武之地,把「小用」變為「大用」。

——編輯謫仙

相關焦點

  • 莊子的核心智慧:無用即有用
    有一次,莊子帶弟子到外面遊玩,來到一座山下,看見一棵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一條大河旁邊。莊子就問旁邊伐木者也就是砍樹的人:「這麼大的樹,你怎麼不砍呢?」伐木者看了一眼不屑一顧地說:「這何足為奇,這種樹不中用,用它做船吧,會沉;用來做棺材呢,很快就腐爛了;用來做器具呢又很容易壞;用來做門窗,木頭的汁液一直不幹;用來做柱子呢,很容易被蟲蛀。
  • 《莊子》:懂得避其鋒芒,方能保全自己,無用即為大用
    而在道德道家思想當中,卻有著相反的狀態,他認為那些看似有用的東西,往往是沒有太多的價值,而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或許是對外產生不了價值,但是對內能更好的保護自我,保全自己不受傷害,這是自我保護的一個智慧,也就是道家思想中無用即為大用的道理。
  • 莊子智慧:如何培養孩子做一個無用的人
    最近在讀《莊子》,書中推崇無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即做任何事都要在充分了解事情的基礎上,順應自然,不要妄為。同時以自然規律作為做事情的根本法則,順其自然發展,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 莊子:「無用」的人生,最高級!
    莊子問伐木人,為什麼這棵樹無人砍伐呢?對方告訴他,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麼大。 這讓莊子深受啟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無用之用,恰為大用。
  • 莊子:「無用」的人生,最高級
    莊子問伐木人,為什麼這棵樹無人砍伐呢?對方告訴他,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麼大。這讓莊子深受啟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因此,世人拼命追逐的富貴、功名、利祿,莊子卻棄若敝屣;相反,世人眼中的無用,恰恰便是莊子選擇的有用,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的自由。在莊子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你能捨去多少慾念,便能獲得多少自由。於是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楚國的大王聽說莊子很有才,派兩個人去聘請他為相。
  • 莊子講無用而大用的道理
    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代的宋國蒙地人。曾作過蒙地的「漆園吏」。莊子與孟子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沒有見過面,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從未提及過對方。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推測莊子可能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
  • 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無用之學」。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時代,哲學究竟能幹什麼呢?或者說,這門學問本身的用途是什麼呢?莊子和惠施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
  • 莊子: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
    02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相傳古時候莊子在山中行走,看到一棵樹雖大卻因無用而無人砍伐。於是對身邊的學生說:「看到沒有?這棵樹因為無用才能活這麼久,這就是無用的好處!」接著,他又到了山下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讓兒子去殺鵝招待他,兒子就問:「是殺那只會叫的,還是那隻不會叫的呢?」那位朋友說:「當然是殺不會叫的。」莊子的學生聽了,就問莊子:「老師,昨天那棵樹因為無用而活,可今天這隻鵝又因無用而死,面對這樣的情況,先生將怎麼辦呢?」
  • 莊子:無用之用,終有大用!
    不成材和沒有用,在這個追求功利和實用的時代,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其實兩千多年前,莊子早已通過兩棵大樹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無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有一次,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疙裡疙瘩,樹枝彎彎扭扭,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卻看都不看它一眼。這棵樹雖大,卻是不材之木,人們只會鄙棄它。莊子微微一笑說:先生實在是不善於使用東西啊!宋國有一戶人家,世代以漂洗絲絮為業,所以善於調製不皸手的藥物。
  • 林光華:帶你讀懂莊子智慧,正身清心、破解焦慮,通曉世故人情...
    馮小剛說,陳道明是一個清高得只肯在戲裡低頭的人。讀書讓他洗盡了娛樂圈的鉛華,成為一個清醒睿智的老藝術家。他拒絕參加一切飯局,閒暇時做些「無用」的事情:裁縫、木工、畫畫、寫書法、看書,最愛看古典文學。他覺得人生就是該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
  • 莊子名言讓人看透人生
    《莊子·齊物論》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 道德經品讀第二十七章 世上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
    這樣的人是完人,是高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是我們的榜樣和目標。二、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作為一個管理者、領導者、教育者,又或者僅僅是同事、朋友,要能夠看到別人的長處、優點,勸勉他、誘導他。不憑藉自己自己單一的評價標準,而嫌棄厭惡他人,也許他在這方面不行,在另一方面卻有獨到的智慧,所謂人盡其才,更有句話叫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莊子,想像豐富,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至。莊子,行為灑脫,言語流暢,逍遙至極,又浪漫至極。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領悟莊子智慧的人,往往為之手舞足蹈,讚嘆不已,而又受用不盡!
  • 夜讀丨《莊子》7個成語,感悟人生7個智慧
    綠標 收聽朗讀音頻莊子,想像豐富,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至。他行為灑脫,言語流暢,逍遙至極,又浪漫至極。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 蔣勳:沒有真正的智慧,就沒有長久的愛情
    如果要下一個結論,我想,真正的愛是智慧。——蔣勳真正的愛,需要智慧文 | 蔣勳在歷史上,我們看到,李清照懷著對趙明誠的愛,兩個人一起切磋詩詞、研究金石,「金石」也變成他們兩人愛情的另一種形式了。這樣說起來好像是在設一個陷阱,但是當你無限地把網擴張後,它就沒有界線了,網就不存在了。就像莊子說的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擁有一樣寶貝,他每天都把寶貝帶在身上,因為他覺得每個人都想竊取,他很不放心。有一天,他在換衣服時,差點把這個寶貝弄丟了,他覺得好難過。
  • 這世上沒有無用的東西,所謂無用只是放錯了位置
    別人酒桌上應付裕如,反應機敏,回答總是得體而又合理。他卻結結巴巴,一句話也說不上來,老半天也想不到說什麼。為此,他很苦惱。常常私下裡就下了勁,去練划拳,對了鏡子,比劃著手指。「五魅手、八匹馬、六六順、四季財。」甚至還練酒量,買了一瓶酒,每天下班就喝一點。想著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這樣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學會。可是,他錯了,不管他再努力,收效卻總是甚微。
  • 莊子:有一種「潔癖」,讓你的內心空無一物
    女主角麻衣扔掉了家裡90%以上的東西,將各種物品縮減控制在最低需求程度。當60平米的房子看起來有100平米那麼大,我也想像麻衣一樣在地板上打起滾來。影片看起來很誇張,但是現在日本消費確實是在奉行極簡主義。日本的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靠著整理家務,開創出事業的新高度。在整理房間的同時,其實也是對內心世界的一番梳理。
  • 莊子寓言故事10則,人生大智慧!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莊子和惠子在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遊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 對莊子的熱愛,是知識的導向性,還是莊子自己的影響籠罩自己
    如果沒有幾千年來沒完沒了的官方導向和硬性推銷,孔子的影響絕不會比莊子的影響大。對莊子的熱愛是中國知識階級全體性的自發性的。回想一下就可以發現,愈是生動的愈是被我們喜愛的文人,也愈是喜愛莊子愈是任莊子的影響籠罩自己。比方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等等等。
  •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喜歡多言
    馮小剛說,陳道明是一個清高得只肯在戲裡低頭的人。讀書讓他洗盡了娛樂圈的鉛華,成為一個清醒睿智的老藝術家。他拒絕參加一切飯局,閒暇時做些「無用」的事情:裁縫、木工、畫畫、寫書法、看書,最愛看古典文學。他覺得人生就是該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