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中,老子的思想與《莊子》中莊周的思想有一些道理是吻合的,那就是無用即為大用,無為即為大為。
有很多人總是追求著有用,希望自己作為的東西有用,有價值,能給自己帶來名利,能給自己帶來直接的回報。
而在道德道家思想當中,卻有著相反的狀態,他認為那些看似有用的東西,往往是沒有太多的價值,而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或許是對外產生不了價值,但是對內能更好的保護自我,保全自己不受傷害,這是自我保護的一個智慧,也就是道家思想中無用即為大用的道理。
有一些人或者一些事情,能夠以無用的狀態存在的時候,他也能免遭鋒芒畢露,避免被人推上風口浪尖,這樣的狀態,以柔弱自居,才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
但是在這個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在追求有用有價值。比如說看書,看電影,出去吃飯,應酬飯局等等,很多人都是追求所謂有用。
不管這件事實際上到底有沒有用,但是很多人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最基本的條件都是基於自己主觀上面認同這件事情有用才會去做,否則就置之不理。
在《莊子》的智慧當中,莊子就拿了一個木匠和一棵樹的故事,來表達了無用即為大用的一個道理。
有一天一個木匠走在路上,那裡有一棵樹,被當作神樹,特別的大,樹的木材可以造十來艘漁船,被人奉為神樹,很多人都去觀看和祭拜。
但是這個木匠卻置之不理,木匠的徒弟就問他說:師傅,自從我跟你在一起之後,從來沒有看到這麼大這麼好的木材,然而你卻不屑一顧,腳步也不停,為什麼?
木匠這個時候就說,這棵樹雖然大,但是是沒有用的,用它做船會沉,用它造用具,用具也會很快損壞,用它做梁柱、,梁柱都會被蟲蛀,這是不成材的樹,是散木,沒有可用的地方。
這個木匠到家之後,這個神樹就託夢給這個木匠說:你要用什麼來和我相比呢?你要用質地細密的樹和我相比嗎?那些梨樹,桔子樹,柚子樹等瓜果之類的,就是因為他長得有果實,所以說經常要遭受擊打,被擊打就要樹枝,就要面臨折斷的一個危險,所以他不能享盡天年而經常中途夭折。這就是因為他有用,因為那些樹木能長果實,所以經常被人擊打,難以長久的存在。
《莊子》中就拿這樣一個故事,說明木匠是從社會的角度看待這棵樹一無是處,毫無作用,沒有什麼自己的價值。
但是樹,卻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雖然對社會無用,但是能夠因為自己的無用而保全自己。如果自己是一棵果樹,那麼可能早就被人砍伐或者折斷了,正是因為自己無用,所以說才能夠長久的保全自己,長得又粗又高又大。
莊子在這樣一篇智慧當中,表明的就是無用即為大用的一個道理,由於不成才,那棵樹才能自由自在的成長,否則那棵樹早就被砍伐了,這就是莊子的一個處世之道。
如果把《莊子》的這一篇智慧用在我們平時生活中,那麼我們就要明白的一件事情,我們在生活中的時候,因為人生苦短,有的時候可以去創造一些價值,來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一些光輝,但是我們在這個時候需要明白的是,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功利化。
在這樣一個名利化的時代,太多的人心裏面的功利性太重了,做什麼事情都想追求目標,追求有用,其實有的時候放鬆一點,無用才為大用。
完
∞文章來源:國學書舍∞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