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無用」的人生,最高級!

2020-12-24 騰訊網

無用,是不為物役的靈魂自由

一天,莊子和弟子們在路邊看到一棵直聳入雲的大樹。

莊子問伐木人,為什麼這棵樹無人砍伐呢?對方告訴他,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麼大。

這讓莊子深受啟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無用之用,恰為大用。

因此,世人拼命追逐的富貴、功名、利祿,莊子卻棄若敝屣。

相反,世人眼中的無用,恰恰便是莊子選擇的有用,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的自由。

在莊子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你能捨去多少慾念,便能獲得多少自由。

於是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楚國的大王聽說莊子很有才,派兩個人去聘請他為相。

莊子說,和被供奉在廟堂之上的枯骨龜甲相比,自己更願意在爛泥裡搖尾巴。

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哪裡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幸福呢?

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走遍千山萬水卻不可得。

一天,他遇上一位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問道:「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我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揩著汗水說道:「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

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著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整天憂心忡忡,何來快樂?於是,他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善行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嘗到了快樂的味道。

如今,現代人活得愈來愈複雜,結果得到許多享受,卻並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並不自由。

不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在安靜中和自己的心靈對話,對浮華虛名說不,並適當放下超出自己能力和需求的東西。

這不僅是一種灑脫,更是參透萬物後的一種平和。

無用,是以無聊之事遣有聊人生

當今社會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特徵之一就是過度物質化和人們內心的浮躁。

整個社會常會把眼前的物質利益放在首位,大到環境汙染霧霾成災,小到學習工作擇校擇業婚姻嫁娶,「有用論」的影響無處不在。

生活中有些人,凡事都會問「有用嗎,有好處嗎?」「這個能當飯吃嗎?」

似乎在他們的眼裡,以「錢權名」為標準,世上的人與事都可以分為「有用」和「沒用」,有用則寵之,無用則棄之。

這些人,活得實在太現實、太無趣。

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這個「癖」,多指琴、棋、書、畫,屬可有可無的無用之物。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可謂是無用生活的典範。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如此惡劣的天氣,他倒有閒情逸緻去湖中喝酒、賞雪,尋求這種「無用」的浪漫。

周作人說,我們在日常必需的東西之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和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

做「無用」的事,就是不帶著任何功利心去做事。這方面,古人給我們很多啟示。

陶淵明樂在田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白居易笑問老友:「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蘇軾以竹言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文徵明靜坐品茗:「穀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

與天地花鳥為鄰,與琴棋書畫為友,靜觀萬物,靜觀己身,這樣的生活令人嚮往。

生活的切實意義不在於那些宏大的目標,而在於一些無用的事。

只有這些無用的小事,才能讓我們感覺到「我存在著,我在生活,我將生活下去」,才讓我們活得更體面,更有尊嚴。

柏拉圖曾說:「如果你有兩塊麵包,請拿一塊去換取水仙花。」

如果你有時間,請拿一部分的時光用來「虛度」,用在「無用」之事上。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不因為一心追夢而忘卻了眼下幸福的珍貴,又不因適意的享受而拒絕讓自己經受磨礪。

猛虎與薔薇,實則可以同時寄居心中。

高級的人生,就是做個「無用」的人

《小歡喜》裡的方圓,是個脾氣溫柔但性格通透的老好人父親,日常愛好就是鼓搗花鳥蟲魚,遭遇中年失業,賦閒在家。

劇中三個家庭裡,他是最沒有本事和能力,也沒有錢的一位父親和丈夫。

可是,他卻是有擔當有氣度的丈夫,是尊重兒子的睿智爸爸,是母子關係的粘合劑,方一凡的陽光樂觀,很大程度來自他的教育。

「這樣的男人,乍一看平凡無奇,沒什麼大優點;但是相處久了,他身上都是可以溫暖滋養你的光。」

看似「無用」,卻是限量版。

木心曾說:「無為是一種為,不是一種無。同樣地,無用也是一種用,而不是無。」

正如梁文道在《悅己》中說: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許多時候我們太過功利,卻不知道把「無用之用」當成活著的必備策略。

正是這些無用,使我們成為了有趣且豐富的人。

高曉松曾說:「允許孩子做些沒用的事情,比如琴棋書畫,比如愛與等待。如果一個孩子被教育只能學對升學有用的課,上大學只能幹對就業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為了買房,生而為人豈不浪費?」

人生在世,總要有一些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

源於生活,又超脫於生活。「無用」的人生,也可以很高級!

點一下「在看」分享給更多道友,福生無量天尊!

相關焦點

  • 莊子:「無用」的人生,最高級
    莊子問伐木人,為什麼這棵樹無人砍伐呢?對方告訴他,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麼大。這讓莊子深受啟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因此,世人拼命追逐的富貴、功名、利祿,莊子卻棄若敝屣;相反,世人眼中的無用,恰恰便是莊子選擇的有用,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的自由。在莊子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你能捨去多少慾念,便能獲得多少自由。於是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楚國的大王聽說莊子很有才,派兩個人去聘請他為相。
  • 莊子的核心智慧:無用即有用
    01 無用即有用莊子告訴我們一句話:「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無用只用」。 意思是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那些看似無用的事與物,實際上卻有更大用處。因此這是一種不成材的木頭,是無用的樹,所以,能長這麼大也沒有人來砍。」莊子聽了這話說:「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那些有用的樹,都因為有用而被砍伐了。而這顆能存活萬年,恰恰正是因為它的無用。」大家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有時候也有用處,弟子聽了恍然大悟。
  • 莊子講無用而大用的道理
    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代的宋國蒙地人。曾作過蒙地的「漆園吏」。莊子與孟子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沒有見過面,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從未提及過對方。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推測莊子可能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
  • 莊子: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
    02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相傳古時候莊子在山中行走,看到一棵樹雖大卻因無用而無人砍伐。於是對身邊的學生說:「看到沒有?這棵樹因為無用才能活這麼久,這就是無用的好處!」接著,他又到了山下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讓兒子去殺鵝招待他,兒子就問:「是殺那只會叫的,還是那隻不會叫的呢?」那位朋友說:「當然是殺不會叫的。」莊子的學生聽了,就問莊子:「老師,昨天那棵樹因為無用而活,可今天這隻鵝又因無用而死,面對這樣的情況,先生將怎麼辦呢?」
  • 莊子:無用之用,終有大用!
    其實兩千多年前,莊子早已通過兩棵大樹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無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有一次,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疙裡疙瘩,樹枝彎彎扭扭,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卻看都不看它一眼。這棵樹雖大,卻是不材之木,人們只會鄙棄它。莊子微微一笑說:先生實在是不善於使用東西啊!宋國有一戶人家,世代以漂洗絲絮為業,所以善於調製不皸手的藥物。
  • 莊子智慧:如何培養孩子做一個無用的人
    01 倏忽二帝王給混沌鑿洞洞:提醒我們不要控制孩子的人生 《莊子·應帝王》記載,古時候有三個帝王,分別是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和中央之帝混沌
  • 莊子智慧:世界上沒有無用的東西,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
    莊子與惠子,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冤家,這兩位老人家的「互懟」,往往顯現出了一些大道理,讓我們佩服的五體投地。有一天,惠子本著炫耀的心理對莊子說:「魏王啊,他贈送給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就把它種下了,你猜成熟的時候,有多大?」莊子知道這貨又在和自己顯擺,所以沒有搭理他。
  • 莊子名言讓人看透人生
    莊子關於人生的名言解析1.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 《莊子》:懂得避其鋒芒,方能保全自己,無用即為大用
    在《道德經》中,老子的思想與《莊子》中莊周的思想有一些道理是吻合的,那就是無用即為大用,無為即為大為。 在《莊子》的智慧當中,莊子就拿了一個木匠和一棵樹的故事,來表達了無用即為大用的一個道理。 有一天一個木匠走在路上,那裡有一棵樹,被當作神樹,特別的大,樹的木材可以造十來艘漁船,被人奉為神樹,很多人都去觀看和祭拜。
  • 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無用之學」。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時代,哲學究竟能幹什麼呢?或者說,這門學問本身的用途是什麼呢?——【美】威廉·詹姆斯莊子的寓言莊子和惠施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莊子的一生都在詮釋著人生的豁達觀點和積極態度,深刻的揭露了「天道」的秘密。莊子臨終之前的一句話,參悟了參悟天道、地道和人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在《莊子》一書中記載道,莊子感覺到自己即將要死亡的時候,內心卻並不跟尋常人一樣,他更多地是平靜。
  • 南華真人《莊子》25句經典名言,值得細細品悟的人生智慧!
    ——《莊子·養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01白駒過隙「白駒過隙」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人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而莊子提示我們:一生恍如一瞬,拿短暫的生命換各樣的東西,值得麼?生而為人,總要花些時間在無用的事情上,總要留點時間側耳聽風、抬頭看雲。所謂「珍惜時間」,未必是「利用時間」,毋寧是「享用時間」。你給時間以自由,時間才給你以意義。
  • 莊子寓言故事10則,人生大智慧!
    也由於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引發後世眾多文人騷客的共鳴,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題目,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對莊子的熱愛,是知識的導向性,還是莊子自己的影響籠罩自己
    《莊子》「十九寓言」,充滿了智慧的故事。大鵬與小雀,莊生夢蝶,庖丁解牛、望洋興嘆,等等等等,無一不讓人神思縹緲,意興飛揚,喜一回嘆一回。但其中最代表莊子哲學的,我想是關於大樹和大葫蘆的。惠子得到魏王之賜「大瓠之種」,種出來居然有五石之大,用來盛水太重難以カ舉,用來作瓢,就沒什麼可以裝的。惠子說,這東西大是夠大的,「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我沒法用只好把它砸了。
  • 莊子說:水可以裝在裡面,也可以裝在外面。有用是用,無用也是用
    有用是用,無用也是用。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了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了,結出五石容積的大果實。用這大葫蘆裝水,結果太脆,承受不了水的重量。將它剖開,做成水瓢,太大了,沒地方放。這葫蘆太大了,我認為他沒用就都給砸了。」
  • 夜讀丨《莊子》7個成語,感悟人生7個智慧
    在這裡,向大家分享《莊子》7個成語,感悟人生7個智慧。白駒過隙「白駒過隙」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人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 莊子:世上最逍遙,並非大鵬鳥
    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種。四種境界,像四層高低不同的平臺,功利境界熙熙攘攘,道德境界冷冷清清,天地境界更是無言獨上西樓。站在上一層平臺,能夠看見下一層的人;下一層的人,未必能夠明白上一平臺的觀念。 在《逍遙遊》中,莊子將人生的境界分為七種。 哪七種呢?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莊子》中有這麼一段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如果能保持心態的專一,不相信道聽途說而是用心去領悟,不僅要用心去體悟還要用氣息去感受。
  • 《道德經》:有用之處可成利益,無用之處方為人生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惠子對莊子說:「你的言論沒有絲毫用處。」  而莊子卻說:「知道沒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說說有用的道理了,大地非常廣大,人也只是踩著一小塊地方,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腳下那一小塊之外的土地往下挖掘,挖到黃泉,人的四邊就成了無底的深淵,那麼人也不能行走,腳下那一塊小地方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