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

2020-12-24 歷史國學教堂

01開篇序

古人常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年少輕狂自負,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慢慢年長才發現,越早吸取前人的教訓,越能避免因魯莽而撞得「頭破血流」。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古代聖賢之中庄子的故事,願大家能在此中有所啟示,生活在如今這個競爭殘酷的時代,須知樹大招風,為了避免別人的嫉妒,學會處於材與不材、是與不是之間。

02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

相傳古時候莊子在山中行走,看到一棵樹雖大卻因無用而無人砍伐。於是對身邊的學生說:「看到沒有?這棵樹因為無用才能活這麼久,這就是無用的好處!」

接著,他又到了山下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讓兒子去殺鵝招待他,兒子就問:「是殺那只會叫的,還是那隻不會叫的呢?」那位朋友說:「當然是殺不會叫的。」

莊子的學生聽了,就問莊子:「老師,昨天那棵樹因為無用而活,可今天這隻鵝又因無用而死,面對這樣的情況,先生將怎麼辦呢?」

莊子笑道:「這個嘛……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

莊子差點像那位賣矛和盾的人一樣,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可他畢竟是智者,只是輕輕一笑,就把矛盾化解了。

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矛盾,正如哲學家所說,「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要賣矛與盾的時候,只不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賣法。

如果矛和盾必須都亮出來放在一起賣,也還是有辦法應付的。什麼辦法?就是通常的「打哈哈」。其實關於「打哈哈」」,大文豪魯迅有篇文章寫得很到位:一位富人家生了個兒子,於是一大幫人前去賀喜。

在這些人當作,這個說這孩子將來會當宰相,那個說這孩子會發大財,總之拍馬屁的人一個又一個。只有一個人沒說話,可別人偏要問他。

這個人不喜歡拍馬,而且他也知道富家子弟十個有九個是紈絝兒,不把家產敗個精光就不錯,哪裡還有多少可能當官發財?可他又不能這麼說。而他又不能不開口,於是只好說:「這個嘛,哈哈……」所以如今「打哈哈」已成為擺脫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矛盾境地的通用方式。

在莊子常常提到的「無用論」、「無為論」之外,也許還得增添一個「兩可論」或「模糊論」。正如他所說的「可乎不可」,「不可乎可」,「然乎不然」,「不然乎然」。

意思是:「可以也就是不可以」,「不可以也就是可以」,「對也就是不對」,「不對也就是對」。

莊子的話無疑是讓人一頭霧水,所以說莊子很「玄」。其實莊子不是個喜歡故弄玄虛的人,而只能說是個善於變通的人。他是在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只不過可能變得有點快了,有點像魔術師,讓你看不到他變的過程,而只能看到變的結果。

如此一來,當然讓人覺得「玄」了。但這個「玄」其實有時就是換一下角度看問題的結果。正如上面這個故事中所說的:樹因為無用而活命,而鵝因為無用而喪命。如此一來,是有用好還是無用好呢?

莊子回答說:「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莊子的意思就是:既要有用,也要無用什麼叫既要有用又要無用?具體來說就是該有用的時候有用,該無用的時候無用。要有審時度勢的能力。

「材與不材」、「有用與無用」的問題是個十分玄妙卻又實際的問題,有時甚至關係到一個人的事業前途。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做成了一番大事業,人們會說他是因為有大才氣,其實這只是一方面。成就事業,不僅是要「有才」,也還得「無才」。

以「無才」成就事業的,我們可以從歷史上找到很多例子。比如清朝位極人臣的和坤正是因為常常在皇帝面前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不才」,才總是讓龍顏大悅,所以備受恩寵,權傾朝野。

再比如在那個「煮酒論英雄」的三國故事中,還沒有成勢的劉備和曹操一起喝酒,劉備為了讓曹操不把自己當作強敵,故意表現出膽小怕事的樣子,聽到一聲雷響,做出把手中的筷子都嚇掉的樣子。

03感悟結語

一個人在顯示出自己的「才」後會引來許多問題。其中就包括嫉妒。

嫉妒是人類的一種恆常心理,不管什麼人,多多少少對有本事的人、超過自己的人,總有那麼一點點不平衡。只有心懷寬廣、修養深厚的人才可以把握住這種平衡。可又有那麼一部分人是會嚴重失衡的,他一失衡就有可能想要把你這塊「材」燒了而後快。

那「不才」又如何呢?這也不行,你要在別人面前形成一種無能的印象,一定又讓人瞧不起。這麼一說,似乎就有「才」也不是,「不才」也不是的味道。

其實問題不是「才」或者「不才」,而是什麼時候該「有才」,什麼時候要「無才」。時常有懷才不遇的人,他們大多只是抱怨沒有識才的人。其實恰好相反,別人早就識他的才了,只是不敢用而已。因為他的才不是讓人嫉妒,就是對別人構成了威脅。

所以,當我們遭遇失敗的時候,不僅要反省是不是才能不夠,而且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太有才」了,回頭想一想,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莊子的核心智慧:無用即有用
    01 無用即有用莊子告訴我們一句話:「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無用只用」。 意思是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那些看似無用的事與物,實際上卻有更大用處。因此這是一種不成材的木頭,是無用的樹,所以,能長這麼大也沒有人來砍。」莊子聽了這話說:「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那些有用的樹,都因為有用而被砍伐了。而這顆能存活萬年,恰恰正是因為它的無用。」大家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有時候也有用處,弟子聽了恍然大悟。
  • 莊子:無用之用,終有大用!
    可是這些有什麼用呢?又不能靠它吃飯,倒頭來,還是不成材。不成材和沒有用,在這個追求功利和實用的時代,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其實兩千多年前,莊子早已通過兩棵大樹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無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 莊子講無用而大用的道理
    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代的宋國蒙地人。曾作過蒙地的「漆園吏」。莊子與孟子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沒有見過面,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從未提及過對方。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推測莊子可能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
  • 【智慧人生】莊子:無用之用,終有大用!
    可是這些有什麼用呢?又不能靠它吃飯,倒頭來,還是不成材。不成材和沒有用,在這個追求功利和實用的時代,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其實兩千多年前,莊子早已通過兩棵大樹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無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 莊子:「無用」的人生,最高級!
    莊子問伐木人,為什麼這棵樹無人砍伐呢?對方告訴他,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麼大。 這讓莊子深受啟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無用之用,恰為大用。
  • 莊子:「無用」的人生,最高級
    莊子問伐木人,為什麼這棵樹無人砍伐呢?對方告訴他,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麼大。這讓莊子深受啟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因此,世人拼命追逐的富貴、功名、利祿,莊子卻棄若敝屣;相反,世人眼中的無用,恰恰便是莊子選擇的有用,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的自由。在莊子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你能捨去多少慾念,便能獲得多少自由。於是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楚國的大王聽說莊子很有才,派兩個人去聘請他為相。
  • 莊子說:水可以裝在裡面,也可以裝在外面。有用是用,無用也是用
    有用的可以被利用,沒用的被保留。有用是用,無用也是用。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了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了,結出五石容積的大果實。用這大葫蘆裝水,結果太脆,承受不了水的重量。將它剖開,做成水瓢,太大了,沒地方放。
  • 有人說我:大而無用
    ——艾青《歸來的歌.光的讚歌》每一件事物,都希望發揮價值,然而在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生命也在消失,有沒有一件事物可以一直實現它的價值,但不會消失呢?有,莊子肯定地告訴我們。有人說莊子的話都是一些大而無用,然而莊子說:「是你不善用!
  • 《莊子》:懂得避其鋒芒,方能保全自己,無用即為大用
    在《道德經》中,老子的思想與《莊子》中莊周的思想有一些道理是吻合的,那就是無用即為大用,無為即為大為。 而在道德道家思想當中,卻有著相反的狀態,他認為那些看似有用的東西,往往是沒有太多的價值,而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或許是對外產生不了價值,但是對內能更好的保護自我,保全自己不受傷害,這是自我保護的一個智慧,也就是道家思想中無用即為大用的道理。
  • 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莊子和惠施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關於無用的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莊子。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你看這棵樹,盤根錯節、碩大無比,沒用!」莊子回答說:「怎麼沒用?你如果把它放在荒野之中,能夠為長途跋涉的旅人提供一塊歇腳的陰涼,你怎麼能說他沒用呢?」
  • 莊子智慧:世界上沒有無用的東西,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
    有一天,惠子本著炫耀的心理對莊子說:「魏王啊,他贈送給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就把它種下了,你猜成熟的時候,有多大?」莊子知道這貨又在和自己顯擺,所以沒有搭理他。惠子接著說道:「摘下的大葫蘆,有五石的容量,用來提水呢,它不夠堅硬,刨開做瓢的話,又太大了,所以我乾脆把它敲碎了,沒辦法,有這條件!」莊子冷笑一聲,「你知道個屁!
  • 莊子智慧:如何培養孩子做一個無用的人
    02 魯侯養鳥:提醒我們培養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用國君級別的待遇養一隻鳥,結果怎樣?《莊子·至樂》中記載,魯侯(魯國的國君)聽大臣報告郊外有一隻漂亮的海鳥,魯侯很喜歡,讓大臣用車把海鳥接到宮裡。
  • 世上大部分的「有用」,都藏在「無用」之中!
    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魏王送給惠子大葫蘆的種子,惠子種下後,不久種子長成了容量為一百升的大葫蘆,但是大葫蘆用來盛水不夠堅硬,用來作瓢沒有水缸能容得下,惠子以為沒有什麼用,便丟棄了。
  • 莊子名言精選解析
    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比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早2400年。9.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莊子·人間世》你不知道那個螳螂嗎?舞起它那兩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圖擋住滾滾前進的車輪。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勝任的,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強大。
  • 《道德經》:有用之處可成利益,無用之處方為人生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惠子對莊子說:「你的言論沒有絲毫用處。」  而莊子卻說:「知道沒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說說有用的道理了,大地非常廣大,人也只是踩著一小塊地方,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腳下那一小塊之外的土地往下挖掘,挖到黃泉,人的四邊就成了無底的深淵,那麼人也不能行走,腳下那一塊小地方還有用嗎?」
  • 無中生萬有,無用乃大用
    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除了周末,這些天的節奏是這樣的:白天依然是各種各樣的忙,晚上,把一天的林林總總安頓下來後便開始碼字。如果當成一種任務,我想很快會堅持不了。因為如果當成一種任務,在工作、生活中原本已經有很多很多任務了,何必再多一個呢?上個月,把一直沒看完的《中國哲學簡史》看完。裡面說到「《莊子》裡有一些話讚美無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 莊子:有一種「潔癖」,讓你的內心空無一物
    日本電視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簡單到只有六集,每集長度30分鐘,但是帶給我的印象非常震撼。女主角麻衣扔掉了家裡90%以上的東西,將各種物品縮減控制在最低需求程度。當60平米的房子看起來有100平米那麼大,我也想像麻衣一樣在地板上打起滾來。影片看起來很誇張,但是現在日本消費確實是在奉行極簡主義。
  • 對莊子的熱愛,是知識的導向性,還是莊子自己的影響籠罩自己
    《莊子》「十九寓言」,充滿了智慧的故事。大鵬與小雀,莊生夢蝶,庖丁解牛、望洋興嘆,等等等等,無一不讓人神思縹緲,意興飛揚,喜一回嘆一回。但其中最代表莊子哲學的,我想是關於大樹和大葫蘆的。惠子得到魏王之賜「大瓠之種」,種出來居然有五石之大,用來盛水太重難以カ舉,用來作瓢,就沒什麼可以裝的。惠子說,這東西大是夠大的,「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我沒法用只好把它砸了。
  •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其實都沒什麼用
    先賢早有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在百家爭鳴的朝代,與其他學派積極入世的態度比較,附著在道家身上的出世風採更為濃厚。但是,這真的是道家所倡議的修行根本嗎?▼01世上的一切其實本來不存在有用和無用的分別為更好地說明有用與無用之間的關係,莊子在《山木篇》中又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條路,路邊有一棵樹「無人可用」,因為沒有符合木工匠的標準,樹長得不好看。莊子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它,這棵樹才有了善終。
  • 文化經典 莊子名言精選(文白對照)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勝任的,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強大。成語"螳臂當車"的典故由此而來,用以比喻不自量力。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